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體育愛好者。在所有的體育運動中,除了跑步和籃球外,我最感興趣的就是武術。在這方面,一直以來,甚至可以說是我一生的偶像,那就是李小龍。
2020年,李小龍去世已經47年了。
在過去的2019年中,某位外國導演執導的某部大片上映,在片中李小龍的設定是一個喜歡吹牛沒啥本事的人。這一設定引起了李小龍的女兒以及相關好友的反對。
可能他並非惡意這樣子做,但這存在一定意義上誤導群眾對李小龍的認知。
這部關於李小龍的最新紀錄片,在2020年6月7日美國播出,該片是全球最大的體育電視網ESPN為慶祝建臺30周年推出了關於體育、文化、人物相關的「30 FOR 30」系列紀錄片之一。
一直以來,關於李小龍,國內分為兩種觀點的人群:
(1)粉絲,也可稱為「龍迷」。他們認為李小龍是個真正的武術家,他將中華武術發揚光大,讓其走向世界,創造了KongFu這一英文單詞。
(2)「龍黑」,這類人群認為李小龍只是個戲子、演員,完全沒有實戰能力,只是個傲慢、喜歡挑釁別人打架的人。
誰對誰錯,就讓這部紀錄片裡的真實視頻來告知真相吧!
李小龍的國籍身份一直以來是「龍黑」們爭議的話題之一,對於他們而言,李小龍是美國人,因為他是美國國籍,所以李小龍不是中國人。
關於這點,「龍黑」們只說對了一半,在法律層面上李小龍是個有美籍和港英籍的人,無中國國籍。但從道德以及現實社會層面來說,李小龍是中國人。這點他本人在很多場合下也有表態過。
在李小龍還在世時,早已有電視媒體向其詢問過他本人是不是中國人這個問題。
對此,李小龍的回覆是:
不熟悉李小龍的人,可能對李小龍為何有美國國籍覺得好奇。這只能從李小龍的出生說起。
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是一位粵劇演員,很早因為戰爭的原因去了美國逃難,之後在美國定居。之後李小龍在美國出生(1940年11月27日,射手座),所以他自然有美國國籍。
對於李小龍來說,在美國時他被當成是一個外來的華人。這點從他當時在美國好萊塢參演 《青蜂俠》時的工資條裡就可以看出。非白人演員的待遇差距明顯低了一個檔次。
而當他剛回到香港那時被當成是一個歸港的「洋鬼子」。
在這種特殊局面的情況下,李小龍心裡始終明白自己身上流的血脈是中國人的血脈。正如他的語錄裡說的:
「我是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都問過自己這個亙古不變的問題,儘管他可能站在鏡子面前看著自己的臉,清楚自己的名字、年紀與過去。他依然會想要徹底了解:我是誰?我們無法忘記自己的真實身份,我就是我,無法擺脫。」
大家本是同一家,只是所處的環境不同而已。
李小龍就是一個演員而已,沒有任何實戰經驗,他不是一個武術家。這是「龍黑」經常喜歡黑李小龍的點之一。那麼李小龍是武術家還是演員呢?
來看看本紀錄片中所展現的李小龍的風採,再做結論。
作為演員的他:
在60年代的美國好萊塢電影電視劇拍攝過程中,華人演員數量屈指可數,出鏡率不高,且主要充當配角。
《青蜂俠》是李小龍在好萊塢拍攝第一部影視作品,扮演的角色是加藤,是配角身份,最初劇組裡給他搭配的表演指導告訴他,他沒有臺詞。從這一設定上可以看出當時的好萊塢對待華人演員是多麼的輕視。後來片中加藤的臺詞是李小龍去給片方建議才最終爭取到的。
《青蜂俠》後來因為收視率平平被取消播放後的一段時間,是李小龍最脆弱的時候,但也是他開始調整目標的時候。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李小龍和家人生活過得很拮据,他依然也會去一些片場充當配角,以及為某些影視作品做動作指導,但始終堅守一個原則:他拒絕參演任何有損華人形象的角色。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認識中國功夫,他創造出一個對應的英文單詞「kungfu」,並構思了一部與之相對應同名的電影,但好萊塢並未為他買單,最終這部電影選用了美國人做主角。對此李小龍很失望,最終決定回香港發展。
《唐山大兄》是李小龍回港後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李小龍說香港人對電影的反應是很真實,如果電影不好看,分分鐘被噓出電影院。《唐山大兄》上映當天李小龍和太太琳達也一起到現場觀看,影片結束後整個電影院一開始寂靜無聲,突然,所有人站起來鼓舞歡呼。當觀眾發現李小龍也在觀眾席上,他們把他抬出了電影院,李小龍從此在香港走紅。
《唐山大兄》的上映很成功,在當年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超過1百萬港幣,相當於當時的12萬美元,在香港可是個天文數字。《唐山大兄》票房最終為350萬港幣,打破了當時香港電影票房紀錄。
在當年,如果一部電影的票房超過1百萬港幣,相當於當時的12萬美元,在香港可是個天文數字。
在《唐山大兄》取得票房成功後,李小龍和鄒文懷(嘉禾電影創辦人)繼續合作,陸續推出了《精武門》、《猛龍過江》兩部作品,這兩部作品也不負厚望,打破了香港電影史票房冠軍。
尤其是1972年上映的《精武門》,這是一部有著濃厚民族主義情結的電影。1970年香港青年舉行反英遊行,在民族主義上李小龍堅持人人平等,他希望中國人可以獨立自由地站立起來,為了能夠傳達這一觀念並將其表達出來,在這部片子中李小龍將他的民族情感濃縮在一個個極具爆發力的動作當中。這部片子讓當時的香港人明白作為二等公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是時候站起來了。
《龍爭虎鬥》當年的票房雖然不如前3部,且在1973年香港票房排行榜是排第二。但該劇不失為一部好片。劇中他和石堅的最後那場打鬥至今讓我難忘。
作為武術家的他:
在1960年那時候的美國,日本武術空手道、柔道一系列的武術很受歡迎,但就是沒有中國功夫。當時很多華人不教西方人功夫,除了因為華人在西方不受尊重外,還因為當時的華人武術師傅固有的門派觀念只傳國人不傳西方人,所以當時的西方對於中國武術了解不多,中國武術在世界的影響力也不大。
為了讓更多中國以外的人士知道了解中國武術,李小龍一直在努力。比如1964年長灘錦標賽,他除了表演二指伏地挺身外,還展示了詠春拳,並在現場用英文向西方人解釋了什麼是中國功夫。
除了創造截拳道這一武學外,李小龍在進行武術教學上有其自己的特色。他認為:一位真正的老師,一位真正的授武者,從來就不應是一位真理的施捨者,他應該是一位領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導者,而真理則必須由學生們自己來發現。修練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於擊破石塊或木板,我們更關心的是用它影響我們的整個思想和生活方式。
李小龍最初的目標是將武術館開遍整個美國,後來他認識到電影讓他可以比寫書、比開一百家武館更快的教會別人中國功夫以及通過電影分享一些他值得分享的東西。於是他改變目標,他想成為功夫電影巨星。
回到我們剛才的問題,李小龍到底是武術家還是演員?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用李小龍的語錄來回答是最合適的:我首先是一個技擊家,而後才是演員。這是李小龍對自己的定位。
03
武術和電影以外的李小龍
除了武術和電影外,李小龍是個什麼樣的人?
一個好丈夫和好父親
成功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女人存在。提及李小龍,就不得不說說李小龍的妻子琳達·埃莫瑞。
她是愛爾蘭裔的美國白人。琳達當時是李小龍在華盛頓大學期間的同學,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下成為了李小龍早期的女弟子之一。1963年兩人正式交往,1964年正式走入婚禮的殿堂。
兩人在一起的日子裡,琳達承受了不少的壓力,通過本片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當時美國禁止跨種族婚姻,琳達母親最開始很難接受女兒和李小龍在一起的事實,後來是琳達的堅決以及李小龍的真心讓琳達母親無奈的接受了事實,並祝福他們。
回到香港後,李小龍因電影走紅,此時又有不少人開始埋怨琳達,他們認為李小龍那麼有才華,居然娶了這麼個普通的白人女子,兩人不相配。對於這些來自外界的壓力,琳達只能默默忍受。因為她深愛李小龍,儘管她要為此承受很多的壓力,但她無怨無悔!
在本片中李小龍和琳達的愛情除了以上這些敘述外,沒有更多的影像資料介紹,但從兩人的合照上可以肯定李小龍也深愛著琳達,是個好丈夫。
婚後的琳達為李小龍產下一子和一女,兒子李國豪、女兒李香凝,女兒比哥哥小4歲,兩人都是李小龍和琳達的心肝寶貝。從李小龍生前的一些視頻和照片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有愛的父親。
一個跳舞高手
在很多人的腦海裡,李小龍是功夫的代言人,但除了功夫外,其實李小龍還是個跳舞高手,曾在1958年獲得「全港恰恰舞公開大賽」冠軍。
跳舞是李小龍結交美國各方朋友的方式之一,李小龍在美國一開始不是開武館,而是先開辦舞蹈班。因為美國人喜愛跳舞,邊開舞蹈班邊展示自己的中國功夫。
《若水》,IGN評分7,對於從未了解過李小龍人來說,這是一部不錯的啟蒙教育片。從他的生活、電影演藝生涯去了解李小龍比起一開始就從他的武學上去了解,這種方式更能為大眾所接受。
李小龍這一生都在為傳播中華文化而努力,不管是從武學上還是從電影上。但也沒有必要過多去神話他,李小龍的成就顯然不是他多能打,而是把中國功夫的影響力推廣到全球。
最後還是以李小龍的經典語錄來結束本文。
保持空靈之心,無形,無法,就像水一樣。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狀,倒入瓶中就成為瓶子的形狀,倒入茶壺中就成為茶壺的形狀。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樣吧,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