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876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不去,就不去!」
「花好幾萬,你說不去就不去了?」
「我就不去,不學了,長大賺錢還給你!」
「……」
剛接了孩子在準備上樓,聽見門縫裡傳來的爭吵聲,快步走上去看,原來是剛搬過來不久的新鄰居,在跟孩子爭吵,今天放學後要去上書法班,孩子說啥也不去,媽媽也急得想哭。看到我過來,有些不好意思,把門咣當關上了。
我領著孩子上樓,大寶一直問我:「媽媽,小哥哥為什麼哭啊!」
「跟你不愛學跆拳道一樣唄,鬧脾氣呢!」
「哦,那我現在很喜歡學了啊,還考級了呢!」
「是是是,你們小孩子啊,有時候變化得讓人頭大,不知道咋搞得贏咯!」
「媽媽,我不想學,是我不感興趣,你逼我也沒用,現在我愛學了,你不送我去,我自己走著去!」
看著邊說邊往前走的大寶,我哭笑不得,才六歲的娃,這麼有主意了?想想看,確實如此,孩子自己喜歡的事情,好像一直都能堅持下來,但他不喜歡的,很少能長久下去。
孩子上幾天興趣班就不去了,原因在哪裡?
樓下的孩子的事情,在很多家庭都有發生。家長苦惱,孩子也糟心,我想說的是,在上興趣班這件事上,有時候懂得「放棄」,比學會「堅持」,更重要。
比如我家孩子,學跆拳道也中斷了一陣子,上課不好好學,教練打了他的手,就此不去了,還說以後再也不去了。後來,跟小夥伴一起玩,總有人請教他,關於跆拳道的事情,這才燃起了他繼續學的激情。而且再也沒放下,一路考級,學了兩年,還當過跆拳道班的小隊長呢!
孩子為什麼上了幾天興趣班就不去了?其實可能是下面的幾個原因:
1、 孩子在興趣班跟其他孩子發生了衝突(包括老師、教練);
2、 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挫折;
3、 孩子沒有長久性,學著學著就厭倦了。
針對這幾點,心理學家博士羅靜曾給出幾點建議:
首先,跟老師、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所想,並及時試著解決掉這些問題;
其次,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可以跟老師一對一的溝通,並尋求幫助,必要時身體力行幫孩子演示、示範、探討;
最後,孩子如果單純地厭倦了,打心眼裡不喜歡,還是要尊重他的意願,而非強求。
羅靜博士還建議家長,如果想要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品質,並非通過堅持一個興趣班就可以達到的。試著給孩子自由決定權,有耐心陪著孩子一起試錯,才能幫他找到真正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那麼,家長給孩子選擇興趣班時,應堅持什麼原則和底線,才能減少輕易放棄的情形呢?
給孩子報班,避免「提早」現象
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提出「最近發展區」的概念,指出既要考慮孩子自身的認識水平,也要關注孩子發展的可能性。
有位媽媽說,孩子上一個興趣班,就滅了一個興趣,在家本來喜歡玩的,上完課回來,再也不想碰了。滅過的興趣班有樂高、數獨、舞蹈……
後來才知道,這位家長認為教育要提早,所以給孩子報了很多超過其發展能力的興趣班,比如兩歲報舞蹈班,三歲報圍棋班。
這樣「提早」為孩子報班,卻不考慮其認知水平、專注能力以及實際情況,是很容易產生負面效果的。
那孩子多大,報什麼樣的興趣班,才不算"提早"呢,下面的表格中,結合育兒專家和兒科醫生的建議,可以作為參考。
給孩子報興趣班時,還要考慮把孩子的興趣和家庭氛圍結合起來,孩子的興趣走向,和生長環境息息相關,也是孩子在早期發展中的重要學習方式——模仿。
蒙臺梭利將其稱為「吸收性心智」,在孩子與某個環境接觸後,環境中的大部分知識,會被孩子吸收,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能力。
我們家每天晚上睡覺前會有半小時看書時間,我和寶爸各自拿著一本書在看,偶爾跟孩子們閒聊幾句,後來他倆也有模有樣地跟著學,現在兩個孩子每天晚上也有了看書的習慣。一家四口人,每個人一本書,偶爾交流下,二寶則經常會搗亂,有時拿著書喃喃自語。
小區有位爺爺愛好書法,每天帶著筆墨到附近公園練習書法,後來有了孫子,帶著孫子去練習,慢慢地,小孫子也拿起筆,寫寫畫畫,現在三歲的孩子,寫起來書法,有模有樣,後來家人給他報了書法興趣班,正式踏上書法之路。
你看,周圍環境的影響,對孩子的愛好興趣,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家裡人喜歡的愛好,不管正導向還是負導向,都很容易讓孩子逐漸沉浸在氛圍中。
當然了,家長也不必跟其他孩子橫向對比,還是要看實際的家庭情況以及孩子的愛好,進行選擇。量力而行,而非拼盡全力,你和孩子都會感覺不舒服的。
枕邊育兒寄語:
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孩子則是正在生機勃勃生長的小樹苗、小花朵,而興趣班,則是給孩子正常的生長中錦上添花的內容。不必執迷,培養孩子興趣的目的,還不是為了懂得生活的意義,發展出自己的意志和愛好嗎?所以,給孩子一點點選擇權,必要時按下"暫停"鍵,或許並不是一件壞事情哦!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餵夜奶媽媽很辛苦,寶寶也心累?六個方法教你成功斷夜奶!
相關連結二:複製模式就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易烊千璽:成功非偶然,也難複製
相關連結三:2歲寶寶每天只喝奶?三餐2奶,飲食結構要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