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一架由大連飛往昆明的CZ6427航班上,飛機正常在跑道滑行將要起飛,當乘務長再次客艙安全檢查時,聞到46排周圍有很大的糊焦味道,於是立即將情況報告機長,並詢問周圍旅客有無使用充電寶和攜帶鋰電池,經排查發現46排一對年輕情侶手裡的充電寶雖然沒有使用,但是很熱且伴有濃重的刺鼻味道,經確認,充電寶為100萬毫安,約5000瓦時,已經嚴重超出了規定範圍(100~160瓦時),報告後機長請示塔臺飛機滑回。
南航機務工作人員和乘務組員上機再次對飛機客艙安全隱患進行逐一排查,確認後將違規充電寶送下飛機,交給相關部門處置,飛機再次起飛。
該機型是空客A321,46排上方配有機載氧氣瓶,而這一排又恰巧是應急出口,如果充電寶空中失火,氧氣瓶很容易爆炸,並且無法使用這一排的應急出口,八個應急出口一下子兩個失效,旅客180人,如果發生失火需要撤離,會大大阻礙旅客的撤離速度,後果不堪設想。
不過,我們平時用的充電寶一般都是在3000mAh~10000mAh,20000mAh的已經比較少見了,更何況上文提到的1000000mAh!那麼,是不是真的有100萬毫安時的充電寶呢?
首先,先普及一下關於容量的知識。目前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電池產品都在採用鋰離子技術,同樣的技術下,電池的容量須和體積成正比。除非把塊頭做得更大,否則鋰電池不可能有其他增加電量的方法。因此,和其他產品體積相仿的移動電源,想做成1000000mAh,那完全就是痴人說夢,只能讓標籤上的數值顯得好看一些罷了。所以,除非用的是未來科技,否則這種移動電源肯定就是虛標沒跑了。
實際上,mAh並不是一個十分具有參考性的單位,這也給了不少移動電源廠商做「貓膩」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將電壓計算在內的Wh(瓦時)才能真正反映一塊電池絕對的電量。以手機電池為例,2300mAh(2.3Ah)乘以4.35V(伏特)≈10Wh,也就代表手機電池只有10Wh的總電量。而經過計算,這個1000000mAh的電源電量竟達到5000Wh,這讓90Wh的筆記本電池「情何以堪」啊!
所以千萬別相信一個手機移動電源能把電量做得那麼離譜,這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是沒有可能的,至於這1000000mAh,你懂的。
這裡還要多句嘴,幾天前,民航局發布了新規,要求嚴禁攜帶超過160Wh的鋰電池移動電源,那這塊號稱「5000Wh」的神器……
雖然理論已經證明了這個1000000mAh有多麼的可笑,但是本著求真務實的精神,記者還是決定「以身試法」,買來一塊售價僅34元,標稱「1000000mAh」的移動電源,來看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
本次參測的手機內置電池容量為2200mAh。記者先將這塊「逆天」的移動電源充滿電,之後將手機電量耗光,直至自動關機。之後,將關機狀態的手機接上移動電源,開始進行充電。
在充至80%時,手機開始進入慢速的涓流充電階段,此時移動電源已經掉電近50%。一段時間後,手機完全充滿,而移動電源電量已經開始告急。以移動電源約74%的轉化效率計算,這塊移動電源的實際容量撐死超不過6000mAh,此時真相已經大白。不過,這還不夠!因為記者絕不相信一塊敢虛標為1000000mAh容量的移動電源不會在做工上偷工減料。還是進行一下拆解,揭開它的醜陋面目吧。
打開外殼,展現在記者面前的是三顆18650電芯(直徑18mm、高65mm、圓形,因此稱為「18650」)。18650電芯在移動電源和筆記本等產品中中被廣泛使用,並非違禁產品,但問題出在了這三枚電芯的表皮:上面沒有任何印刷文字,廠商、數值我們也無從得知,這種電芯被稱為「三無電芯」,可以說非常的危險,出現安全事故我們都不知道找誰算帳去。三枚電芯被一個4c㎡見方的不乾膠簡單固定在外殼上,做工非常邋遢。
順著正、負兩根焊接極其粗糙的跳線,我們可以看到移動電源的電路板。說到底這個奸商還是有點良心,起碼在電路上集成了保護晶片。但是,主控晶片、升壓電感等部件上統統沒有字跡,是典型的劣質產品。
如果僅僅是虛標的話,或許你還覺得這個價買個低端貨也能湊合用,但這類移動電源做工粗糙、用料摳門,安全性完全沒有保障。所以,大家在購買時一定要選擇主流品牌的移動電源,別為了省幾十塊錢(甚至幾塊錢)而去買虛標和劣質移動電源。
----
來源:國際空港信息網、鳳凰數碼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