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21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一場以「共情·聯接」命名的展覽即日起在北京時代美術館與公眾見面。該展覽已入選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第十七屆海澱文化季項目。
展覽以「共情·聯接」為主題,意在探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人類與技術、人類與自然、藝術與生活、當下與未來的聯接。
展覽共分為四個單元:第一單元「個體·群體」試圖探索在不同的社會和時空下,個體與群體之間情感紐帶的張力和邊界;第二單元「聚力·共振」聚焦於探討人類社會交織共生的關係與影響;第三單元「智造·黑洞」以藝術的方式探討科技的日新月異對人類的挑戰和思索;最後一個單元「雲中情」既是對「雲中」系列展覽的十年回顧,也開啟人們對未來的思考與展望。
在「個體·群體」展區,青年藝術家牛文博的作品《片刻的記憶NO.2》,收集了一個家庭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2000年使用過的家具,把家庭做成一個紀念碑式的立體造型,留住人們生活的痕跡,定格過去的記憶。
放下手機,雙手放在心率傳感器上,通過運算形成的與心率狀態相對應的漣漪,反饋在水面的不同位置上,心率同時打亂了水面對外在環境的映射。張沐辰的作品《心率》帶給公眾沉浸感,讓觀眾感受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微妙聯繫。
在第二單元「聚力·共振」中,參展作品《見證——你是我最牽掛的人》讓人感慨萬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李舸在年初新冠病毒肆虐期間,帶領中國攝協小分隊前往武漢,歷時66天為全國各地支援湖北的346支醫療隊、42000多名醫療隊員拍攝現場肖像,共拍攝42000多張照片。這些照片成為2020年春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時代,人類如何平衡與數字之間的關係?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費俊設計了裝置《有趣的世界》。它是一個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的交互式敘事裝置,裝置中的網絡攝像頭會基於圖像識別技術來捕捉每一位現場觀眾的外貌、表情和衣著的色彩等特徵要素,帶觀眾去往世界上與之相關的三個地點。
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7日,免費對公眾開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