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丨陳忻:打破「敏感期」的枷鎖

2021-02-21 夏丁玲

前幾天有怡然父母CLUB的成員說起孩子「敏感期」的問題,想起不久前剛看到的陳忻老師的這篇文章。非常全面的解釋並且澄清了敏感期這個許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特別申請了轉載授權,與大家分享。

——愛工作愛五一的小編

作者:陳忻

發展心理學博士(康涅迪格大學),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

任教於私立文理學員。

兩個男孩的媽媽,著有《養育的選擇》。

轉自公眾號:陳忻兒童心理  已獲授權

周末有個親朋好友說要去參加這個講座,好好學習。我一看這個單子,頓時默默。看樣子敏感期在國內的市場真的很大。

從我2011年上微博到現在,我收到過很多關於「敏感期」的私信。這麼多年過去了,敏感期的熱度在國內依然未減。

有一次,一位媽媽在微博上問我,我家孩子2歲了,最近吃飯的習慣非常不好,經常亂丟食物,不好好吃飯,以前1歲多的時候還挺好的,能自己學著用勺子自己吃。是不是我錯過了孩子的吃飯敏感期,應該怎麼彌補?

類似這樣的問題還有,我的孩子是不是進入了書寫敏感期、認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等等。大家可以看上面的圖,究竟有多少敏感期?媽媽們的私信裡傳遞出深深的焦慮:生怕錯過敏感期,或者是不是已經錯過了,還能怎麼彌補?

 

敏感期的概念在國內的傳播和使用過於寬泛了,已經偏離了敏感期最初的定義,並且引起了很多父母毫無必要的焦慮。

 

比如,1歲多的孩子用手探索世界,手的精細動作正在發展,吃飯的時候,他們喜歡抓握勺子或者食物。媽媽們覺得這是吃飯敏感期。到了2歲多,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其實更多了,這很正常,某段時間可能不喜歡自己吃了。這個時候很多媽媽都很焦慮或者懊惱,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了吃飯敏感期,沒把孩子培養好。這都是沒有必要的焦慮。

 

另一種是,對敏感期的誤解可能會帶來消極態度。有些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愛吃飯,就想著肯定是吃飯敏感期沒到,到了自然就好了,於是就消極等待。孩子不愛吃飯並不是沒到吃飯敏感期,原因可能有多種多樣。爸爸媽媽應該積極地去尋找原因, 對症下藥,這才是積極地幫助孩子。

 

所以不管走向哪個極端,都對孩子的發展沒有好處。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麼是敏感期。

要說清敏感期的概念,讓我們從源頭——關鍵期(critical period)這一概念講起。

最初,關鍵期概念是在動物行為學研究領域提出的,20世紀50年代歐洲生態學家羅倫斯和同事發現,一些鳥類的寶寶或者鵝寶寶在出生的時候會跟隨母親,確保它們能得到照顧和保護,增加自己的存活率。這種行為叫imprinting(印刻)。從實驗室保溫箱裡孵出來的鵝寶寶沒有看到媽媽,它們第一眼看到的移動物體是羅倫斯,於是就把羅倫斯當成媽媽,到處跟隨羅倫斯。羅倫斯說,孵出來的13~16個小時是這些鵝寶寶形成這種依戀的關鍵期。

 

所以,關鍵期的意思是,在動物發展過程的某個時間段內,它們首先已經在生理上已經具備條件用以在某一方面發育或者發展;同時,此時這個個體對來自環境的刺激也最敏感。如果得到了這種刺激,就會正常發育/發展;而如果錯過了就很難彌補,這段時期就是關鍵期。

對於更為複雜的認知行為或者社交行為,是不是也存在著一定的關鍵期?兒童是不是必須在某個關鍵期內才能在認知和社會化方面正常發展呢?

在長期的研究中,發展心理學領域認為用關鍵期來解釋兒童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關鍵期說的是「要麼發展」或者「要麼不發展,無法彌補」,這不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

所以,發展心理學提出一個更為靈活的概念——「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的定義是,這一段時期是生理上來說是最優發展期,因為生理上已經準備好,以便一些能力的產生和發展,這個時候個體對外部的影響最為敏感。如果這個時期環境給個體提供了恰當的影響,某些方面的發育和發展能夠以最優方式發生。敏感期和關鍵期不同的是,敏感期並沒有嚴格的邊界定義。如果在敏感期環境沒有給予恰當的影響,發育和發展仍然有可能發生,只不過,很可能發育或者發展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這就是在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的定義。

 

第一,敏感期不像關鍵期這麼極端,它沒有嚴格的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的邊界定義。雖然錯過了可能不能達到最佳發展,但並不意味著「要麼發展,要麼無法彌補」。

 

其次,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敏感期的「窗口」遠比我們想像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幾個月或一年的時間」,孩子的發展沒有那麼容易就錯過了,更不是稍縱即逝。

 

關於孩子學習窗口究竟有多寬,看看下面這張圖,你可能會有更好的認識。

學習窗——神經連接的重要階段

摘自:In the Beginning:the Brain, Early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by Michael Hagel

大腦不同區域的發展速度不一樣,所以學習窗是指特定類型的學習最佳的發展時間。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學習窗從來不會完全關閉,或者在早期會丟失任何認知能力。成人可以參與任何類型的學習。

 

第三,發展心理學中的敏感期,並不是像字面理解的那樣,「孩子喜歡什麼,就是對什麼敏感,就是xx敏感期」。孩子的成長,每個階段都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並不是每一階段都可以籠統稱為「xx 敏感期」。 

 

自從敏感期這個概念開始流行,很多人泛化、誇大了這個概念,又自創了很多相關概念,比如,婚姻敏感期,寫字敏感期,畫畫敏感期,甚至吃飯敏感期都有。

 

大家理解了敏感期的本來含義,再來看這條舊聞:

 

2013年,某地一幼兒園為孩子們舉行集體婚禮,質疑聲不斷,園長在接受採訪時說,他們舉行集體婚禮,是因為5~6歲的孩子進入了婚姻敏感期,舉行集體婚禮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愛和婚姻。那麼,真的有婚姻敏感期嗎?

在理解了發展心理學中敏感期的概念後,希望爸爸媽媽可以自己去判斷所謂的婚姻敏感期是不是說得通。如果按照敏感期的定義,孩子在婚姻敏感期內將獲得對婚姻的最佳理解,而此時外界對他們的影響,比如輸入戀愛、婚姻的概念,舉行集體婚禮等等,能讓兒童對婚姻的理解達到最佳發展。過了這段時間,他們將不能獲得對婚姻的最佳理解。這說得通嗎?戀愛婚姻發展觀怎麼可能只在5~6歲的時候發展,而過了這個階段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婚戀了呢?

 

所以,把敏感期當成一個萬能筐,什麼問題都往裡面裝,對促進孩子的發展沒有什麼好處。

很多媽媽的共同問題是,我的孩子在某個階段對某一件事特別感興趣,這是不是進入發展的某某敏感期了?我是不是應該加以引導呢?

比如有個媽媽寫信來問:我家孩子現在3歲2個月了,她真的對畫畫特別感興趣,沒事就拿筆到處塗塗畫畫,這應該就是到了畫畫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該有意識地引導呢?

首先,父母能夠觀察到孩子在某一時期的興趣並加以引導,這是一件好事。不過到底要不要在「敏感期」這個概念裡面討論孩子的興趣,我們就要仔細分析了。

兒童的發展在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規律和特點,為人父母,需要了解和尊重這些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同時很重要是,父母也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可能會通過不同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果處處套用敏感期去解釋這些表現,只能讓父母鑽牛角尖,只關心表現出來的行為,並冠以「xx敏感期」,那麼可能會讓他們忽視背後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讓他們產生沒有必要的焦慮。

孩子愛畫畫並不等於說孩子進入了畫畫敏感期。我們用手的精細動作的發展為例來解釋。

孩子的精細動作發展有一定的時間表。

4~5 個月,孩子能夠抓握物體,把這個物體在兩個手中倒來倒去來研究。他們依靠手指的觸覺來學習物體的特性。

6~12 月,嬰兒的手指動作更加靈活,在第一年結束之前,孩子能夠用拇指和食指拿起一個物體。

1~2歲,可以用三個大積木搭一個「高塔」;可以拿住蠟筆亂塗;畫油彩畫的時候用整個手臂的移動,會互換兩個手。

2 歲左右,可以畫橫線和豎線。

2~3歲,會穿起來4個大珠子;握蠟筆的時候用拇指和其他手指(不是食指);畫油畫的時候會有一些手腕的動作,會滾動,擠壓,拉扯以及捶打橡皮泥;會轉動門把手。

3~4歲,可以用9個小積木搭「高塔」;可以畫圈和十字架;玩橡皮泥會搓一條蛇,一個球,做個餅乾等;會用剪刀剪紙。

這是大致的發展時間表,大部分嬰幼兒都是這麼發展的,這就是共性。

(以上時間表參考了Infants and Children, by Laura Berk以及babycenter.com。詳細的兒童發展表請參看這些資源。)

 

兒童的發展既有共同性,也有個體差異性。在發展過程中,每個孩子的興趣不一定是一樣的。有的孩子三到五歲的時候對畫畫開始感興趣,喜歡塗鴉,因為他們在生理上具備了精細動作的能力,也喜歡運用這些能力,發展這些能力。這個時候,如果父母提供一些條件,比如大量的紙筆,各種蠟筆,水筆,讓他們接觸不同色彩,不同材質,也許打下了他們畫畫的基礎。

但也有些兒童3-5歲的時候對畫畫不感興趣。其實這些都很正常。這些孩子在精細動作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個人興趣不一樣。對畫畫不感興趣的孩子,他們的精細動作也一樣發展,他們也許通過其他方式和其他興趣,比如喜歡玩汽車,搭積木,做各種手工等等,這同樣是基於精細動作的發展基礎上,來運用和鍛鍊手的能力。所以,這些父母完全不需要擔心:是不是自己的寶寶錯過了畫畫敏感期?也不需要千方百計想辦法想讓他們喜歡上畫畫。他們對畫畫愛不起來,可是他們喜歡玩汽車,搭積木,捏橡皮泥,或者串珠子,一樣發展精細動作。

所以說,他們的發展規律是有共性的,在這段時期內,手部的精細動作得到發展和運用。但是個人興趣卻是千差萬別的,有的孩子愛畫畫,有的孩子愛搭積木,有的孩子愛拼圖。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的興趣,而不是對某些所謂的敏感期的焦慮,越焦慮越強迫孩子去做,反而讓孩子產生反感,那麼,父母的焦慮在這裡起到的不是促進作用,而是阻礙作用。

 

現在流行著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如果父母都用發展心理學的定義去想一想所謂的敏感期是否說得通,就能避免許多焦慮的產生。希望父母不要套用「敏感期」,而是要真正認識兒童的發展規律,用共性和個體差異性來看待自己孩子的發展,才能真正有效地幫助他們的發展。

打破敏感期的枷鎖,既不被敏感期束縛,消極等待孩子發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趕,逼迫孩子學這學那。無論何時,都記住,給予孩子適當的支持和幫助。

 

一部分敏感期的說法簡單概括了某個時期寶寶的發展特點,讓父母對寶寶的一些行為多一些寬容,不去粗暴幹涉。不過,敏感期沒有指出寶寶某個時期的發展共性和個體差異,很容易讓父母去套用,關注表面現象,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有時候難免會出現誤導。

 

比如,很多媽媽深信1歲多是孩子的吃飯敏感期,可能會讓她們對害羞自己動手吃飯更加支持,容忍吃得亂七八糟。

但是,如果媽媽知道這個階段孩子發展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應該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發展。

有很多一歲多的孩子願意自己吃飯,一是因為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他們能夠比以前有效地抓起食物或者使用勺子。二是因為1-3歲,根據埃裡克森(Erikson)的理論,孩子在這一階段,通過不斷使用自己各種新能力,建立一定的自主感。

父母要允許他們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自己可以做的選擇,比如自己吃飯,自己拿水杯,在黃色裙子和紅色裙子兩樣選擇中選黃色裙子等等。如果媽媽怕孩子做不好而幹預他們,不給他們自己做事的機會,不給他們選擇的機會,或者經常念叨:你看你看,我就知道你做不好!這樣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以及羞愧感,影響建立自主感。所以鼓勵孩子自己吃飯是建立自主感的行為之一但不是全部。 

有一些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並沒有太強烈的自己吃飯的意願,這個可能是個體差異。當我們了解到這一點,有吃飯願望的孩子就鼓勵他們,並在其他方面也注意培養自主性的發展;而暫時沒有強烈吃飯願望的孩子,也不用焦慮,在其他方面一樣可以培養他們的自主性。

有些寶寶一歲多願意自己吃飯或者吃得挺好,到二歲多為什麼反而不好好吃了呢?這就需要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有些寶寶也許有了別的興趣,對吃飯不在意了;也有的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經常被父母阻止,傷害了自主性,從而對自主吃飯也喪失了興趣。

所以,當我們被「敏感期」的概念所禁錮時,我們看不清孩子發展的真相,只看到眼前的一小點而忽視了全局。只有跳出敏感期的框框,了解孩子每一時期的共性和個體差異,才能因勢利導,最有力地幫助自己的孩子健康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讓兒童有順其自然的多樣化體驗,才最有利於他們的發展,而不是把兒童的發展割裂,分成一個一個小的無數個「敏感期」。

 

給親愛的你減壓:

人類的發展沒有那麼脆弱,以至於錯過幾個月或者一年的訓練就會難以彌補,影響終身。事實上,人類的學習能力非常強,而且學習窗口的關閉也不像很的時間內就刷地關閉了。所以說,只要孩子生活在正常的環境裡面,就不存在被剝奪的危險。

父母能夠觀察孩子的興趣並提供條件,順著他們的興趣使他們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得到最好的發展,這是我們所鼓勵的。不過,父母不必對一些不存在的敏感期感到焦慮。因為我們的焦慮會影響孩子,給他們造成莫名的壓力,這恰恰會影響他們的最佳發展。

p.s.關於敏感期的文章,第一次發表在育兒雜誌《為了孩子》2014年10月刊,此次有增刪。這個主題是值得討論的主題,我的書《養育的選擇》第三章《敏感期是否真的無處不在?》就專門討論這個主題,更加系統和完整。

—【每日分享】—


無論是養育孩子,還是參與兒童青少年工作,

精神科醫生×心理諮詢師

理論×案例×實踐

陪伴式×小班化

    2017  年度大課  兒童精神障礙專業訓練    

相關焦點

  • 無緣故的「作」丨如何應對「秩序敏感期」
    其實這是孩子在維持自己的「秩序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寶寶們的---「秩序敏感期」。敏感期是處於進化過程中的人和動物在生命早期狀態下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暫時的個性取向 ,僅限於為了獲得某種特定的品質或者是特徵。因此,當那種性質消逝的時候,敏感期也就隨之消逝了;敏感期這一特徵,最開始是由植物學家德弗裡斯在昆蟲身上發現的。
  • 陳忻:在美國,我們這樣帶孩子
    策劃/楊珏怡 文/陳忻本文首發於聰明寶寶雜誌2012年8月刊本文轉自陳忻個人育兒網站www.infantcute.com‍陳忻美國發展心理學博士。美國康涅迪格大學心理學博士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會員。研究兒童社會性和社會認知的發展。
  • 關於手的敏感期
    當嬰兒成長到了9個月時候,逐漸出現了手的敏感期,這時候孩子的發展與成人之間的衝突就越發擴大化。 在這個時期,孩子迫切地想要用手去感受事物。比如:你會看見孩子會把正在吃著的香蕉抓的稀爛;探索柜子裡、抽屜裡,把裡面的東西全部抓出來;在吃飯的時候,用手抓的到處都是。
  • 乾貨丨漫威背後那些事兒
    上面說的這些,看似與「乾貨」沒什麼關係,畢竟只是些對漫威作品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用搜尋引擎搜索出來的公開信息罷了。但是,我想強調的關鍵詞「科技」二字就和乾貨很有關係了。哦,別誤會,筆者我並沒有點科技科普相關的技能點,相對的,筆者點的是政治經濟學。
  • 乾貨丨該說說第七十年的見異思遷的那些事兒了……
    乾貨,為您解析熱點背後更深層次的梗。相信各位小同志都聽過一首俗稱「拔牙歌」的八十年代神曲,儘管一轉眼快四十年過去了,在「神曲」層出不窮的今天,這首歌卻經過了歷史的考驗,依然擁有很高的傳唱度和存在感。乾貨丨路人精日的養成方法:序乾貨丨路人精日的養成方法:破乾貨丨路人精日的養成方法:急乾貨丨說說半島那些事兒乾貨丨說說半島那些事兒 第二部分乾貨丨說說半島那些事兒 第三部分 電影篇乾貨丨說說半島那些事兒 第四部分 現實篇乾貨丨說說半島那些事兒
  • 乾貨丨漫威背後那些事兒:脫下緊身衣的英雄聯盟
    向一方妥協,就必然會大大的得罪另一方面……  筆者之前已經講過,對於主流審美群體而言,我們在乾貨丨漫威背後那些事兒:真正的粉絲文化了解一下!一文中所提到的:「粉絲群體」大抵上和「沒文化的蠢貨,社會不適應者和無腦的消費者」是劃等號的。但是,新世紀的幾部《超人》電影的口碑與票房的失敗。實際上給予了這種刻板印象沉重的打擊。
  • 關鍵期,敏感期的前世今生
    關鍵期,敏感期的前世今生都在這裡!你知道「關鍵期」「敏感期」嗎?你不知道,但你一定聽說過!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在路漫漫其修遠兮的育兒道路上,你會發現自己是個「小白」,生怕孩子因為你的「空白」而錯過引導他的重要時期。
  • 2歲寶寶因媽媽衝馬桶後,撒潑打滾要媽媽還他shi,秩序敏感期來了
    文丨Tina育兒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面對2歲寶寶大哭大鬧,這位媽媽頭疼了。昨天看到了一段視頻,剛看完後,真心覺得媽媽太不容易了,孩子也挺不容易的。事情是這樣的:2歲的寶寶Evan上完廁所後,媽媽幫他衝了廁所。
  • 只有亙古不變的愛,才能打破悲劇命運的枷鎖
    蓮華不斷催促要主角回到現實世界,但主角相信自己對蓮華的愛,相信唯有真正的愛才能打破命運的枷鎖。只要將愛貫徹到底,不論輪迴轉生多少次,終有一天會成功和蓮華結為連理,迎接兩人的幸福。最後主角選擇留下,與蓮華一同被萬華鏡吞噬,朝著下一次的輪迴轉世邁進……至於剩下的一段結尾,為了不劇透完,我就不多說了,只想吐槽一句:這結尾百分之百是參考你的名字吧,雖然劇本後面都自己吐槽了。
  • 兒童成長階段發育特點及敏感期
    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兒童敏感期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在這期間內,對某一種知識或技巧有著非常感覺。如果在敏感期內需求受到阻礙而無法發展時,就會錯過學習的最佳時期,日後若想再學習此項事物,儘管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成果也不顯著。
  • 符號敏感期需要停下來指讀嗎?會不會錯過語言敏感期?
    2、小孩現在符號敏感期要停下來做指讀嗎?會不會錯過敏感期? 3、中文現在可以指讀《小豬唏哩呼嚕》,請問接下去怎麼學中文? 小西媽答疑 答:1、複述剛開始的時候都是要這邊多了那邊少點,然後慢慢地就平衡,訓練好了就平衡了。
  • 左思:人生 要用力打破皮囊的枷鎖 | 原創
    左思用力地書寫著自己的人生,終於打破了皮囊的枷鎖。《三都賦》一出,就受到當時名人張載、劉逵等的賞識,還產生了不小的社會影響。為什麼說社會影響呢?
  • DR魏:請不要再被敏感期忽悠了
    今天北大心理系教授、博導,最強大腦科學評審魏坤琳告訴你關於敏感期的科學真相。這是童書媽媽《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系列訪談第二部分,關注童書媽媽,看DR魏為你破除科學迷信。 敏感期的概念,最早是奧地利的洛倫茲發現的。他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無須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imprinting)。印刻發生的時期,就是「敏感期」。
  • 31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敏感期,月嫂育兒嫂都要知道
    兒童敏感期的理論由義大利教育家蒙臺稄利提出,是指兒童在連續相接短暫的時間裡,會有某種強烈的自然行為。敏感期不僅是寶寶學習的關鍵期,同時也影響著其心靈、人格的發展。下面為大家列舉了0~6歲孩子的27個敏感期,有助於你更好的理解孩子。
  • 乾貨丨民事執行程序期限總覽表!
    乾貨丨民事執行程序期限總覽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辦理仲裁裁決執行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辦理仲裁裁決執行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變更追加當事人規定》來源:全國法院切實解決執行難信息網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原標題:《乾貨丨民事執行程序期限總覽表
  • 元氣騎士:坐騎又出新玩法,打破技能限制枷鎖,操作簡易戰力強勢
    而是要藉助刺客本身極為強勢的「3技能」,來打破駕馭坐騎不能釋放技能的枷鎖。刺客的「3技能」如果對手遊《元氣騎士》中的初始武器進行實力評估,那麼毫無疑問,血刃的實力絕對堪稱獨佔鰲頭。總結:這種影分身刺客與坐騎組合而出的新玩法,可以有效的解決騎乘狀態無法釋放技能的弊端,從真正意義上做到:打破技能限制枷鎖,操作簡易戰力強勢。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內容,同樣歡迎小夥伴們在下方分享您在手遊《元氣騎士》新版本中所遇到的趣味玩法與遊戲體驗,咱們討論區再見。
  • 孩子一句話,爺爺很傷心,秩序敏感期如何應對
    兒童心理學家將孩子這種對秩序執著要求階段,叫做秩序敏感期,這對寶寶的心理發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媽媽們都知道小寶寶就喜歡規律的生活,這就是敏感期的萌芽,2歲之後孩子的生活中逐漸建立起一些規則,比如穿衣服的順序、家人的坐次,做事情的順序等等;再加上自主意識發展。寶寶就會抗議不符合秩序的行為,並且出手去矯正。那麼為什麼孩子需要一個「矯情」的敏感期呢?
  • 聊聊口腔敏感期
    「媽寶幫幫幫」曾向寶媽們介紹過蒙臺梭利著名的敏感期理論(捕捉寶寶的31個敏感期(0-9歲版),點藍色字體直接看哦)。孫瑞雪說:「一個敏感期,將使兒童獲得一種品質」。當寶寶順利度過了一個敏感期時,他就走過了一個發展的臺階。因為小Jo正處於多個敏感期的交匯點,最近又複習了很多敏感期的知識,集中幾期跟大家分享我的讀書心得吧。今天先說說微信後臺提問比較多的,愛吃手、吃奶時咬媽媽、什麼都往嘴裡放、咬人……也就是口腔的敏感期。
  • 千萬不要錯過孩子生命成長的敏感期,它真的很重要
    成長敏感期是蒙臺梭利博士提出,拜讀臺灣感統專家王臻惠老師的著作《有能力的愛》,關於敏感期的觀點,我花了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整理和深入理解,得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我們對任何一個敏感期進行壓抑,都會成為孩子性格發展的缺陷,甚至演變成人性的弱點,所以,我們這些家長一定要知道敏感期的特點和處理方法,為我們的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軌跡成長提供寬鬆的環境!
  • 霍啟剛曬三娃合影照,女兒的名字打破豪門枷鎖,寵娃程度可見一斑
    近日,霍啟剛難得曬出三個娃的合影照,感慨為人父母后的幸福感,隨後三個孩子的名字也被曝光,長子霍中曦,長女霍中妍,幼女霍中怡,女兒的名字一被爆出,網友們紛紛給霍啟剛點讚,稱他不僅是楷模丈夫,更為了女兒打破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