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徐劍鋒(酣眠)
匠人精神,是最近一兩年時常被提起的一個話題。匠人精神,是什麼?是精益求精?是堅持不懈?是始終如一?懷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手作」這個主題的拍攝,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了。木作,曾是這個系列的第一個主題。
師傅們按照圖紙進行木製溫莎椅的製作
我一直很喜歡木的質感,堅硬卻不失溫暖,質樸卻獨一無二。平順的紋理,溫和的觸感,清雅的氣味,都能夠幫助安撫人心調節情緒。
車旋是一種古老手工藝的復興與再造,是一種不一樣的木藝術表達形式。
木作,這項古老的手工藝,在機械化工業化的今天,依然保留了其必不可少的手工製作部分,使得它經常成為手作匠心的代表。
打磨環節粉塵很大,師傅們都要帶上高性能的防塵口罩。
說到木工,給人的印象似乎比較老式傳統。小時候經常見到樓下有木匠做木工活兒,最喜歡看從木匠手裡推出來的一卷一卷的刨花兒,還有拿單眼用墨盒彈出的筆直墨線。而如今長大後卻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了。
木工坊一角
現在的各家各戶的家具幾乎都是板式結構,用簡單的螺釘螺母來固定板材,再也無需繁瑣的卯榫了。而街面上更是幾乎看不到木匠師傅走街串巷的去勞作,而願意拜師學木工手藝的年輕人也隨之更少了。了找尋手作的題材,我收集、整理了不少資料,也走到成都市的周邊郊縣去發現,去尋找合適的題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成都市三聖鄉找到了它:一個木工坊。
木工坊一角
當我們走進位於成都三聖鄉的這間木工作坊的時候,感覺整個人的心都安靜了下來。寬敞明亮的工坊,陽光透過大幅的玻璃窗灑在乾淨整潔的水泥地面,各種機械沿著牆邊依次擺放著,中間是幾個收拾整潔的工作檯,悠揚舒緩的音樂瀰漫著整個空間,這裡並沒有我之前想像的轟鳴的機器聲和滿地的木屑,讓人感受到的是整齊有序和沉靜專注。
師傅用車旋技藝製作一個木質工藝罐
這裡的師傅是一群看上去很有個性,文藝範兒十足的年輕人,但是當他們操作起機器,手卻意外的穩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摯愛的專注。
車旋工藝所需要使用的刀具
在徵得同意之後,我開始了三個月的拍攝和採訪。這個木工坊老闆的藝名叫做「花園」。花園出生在雙流縣花園鎮,父親是鎮上有名的漆器藝術家,在他8歲的時候,父親答應給他製作一把木頭寶劍,興高採烈並樂極生悲的的他迎來了和木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他的手打在了正在運轉的平刨機上,留下了到現在依然清晰可見的傷疤。
功能各異的一套木工鑿工具
後來,花園開始了枯燥乏味的「七年學藝」生涯。在那七年裡,幾乎一半的時間他都在學習最基礎的「鋸、刨、鑿」的基本操作。七年出師之後的花園進入了當地某非知名家具廠繼續磨礪,一幹又是好幾年。
木工師傅在用鳥刨刮圓木料
技藝日漸純熟的花園覺得為他人的工廠幹活始終不是自己的理想,設計不是自己的,運作方式也不是自己的。在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次非正式會晤上,大家發現彼此的想法竟然一致,於是立即決定與其在外面訂做自己的家具,不如小夥伴們自己搞一個木工坊。就這樣,一個木工坊孕育而生了。
刨是一種用來刨直、削薄、 刨光、作平的木工具。
如今他們的這個木工坊已經做到了西南最大,一個兼顧定製家具和木工體驗的場所。在我結束拍攝採訪之後不久,他們的木工坊也由三聖鄉搬到了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場地規模再一次上了一個新臺階。
木工坊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木工坊不僅為成都木作愛好者們提供創意轉化的平臺,同時還具備「孵化」功能,不少好的點子和設計在這裡萌芽和成長著,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體驗,也是中外交流的文化沙龍。
斜切鋸裡的光影
除了我這種攝影師,來到木工坊的人群大致可分為兩類,三個年齡段。三個年齡段,一是小孩,主要是跟隨父母一起來,從看開始,慢慢也動手做。二是年輕人,這部分是主要的群體。第三個年齡段是上了年紀的人,這些人大多是高端玩家。
一把耗時40工時的純手工木製溫莎椅
木作花園的理想,是保持對木頭最初的熱愛,不停地錘鍊技藝,去表達美和對生活的熱情;而這種感受是不可旁觀的,只能涉入其中,靠手和心的的領悟去體驗真正的感動。
木工師傅和學員湯湯合影。製作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木凳,是湯湯兒時的夢想。
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下一隻小木凳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小木凳,這是木作中非常簡單基礎的作品。但就是這樣一件簡單的作品,也需要經過開料、切割、車璇、打磨等十幾道工序。而其中劃線、打磨、安裝、上油等幾個工序是必須手工完成的,機械可以幫助減少工作量,卻無法完全代替手工,更是取代不了頭腦和心靈。
開料
切割
製作卡爪
車璇
打磨
定位劃線
開孔
預裝
組裝
打磨
上油
靜置
一件作品,無論大還是小,複雜或者簡單,頭腦總是先行的。匠人需要先構思好作品的輪廓、用料、步驟等等細節,打好草圖,挑選出適合的木料,然後才動手製作。精巧的作品,不僅需要匠人手藝精湛,更是要求心思玲瓏縝密。
木料、工具、雙手、思想以及心靈在製作的過程中相互全力投入,才能創造出豐富實用精美的成果,這,就是手作的魅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影像經典」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