盛世之下,百姓們得以安居樂業,不論你是士農工商的哪一個階層,都能活得相當滋潤。宋朝便是如此,在中國古代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宋朝的繁華景象就得到了經典還原。
汴京城內店鋪林立,各色人群熙熙攘攘,一派商業都市的繁華景象。
《清明上河圖》局部 北宋 張擇端
那作為一位文人,在宋朝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在許多畫作中也有所記載,我們一起看看吧!
品茶、焚香、插花、掛畫,宋代文人生活四藝。
品茶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彼時老百姓們將素菜館稱作【素分茶】,興之所至時,給點小費也雅稱【茶湯錢】,日常居家,飲食則稱作【茶飯】,連酒館的服務人員也被尊稱為【茶博士】。
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之前熱播的《知否知否》裡面,盛家姑娘們學習的技藝之一就是點茶。
宋代流行點茶法,將茶壓輾成粉末後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力攪拌使茶水混合成乳狀再飲用,點茶是唐朝和宋朝時期的一種煮茶方法。點茶也常用來在鬥茶時進行。
▲《攆茶圖》局部 南宋 劉松年
《攆茶圖》以工筆白描的手法,細緻描繪了宋代磨茶、點茶、揮翰、賞畫的文人雅士茶會場景,從中可以印證宋代點茶的具體過程。
畫面分兩部分:畫幅左側共兩人,其中一人跨坐於一方長條矮几上,右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石磨旁橫放著一把茶帚,是用來掃茶末的。
▲《攆茶圖》局部 南宋 劉松年
另一人佇立於一黑色方桌邊,左手持茶盞,右手提湯瓶正欲點茶;
▲《攆茶圖》局部 南宋 劉松年
從這幅圖中,我們也能看到當時所用的各種器具。畫面中有一正在煮水的風爐,貯水用的甕;方桌上是篩茶的茶籮、貯茶的茶盒、白色茶盞、紅色盞託、茶匙、茶筅等用器。
文人們則聚在一邊揮毫潑墨。
▲《攆茶圖》局部 南宋 劉松年
宋代大文豪蘇軾曾給友人寫過一封手札《啜茶帖》,邀請友人來喝茶。
蘇軾《啜茶帖》
釋文:
道源:無事,只今可能枉顧啜茶否?有少事須至面白。孟堅必已好安也 軾上 恕草草
大體意思就是:道源兄,沒什麼事的話來喝茶吧,我有一些事需要當面和你說,孟堅現在挺好的吧!
風雅之事必定也得有風雅之器,宋代制瓷技藝空前發展,器形較之前代更為豐富多彩,幾乎包括了人民日常生活用器的大部分,茶具自然也是十分豐富的。
宋代青白瓷茶具
焚香
中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健身的習俗。
在宋徽宗的《聽琴圖》中,撫琴人旁邊的案几上面放的就是焚香用具,香爐還有嫋嫋青煙,非常形象。
《聽琴圖》局部 宋徽宗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十分青睞焚香靜坐和修身養性。他在赴海南儋州途中購買十多斤檀香,並建一「息軒」,常在軒中焚香靜坐。他題詩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在觀書時,齋中常要焚香。他在詩中寫道:「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閒看玉溪詩」。
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也是香薰爐造型結構創新方面的集大成者。
掛畫
「掛畫」最早是指掛於茶會座位旁的關於茶的相關畫作,演變至宋代,掛畫改以詩、詞、字、畫的捲軸為主。文人雅士講究掛畫的內容和展示的形式,作為平時家居鑑賞或雅集活動共賞的重要活動。
宋《人物圖冊》
這幅圖曾被乾隆拿來按照原版cosplay了一下。
清 丁觀鵬《乾隆帝是一是二圖》
插花
插花在宋代已經形成風氣。這裡說的插花是以瓶插花。文人插花別有情趣,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加上宋朝制瓷工藝的發展,也為插花提供了製作更加精美的器皿,使之相得益彰。
除了觀賞,宋朝的文人還有一個嗜好,就是戴花。到宋真宗時期,男人戴花甚至提升到國家的禮儀制度上,楊萬裡有詩云:「春色何須羯鼓催?君王元日領春回。芍藥牡丹薔薇朵,都向千官帽上開。」想像一下,文武百官頭戴各色鮮花上朝議事,可謂「百花盛放」「美不勝收」了!
除了風雅之事,文人們也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不過因為體力受限,會選擇更為儒雅的運動——「捶丸」,也就是現代的高爾夫。和現代一樣,這種運動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捶」即擊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國古代以球杖擊球入穴的一種運動項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馬球中的步打球。當時的步打球類似現代的曲棍球,有較強的對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來的同場對抗性競賽逐漸演變為依次擊球的非對抗性比賽,球門改為球穴,名稱也隨之改稱「捶丸」。
▲圖為《秋宴圖》
當時,連兒童也非常喜愛捶丸活動。如北宋官吏膝甫,幼時「愛擊角球」,他舅父範仲淹「每戒之不聽」。這裡所說的角球,就是用角骨製成的球,不易擊碎。這是當時捶丸活動盛行的有力佐證。
不得不說,宋代文人的生活十分的雅致、豐富、精彩,看完這些,在宋代,你還敢說自己是一個文藝青年嗎?
欣賞更多名家名作
請收看電視美術館
電視美術館收看路徑
山東有線電視用戶只要具備雙向點播功能都可以收看。
收看方式一:在電視直播頁面,遙控器按【888】就可直接進入
收看方式二:主菜單>玩電視>電視應用>高清美術館
收看方式三(享TV用戶):主菜單>應用>電視美術館
本期編輯:八寶不是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