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時間已經過去快40年,但是白坭鎮金竹村村民陸鑑超仍然記得當年金竹小學陸韶新教學樓落成時他心裡的自豪之情。陸韶新是陸鑑超的叔公,改革開放初期,這位早年到香港謀生的愛國僑胞每年都會回鄉探親,每一次回來,陸韶新都為家鄉建設出錢捐物。
陸韶新其人。楊立韻攝
陸韶新教學樓便是陸韶新為家鄉教育事業發展送上的一筆精神財富。光是1979年—1983年期間,金竹小學共收到港澳同胞和華僑捐資43240元,陸韶新一人佔了22200元。
百尺扶疏古木陰,千秋童冠共招尋。2008年,獲悉金竹村重修陸氏大宗祠,陸韶新的遺孀張群英仍然以丈夫的名字捐出一筆善款,陸韶新的故事,是白坭鄉賢「生於斯,回報於斯」的真實寫照。
陸韶新是白坭鎮金竹村人,生於1918年,在2003年去世。陸韶新的父親是鄉村私塾老師,母親是普通農民。在他6歲那年,父親不幸早逝,剩下他跟母親、三哥、四哥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艱苦。在12歲那年,陸韶新孤身一人前往廣州鴻興洋服鋪當學徒。
三年後,15歲的陸韶新學成出師,又到肇慶廣榮昌學習白鐵製作,數年之後,陸韶新跟哥哥一起回到廣州謀生。彼時,正值廣州、三水等地淪陷,陸韶新目睹了侵華日軍的種種罪行,心裡萌生了實業報國的種子。到了1946年,陸韶新為躲避動蕩的時局,隻身一人到香港謀生。
陸鑑超在講述陸韶新的山行善舉。楊立韻攝
「他剛到香港的時候,在萬國洋服店打工。」陸鑑超現年48歲,是陸韶新的侄孫。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陸韶新每一次回鄉,都會給晚輩們講述以前的故事,因此他對這個面目慈祥的老人印象深刻。到香港三年後,有了一點積蓄的陸韶新在利通街開創自己的服裝店,名字叫世界洋服店。
創業之初陸韶新十分艱苦,既當老闆,又當夥計。幸好陸韶新吃苦耐勞,為人忠厚,他的事業蒸蒸日上,先後在軒尼詩道增設友蘭洋服店,在北角增設友蘭洋服店分店。後來,陸韶新在洋服界的名堂越來越響亮,社會聲譽也與日俱增,陸韶新先後成為香港洋服商會理事長、跑鵝區坊會副理事長、跑鵝區坊會學校校董。
「陸韶新敢闖敢拼,早年的吃苦經歷,又讓他多了一份同理心,大家都很喜歡跟他打交道。」陸鑑超說,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陸韶新身上充分體現了三水人吃苦耐勞、敢闖敢幹的美好品德,上世紀90年代左右,三水曾經修書介紹陸韶新的奮鬥故事以鼓舞三水人民搏擊時代大潮。
幾年前,三水文史專家陸探芳應邀為金竹村撰寫《金竹村志》,經過查閱資料,陸探芳推測,金竹村開村歷史可能有千年之久。村民繁衍至今,村中共有13個姓,其中陸姓佔比達八成以上,是村中大族。
凡是歷史悠久的古村落,宗族文化就相對濃厚,而陸姓遷來較晚卻「後來居上」,甚至成為金竹村第一大姓,守望相助的桑梓情懷、嚴明的族規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陸探芳的推測從鄉民的記憶中得到了佐證。現年83歲的陸永然回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村中大祠堂還懸掛有「禁子弟,作非為」等鄉規民約。陸韶新自幼離鄉,宗族文化卻早已在他的心底播下種、扎了根,在繁華的香港過著富足的生活,他心裡卻始終惦記著樵北湧邊上的這個小村莊。
上世紀80年代開始,陸韶新每年都會回來金竹村1~2次,每一次,都給家鄉人民帶來濃情厚誼。陸永然清晰記得,當時物質條件仍然相對匱乏,但只要陸韶新回來探親,陸氏族人的宗祠大園祖總會筵開十多圍,「大家熙熙攘攘地敘舊,熱熱鬧鬧地喝酒」。
陸韶新熱心家鄉發展,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同。1988年,在陸韶新的支持下,金竹村完成了當時看來不可能的一個「壯舉」——把已經分給私人多年的金竹村陸氏宗祠大園祖收回並進行修復。如今30年過去了,陸永然仍十分激動,「當時由陸韶新帶頭捐出港幣6700元,而那時整個修復工程費用才13000多元人民幣。祠堂重光後,陸韶新又捐了人民幣3300元」。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陸韶新將一顆拳拳報國之心化為實際行動,全力支持家鄉發展。雖然陸韶新早年讀書不多,但是他希望家鄉的晚輩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先後為金竹小學捐建了四間課室,一棟教研樓,同時拿出一萬港元存入銀行,將每年的利息作為金竹小學的獎教獎學金。
陸韶新傾注了心血的金竹小學。撤併後仍保留他捐建的教學樓。楊立韻攝
「他每次回來,都會跟我們說,小時候跟母親、哥哥一起受了很多苦,他始終沒有忘記在家鄉的親人。」陸鑑超說,陸韶新出身貧苦,早年的經歷讓他深具同情心和同理心,因此,等他在香港闖出一番事業,就始終想著回饋家鄉,讓鄉親過得更好。
陸鑑超的話道出了陸韶新滿懷桑梓之情的根源,只不過,生活的閱歷,時代的巨變,使陸韶新的桑梓情懷更為寬廣。
同一時期,白坭建設衛生所和白坭中學,三水建設華僑中學、中旅華僑酒店等,他也慷慨解囊,每次捐出數千不等的金額,愛國僑胞陸韶新的名字在當時為三水人所熟知。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陸韶新捐贈的教學樓。楊立韻攝
年屆六十的陸湛祥是原廣東省武術隊教練,曾任廣東武術協會洪拳專業委員會海外聯絡部部長。鮮為人知的是,陸湛祥還曾拜在陸韶新門下學習太極功夫。
這讓人大為驚異。資料照片中的陸韶新大腹便便,笑態可掬,同輩鄉民親切地稱他「咕咕笑」——而晚輩則叫他「五叔」或「五叔公」。但通過翻閱歷史資料,這位看起來平和的老人,在上世紀中後期的港澳地區,的確享有一定的武林聲譽。
上世紀50年代,陸韶新師從太極名師鄭榮光練習太極拳術,後拜在太極大師鄭天熊等人門下,轉而學習更為精深的太極內功。此後,他更是師從武術名家、宗兄陸智夫學習白鶴派的「綿裡針」「獅子吼」等,並得到白鶴派宗師吳肇忠指點。
金竹村近年來重修了陸氏大宗祠並推動多項民生工程。楊立韻攝
自此,陸韶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歲無間,自1967年起,陸韶新周遊列國並演示其太極內功,20多年間足跡遍布新加坡、菲律賓、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地,與當時世界級西洋拳王恆立·谷巴、穆罕默德·亞裡等人均有交情,對傳播傳統武術作了重要貢獻。醉心中國武術傳播的陸韶新還曾被選為加拿大中國國術總會宣傳部主任。
「陸湛祥少年習武,受到陸韶新提點後更是突飛猛進,在中國南拳界有一定名氣。而且,受陸韶新影響,陸湛祥縱然遷居海外,同樣關心桑梓。」陸鑑超說,今年開始,陸湛祥發動廣東武術協會的師兄弟到金竹村開門受徒,目前共有10多名青少年跟隨他們學習拳法和南獅技藝。
陸湛祥只是深受陸韶新影響的其中一個晚輩。縱然陸韶新已經作古,但是他已在同村後輩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2008年,村民籌集了超過150萬元對陸氏大宗祠進行重修;2013年,村民投入62萬元對陸氏宗祠大園祖進行重建;2014年,佔地1500平方米的湧尾休閒公園落成;2015年,投入400多萬元的自來水管網更換工程順利推進……
上世紀80年代,陸韶新支持發起大園祖重修。楊立韻攝
「他白手起家,在舉目無親的香港打拼出一番天地; 又身體力行,鑽研武術多年,致力於傳播中國傳統武術;他還關心桑梓,上世紀80~90年代捐錢捐物超過20萬元港幣支持家鄉發展。」白坭鎮富景社區黨委副書記陸紹明說,家鄉人民不會忘記這位鄉賢,金竹村所修撰的《金竹村志》就收錄了他的奮鬥故事和善行善舉。未來,陸韶新所捐建的教學樓有望被盤活為村民活動中心,以新的形式延續陸韶新熱心桑梓的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