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的病,《八佰》治不了

2020-08-31 小哲說電影

賭了10年,終於賭對了。

8月21日上映,《八佰》票房如今已突破八億元,成為了2020年唯一一部單日破億的新片。

今年的疫情,電影行業被按下暫停鍵,7月20復工到現在電影行業還在經歷一個漫長的回暖期。

雖然如今多地上座率從剛剛復工時的30%上調至50%, 但顯然不能與疫情之前相比。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影院復工以來截止目前,有47部新片上映、49部影片重映,一部影片點映。

此前上映的部分新片,受制於上座率等因素未形成規模化的效應。如今,多部因疫情而擱置的春節檔影片也選擇扎堆在國慶檔上映,較早的一批則是定檔在七夕節。

可見,大部分影片還是想等整個市場更加平穩之後再進入。

而此時上映的《八佰》,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影視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其上座率高達41.4%。如今,《八佰》點映票房累計2.33億元,更是創造中國電影市場點映票房最高紀錄。

《八佰》的一路爆火,華誼成為了直接的受益人。定檔8月21日的消息公開當天,華誼兄弟開盤漲停,總市值達146.37億元。截至目前,華誼兄弟的市值高達184.84億元。

所以,《八佰》也多被看作風雨飄搖中華誼兄弟的「救市之作」。但華誼的病,不是《八佰》治得了的。

華誼的馮小剛時代過去了

華誼的崛起,馮小剛是關鍵人物。

1994年王中軍、王中磊創立華誼兄弟,前期靠著投資馮小剛的電影《沒完沒了》以及姜文的《鬼子來了》正式進入電影行業。此後,更是因為每年都投資馮小剛的賀歲片而逐步進入大眾視野,繼而全面進入傳媒產業。

之後,華誼兄弟接連推出馮小剛的電影作品,《一聲嘆息》《大腕》《手機》等票房可觀。華誼更是為馮小剛創立了個人工作室。

在2009年華誼兄弟上市時,馮小剛公開表示「我會在這個公司幹到底,我會跟著王中軍幹到底。」彼時,馮小剛的身家隨華誼兄弟上市達到2億。

然而,世事總無常。電影《一九四二》之前,華誼兄弟投資馮小剛的12部電影無一不賺。但僅靠馮小剛的力撐,顯然會有疲憊之時。

2012年,華誼兄弟公布財報,去年淨利潤增長僅20%,成為華誼兄弟2009年上市以來業績增長最低的一年。這一年,華誼兄弟投在《一九四二》身上的2.1億難以回本。

《一九四二》最終票房僅3.64億元,遠低於市場預期。此前,華誼兄弟相關負責人曾坦言《一九四二》票房達到5億至6億元才夠回本。

近年來,《芳華》成了華誼極少數的爆款,最終票房14億。去年上映的《只有芸知道》雖然口碑尚可,但票房撐不起來也是現實,最終票房僅1.56億。《手機2》更是因為觸及敏感問題以及陰陽合同等問題直接撤檔。


2017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馮小剛公開表示中國垃圾電影太多,是因為有太多垃圾觀眾捧場。

「說到垃圾電影,是不是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這麼多垃圾電影?中國電影現在讓觀眾吐槽垃圾遍地,一定和大批的垃圾觀眾有關係,對不對?如果不去捧這個場就沒有生存的空間,製片人也就不去製作垃圾電影了。可往往垃圾電影票房還很高。」

對於馮小剛的這番言論,暫且不予置評。但可以獲悉的是,目前中國電影市場,對於華誼兄弟來說,抓得住觀眾,撐得起票房的電影才能撐得起華誼。

馮小剛之外,華誼也相繼合作了許多不錯的導演。鬼才徐克,六代導演中的管虎等。如今上映的《八佰》就是管虎的作品,幾年前口碑與票房雙收的《老炮兒》同樣是出自管虎之手。

華誼不乏優秀之人,除了中國電影行業的複雜因素之外,華誼輝煌時代的沉寂,也在於華誼自身的迷失。疫情只是壓垮影視行業的最後一根稻草,有人從此銷聲匿跡,有人繼續負重前行。

去電影化,華誼只剩兄弟

華誼兄弟名聲正燥那時,所有人都以為它會成為中國的「華納兄弟」,王中磊卻說華誼兄弟想成為的是中國的迪士尼。

2014年,王中軍推出「去電影化"策略,發展電影之外的周邊業務,向迪士尼看齊。在融資方面,王中軍匯聚馬雲、馬化騰、馬明哲,融資達36億。而想要的太多,總是得不償失。

去電影化使得華誼的投資被各種眼花繚亂的內容吸引,電影小鎮、遊樂園,甚至一線明星捆綁,華誼動用巨額資金收購大量公司股份,將一眾大牌明星收入麾下。

華誼去電影化的道路,或許早有跡可循。華誼2009年的招股書顯示,主營業務電影收入佔公司總營收31%,藝人經紀及相關業務佔比為31.1%,收入金額遠高於排名第三的電視劇業務。上市當年,華誼兄弟旗下擁有76位明星,可以說佔據當時中國娛樂圈半壁江山。

「迪士尼夢」的第一筆投資,華誼兄弟在2014年拿出55億在海南成立馮小剛電影公社。王中軍表示,「以電影公社為代表的實景娛樂將成為華誼蛻變為迪士尼這類大型文娛巨頭的關鍵。」


該電影公社也確實紅極一時,2017年客流量突破230萬,但這種現象並沒有持續多久。

2018年華誼兄弟品牌授權和實景娛樂業務的營收為1.5億元,佔總營收的3.84%,同比下滑42%;2019年上半年,電影公社這一項目已經入不敷出,虧損約7000萬元。另外,2018年開業的蘇州電影城同期也虧損了近0.73億。

業務擴張的表象下,暗藏的是資金流動的隱憂和其自身核心競爭力——電影製作的下降。作為以影視為主的上市公司,沒有核心作品的加持,盲目投資,終是頂不住市場的考驗。去電影化下,華誼真的要只剩兄弟了。

終於,在2017年華誼兄弟多次重申其戰略的正確說法是「去電影單一化」。無論如何,似乎有點晚了。

2018年,華誼迎來上市後的第一次虧損。10.93億,如當頭棒喝,將王中軍拉回現實,重新審視去電影化策略,決定重新致力於電影主業發展。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王中軍表示:「我前幾年投資過激,必須要檢討自己。」

可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又怎會等人。華誼在去電影化的這幾年,失去了對於市場的洞察力,想要重回電影行業霸主地位,還是有很大難度的。

2019年華誼繼續虧損近40億,2020年遭遇影視寒冬,雪上加霜,影視行業的一切變得具有極大不確定性。如此境況,華誼天時地利人和不再。

2018至2019連續兩年虧損,如果今年華誼不能扭虧為盈,或將面臨退市風險。

所以,如果說《八佰》是華誼「救市」之舉,倒也確實如此。

《八佰》前後經歷10年的籌劃,影片成本高達8000萬美金,超過5億人民幣,以這5億的投資成本計算,《八佰》的回本票房是15億。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一目標還是有望達成的。但就算《八佰》票房能突破15億,對於華誼來說這一年的營收還是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八佰》在電影市場空檔期上映,火爆的同時,口碑逐漸兩級分化,目前,豆瓣評分停留在7.8分。雖然兩天8億票房贏得開堂彩,但未來票房的走勢還很難說。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上映《八佰》,華誼還開啟了新玩法,華誼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費,才能獲得點映密鑰。

具體來說就是,票房在200萬以下的影城,需按上年實際票房的3.5%核定保底金額,並在8月19日前將該筆保底費用預交給發行方指定帳戶,才可放映《八佰》。據悉,2019年票房在200萬以下的影城,全國合計超過4000家。

這一舉措,也惹怒了眾多中小影院,稱其為華誼的「霸王條款」。

8月21日晚,《八佰》在官微回應稱:「未獲得《八佰》放映秘鑰的影院存在兩種情況:被行業協會公開處理過的存在偷漏瞞報等違規行為的部分影院;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八佰》還表示,影片發行方華影天下此次為《八佰》制定的發行模式,旨在保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打擊偷漏瞞報,也得到了業內絕大多數院線、影管公司和影院的支持。不存在發行方向影院直接收款的行為。

也有人對此時放映《八佰》表示尊重。

資深電影發行人、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榮譽會長趙軍認為,《八佰》最好的檔期其實是今年的平安夜,從市場邏輯出發,現在馬上就要放映,這種決策是不能輕易評價的,「對於《八佰》,我覺得我更多的是尊重,因為在這個時候上映很大一部分是要為行業復工做出貢獻、做出奉獻的,這個是有點八佰壯士的那種精神的!」

無論這次華誼想通過《八佰》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但《八佰》之於華誼,之於整個寒冬之後的中國影視行業來說,都不應該止步於「救市」,電影化的回歸才是華誼和整個電影行業應該考慮的問題。

流水的流量,稀缺的內容

華誼的來去之間,也仿佛是中國影視行業的一個縮影,電影終究要回歸電影本身。

去電影化、去電影單一化、唯明星與流量論,華誼兄弟的迪士尼電影產業夢,緊跟流量的步伐,殊不知流量泡沫容易破碎,隨時代迅速火熱的事物,往往消逝的也快。追逐流量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數據顯示,我國電影票房市場今年來持續高速增長,觀影人數從2012年的4.4億,增長到2018年的17.16億;票房從2012年的170.7億元增至2019年642.7億元。但可以發現,近三年以來,增速明顯放緩。


是流量不行了?當然不是,因為流量從來不是持久之物。

但隨著流量易逝,內容為王的高品質電影回歸才是迫在眉睫。尤其是影院這種特定場景,帶有儀式化的在場感,沒有高品質電影內容的支撐,始終不能發展長久。

要知道,中國上一個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與《八佰》同類型的也有《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釵》等影視作品,但還是太少。

電影化的回歸迫切,電影走出去的路更遠。

但國產電影確實在不斷努力,也小有起色。據悉,2017年開始,進口電影票房從46.2%下降到2019年的36%,其中2019年國產電影票房佔總票房的64%,是自2013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如今,復工一個月以來,全國票房累計達10.21億,全國放映場次460萬,觀影人數3339萬,平均票價30.6元,這比去年全國平均票價低出6.5元。

記得當初《一九四二》票房不佳時,王中軍還是力挺這部電影,他表示:因為電影史要有這樣的東西。希望如今這份心還在。

電影是一門藝術,「電影發明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影視行業是記錄生活、記錄一個時代的行業,不該只停留在製造產品的層次。

重要的不是走到了哪裡,而是將去往何方。《八佰》不應僅僅被看成救市之作,審視整個電影市場電影本質的回歸,才是未來更遠的路。

相關焦點

  • 《八佰》火爆背後,能改變華誼兄弟退市命運麼?
    前言:最近爆火的電影《八佰》大家都去看了沒?8月21日上映,到8月25日零點,《八佰》累計票房突破10億元,成為今年首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最大單日票房也突破了1億,上座率高達41.4%。此時上映的《八佰》,似乎啊,代表著影視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復工,背後的公司華誼兄弟上映到現在股價也是連創新高,市值已經衝到了184.8億,但你可能不知道哦,《八佰》這部電影啊,可能是直接決定著華誼兄弟是否退市的命運呢。
  • 八佰救市,華誼卻不救人
    而《八佰》的品質,擔得起這麼大的關注。換言之,倘若無法交出這筆保證金,這些小影院將無法上映《八佰》。然而華誼的這個行為,無異於斷了小影院們的自救之路。畢竟,正式上線之前,誰也不知道《八佰》究竟是否能像大眾誇的那樣,實現票房和口碑的雙收。要知道,小縣城的電影院,極有可能上演「水土不服」的慘狀。
  • 回來的《八佰》,回不去的華誼
    但誰都清楚,當前電影院對於影院座位、電影時長以及安排場次等觀影的嚴苛規定,因此,不管是哪個投資方,誰都不敢率先宣布檔期,都在持觀望態度,誰也不想成為炮灰?因此,《八佰》的定檔被賦予特殊意義,究竟是救市還是炮灰?一切還要等上映後才知道。
  • 華誼不需要《八佰》,華誼需要八佰億
    我昨天去電影院看了《八佰》。不是對電影本身有多好奇,而是一部《八佰》讓我的朋友圈分裂成了兩派。一方認為《八佰》非常震撼,淚奔到「眼睫毛都飛了」。另一方認為《八佰》前半部分還行,後半部分太拉胯,強行煽情,沒有軍事常識,也沒有真實還原歷史。我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是,這電影可真長。不論《八佰》口碑是褒是貶,對艱難復工的電影行業來說,總歸是個好消息,「定檔那一天,所有的影院都像過節一樣」。
  • 因為《八佰》是華誼兄弟的,所以《八佰》是爛片?
    》這部電影就因為沾上了華誼兄弟而被黑得很慘,在上映之初或者說之前,很多知乎,貼吧,豆瓣,論壇的網友幾乎是一致黑,其中關於《八佰》最致命的兩條評價就是,這部電影「虎頭蛇尾」還有「這部電影華誼出品」順帶著,沒看過電影之前,我也去豆瓣抄了幾條惡評,然後去網上罵了罵,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我特意評論了一句:真不知道《八佰》拍得是個什麼玩意兒
  • 《八佰》雖好,但可能救不了華誼
    但收穫口碑對於《八佰》而言,僅僅是萬裡長徵第一步,最關鍵的還是能否換來高票房。上映第一天,票房1.2億,佔比超過85%,碾壓其他電影。也就是說,《八佰》掙得6個億剛剛好能夠補上全年的虧空。至於以前挖下的坑,只能以後再說了。這樣一算,大概就能明白為什麼華誼兄弟如此火急火燎的要上映《八佰》了。
  • 《八佰》的上映對華誼意味著什麼?
    憑藉著口碑和話題的層層發酵,《八佰》儼然成了今年疫情以來第一部具有爆款相的電影,而對於背後的主控方華誼兄弟來說,在經歷了連續3年的業績下滑以及今年疫情的衝擊後,《八佰》的上映也有望幫助正處於危機邊緣的華誼走出低谷。
  • 《八佰》的故事與華誼的焦慮
    相應地,《八佰》也獲得了一個相當特殊的檔期:直到9月4日由諾蘭執導的《信條》入市前兩周內,《八佰》都毫無對手,這種在排片上的一家獨大是行業首次。從8月14日開放點映開始,《八佰》的表現就在不斷提振行業信心。
  • 《八佰》救市 華誼救己
    8月21日,伴隨著《八佰》的正式上映,這家影院也決定正式開門迎客。但圍繞在《八佰》身上的,不止是影片,還有流言四起的發行模式。8月11日,華誼的發行公司將發行標準發送到各大影院。據了解,此次發行選擇影院的標準有:2019年票房1000萬元(含1000萬元)以上,不含服務費;新開業的,無完整年票房數據的,因無法測算,此次不在點映範圍之內;在名單中,不開業的請自行剔除掉。
  • 華誼和《八佰》的「票倉」保衛戰
    籌備近10年、斥資5.5億、眾星雲集,作為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國產巨製,《八佰》在票房上自有號召力,宣發的力度也不小。 晚間,電影《八佰》發行方華影天下發布聲明,稱此次制定的發行模式旨在保護電影市場的正常秩序,打擊偷漏瞞報這一長期存在的行業「毒瘤」。 聲明表示,未獲得《八佰》放映密鑰的影院存在兩種情況:1、被行業協會公開處理過的存在偷漏瞞報等違規行為的部分影院;2、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 《八佰》不夠,華誼需要八百億
    華誼能靠《八佰》扭虧為盈嗎?8月21日,由華誼兄弟出品的電影《八佰》正式上映。上映首周狂攬8億,即破2020全球首周末票房紀錄;上映8天票房突破15億元。這一成績使《八佰》被稱為「救市之作」。不過,在捷報頻傳的同時,圍繞該片的保底分帳發行方式似乎惹了眾怒:8月14日,《八佰》開放點映,但一些票房不高的中小影院得先交保底費才能拿到片子。華誼的這波一操作,既「得罪」了中小影院,又「壞了市場規矩」。那華誼為何還要這麼做呢?兩個字,缺錢!
  • 十億《八佰》,難救華誼
    8月21日,《八佰》正式上映。截至發稿,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八佰》票房達到9.31億。上映四天,票房接近十億的成績單使《八佰》被業內人士稱之為拯救電影市場之作。其實,《八佰》不僅僅是四行倉庫的保衛戰,也是華誼兄弟的保衛戰。對於從上市後就不順的華誼兄弟來說,《八佰》無疑也承擔著「扭虧為盈」的重任。畢竟,自從2018年業績為負以來,華誼兄弟在2019年虧損近40億,2020年Q1財報虧損1.42億元、資產負債率達54.38%。如果不在2020年實現盈利,華誼可能將面臨退市。
  • 《八佰》這麼做,缺錢的華誼連裝都不裝了?
    跳票了快一年,審查不通過而導致的多次撤檔,讓這部電影被蒙上了很多色彩,同時這又是影院停工幾個月之後第一部復工的國產大片,觀眾想去久違的影院爽一把、影院想在幾個月的連續虧損之後掙一把,於是《八佰》被寄予太多的期待。
  • 《八佰》上映三天票房破七億,可還是救不了華誼
    ;不接受此次發行模式的影院。 同時,《八佰》的票房結算遵守影片院線發行正常結算流程,不存在發行方向影院直接收款的行為。 目前看來,這種買斷式放映在未來是否會延續下去,以及是否會對地方小影院造成規模性的傷害,這一切都有待時間的驗證。
  • 《八佰》能否讓債務纏身的華誼走出危機?
    ,《八佰》影片成本已超過5億人民幣,這也是華誼近幾年來投資最大的重量級作品。當時外界各種傳言接連不斷,《八佰》也多次被傳出即將上映的消息,但一直未能公映,直到今年8月2日華誼兄弟一則定檔消息的公布,上映傳言才塵埃落定。而在這樣的特殊時期,《八佰》的上映也有著許多特殊的意義。
  • 華誼、影院、觀眾,為何都死磕《八佰》?
    大家一面對所謂技術原因不停揣測,大到國家關係、審查制度、內容爭議,小到剪輯、畫面、聲音、字幕等細節的推敲,輿論始終沒有影響到觀眾的觀影欲望,觀眾能保持對《八佰》期待直到現在,證明電影始終有它的吸引點。之前一把血淚史,又遇疫情衝擊的華誼是要從《八佰》開始在2020打開局面了?從2009年上市風光無限,再到2018年首虧10.93億元開始,華誼兄弟2018、2019兩年累計虧損金額超過50億。運轉上處於賠錢狀態,千萬市值成為泡影,曾經的業界旗幟感到地動山搖。2020能否扭虧,這個節點尤為重要。
  • 華誼回應《八佰》買斷發行"霸王條款"
    就是大影院實行票房分帳制度,小影院實行買斷制度,再小的影院將無法獲得密鑰,也就是無法放映《八佰》。對於《八佰》的發行模式,部分小影院指華誼「霸王條款」,華誼發布官方否認。「華誼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費」話題登上熱搜,該消息稱華誼要求中小影院要先交保底費,「先付錢再給點映」;網傳的另一份發行通知也寫道,華誼要求年票房200萬以下的影院上交上一年票房總額的3.5%作為保底費,否則無法參與點映;還有很多文章標題直接是「華誼拋棄了全國4200家小影院」。有網友因此質疑《八佰》雖然賣座,但「店大欺客、吃相不佳」。
  • 王中磊淚灑《八佰》點映式: 巨虧40億的華誼等不起了
    2019年巨虧近40億元,2020年又遭遇疫情,華誼的業績壓力越來越大。也難怪王中磊幾乎淚灑現場,他對《八佰》寄予厚望也在情理之中了。《八佰》能救華誼嗎?有券商認為,《八佰》總票房預計可達14億元至22億元,在經各方分成後,可為華誼兄弟帶來2.92億元至6.12億元的分帳收入。《八佰》雖好,強敵不少一切看上去華誼兄弟有望藉助《八佰》大賣打一個翻身仗,緩解巨虧的運營壓力。但是現實情況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華誼要想走出危機仍然面臨諸多困難。首先,疫情下影院上座率難以保證。
  • 備受爭議的《八佰》,華誼兄弟的背水一戰
    作為疫情之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大製作新片,《八佰》的時間點抓得很準,也成功帶動了一波觀影熱潮,相信此時的投資方華誼兄弟與導演管虎,心情或許寬慰了一些。兜兜轉轉了一大圈,急於破局的華誼兄弟,開始將注意力轉回自己的主業——電影,然而,在2019年遭遇重磅大片票房不佳、演員涉嫌偷稅漏稅等一系列問題,令華誼兄弟背負巨大的壓力,押寶《八佰》成了華誼兄弟的必選項之一。
  • 《八佰》今日上映 能讓華誼兄弟翻身麼?
    也因此,除了票房之外,在貓眼、豆瓣、淘票票三大平臺上,《八佰》都收穫了不錯的評價。儘管《八佰》能否達到業內預期票房,現在還不好說,但是它的公映的確給行業帶去很大的信心。在《八佰》大規模點映後,《奪冠》《姜子牙》等春節撤檔大片陸續重新定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