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多年前,有一次電視裡正重播李連杰、李嘉欣和蕭芳芳主演的電影《方世玉續集》,我那不太喜歡看電視的母親突然火急火燎地跑了過來,然後滿臉失望地看著電視屏幕,喃喃自語道:「不是啊。」
「不是什麼啊?」我疑惑地問。
「我聽到《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調,以為在播《媽媽再愛我一次》。怎麼這電影也有這首歌?」母親這樣解釋了一句,也沒等我的回應就又表情恢復平淡地轉身走開了。
那一年,我母親也四十多歲。
她就如同蕭芳芳主演的另一部電影,《女人,四十》裡面那個中年女人阿娥一樣,整天疲於「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些沒完沒了的瑣碎小事,又哪有那份多餘的心思想要了解《方世玉續集》這樣一部喜劇動作片,為什麼會以《世上只有媽媽好》的曲調作為插曲?
元奎導演將《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改編為《方世玉續集》的插曲,理由有很多,除了想以煽情的手法帶觀眾回顧第一部的劇情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大概因為《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的原唱就是蕭芳芳吧。
1958年,年僅11歲的蕭芳芳與已經息影三十年的民國影后胡蝶,主演了由法國小說家Hector Malot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苦兒流浪記》,裡面的主題歌《世上只有媽媽好》紅遍大江南北,並且流傳至今。
那時候雖然年少卻因為父親早逝,早已經扛起養家大擔的蕭芳芳不但紅得發紫,而且很能吃苦,堪稱勞模中的勞模。
據不完全統計,自1960年《苦兒流浪記》上映之後到1966年,短短的幾年時間,蕭芳芳就出演了一百多部影視作品。有時候一個月內,她甚至會有兩三部影片的拍攝任務。
6歲開始演戲,7歲正式涉足影壇的蕭芳芳,在十幾歲的懵懂年紀裡就面對如此高強度的工作,除了因為生活所迫之外,應該還有一份源自於心底裡的熱愛和一股子在艱苦環境裡成長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拼搏勁吧。
尤其是那股子拼搏勁,在她的青春歲月裡,在她遺傳自母親人成豐慧的強勢性格之下,生長得特別恣意昂然。
所以,蕭芳芳在她成年後跟富二代——謝賢談的第一場戀愛,她看著風流不羈的謝賢那玩世不恭、遊戲人間的生活態度,屢勸不改。她實在是覺得兩個人的三觀有些嚴重不合,於是毅然決然地跟謝賢分手了,沒留絲毫餘地。
據說,他們那天分手是在一條公路上,蕭芳芳開著車,然後她把謝賢請下車後就揚長而去。
當時早已縱橫「花場」多年的謝賢,看著蕭芳芳的車捲起一陣塵煙飛速遠離,他站在原地一臉懵逼。這可是作為「花花公子」的他,第一次被女人甩啊!
而且還甩得如此突然和不留情面,謝賢因此而鬱悶了很長一段時間。
只不過相對於早已風流成性的謝賢來說,在這段失敗的感情裡,其實蕭芳芳受到的創傷肯定要深刻得多。
蕭芳芳在結束了與謝賢的那段感情之後,心裡莫名地生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疲憊感。於是在1970年,從未接受過正統教育的她突然決定棄影去美國留學。
這一走,就是三年。直到1973年,蕭芳芳才拿著大眾傳播學學士學位回到了香港。
然而,這個時候的蕭芳芳似乎又發現了自己人生中的一個新的熱愛,那就是學習。於是,她從美國回到香港後,準備帶著母親再去美國繼續攻讀學業。
可是有些緣分就仿佛是冥冥之中上天早已註定,逃不過也避不開。
蕭芳芳準備再去美國期間,曾經和她同屬於光藝電影公司的導演龍剛找到了她,並且最終說服了她答應去日本拍攝電影《廣島廿八》。
也正因為這部蕭芳芳本該錯過的電影,她遇到了第二個把她傷得痛不欲生的男人,《廣島廿八》另一位主演——秦祥林。
秦祥林高大英俊、風流瀟灑,瓊瑤都稱之為是「最漂亮的男人」。這種男人的追求,又豈是情傷初愈,正處理感情空窗期的蕭芳芳所能抵禦的。
所以電影還沒拍完,蕭芳芳就已經深深地陷入了秦祥林的情網不能自拔。
只不過秦祥林可是有「花心查理」之稱,是萬千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他們在確定戀情後沒多久,秦祥林在跟林青霞合作電影《純純的愛》時,秦祥林就惹得林青霞傾慕不已。
蕭芳芳面對林青霞這樣一位競爭者,自然是倍感壓力。於是,她以為婚姻應該能拴住秦祥林的心。
那個時候的秦祥林當然還是愛蕭芳芳更多一點的,所以他在跟蕭芳芳相戀才一年的時間,就於1974年跟蕭芳芳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可是他們這段糾葛不斷的婚姻僅僅只維持了不到五年時間,終究還是以失敗告終。1979年,秦祥林才剛剛跟蕭芳芳宣布離婚之後沒多久,很快就跟林青霞宣布了訂婚的消息。
痛心失望的蕭芳芳也在第二年,嫁給了相比起「光彩奪目」的謝賢和秦祥林來說,無論是長相,還是身份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圈外人張正甫。
也許直到經歷了一次失敗的婚姻之後,蕭芳芳才終於明白,從小跟著母親相依為命的她,最想要的其實不過是一個安穩、普通、溫暖的家而已。
所以,她才會在嫁給張正甫五年後,丈夫受邀前往澳大利亞電視臺任職,她也心甘情願地帶著一雙女兒,自此息影跟隨丈夫一起前往澳大利亞。
所以,她才會在一次採訪時說:「對於我而言,人生的三個身份中,妻子和母親的角色永遠是凌駕於演員之上的。」
所以,她才會在許鞍華執導的電影《女人,四十》裡面,把那個叫「阿娥」的普通家庭主婦演得那般自然、毫無一絲的違和感。
《女人,四十》是許鞍華在《極道追蹤》和《上海假期》兩部電影雙雙遭遇票房慘敗,蟄伏了四年後的翻身之作,也被許多人評作是她拍得最好的一部文藝片。
1995年,蕭芳芳出演這部電影時,已經48歲,相比起40歲這個年齡要超出了很多。
許鞍華之所以選擇蕭芳芳來飾演「阿娥」那個角色,除了她剛剛憑藉《方世玉》那部電影裡面,方世玉的母親苗翠花那個角色獲得香港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之外,更多的是因為她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把妻子和母親那樣一個角色扮演得很好吧。
《女人,四十》講述的是一個典型,但又非常普通的中低層家庭,他們生活中一些平淡而瑣碎的小故事。
整部電影沒有感人肺腑的情感表達,沒有歇斯底裡的情緒宣洩,更沒有扣人心弦的情節撥動,有的只是如同一碗清水一般,平淡得近乎有些無味,但卻又讓人感覺實在得不可或缺,隱隱地還透著一絲能夠治癒人心的溫情。
蕭芳芳飾演的那個叫「阿娥」的中年家庭婦女,也一如那個年代、那個階層許多中年家庭婦女一樣,每天奔波於工作和家庭之間,為無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操心、操勞著,身心俱疲,可是嘴上不停地抱怨著,卻又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地咬牙堅持著。
這樣一個極其貼近現實生活,每個人身邊幾乎都能找出一兩個類似的人物形象,其實最難演。只要稍微演過一點,就會讓人覺得很誇張、很做作;演得稍微收斂一點,又會讓人覺得不嚴謹、不自然。
而蕭芳芳演得卻是恰到好處,她在電影裡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感覺那個人物在那個時候就應該有著那樣的反應。
甚至於人們在看著電影裡面的「阿娥」,就仿佛能夠看到了身邊某個熟悉的身影。
比如「阿娥」在幫著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家公洗澡時,把那份親近卻又完全不顯得親暱,自然卻又略有些不自由,溫和卻又不刻意溫柔的尺度拿捏得幾近完美。
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許多年前,我母親蹲在椅子邊,幫我那因為中風而偏癱的爺爺修剪腳指甲時的場景,那份姿態和神情,幾乎跟電影裡面蕭芳芳飾演的「阿娥」幫她家公洗澡時一模一樣。
一個真正好的表演,不應該就是要能夠如此自然到仿佛已經跟生活融為一體的嗎?
蕭芳芳從1954年出演了第一部電影《小星淚》,到1997年的《麻雀飛龍》之後,因為深受耳患的困擾而徹底退出影壇。
她這一生作品無數,也獲獎無數。然而,《女人,四十》卻是讓她拿獎最多的一部電影。
那一年,她不但憑藉此處獲得第1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第1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第2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第3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還獲得了亞洲電影人協會頒贈的最高成就獎,第4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其中獲得的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她是繼張曼玉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女星。
那一年,她憑藉《女人,四十》獲得金馬獎最佳女角獎上臺領獎時,因為禮服的肩帶滑落下來,而處變不驚地笑著自嘲道:「女人一上了年紀就什麼都在往下垮。」
然而,那個時候的蕭芳芳雖然身體已經不處於巔峰狀態,可是就如同《女人,四十》那部電影的最後一幕,「阿娥」在那夕陽下望著飛向天空的鴿子,眼神裡充滿著希望和憧憬。
女人到了四十歲之後,雖然有著諸多的不如意,在生活上承受著諸多的艱難和困苦,可是只要心中充滿希望,清楚而清醒地知道自己最想要扮演好什麼角色,那麼此時閱盡千帆的她,其實就處於真正最為「巔峰」的狀態。
因為這時候的她們,最是能夠「」得心應手」地演好自己每個想要演好的角色,哪怕為之「犧牲」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