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看臺灣偶像劇?早在1998年,中國內地就已經定義了偶像

2020-08-27 紅豬看電影

時下有個很敏感的詞:

偶像。

這半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某個&34;,就是起源於此。

先別撕,今天我們不說那事兒。

先看看偶像的定義是什麼吧。

從漢語言文學的角度來說,&34;最原始的含義就是指為人所模仿的對象。

往大了分,3類:

一是自然物,二是人造物,三是思想物。

如果你覺得這些解釋太抽象也不要緊,因為到現在為止,&34;這個詞基本已經只有第二類指向性被保留下來了。

人造物,比如,明星。

當今的偶像通常指一種職業或身份,也是對藝人的一種稱呼。

那麼,所有的藝人都能稱作偶像嗎?

當下的「偶像」,更傾向於指代一種從J-pop文化衍生而來,主要依靠唱跳能力、靚麗外表與個人魅力而受到年輕人崇拜與追捧的藝人。

然而,在二三十年前,答案可能不同。

1998年,導演張一白就給予了中國偶像劇一個不一樣的定義:

《當愛情進行到底》。


作為大陸第一部青春偶像劇,《當愛情進行到底》來得並不算晚。

即便是現在普遍被認為擅長拍攝偶像劇的臺灣,第一部偶像劇也已經是到了2000年7月1日才播出的《麻辣鮮師》。

比大陸晚了2年。

在上世紀90年代,人們最熟悉的還是海巖大哥帶著&34;味兒的警視題材劇,或者是&34;的瓊瑤劇。

現代愛情?

你說的是王志文和江珊那種嗎?過把癮就死?

太兇殘。

海巖劇的愛情太虐,瓊瑤劇的愛情太酸,其他愛情劇又動輒要死要活,把好好的一種情感塑造得好似洪水猛獸。

有人說,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的戲訓是&34;。

這個說法可不可考暫且不予追究,但是從中戲戲文系畢業的張一白,確實貫徹了這樣的理念。

1990年,從中戲畢業的張一白被分配到汕頭海洋集團影視中心做編導。

但很快,他就厭倦了無休無止拍專題片的日子。

於是張一白返回北京,藉由中央電視臺舉辦的音樂電視大賽,在田震的幫助下,他憑藉一部《好大一棵樹》下拿到了銀獎,就這樣開始了自己漫漫MV生涯。

拍攝MV既給了他謀生的資本,又完成了對經驗、生活、資源的原始積累。

而在音樂的誘導下,張一白的腦海裡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浪漫念頭。

他想,是時候拍攝一部真正的,屬於年輕人朝氣蓬勃的愛情故事了。

而所謂偶像劇,原本就是為迎合人們內心需求,用緊湊、浪漫的故事情節與帥氣美麗的男女主角為主題,進行藝術表演的一種形式。

與張一白的想法不謀而合。

只是,在那個普遍對&34;並沒有一個清晰認知的年代,什麼樣的演員才能擔任這部劇的主角呢?

在張一白的故事《將愛情進行到底》裡,個性要強的男主角楊錚來自偏遠小城,不懂得屈服,但卻又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在新的環境中也能好好生存,甚至廣受女生的愛慕。

而他本人,專一深情。

這簡直是為李亞鵬量身定做的角色。

出生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的李亞鵬,就像楊錚一樣來自小城,甚至連要強倔強都如出一轍:1989年他在姨媽居住的合肥市借讀時,因為與校外人發生爭執,發生了很大的糾紛,甚至影響了學業。

而在參與拍攝《將愛情進行到底》時,李亞鵬已經有了相當的經驗。

他的熒幕首秀就是1992年徐耿導演的青春勵志電影《青春作證》,3年後又參與了愛情題材電視劇《北京深秋的故事》的拍攝。

青春、愛情,都有了。

張一白放心大膽地將楊錚這個角色給了李亞鵬。

而女主角,在劇中純真美好如&34;般的文慧,張一白啟用了北電錶演系出身的徐靜蕾

文慧身上文藝、清純的氣質,與自小就有著書法專長的徐靜蕾相當契合。

在這部劇中被啟用的,還有剛剛踏入演藝圈的廖凡

對,就是那個用《白日焰火》拿了柏林電影節首個華人影帝的鬍子大漢。

N年之後,誰也不知道廖凡身上發生了什麼,讓以&34;開張的他,走上了硬漢到底的不歸路。

哦,倒也有例外,《非誠勿擾2》裡整了容的建國。

不是太man就是太娘,而在《將愛情進行到底》中,廖凡扮演的雨森只是一個典型的、愛讀書的書生。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他帶著文人特有的慷慨揚聲說道:

&34;

不能讓的愛情,只能,進行到底。

一場由4個男生、2個女生上演的青春偶像劇,將愛情轟轟烈烈、如火如荼地進行了下去。

和後來青春題材作品中放肆宣揚的頹廢、瘋狂,沒有跳樓、輕生、墮胎大相逕庭。

《將愛》有的是校園,操場,接力隊,充滿青春的汗水與力量,積極陽光,蓬勃昂揚。

在與青春有關的故事裡插入運動元素,是日式偶像劇與動漫作品中常用的手段。

可惜的是。

在《將愛情進行到底》後,中國偶像劇卻很少有這樣的作品,用某種運動來詮釋青春的意象

當佳偉為了幫助他心儀的老師而挪用公款,最後走投無路想到自殺,在醫院急救時楊錚、若彤、樂言用接力跑的方式將救命的血送到醫院時,觀眾被震撼了。

什麼是青春?

在這一刻,這一場脫離校園操場而發生的接力賽中,所有人都明白了。

你這輩子,有沒有為誰拼過命?

這樣的感覺,就是青春。

而什麼是偶像?

這些激勵你想要重返青春、用自己的行為方式喚起你對生活的渴望的人,才應該是偶像。


文/紅豬看電影編輯部:弗若斯貢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相關焦點

  • 韓國偶像產業亞洲第一?那得問臺灣偶像劇同不同意了
    2010年左右,隨著內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臺灣地區的這些優勢先後喪失,偶像劇也就一併衰落了。 韓國偶像劇發展相似。 這種淺層次的流行文化,別看表面上非常的繁榮。 實際上,他們被取代並不困難。 不信? 你就看看臺灣的偶像文化啊!
  • 臺灣班底+內地水土=「一定強」的內地偶像劇?
    [提要]     2010年伊始,安徽衛視拋出了他們今年自製劇戰略的第一部作品——偶像劇《幸福一定強》。這也是繼09年《流星雨》之後,又一部打著內地偶像劇旗幟的作品。如果說《流星雨》還只是一雷驚醒了內地觀眾和電視人對於自製偶像劇的覺悟,那麼《幸福一定強》則是帶著更多的思考和嘗試。臺灣導演、臺灣編劇、臺灣演員,幾乎整個是臺灣班底的打造也成了《幸福一定強》的「定心丸」。然而在內地的水土環境下,臺灣偶像劇那套業已成型的模式是否也能開出燦爛的花朵,臺灣班底+內地水土是否能成為內地偶像劇崛起的新出路?這一切,或許我們只能到《幸福一定強》裡去尋找答案了。
  • 【關注】臺灣偶像劇20年的「破」與「立」
    2、名漫改劇,引領潮流《流星花園》並非臺灣第一部偶像劇,2000年試水的長達198集的《麻辣鮮師》才是首部臺灣偶像劇,後者還因為培養出了眾多家喻戶曉的偶像明星,被稱之為「偶像練習班」。3、言情劇的升級版1998年瓊瑤原作改編的《還珠格格》火燒內地,內地播出後最高收視突破了62.8%,讓人咋舌。但這種以「情」字做文章,多苦情戲、哭戲,側重磨難的古裝版的故事套路,一定程度上並無現代偶像劇入戲。
  • 臺灣偶像劇十八年
    2001年——《流星花園》席捲國內小學到中學,開啟了臺灣偶像劇先河,中國的各個學校,每個班級,都出品了自己的班草團隊——F4,影響覆蓋整個亞洲以及亞洲的學校;《薰衣草》憑藉一己之力,擴展了中國校園周邊商店的小商品種類,脖子不掛薰衣草,一定會被同學叼;
  • 臺灣導演都來內地拍偶像劇了?
    臺灣偶像劇自2000年《麻辣鮮師》起已發展了18年,期間誕生了50餘部經典之作。之所以稱之為「經典」,不僅僅是因為觀眾的「百刷不厭」,更是因臺灣偶像劇用屢試不爽的「富家子弟戀上貧窮女」的愛情故事,打磨出了一套只屬於臺偶的劇本模式。筆者整理了臺灣偶像劇在這18年裡產出的50餘部愛情劇,滿滿回憶殺。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臺灣偶像劇,為何一去不復返?
    、陳喬恩等一眾優質的臺灣偶像。 首先,近十幾年來,中國內地的影視產業成功吸取了歐美日韓等影視娛樂產業的優勢,通過集合眾人之所長開創了一條自己獨有的影視劇體系。 而且,相比於臺灣偶像劇稀少的題材選擇,內地的影視作品的題材選擇範圍就很廣,除了像有關事業、愛情、家庭等結合現實社會現象的現代劇之外,中華民族長達五千年之久的歷史長河中所流傳的歷史人物、文學作品等也為影視公司提供了很多的古裝劇題材。
  • 盤點那些在中國內地發展的臺灣藝人,有人收穫人氣,有人收穫愛情
    在很久以前中國內地的影視劇發展還不成熟,所以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大多數影視劇都是來自韓國或者是中國的臺灣和香港,尤其是臺灣的偶像劇,在當年中國內地流傳甚廣,尤其是劇中的很多臺灣明星藝人,是我們當時很多人的偶像,更是我們的童年記憶。
  • 曾經被臺灣偶像劇統治的我們,臺灣偶像劇年冠我全都看過!
    如今中國大陸的電視劇已經呈現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了,破案劇、古裝劇還是偶像劇,其實如今內地劇都拍得很好了,而且很多電視劇還會賣版權放到其他國家去放,但曾幾何時,我們內地的電視劇是不怎麼受歡迎的,反而是臺灣偶像劇,在內地很火。
  • |臺灣偶像劇|豆瓣|我可能不會愛...
    通過調查,她得知女孩叫陳韻如,早在1999年被人殺害。王詮勝與李子維之間是什麼關係?陳韻如與王詮勝又是什麼關係?在查詢過程中,黃雨萱不知不覺地回到了1998年陳韻如身上。《相見你》不像單一的愛情偶像劇,它涵蓋了科幻、穿越、懸疑等多種類型元素。這些元素雜糅在一起,稍不注意就會變成一部爛俗的狗血劇。然而《想見你》卻融合得很好,它並不是把愛情放在了懸疑劇裡面,而是把懸疑推理融入了愛情劇中。
  • 從《想見你》看臺灣偶像劇:從黃金十年到蟄伏復興
    愛情+懸疑+穿越+燒腦的搭配,莫比烏斯環式的設定讓這部臺灣偶像劇(以下簡稱臺偶)脫離了一味小清新的風格,且多次反轉的劇情走向讓內地觀眾眼前一亮,劇中人物的發展變化多次成為微博話題的熱搜榜前位。 這樣的熱度已多年未見,哪怕是《想見你》製作人也未曾料到能在內地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其實讓我們回看2019年,臺偶的復興早有苗頭。
  • 《流星花園》越拍越土,是時候討論一下內地偶像劇的明天了
    汪海林如此定義偶像劇。黃豆豆也認為,偶像劇的核心在於它虛構了一個想像的美好世界。偶像劇作為一個舶來品,最初誕生於日本,《流星花園》後開始在臺灣流行,之後內地偶像劇才漸漸多起來。正因為偶像劇造夢的本質,《流星花園》裡的一切都得好看而洋氣。當年拍臺版《流星花園》時,柴智屏為了尋找身高180公分左右、和漫畫裡一樣帥的男演員,甚至放棄了從專業演員中尋找,而把目光投向模特界。
  • 回顧內地偶像劇二十年,也許新版《流星花園》得這麼拍才能紅-虎嗅網
    我們可以做到認可別國的愛情故事,卻很難相信自己身邊會有同樣的故事,因此早期的青春偶像劇問世後並未激起大的漣漪。 事情似乎在1998年有了轉變。這一年,由張一白導演,徐靜蕾、李亞鵬等主演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橫空出世(以下簡稱《將愛》),以具有變革性意義的製作手法和創作理念成為了內地第一部真正意義的青春偶像劇。
  • 歷史進程中的臺灣偶像
    1998年,蘇有朋參演《還珠格格》,1999年林志穎參演《絕代雙驕》,雙雙在大陸二度走紅。但是大陸明星在臺灣的劇中,只能演一些陪襯的角色。1998年的《家有仙妻2》中,當時已是明星的趙本山和那英扮演了一對土裡土氣的農村兄妹,孫興劇中初遇趙本山的對白是:「我最欣賞農村長大的老鄉」。
  • 有沒有偶像劇電視劇排行榜?想看好看的偶像劇了
    在目前各大網站來看,沒有單獨「偶像劇」這一分類,但從定義來看,大多數青春類的電視劇都屬於偶像劇。我從小就愛看偶像劇,偶像劇的鼎盛時代應該在10年左右,那個時候有很多優秀的偶像劇,尤其臺灣偶像劇比較不錯,但近幾年感覺內地偶像劇比臺灣偶像劇更好看一點。推薦幾部近幾年我看過的偶像劇。1.
  • 80、90後的你,有多久沒看臺灣青春偶像劇了?
    這部劇可以說是中國青春偶像劇的雛形。該劇洋溢著的自然的青春氣息,展現了八十年代人們單純、簡單的情感觀念。看該劇感覺就像在走一個個奇異斑斕的方格,縱然是奇異的,但仍不脫離格子的範疇。——(央視網評)1997年,由郝蕾,「大黑牛」李晨主演的《17歲不哭》,代表著國產青春偶像劇正式成型。
  • 80、90後的你,有多久沒看臺灣青春偶像劇了?
    90年代中後期,亞洲電視生產大戶韓國,參考日劇的時尚元素,大批量運用新生代偶像,產出了更為成熟的偶像劇,並在全亞洲範圍內颳起了「哈韓」風潮。日劇、韓劇以及他們帶來的日韓流行文化,對中國兩岸三地乃至亞洲娛樂市場,造成極為強烈的衝擊力。
  • 內地偶像劇女子圖鑑:解讀大眾審美演變史
    💢難道「內地偶像劇」真的沒救了?就只剩下天雷滾滾的土?👏才沒有~其實早從1998年起,內地就已經有了自己的「偶像劇」,並且具有劃時代和無可替代的作用,承載了無數人的青春記憶。1998年,內地第一部青春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一經播出便捧紅了「徐靜蕾、李亞鵬、廖凡、王學兵」等人,該劇的主題曲《等你愛我》也隨之紅遍內地,開創了「影視原聲帶」的先河。
  • 「霸道總裁」難轉型戳痛偶像男神:偶像劇多甜,男神就多苦不堪言
    吃瓜群眾也會疑惑:十五年前我就看阮經天演的青春偶像劇《綠光森林》了,怎麼十五年過去了,阮經天還在演偶像劇?出道多年,阮經天拿到的一直是「大男主」的人生劇本。所以,早前娛樂圈一直保持著臺灣藝人更受「大餅」眷顧的說法,其中資源最好的三位臺灣偶像小生阮經天、趙又廷、彭于晏被合稱為「天庭宴」。如今的「天庭宴」裡,混的最差的也是阮經天。
  • 曾經的青春,那些年的臺灣偶像劇你還在念念不忘哪一部
    最近小編又在重溫《惡作劇之吻》,這已經是數不清的第幾次回看了。越看越覺得,以前的臺灣劇簡直甜到爆炸,不得不說臺灣劇真的很會抓青春愛情的點,那些甜甜的劇情讓多少人看了憧憬著美好的愛情。言承旭、周渝民、朱孝天、吳建豪四位男主組成的偶像組合F4,是當年所有少女的夢中情人,人氣遠比現在的吳亦凡、鹿晗等小鮮肉高,簡單的說,超過現在所有流量明星的總和。在《流星花園》後,偶像劇變成了霸屏十幾年的劇種,這部劇像是開啟臺灣偶像劇「黃金十年」的鑰匙。
  • 《想見你》:臺灣偶像劇的突破之作
    《想見你》海報但《想見你》開播之初,反響平平,前兩集也很像以往臺灣偶像劇的「俗套」畫風,因此豆瓣開分時是8分。但隨著播出的推進,劇情低開高走,反轉不斷,口碑與聲勢也一路高漲,目前豆瓣評分已漲至9.2分。愛奇藝內地、騰訊視頻也抓緊買入版權,於2019年12月22日起同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