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華人教授陳剛被捕!被控未披露與中國合作以及虛假報稅

2021-01-18 DeepTech深科技

美國當地時間 1 月 14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Gang Chen)遭到逮捕,原因是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獲得與中國多個實體的合同、任命和獎勵。

現年 56 歲的陳剛遭到刑事指控,罪名是涉嫌電匯欺詐、未提交國外銀行和財務帳戶報告(FBAR)以及在納稅申報中作出虛假陳述。

陳剛於 1 月 14 日在美國波士頓地方法院首次出庭,審理法官是唐納德L卡貝爾(Donald L. Cabell)。指控文件顯示,陳剛是出生於中國的歸化美國公民,現任 MIT 教授和研究員,並擔任該校 Pappalardo 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S3TEC)主任。

美國麻塞諸塞州檢察官辦公室稱:「自 2013 年左右,陳剛在 MIT 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各聯邦機構提供的超過 1900 萬美元的資助。據稱,陳剛自 2012 年以來在中國擔任了多種職務,旨在通過提供建議和專業知識促進中國的科技發展,通常以此換取經濟補償,有時還直接向中國政府官員直接提供建議。陳剛擔任過的職務,包括應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的要求擔任中國政府的 『海外專家』,並且至少參與了兩項中國人才計劃。自 2013 年以來,陳剛幫助 MIT 籌集募資了約 2900 萬美元的外國資金,其中 1900 萬美元來自中國南方科技大學(SUSTech)。

更多信息顯示,陳剛在 2016 年 2 月曾用 MIT 的電子郵箱給自己發了一封郵件,部分內容詳細描述了他為促進中國科技發展所做的努力。他在郵件中寫道:

1.促進與中國的合作。

2.中國把創新(科學)作為關鍵和核心,而不是時尚(跟隨潮流),因為我們必須這樣做,從歷史趨勢和我們所處的階段來看。

3.我們是第二大經濟體,但從技術(經濟結構)和人力資源上看,我們還遠未達到第二名。

4.我們在環境上付出了巨大代價,這不是可持續的,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勞動力成本上。

5.環保和發展地位同等,環保甚至更重要,用清潔能源(即使)成本更高,減少鋼鐵和水泥。我們必須依靠技術,不能像過去那樣發展。

6.十八大把科技創新放在核心位置。我們實現的不僅是自主創新,還要通過國際化來規劃和促成。閉門造車行不通,要以創新為動力。

至少在 2017 年到 2019 年間,他為中國政府和多個中國企業擔任技術顧問職務。同時,他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DOE)的撥款,資助他在 MIT 的部分研究。陳剛被指控在此期間沒有按照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指控稱,陳剛在 2018 年的納稅申報單中,沒有向美國國稅局披露 2018 年他在中國有一個存款超過 1 萬美元的銀行帳戶的信息。

在美國,利用計算機或電話的遠程詐騙的指控,最高可判處 20 年監禁,刑滿後外加 3 年的監督釋放,以及最高 25 萬美元的罰款;虛假陳述的指控最高可判處 5 年監禁,外加 3 年的監督釋放,罰款 25 萬美元;對未提交 FBAR 的指控最高可判處 5 年監禁,外加 3 年的監督釋放,以及 25 萬美元的罰款。判決由聯邦地區法院法官根據美國量刑指南和其他法定因素作出。

現在該案所有細節只是指控。目前被告被假定無罪,如果在法庭上無法排除合理懷疑,被告將被認定有罪。

據維基百科介紹,陳剛生於 1964 年,是湖北襄陽南漳人,在 MIT 擔任教職的同時,他還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其帶領的團隊曾首次打破被公認為物體間熱力傳導基本法則的 「黑體輻射定律」 公式。

他於 1984 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前身),並獲得動力系學士學位,三年後在該校獲得碩士學位。1993 年,陳剛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機械系博士學位。畢業後,1993 年至 1997 年,他在杜克大學擔任助理教授,1997 年至 2001 年,任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副教授。自 2001 年起,他開始任職於麻省理工學院。2014 年,他曾獲華中科技大學傑出校友提名。

附 2017 年 1 月 19 日 DeepTech 專訪文章:

詳細內容請見下:

圖 | 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主任陳剛教授(照片由陳剛教授提供)

DeepTech:麻省理工學院的機械工程系在全球科研領域的地位非常高,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它挺神秘的,您能不能大概簡要介紹一下這個系主要從事的研究,以及有哪些特別有代表性的重點項目?

陳剛教授:首先,我經常跟大家說,MIT 的機械系跟國內大學的機械系是很不一樣的,可能相當於國內大學的十幾個系。說到機械系,一般都會想到設計和製造,我們當然也有設計製造。此外還有力學、控制、精密儀器、機器人。我們還做環境工程、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

因此,我們系的特點是非常交叉,甚至還有教授做量子計算。所以也很難說哪個領域就是我們的重點。我想,這就是我們的特點,也是 MIT 的傳統,我們有著動手動腦的優勢,從研究到教學,大家都想把研究成果真正用到實際之中。

當然,我們也做非常多的基礎性研究。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很多研究成果產生真正的社會效應。至於說我們現在的研究方向,從一個大的宏觀的角度講的話,就是非常注重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包括全球變暖、人口增長。就這兩方面來說,我們需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包括能源、環境、食品等方方面面。解決社會面臨的諸多問題,在這一點上大家是有共識的。

MIT 機械工程系有 70 多位教授,500 多名研究生,以及 100 多位博士後,研究方向包羅萬象。研究成果也是大家有目共睹,比如說,2015 年,機械工程系教授 Ioannis Yannas 就因為發明了人造皮膚而選入美國發明家名人堂(the National Inventors Hall of Fame)。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燒傷病人都會用到他所發明的人造皮膚,真可謂救死扶傷。

圖 | MIT 機械工程系教授 Ioannis Yannas 因發明人造皮膚而入選美國發明家名人堂

另外一個例子是,去年我們的一位教授 Ely Sachs 被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士,他發明了 3D 列印,而且 3D 列印就是他命名的,此外,他本人也開發了很多已經商業化的 3D 列印方法。

DeepTech:現在科技大規模爆發的年代,從剛剛結束的 2017 年 CES 的趨勢看,也覺得像人工智慧這一類的技術商業化的速度要比想像的快,尤其是像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等。從您的角度來看,如果 50 年後回頭看,會覺得現在的科技發展大概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陳剛教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從現看過去的 50 年,集成電路、雷射技術被發明,它們產生的社會效應是巨大的。再近一點的比如網際網路。AI 當然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們現在已經能看得到,但具體來說會是怎樣一種情況就很難說了。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作為一個局外人來看,有時候還是感覺令人擔憂的。美國的輿論對此也是有各種各樣的觀點,包括像伊隆馬斯克其實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

DeepTech:當前全球資本的運作機制事實上很難讓真正的前沿技術很好的商業化,您是怎麼理解的科技和資本之間的關係?

陳剛教授:資本對科技總的來說是個好事,做科研需要資本的支持。但我想這裡可能有矛盾的地方就是投資人希望有儘快的回報,但搞科研的不一定知道回報是什麼,而且需要很長的周期,這是從基礎性研究上看。

但即使研究做到一定程度,覺得技術漸漸成熟,這個時候把技術帶向市場也有很多陷阱。搞投資的可能都會知道 「the Valley of Death」(死亡之谷)。我想,這裡面有很多問題,一個就是做科研的人對商業化、對市場並不是很熟悉,而且對真正的把一個實驗室的技術做成一個大家能用的商品,中間有很多的細節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合適的團隊、用足夠的資金把這個技術推向市場的話,技術創業也不是容易一下就做成功。

圖 | 研究成果向商業轉化時的 「死亡之谷」

從科研的角度來看,我希望有資本的人也要有一個長遠的眼光和布局,就像沃倫巴菲特,他的眼光就比較長遠。所以,資本和技術如果找到合適的平衡,是可以達成雙贏的。

DeepTech:就全球的技術投資來看,整體來說還是存在比較浮躁的跡象。對於資本的急功近利,MIT 有沒有一些有針對性的機制?

陳剛教授:MIT 也在探索這個機制,比如剛剛由校長公布的 The Engine,這就是 MIT 在扶植技術創業方面一個新的探索。我們自身也有現成的機制,比如 Sandbox,實際上是也是通過集資,但並不像 VC 投資,也不要回報,而是大面積、小規模的,給很多本科生一點點錢,如果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妨讓他們去試試嘛。因此我們也是在不斷的探索,這方面並沒有 Silver Bullet。

DeepTech:現在就是說很多技術最後的商業化,或者說能具備一定社會意義,都不是一個單一技術,而是多學科的交叉。舉個例子,最近比較熱門的合成生物學,就可能涉及到 AI 技術。這種跨學科、跨領域的融合在 MIT 或者美國,處於一個什麼階段?中國目前是不是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陳剛教授:學科交叉,是我認為中國目前比較大的缺陷之一。我們在美國做研究,學科交叉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比如剛才提到我所領導的機械系,已經相當於國內工程學院的十幾個系。

同時,我們自己的教授和別的系的合作中間也是沒有任何阻礙的。比如我領導一個美國能源部光熱方面的能源前瞻研究中心。我的團隊中就有機械系、物理系、化學系、材料系、電子系的等等。我們是一個比較鬆散的、非依附性的結構。我們在這個項目上合作,可能在下一個項目上競爭,這種環境和分為非常好,大家也沒有利益上的衝突。不會出現去爭論文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或者去爭職稱、經費這樣的情況。因此我們的學科交叉發展起來就非常容易。

在交叉領域,從科研的推進到技術的發展,我覺得都潛力非常大,因此我個人是學科交叉的堅定支持者。我自己的研究涉及量子力學、電磁學、材料合成、能源系統設計,同時我們去跟很多人合作,這樣出成果的機會會更大一些。

中國在交叉學科領域的差距還很大,大學的專業細分還比較傳統。比如說我以前是在中國學熱能動力,就學鍋爐學電站,把它學得非常仔細,到電站工作就可以工作了。這樣的好處是去了很快就可以開始工作,但壞處是,你一輩子基本上就是限定在這個方向了。這個不利於培養創新人才。

圖 | 陳剛教授與學生們共同完成 「冰桶挑戰」

DeepTech:中國科研所處的階段跟美國相比的優勢跟劣勢,您如何看?

陳剛教授:中國的優勢是現在的資金比較充足,很多學校的硬體環境很好,還有一個就是人很聰明。我覺得這是中國很大的優勢。

美國的優勢是整個競爭機制很好,在這個機制下,我們招一個年輕人進來,給他一筆啟動資金,但是要求他獨立的工作,要做到這個領域的領軍人物。我們的年輕人,不會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這樣才能做到領軍人物。就像我們系研發機械豹(Robotic Cheetah,如下圖)的這個 Sangbae Kim 教授,他是去年才拿到終身教授,但他現在所做的工作全世界都知道了。

圖 | MIT 機械豹(Robotic Cheetah)

所以,我們就希望教授們進來的時候,給他們一筆經費,給他一個實驗室,學校領導在他有困難的時候幫他解決,但是不會告訴他去做什麼研究,不會告訴他要找什麼樣的錢,大方向就是你要做到領軍人物,並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做出突破性的成果。

在中國的模式下,年輕人進來要跟一個團隊。這種團隊機制別的國家倒是也有(比如德國),優勢在於可以做比較大的項目,比如建設項目。

而我們的團隊相對來講就比較鬆散,它不是一種隸屬關係,而是合作關係,這樣每個人都會是比較獨立的。這種方式做科研的原創性很好,但如果需要把這些技術做成產品的話,這其實不是學校應該做的事。我們的技術一旦成熟之後,會把它分出去,讓真正的企業裡的工程師來發展成產品。我們沒有商業化的任務。

創業教育我是鼓勵的,這是大學教育的一方面,MIT 的環境也非常有利於創業,我們鼓勵大學生、老師們創業。但我們管理得也很嚴格,以避免利益衝突。我們的公司一旦形成,教授就不能把自己學生送到公司去,避免剝削學生。而且教授的公司也不能參與學校的項目了,也是為了避免利益衝突。我們的管理非常清晰,而且是很透明的。

圖 | MIT 機械工程系教授 Sangbae Kim 和他的機械豹

DeepTech:在這種比較自由的機制下,年輕人出人頭地的機率是否也比較大?

陳剛教授:出人頭地的可能性大多了。在美國哪一個學校都是這個機制,給年輕人幾年時間,做到終身教授。我們的期望就這個人應該是他的科研方向的前幾名,如果他做不到自然也就離開了。我們的機制就是這樣。

DeepTech:韓春雨事件最近在中國被炒的挺熱,之所以說到這個,是因為這個事件引起了全球科研圈對實驗可重複性問題的探討。您對此意見如何?

陳剛教授:我並不知道這個事情,所以去網上查了一下。我覺得這是個很簡單的事,任何從事科研的人,如果你的東西不能被重複,那你就有責任去告訴別人應該怎麼做。科學是很嚴謹的,你發表是希望把這個知識公之於眾,如果不能重複,那別人自然要問你問題。

撇開韓春雨事件真假且不論,從原則上說,每個人的工作,他自己要承擔責任,如果他發表的成果非常重要,大家肯定要去實驗室去重複這個工作。如果你不教大家如何重複,那就是個商業機密,既然是商業機密那為什麼又要發表呢?

DeepTech:經常有人會問,MIT 有什麼技術可以直接拿來用的?您對大家所抱有的這種想法怎麼看?

陳剛教授:這個問題很多人問。其實我們那邊也快變成接待站了(笑)。我也不可能告訴大家那些技術馬上可以用,因為我不可能懂所有的技術。發現可用的技術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中國現在做投資的人非常多,但哪有那麼多技術給你投?這也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

有些的投資者,他們經常到學校考察,當學生們準備好、技術也成熟的時候,他們就知道的比較早,從而在早期介入。這實際上是一個更好的模式。但對中國的投資者來說可能比較困難,畢竟在地理上距離太遠。

DeepTech:所以談到捐款,可能更多是一個心態問題。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很多個人或公司捐款完全都是無償的,而中國會多少有點投資的心態。這一點您怎麼看?

陳剛教授:我們當然希望,也十分依靠捐款用於獎學金、裝修實驗室、做某方面的研究,或者贊助教授、提供教學經費等。這些捐款要看捐款人的興趣。捐款人之所以給捐款,是覺得我們的事業值得他(她)的幫助,並不期望回報。我們希望捐款人跟學校建立很好的關係,這種關係會有什麼樣的結果,捐款人會有自己的預期。但從根本上,不能指望我捐一塊錢,會有兩塊錢的收入。

另外,有一點 MIT 和其他學校不太一樣,我們不搞傳承,比如父母是本校畢業的,子女在錄取方面會有優勢。我們錄取學生完全看個人能力。

圖 | MIT 校園

DeepTech:最近中國也開始有些富豪為國外大學捐款,比如潘石屹和陳天橋,在做過一些調研之後,還是把錢捐到美國高校去了。國內輿論導向明顯是負面的,而且中國的很多科學家也站出來說這是錯誤的決定。您如何看待這件事?

陳剛教授:這個事情本身很難評論,但國內好像比較喜歡評論這些。但在美國,比如比爾蓋茨的目標就是幫助全世界的窮人,幫助非洲的窮人,有人去評論他嗎?這是捐款人自己的行為,他自己想要產生怎樣的影響。我覺得,不應該去過多的評論這些,這是我自己的看法。

DeepTech:MIT 現在非常關注能源、環境等方面的問題,您覺得像北京這種嚴重的霧霾,技術能解決嗎?

陳剛教授:這種巨大的社會問題都不可能是一個技術就能解決的。我們非常看重這個社會問題,霧霾對中國來說就是實實在在影響每個人的。但要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首先你得找到源頭。這樣,才能有利與制定解決的方案。

解決這個問題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嚴格的標準,因為沒有好的政策,人們就沒有動力去解決這些問題,因為問題的解決是要花好多的錢的。像八十年代洛杉磯的霧霾,現在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就是因為加州制定了清潔空氣相關政策和法規。當這些政策法規有效執行時,大家就會去發展技術。因此我覺得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個研究問題。從霧霾來源的研究,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究,而且這些研究要跟政策更好的配合。

DeepTech:MIT 已經公布了一系列關於能源、環境、食品安全等相關的大型計劃,而中國又因高速發展帶來了很多這些方面的問題。MIT 在未來會不會更多的關注中國?

陳剛教授:我們關注的這些方面都是全人類共同的問題。MIT 與中國的合作也在增加。當然,像霧霾,或者說環境問題屬於中國高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忽略造成的。我至少能代表 MIT 機械工程系,希望能為解決這些問題做貢獻,同時也在找資源來做研究,畢竟,做科研都是要投入的。

但我們也不能說,一下子就能把這個艱巨的問題給解決了,但我們希望通過相關研究,至少能讓環境問題得到緩解。

我們的學生教授們對解決中國的環境問題是很有熱情的,我最近也在和很多人談這個,比如汙染物顆粒大小、組成成分等。但要先去了解它,才可能有對應的技術解決方案。

圖 | 霧霾中的北京 CBD

DeepTech:現在科技在中國非常火,感覺從去年開始爆發,普通民眾也開始關心科技了。我們自己作為科技媒體對此是很有感觸的。您對此有沒有什麼感受?

陳剛教授:實際上我覺得在中國,媒體相對來說更容易對社會產生影響。在美國,真正的這種對技術的關注,或者也可以說是炒作,實際上很難做起來,這個跟整個形勢有關。因為現在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府都在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但如果你在美國喊這個口號,恐怕沒人會理會。政策的大環境和媒體相互支撐,這確實也是像你們這樣的科技媒體的優勢。

DeepTech:最後一個問題,中國留學生跟您當年留學時有什麼不同?然後您對現在去美國學技術專業的學生有些什麼樣的建議?

陳剛教授:中國現在的留學生當然是比我們那時多多了,而且像 MIT 的中國學生得都是非常優秀的。我經常跟人開玩笑說,現在的學生不像我們那時候,幾年書讀了從來不回家,從來不去旅遊,從來不去度假。現在的學生條件更好,可以回家看父母,要度假,經濟條件跟我們是很不一樣。

所以,他們的選擇性也更廣了,並不是說每個人要去做教授。他們的確很聰明,想像力也更大了,腦子裡想的東西更多了,非常活躍。如果說和當年有什麼相同的地方,至少在我看來,MIT 的中國學生們讀書時非常用功的,這個和我們當年很相似。

圖 | MIT 畢業典禮

翻譯:REN、Wall-E

參考:https://www.justice.gov/usao-ma/pr/mit-professor-arrested-and-charged-grant-fraud

相關焦點

  • MIT 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針對以上,美國司法部在報導中表示,至少從 2017 年到 2019 年,陳剛在中國擔任多個顧問職務,同時他還申請並獲得了美國能源部的資助,以資助他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部分研究。據悉,陳剛在以上的過程中,沒有按照美國能源部的要求披露他與中國的關係。
  • 美籍華人 MIT 教授陳剛被捕:或面臨最高 20 年監禁
    美籍華人教授因未能將其與中國的關係透露給美國能源部而被捕,或將面臨最高20年監禁。MIT 教授陳剛院士在波士頓被捕1 月 14 日,美國司法部在其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針對 MIT 教授的指控,原因是這位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未能將其與中國的關係透露給美國能源部。這位被指控的教授名叫陳剛,現年 56 歲,出生於中國,是美國公民。
  • MIT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56歲的陳剛被控欺詐、未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報告以及在納稅申報單中虛假陳述。他於當天在地方法官Donald L.
  • MIT校長對華人學者陳剛被捕表示沮喪
    此外,他自2015年開始擔任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評審專家,但 「從未在向美國能源部,甚至他的僱主MIT申請經費時披露這一點」。其有五項任職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包括南方科技大學顧問、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 「評審專家」、中關村發展集團 「海外戰略科學家」、中國留學生基金會顧問和中國政府第四屆 「海外專家顧問」。
  •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 2021-01-15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56歲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陳剛教授被捕!MIT校長:校方願與之共度艱難...
    剛剛,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虛假報稅、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與中國合約、任命和獎勵等理由,被逮捕。56歲的陳剛教授,曾是華科校友、MIT機械工程系首位華人系主任,在學術圈頗具好評。事出不久,MIT校長發文,稱校方願幫助其共度艱難時刻。 令人驚訝。
  • 麻省理工教授陳剛被逮捕 外交部:停止搞政治操弄
    MIT校長向全校師生發郵件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56歲的陳剛被控欺詐、未提交外國銀行帳戶報告以及在納稅申報單中虛假陳述。他於當天在地方法官Donald L。 Cabell面前首次出庭。
  •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在美被捕 外交部回應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張素)針對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在美被捕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在例行記者會上應詢時作出回應。據報導,根據美國司法部官方網站公布信息,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
  •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外交部回應
    美國麻省理工知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外交部回應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於瀟清 記者 王露 2021-01-15 16:25 來源:澎湃新聞
  • 餘茂春√陳剛× 美國掀起第三次「紅色恐慌」!
    國際傳熱學的領軍人物,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華裔教授陳剛,近日因被控「虛假報稅、未向美國能源部披露與中國合約、任命和獎勵」等理由,被美國司法部門逮捕。6,通過調查微信記錄,麥卡錫還發現陳剛是「武漢市合作夥伴傑出人才」,加入了武漢「3551光谷人才計劃」,獲得了1000萬元人民幣的安置補償金及200萬元人民幣的一次性現金獎勵。對這份充滿了無知和意識形態偏見的指控,饒毅直斥為「荒謬」。首先,研究經費發放機構要求申請人披露與研究相關的關係,以避免同一研究有多重經費支持。
  • 麻省理工教授陳剛被捕,美國政治操弄黑手伸向學術領域
    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 根據指控文件,陳剛是美籍華人(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擔任MIT帕帕拉多微納米工程實驗室主任和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主任。
  • 郗小星在哈佛的演講:無端指責華人學者是間諜,這是「新麥卡錫主義」
    郗小星說,他的經驗提供了三個教訓:首先,當看到類似案件,指控某人為中國竊取機密時,不一定為真;其次,清白的華人科學家遭到了不公平的指控;其三,美國司法部將與中國的合作視為犯罪。 報告會上,郗小星呼籲更多人關注華人學者陳剛、陶豐和哈佛大學教授查爾斯·利伯(Charles Lieber)等人的案子。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被逮捕 中方回應
    來源:環球網【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李司坤】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在15日舉行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就此事提問稱,美國檢察官宣布,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陳剛因為他隱瞞在從事美國政府資助的納米技術期間為中國政府工作的事實,而在周四被逮捕並受到刑事指控,請問中方對此有何回應?
  • 雙子星:記Berkeley的張翔和MIT的陳剛
    對我們的更多鞭策和鼓舞,提起陳剛,大家可能記得去年夏天一個在學術界非常轟動的新聞:陳剛破百年物理定律「黑體輻射定律」!陳剛很風趣也很幽默,也很直率,我2006年去MIT拜訪他,參觀了他的實驗室,基本上都在地下室,很擠,因為學生很多,我們還利用SIC材料合作過增強表面吸收的實驗(可惜效果不理想),後來大家合作舉辦國際會議,很成功。
  • ...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
    文 / Becky2021-01-15 11:42:29來源:FX168 【麻省理工學院著名華人教授陳剛被捕】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
  • 美國大學教授因「為NASA工作期間隱瞞與中國關係」被捕
    QHzEETC-電子工程專輯8月24日,據美國CNBC網站報導,美國司法部當天指控53歲的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教授成正東(Zhengdong Cheng,音譯)涉嫌串謀、虛假陳述和電信欺詐。QHzEETC-電子工程專輯
  • 個人信息被盜,竟被企業拿去虛假報稅...
    個人信息被盜,竟被企業拿去虛假報稅......近日,重慶市江津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企業盜用他人個人信息虛假報稅案件。據悉,該案系重慶首例因個人信息盜用引發的一般人格權糾紛案件。1
  • 饒毅:《致MIT校長副校長的信:抬起頭顱 直起脊梁》
    北京時間1月15日消息,當地時間1月14日,美國司法部官網消息顯示,56歲的美國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陳剛因未能向美國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國的工作和獲得的獎勵而被起訴和逮捕。據美國司法部網站披露的信息,美國對電匯欺詐的指控,最高可判處20年監禁、3年的監督釋放,以及最高25萬美元的罰款。
  • 【日本】你想要的「撫養控除」報稅攻略,都在這裡了
    02.(原文摘自國稅廳的網頁)「在對工資收入或者公家機關的年金收入等進行源泉徵收的年末調整的時候,如果申請人需要申報居住在國外親屬的撫養控除、配偶控除、殘障控除或者是配偶特別控除的時候,必須向源泉徵收單位提交或者出示與這些親屬的『親屬關係證明材料』以及『匯款相關證明』。(如果這些申請材料是用外語做成的,那麼需要添付上日語譯文)。」
  • ​今日芝加哥:遇害中國博士父母抵美出席追悼會!諾獎得主中文致哀!殺華男關帥嫌犯被控一級謀殺惡性劫車!不得保釋!芝市長稱餐飲業重開
    芝加哥16歲少年被控一級謀殺,不得保釋  本報訊:據美國中文網報導,去年12月21日,芝加哥華人男子關帥(Shuai Guan)被劫車後慘遭槍殺,警方隨後逮捕一名嫌犯。伊州檢方周四表示,這名嫌犯被控一級謀殺、惡性劫車等罪名。法官判其不得保釋。下次出庭時間預定為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