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8月2日,對於新藝城影業來說是個不平凡的日子,對於人口不足百萬的香港,這一天同樣是轟動的。由新藝城投資拍攝,吳宇森導演,狄龍、周潤發和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在香港上映。
《英雄本色》一經上映便迅速爆發轟動全港,連續上映61天,最終以3465萬的年度票房打破了香港開埠以來的票房紀錄,在80年代末,人口不足600萬的香港,3465萬這個數字證明,在當時至少有80%的香港人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影片,堪稱香港電影界的一大奇蹟。
《英雄本色》不僅在當時打破了香港電影歷年來的票房紀錄,也在第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提名多個獎項,最終斬獲了最佳影片獎,昔日票房毒藥周潤發也憑藉小馬哥這一角色,一雪前恥首次拿下金像獎影帝。
瀟灑重義的小馬哥,沉著冷靜的豪哥,正義敬業阿傑,哪怕30多年後的今天,再看《英雄本色》仍是經典,什麼是經典?能讓觀眾一看再看,每看一次都會有新的收穫,這就是經典。
在香港影壇乃至華語影壇,《英雄本色》帶來的影響不僅僅是經典這麼簡單,它被譽為黑幫電影的開山之作,更是開創了一個新的電影類型:英雄片。此後吳宇森的《縱橫四海》《喋血雙雄》和杜琪峯的《黑社會》兩部曲等電影都有它的影子,都是在重複著恩怨情仇和江湖義氣。
多年後有一檔節目邀請到狄龍,主持人問狄龍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什麼?狄龍毫不猶豫的回答是《英雄本色》。「最讓我感動的是裡面有濃厚的兄弟情,當時導演吳宇森和主演周潤發都處在事業低谷期,所以大家很團結,都卯足了勁。」
「我倒黴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我要爭一口氣,不是要證明我比別人威風,只是想告訴人家,我失去的東西,我自己一定要拿回來。」這是小馬哥在劇中面對豪哥憤懣又悲壯的吶喊,三年的蟄伏讓這位昔日的大佬志氣未消,這段意味濃厚的臺詞,說的是周潤發,也是吳宇森。
上世紀80年代初,新藝城迅速崛起,和邵氏嘉禾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吳宇森因為《八彩林亞珍》票房慘敗被嘉禾解約,很快被新藝城拉攏收為己用。《滑稽時代》是吳宇森在新藝城執導的第一部影片,拿下了500多萬票房,反響不俗,但一連拍了幾部濫俗的喜劇後,因為票房不佳,被新藝城從香港流放到了臺灣。
80年代的周潤發憑藉電視劇《上海灘》一炮而紅,一躍成為TVB電視劇一哥。已經在電視劇領域取得成就的發哥開始轉戰影壇,本以為能靠著以前的人氣在影壇創出一些名堂,但拍了幾部文藝片後,拿了不少獎,票房卻接連失利,落下了「票房毒藥」的名號,以至於很多電影公司都不願意和他合作。
除了吳宇森和周潤發外,當時邵氏開始向電視劇行業進軍,狄龍轉向現代電影發展,昔日武俠片巨星已經淪為過氣明星。主演之一的張國榮在當時的香港樂壇已經站穩腳跟,但在電影方面並沒有成就,演技還是備受質疑的。
當時徐克為了幫襯老友吳宇森一把,送來了《英雄本色》的劇本,最早周潤發的小馬哥按戲份來說只是個配角,狄龍和張國榮的兄弟糾葛才是電影最初的重點。但一席風衣的周潤發讓吳宇森改變了劇本的初衷,力排眾議不斷修改劇本給周潤發加戲,或許當時他也想不到,這樣的變動卻成了永恆的經典。
拍攝資金不足,導演低迷,主演一個「票房毒藥」,一個過氣武俠明星,一個初涉影壇,就像狄龍說的那樣,正因為這部劇開拍的不容易,所以從導演到演員都對影片投入了最大的心血,但就是這樣的班底,打造出了《英雄本色》這樣的經典。
吳宇森和周潤發惺惺相惜,二人在對的時間遇到了對的人,在命運的撮合下成就了彼此的人生,吳宇森在《英雄本色》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電影風格,從二流導演躋身成了「暴力美學」教父,周潤發從「票房毒藥」變成了黑道英雄的票房保證。
時至今日,大家在提起《英雄本色》時,談論最多的不是狄龍的豪哥,也不是哥哥的宋子傑,而是從配角不斷增加劇情,那個忽而身著風衣,忽而用紙幣點菸,忽而掏槍射擊,不許別人用槍指著他腦袋的小馬哥。小馬哥這一角色引導了當時的社會,成了那個年代青少年們爭相模仿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