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咱老北京的美食,那可是出了名的多,難免有外地朋友來北京讓我們帶著他去吃頓北京菜,就比如昨天發生了這樣有趣的一幕:
小早:一份驢打滾兒,一份艾窩窩,要不點一個它似蜜?
還沒等小早說完,朋友一把拉住我:停停停,驢打滾是什麼?艾窩窩是一種窩窩頭嗎?它似蜜難道是什麼北京甜品嗎?
北京美食博大精深,菜名也是有超多故事的!小早今天為你一一揭秘!
話說有一次,御膳大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了一道新菜給慈禧太后。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裡,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
誰知慈禧太后一吃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
傳說當年香妃嫁到北京後,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爺。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香妃原本的丈夫一直藏身在白帽營裡,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做新疆小吃送進宮時,就知道這是與香妃聯繫的最好機會,於是做了一種江米糰。這種江米糰製法特殊,只有他會做,所以只要香妃一見到這種江米糰,就準會知道是她的丈夫來了。
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姓「艾買提」,就急中生智,脫口而出:「叫艾窩窩」。香妃一見艾窩窩便知道丈夫來了,就拿起一個艾窩窩咬了一口……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十分高興,於是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艾窩窩送進宮來。從此,艾窩窩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灌腸不是肉腸,不過北京最早的灌腸鋪是以真正的豬肥腸灌上碎肉、澱粉和其它香料,煮得不軟不硬,不老不皮,外焦裡嫩,澆上鹽水、蒜汁兒,吃起來別有風味。後來,灌腸演變成今天這種糯米做內裡的,倒是更好吃了,依然集香脆酥嫩為一體,回味無窮。
麵茶不是茶,而是一種麵食,我們習慣了將一些熱水沏成的飲品稱為「茶」,杏仁茶、茶湯等吃食,裡面也找不到任何有關茶葉的食材,但熱騰騰地與茶飲異曲同工,被叫作「茶」便也不稀奇。用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再淋上芝麻醬,多在下午售賣。麵茶最講究的是喝的方法,不用勺不用筷,而是要一手拿碗,先把嘴巴攏起,貼著碗邊,轉著圈喝。
傳說古代有一條懶龍,專管一方水土的降水工作,但是這條龍比較懶,經常不給當地降水,導致土地乾旱,產不出糧食,當地人民對它恨之入骨,就照著懶龍的模樣,製作了一道長條形的麵食——「蒸懶龍」。蒸熟後切開,大家分著吃,以洩怨恨。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門外,品嘗羊眼兒包子,只覺陣陣香味撲鼻,味道鮮美,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柜忙回答說:「回爺的話,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
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
同治年間的一天,得寵於慈禧太后的太監安德海出宮辦事,路過「王致和南醬園」時,好奇地買了一塊臭豆腐品嘗。雖然聞著有點臭,可吃起來卻別有風味。於是安德海帶回宮呈在慈禧太后面前,慈禧咂摸咂摸:「還別說,這味道還真不一般……」
隨後問安德海這吃食叫什麼名字?安德海說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搖了搖頭,說這名字實為不雅。她見這吃食呈方形,且著青色,便賜名「御青方」,並將其列入御膳菜譜,適時進奉。
它似蜜也叫蜜汁羊肉,從名字上看很難猜到這道菜究竟是什麼做的,更不會聯想到這是一道用羊肉做的菜,這是一道有故事的菜……一天慈禧吃到此菜後非常開心,便問菜名。這它似蜜是由羊肉製成的,慈禧屬羊,很是忌諱,於是廚工為了討好便說這是新創造的菜餚,還未曾命名,請慈禧賜名。慈禧很高興,就說到:此菜甘甜如蜜,就叫「它似蜜」吧。
乾隆白菜也是一道有故事的菜,傳說某個除夕夜的晚上,王瑞福的酒樓還沒打烊,這時來了幾個人來吃飯,但是店裡食材所剩無幾,於是他用冬儲大白菜和秘制麻醬拌了一下,便給客人呈上去了,沒想到客人很是讚賞。過了幾天,有宮裡人送來了皇上御賜的匾,賜名「都一處」,王瑞福為了感謝和紀念乾隆皇帝,為這道菜取名叫「乾隆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