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龍版《紅高粱》開篇的紕漏
國內不少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對歷史細節不感興趣,因而失真之處屢見不鮮。時下播出的鄭曉龍版《紅高粱》,開篇伊始便出了這樣的紕漏。
國民政府縣長帶來一隊「北洋軍」
《紅高粱》第一集開始,高密縣各界人士在城門口歡迎新縣長,為首的商會會長旁邊有人身穿1929年1月國民政府內政部規定的警察服裝(佩青天白日帽徽)。而胸前掛著青天白日徽章的新縣長朱豪三帶來的卻是一支令人忍俊不止的隊伍。他們的軍服沒有任何軍銜、番號標誌,頭上頂著五色五角星帽徽。據同劇集朱豪三的「剿匪」布告,事情發生在「民國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1930年9月21日),此時國民革命軍佩戴青天白日帽徽已是歷史常識。國民政府1929年5月10日公布《陸軍軍常服暨軍禮服暫行條例》規定軍帽「前面中央嵌黨徽章」,這個「黨徽章」即青天白日徽,它的實際運用早在1924年確定青天白日旗為軍旗之後不久。
而五色五角星帽徽為民國北洋政府軍佩戴,袁世凱於1912年10月23日頒布的《陸軍服制》規定:「帽章用銅製,直徑二生的五分(2.5釐米),五瓣用國旗之紅、黃、藍、白、黑五色,中心及各瓣之中線均凸起,綴時紅瓣向上。」北洋政府被國民革命推翻之後,隨著1928年底東北易幟,中國境內的五色五角星帽徽隨同五色旗一起走進了歷史。
由劇中臺詞得知:朱豪三「從西北軍帶來二十幾個舊部下」,「是馮玉祥的部隊」。難道馮玉祥的西北軍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堅持將北洋軍的五色五角星帽徽戴到1930年下半年?答案當然是否定的。1926年9月,馮玉祥響應北伐戰爭,舉行了著名的五原誓師,撤下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旗,西北軍全體加入中國國民黨。到1927年初,馮玉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其西北軍已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劇中朱豪三所率「二十幾個舊部下」既來自西北軍,當為國民革命軍的一部分。國民革命軍不戴青天白日帽徽,反戴其敵人「北洋軍」的五色五角星帽徽,豈不成了「叛軍」!
「北洋軍」換裝,戴上了「八路帽」
《紅高粱》第三集結尾處,朱豪三的手下的「北洋軍」悄然改換裝束,穿上了國民革命軍軍服。根據劇情,事情發生在張貼「剿匪」布告後數日,而1930年9月底正是參加中原大戰的西北軍轉向頹勢之時,《紅高粱》選擇這個節點換裝到底想說明什麼呢?
接下來的問題是新換的軍裝依然不倫不類。國民革命軍1929年版軍裝基本與1924年後黃埔軍校式軍裝相同,但灰色軍裝上多了一副領章,領章以色彩區分各兵種,左領章為軍銜、右領章為番號。劇中人身穿沒有領章的國民革命軍軍裝,豈不是穿越到了1929年版軍裝頒發之前!
特別要說道的是軍帽。國民革命軍1929年版軍服的軍帽亦與黃埔軍校式軍帽相同(實際上與北洋軍相仿)。5月10日的《陸軍軍常服暨軍禮服暫行條例》對於軍帽作如下表述:「帽與軍服同色,頂寬約大於帽口十分之一五,用正平圓式帽牆,前面中央嵌黨徽章(直徑三公分),其下簷用黑色漆布或漆皮製成弧形,底用硬襯紙,裡用綠色,稍向前傾,其中最寬處約五公分,帽左右兩牆綴以皮製帽蒂。」9月7日的《陸軍軍常服軍禮服條例》對於軍帽的描述與《暫行條例》如出一轍(僅改「帽蒂」為「帽帶」)。一年後的1930年9月,國民革命軍的軍帽正是這款老式的大簷帽,然而劇中人卻出人意外地戴上了「八路帽」。
所謂「八路帽」本是國民政府1936年規定的國民革命軍制式軍帽。第二次國共合作後,編入國民革命軍序列的中共軍隊八路軍、新四軍皆戴此帽,因人們在影視等作品中常見,遂有此稱呼。這種帽子「後半部是可下移之項護,同時可為耳護,其前面成斜形,正中以小紐扣兩顆相結,置帽口」(見1936年1月國民政府《陸軍服制條例》),乃源於德國的一種軍帽。由於德國武器裝備1930年代初開始被引進中國,類似樣式的軍帽實際上在《陸軍服制條例》實施之前已有一些部隊戴用。但讓朱縣長這支家丁式隊伍在1930年的山東高密戴上「八路帽」,可能性幾乎為零。
八路軍老照片
劉伯承
周恩來
轉載請註明東南文化公眾號dnwh-2014、作者姓名
法律顧問:江蘇永孚律師事務所 微信號:jsyongfu-lawyer_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