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作 | 當木與心合二為一,便紛飛出堅硬而溫暖的木之魂!

2021-02-19 國家地理中文網

撰文、攝影:徐劍鋒(酣眠)

匠人精神,是最近一兩年時常被提起的一個話題。匠人精神,是什麼?是精益求精?是堅持不懈?是始終如一?懷著這些疑問,我開始了「手作」這個主題的拍攝,到現在已經兩年時間了。木作,曾是這個系列的第一個主題。

師傅們按照圖紙進行木製溫莎椅的製作

我一直很喜歡木的質感,堅硬卻不失溫暖,質樸卻獨一無二。平順的紋理,溫和的觸感,清雅的氣味,都能夠幫助安撫人心調節情緒。

車旋是一種古老手工藝的復興與再造,是一種不一樣的木藝術表達形式。

木作,這項古老的手工藝,在機械化工業化的今天,依然保留了其必不可少的手工製作部分,使得它經常成為手作匠心的代表。

打磨環節粉塵很大,師傅們都要帶上高性能的防塵口罩。

說到木工,給人的印象似乎比較老式傳統。小時候經常見到樓下有木匠做木工活兒,最喜歡看從木匠手裡推出來的一卷一卷的刨花兒,還有拿單眼用墨盒彈出的筆直墨線。而如今長大後卻很少見到這樣的場景了。

木工坊一角

現在的各家各戶的家具幾乎都是板式結構,用簡單的螺釘螺母來固定板材,再也無需繁瑣的卯榫了。而街面上更是幾乎看不到木匠師傅走街串巷的去勞作,而願意拜師學木工手藝的年輕人也隨之更少了。了找尋手作的題材,我收集、整理了不少資料,也走到成都市的周邊郊縣去發現,去尋找合適的題材。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成都市三聖鄉找到了它:一個木工坊。

木工坊一角

當我們走進位於成都三聖鄉的這間木工作坊的時候,感覺整個人的心都安靜了下來。寬敞明亮的工坊,陽光透過大幅的玻璃窗灑在乾淨整潔的水泥地面,各種機械沿著牆邊依次擺放著,中間是幾個收拾整潔的工作檯,悠揚舒緩的音樂瀰漫著整個空間,這裡並沒有我之前想像的轟鳴的機器聲和滿地的木屑,讓人感受到的是整齊有序和沉靜專注。

師傅用車旋技藝製作一個木質工藝罐

這裡的師傅是一群看上去很有個性,文藝範兒十足的年輕人,但是當他們操作起機器,手卻意外的穩重,眼神中透露出一種摯愛的專注。

車旋工藝所需要使用的刀具

在徵得同意之後,我開始了三個月的拍攝和採訪。這個木工坊老闆的藝名叫做「花園」。花園出生在雙流縣花園鎮,父親是鎮上有名的漆器藝術家,在他8歲的時候,父親答應給他製作一把木頭寶劍,興高採烈並樂極生悲的的他迎來了和木頭的第一次親密接觸——他的手打在了正在運轉的平刨機上,留下了到現在依然清晰可見的傷疤。

功能各異的一套木工鑿工具

後來,花園開始了枯燥乏味的「七年學藝」生涯。在那七年裡,幾乎一半的時間他都在學習最基礎的「鋸、刨、鑿」的基本操作。七年出師之後的花園進入了當地某非知名家具廠繼續磨礪,一幹又是好幾年。

木工師傅在用鳥刨刮圓木料

技藝日漸純熟的花園覺得為他人的工廠幹活始終不是自己的理想,設計不是自己的,運作方式也不是自己的。在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的一次非正式會晤上,大家發現彼此的想法竟然一致,於是立即決定與其在外面訂做自己的家具,不如小夥伴們自己搞一個木工坊。就這樣,一個木工坊孕育而生了。

刨是一種用來刨直、削薄、 刨光、作平的木工具。

如今他們的這個木工坊已經做到了西南最大,一個兼顧定製家具和木工體驗的場所。在我結束拍攝採訪之後不久,他們的木工坊也由三聖鄉搬到了成都高新區天府新谷,場地規模再一次上了一個新臺階。

木工坊一角

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的木工坊不僅為成都木作愛好者們提供創意轉化的平臺,同時還具備「孵化」功能,不少好的點子和設計在這裡萌芽和成長著,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的體驗,也是中外交流的文化沙龍。

斜切鋸裡的光影

除了我這種攝影師,來到木工坊的人群大致可分為兩類,三個年齡段。三個年齡段,一是小孩,主要是跟隨父母一起來,從看開始,慢慢也動手做。二是年輕人,這部分是主要的群體。第三個年齡段是上了年紀的人,這些人大多是高端玩家。

 一把耗時40工時的純手工木製溫莎椅

木作花園的理想,是保持對木頭最初的熱愛,不停地錘鍊技藝,去表達美和對生活的熱情;而這種感受是不可旁觀的,只能涉入其中,靠手和心的的領悟去體驗真正的感動。


木工師傅和學員湯湯合影。製作一把屬於自己的小木凳,是湯湯兒時的夢想。

下面就讓我們看一下一隻小木凳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小木凳,這是木作中非常簡單基礎的作品。但就是這樣一件簡單的作品,也需要經過開料、切割、車璇、打磨等十幾道工序。而其中劃線、打磨、安裝、上油等幾個工序是必須手工完成的,機械可以幫助減少工作量,卻無法完全代替手工,更是取代不了頭腦和心靈。

開料

切割

製作卡爪

車璇

打磨

定位劃線

 開孔

預裝

組裝

打磨

上油

靜置

一件作品,無論大還是小,複雜或者簡單,頭腦總是先行的。匠人需要先構思好作品的輪廓、用料、步驟等等細節,打好草圖,挑選出適合的木料,然後才動手製作。精巧的作品,不僅需要匠人手藝精湛,更是要求心思玲瓏縝密。

木料、工具、雙手、思想以及心靈在製作的過程中相互全力投入,才能創造出豐富實用精美的成果,這,就是手作的魅力!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影像經典」



長按二維碼,關注「國家地理中文網

相關焦點

  • 臺灣細木作大師閻瑞麟與他的木作
    設計師簡介:閻瑞麟,生長於臺灣,擁有現代美術、設計背景的他,卻毅然投入「細木作」這古老的行業。
  • LOST EXHIBITION | 以木之名
    一個有溫度的以木為載體的品牌以愛之名|將創意融入木頭|用快樂溫暖家人古文《釋名》人所坐臥曰床。《廣雅》棲謂之床。爿木致力於打造一個承載快樂,溫暖家人的實木家具品牌,讓顧客在體驗中自我感知木料的溫度,通過私人定製打造自己夢想中的幸福家園。2013年8月,Balee(爿木品牌創始人)因女兒Penny出生需更環保和安全的玩具和家具而開始系統學習木工。
  • 解讀 高雅桃花芯木
    楝科大喬木,樹幹挺拔,樹高可達50公尺,羽狀複葉,初春落葉後迅即萌換新葉,葉片翠綠昂然,花生於葉腋呈聚傘狀圓錐花序,蒴果卵形拳頭大種子,具翅樹幹為優良之家具用材。花序為聚傘花序呈圓錐狀,排列腋生花小型,黃綠色花萼5裂花瓣,5片倒卵狀長橢圓形,平展雄蕊筒壺形,上部具10齒牙花葯10枚與齒片,互生花盤作腺體狀環列子房卵形5室柱頭頭狀,果實為卵形長8~15公分,寬2~5公分,外具5縱稜。
  • 【薦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即將開播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根植在街巷弄堂、田裡鄉間。它是那麼普通,卻又深深地植入到每個中國人的基因中。《木作》以主題分集,每集節目裡出現2種木工種類,講述2組相關手工匠人的故事。不同細分領域的手藝,共同講述一個「木作文化」的大主題。
  • 治木木作——好木生活,定製成真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築史》中,把中國建築自古對木的廣泛應用,歸納為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情懷:"古者中原為產木之區,中國結構既以木材為主,且既安於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在繁忙的都市裡、樓宇的叢林中,木作可以溫暖人、呵護人、鼓舞人。所以,在治木木作的理念當中,用戶不僅是木作的消費者,還可以是體驗官和重要的創作參與者。考慮到絕大多數人畢竟對於木作並不專業,治木木作獨創雙重測評體系,幫助客戶輕鬆參與創作。通過這套機制,用戶把自己家庭生活方式的各項元素注入方案。
  • 【造物與木作】童年的木飛機
    :兩根長方體木條(用於機身、機翼等飛機主幹部位)、一根中號圓柱木條(用於飛機的三個輪子)、一根小號圓柱木條(用於機翼下方的四個噴射器)、膠槍、磨床或銼刀、鉛筆或記號筆、各色顏料及筆刷 製作過程:01 在木條上用鉛筆或記號筆畫出飛機各部位結構的形狀
  • 木衣櫃發黴怎麼辦 木衣櫃的材料
    衣櫃,沙發,茶几等,這些是我們每個家庭中必不可少的家具之一,衣櫃是用來收納衣服的,如果出現發黴的情況的話,那麼,也會導致衣服上面有潮溼的味道,這樣的話在穿的時候就會特別的難聞,很有可能還會導致衣服也發黴,所以要知道木衣櫃發黴怎麼辦,木衣櫃的材料有什麼。
  • 木戒指木戒指木戒指…
    這不,前幾天在河邊找到一塊類似於陰沉木的木根,木質很硬,用石頭敲之也不易開裂,想必用這個做個戒指定是極好的。打磨機(或砂紙),手鑽,砂紙,蜂蠟等(購買工具的,請在主頁中回復「工具」即可進入木匠圈微商城)。今天木匠圈(微信號:木匠圈),分享教程是木質戒指的製作。
  • 難度"超絕・回"的活動冒險「賞玩魂之牢獄的木之鬥神・回」(星6 木之鬥神 梅曼託莫莉回)首次降臨國服!
    "超絕・回"難度活動冒險「賞玩魂之牢獄的木之鬥神・回」(★6 木之鬥神 梅曼託莫莉回)將於10月4日(周五)首次降臨國服
  • 木大木大木大是什麼梗?
    歐拉歐拉歐拉 木大木大木大木大!小夥伴們在日常的觀影中,經常會在彈幕上看到歐拉歐拉歐拉和木大木大的字樣,但是對這個梗的來源不慎清楚,今天山竹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個梗的來源。迪奧歐拉歐拉和木大木大是來自JOJO的梗。JOJO是一部名叫《JOJO的奇妙冒險》動漫的縮寫。《JOJO的奇妙冒險》是由日本漫畫家荒木飛呂彥所著漫畫。
  • 米丈堂木作之「常花·荷在」
    荷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得高潔之美名,多少豪傑賢達嚮往獲得這般恬然聖潔之美譽,卻不如「含苞似嬌羞少女」那樣,輕輕易易就獲得了「出水芙蓉」的桂冠。白居易詩云:「汙溝貯濁水,水上葉田田。我來一長嘆,知是東溪蓮。下有青泥汙,馨香無復全。上有紅塵撲,顏色不得鮮。」借物抒情,自比蓮花,表達遠離塵囂、潔身自好的志向。
  • 木姜子
    可是,就連照片也沒法還原出木姜子真正的模樣。最近的天氣一直不好,就連深圳最常見到的藍天也很少露臉了。在這樣的天空下拍出來的木姜子,總覺得少了那份精神。不過,我依然還是逢樹便停,逢花就拍的。拍不夠也寫不夠,大概這是春天要來臨之前的一種焦慮吧。
  • 往生道結18-二魂入木
    陳松雲見狀,提醒三姑道:「紙蝶終難久存,不如削木為身,為妙玄道長尋個長久寄託。」三姑經此提醒,恍然大悟,從方佔水背包中取出乾坤袋,念動口訣,然後張開袋口,紙蝶徑直飛入袋中。 「初辰!」三姑喊道。「哎」,「布陣」,「好嘞」。初辰乾脆把背包拉開,從中取出紅繩、桃木釘,就地圈出一個聚魂陣。三姑讓佔水就近劈開一株枯木,自己拿起百闢刀,在枯木上迅速雕出一個人形。
  • 中國傳統木文化及其材質美學
    裝飾物便由此應運而生。而首飾是人類裝飾藝術歷史演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在品種繁多的首飾材料中,「木」這一特殊材料承載了中國古代首飾藝術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然而,傳統的古代首飾文明正在被現代快節奏的「速食」文化所衝擊著,那些幾千年沉澱下來的獨特藝術瑰寶正面臨著危機。本文以中國傳統木質為主,探討木質的特殊藝術價值並探索其未來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 試談機木的最佳修剪時期
    記得關注@愛木盆景,更多盆景圖文視頻分享給你。歡迎轉發,贈人玫瑰手有餘香。機木是常綠灌木,樹幹矮小曲折多變,枝細且韌,節密葉少,萌發新芽多,耐修剪,便於造型,觀賞價值高。那堅硬的樹幹如錚錚鐵骨,春花開放時滿樹飛霜飄雪,盛夏時節綠葉蔥籠,是常見的盆景素材。
  • 【原創】山有木兮木有枝-早期大木作建築中的雙抄雙昂
    木結構古建中碩大的枓栱是精彩的看點之一,早期大木作建築中最為複雜的枓栱結構是七鋪作雙抄雙昂,擁有這種枓栱的建築很少,也是早期大木作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抄」是華栱的簡稱,「雙抄」就是疊用兩道華栱,雙昂就是兩道下昂,加起來一共向前伸出四跳,為七鋪作
  • 價值幾個億的木頭——海南黃花梨木
    7月29日,有媒體曬出一組楊子的視頻,視頻中楊子舉著手機自拍,身後都是黃花梨木老料,一屋子的木頭價值幾個億!
  • 木那出奇蹟!!!
    木那場口是經典場口之一,分上「木那」和下「木那」,以盛產種色均勻的滿色料出名,「木那」出的翡翠基本帶有明顯的點狀棉。有一句話,是這樣形容「木那」的:海天一色,點點雪花,混沌初開,「木那」至尊。行業內流行一句話「木那出奇蹟」,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個出了奇蹟的木那。
  • 論木之生死
    ,死木得火自焚        意思是說:生木見火則成通明之像,見金則損其生氣;死木,見火則自焚,見金則反造而成器。那麼,這其中的生木與死木究竟是指什麼呢?        其實木之生死是以十二宮方位論的。              自長生至衰,生機暢逐,欣欣向榮;        自病死至胎養,木多枯槁,枝葉破敗。        甲戌、乙亥,甲寅、乙卯,甲辰、乙巳        以上六柱為生木、活木。
  • 系列紀錄片《中國手作》第一季《木作》開播
    不論是建築房屋、家具、擺設、玩意兒、精良「木作」似乎是貴族商賈、文人雅士的不二選擇,更是塑造中國人靈魂和思維方式的物質基礎。 《康熙字典》裡「木」字部的字有1413個,可見木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在中國的漢字裡,獨樹成木,雙木成林,三木成森,五木即成森林。古人從森林中伐木,使之變成材,而後又造成房屋、家具和生活用品,木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