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江浙一帶,最近流行起兩頭婚,雖然已經成了家,但是依然男不娶,女不嫁,兩家都各有婚房,「金風玉露一相逢」,然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之後再生兩個娃,一個隨爸,一個隨媽。
這種婚姻狀態,如果是雙方自由意志的選擇,你情我願,各遂其心,外人也無權置喙。畢竟,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
但是,對於當事雙方來說,在做出這種選擇之前,很多問題和風險都要考慮清楚,你做哪種選擇都沒有問題,但前提是要想好,這種選擇是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更糟,以及能不能承擔為自己的選擇所要付出的代價。
首先是雙方各住各家,缺少了婚姻最重要的磨合,俗話說,居家過日子,哪有馬勺不碰鍋沿的,但也就是在這些磕磕碰碰中,彼此才會更加了解,也才會相互包容。而讓兩個人走到一起的,可能是愛情,但讓兩個人走到最後的,可能靠的更多的,還是親情吧。沒有朝夕相處,何談相濡以沫?
而且,不管現在如何,如果婚姻正常延續下去,將來終究還是要在一起的吧,等失去了各自父母的照拂,再共同生活的時候,很多矛盾和問題可能就會更多暴露出來,各自獨立慣了,很可能更不能忍受和包容。有一種說法,婚姻更像是一種「情感儲蓄」,正是每日相處匯聚的點滴日常之愛,彼此帶給對方的每一點溫情、每一份感動,才會讓婚姻變得更幸福、更牢固。如果現在都不想為彼此承擔更多責任,一旦面臨生活的難關和考驗,原本就脆弱的「情感銀行」很可能就更容易破產。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都容易各自飛呢,何況還不在一個林子裡。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不成熟的愛: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因為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婚姻也是如此,僅僅建立在需要基礎上的婚姻,一旦不需要了,又當如何?
還有就是,兩頭婚會讓小夫妻與各自的「原生家庭」聯繫過密,更容易讓雙方父母家人深度介入,把兩個人之間的矛盾,變成兩家人之間的矛盾。兩口子過日子,最怕的就是各自家人的各種摻和,就像作家劉震雲說的:「街上的事,一件事就是一件事;家裡的事,一件事扯著八件事。」兩口子之間的事情,本來可能很簡單,但因為家人的捲入,往往會變得更複雜、更激烈。所以,兩頭婚的前提,需要兩家人都得是明白人,都能夠通情達理、釐清界限,但說實話,這並不容易。
再者,長期不在一起,各自獨立生活的時間太長,如果缺乏信任,距離不一定產生美,但卻很可能產生猜疑,甚至產生外遇。「怎麼忍心怪你犯了錯,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在婚姻中,自由誠可貴,責任價更高。沒有責任的自由,不但輕飄,而且脆弱。
很多事情人算不如天算,萬一生了一個孩子後,生不了第二個怎麼辦?或者不幸失去了一個又如何?萬一生了三個又當如何?如果一男一女,到底誰隨父姓,誰隨母姓?孩子從小各自撫養,能否會得到完整不偏心的愛?彼此之間是否會彼此疏遠?這些問題如果不先考慮清楚,都會成為兩頭婚中不可測的變量。
在我看來,這種兩頭婚的形式,更像是一種沒斷奶的婚姻,子女捨不得離開父母,父母也不願離開自己的子女,雙方又都不願意改變太多原來的生活狀態,也不願承擔過多對於對方的責任,所以就想出了這種看似兩全其美、實則權宜之計的辦法。說白了,就是只想要婚姻的好處,卻不想盡過多的義務。甚至更多的,是把婚姻、孩子和女性當成工具,太多利益的算計,而唯獨少了情感的考量。
就像古代的一個笑話說的:有一個姑娘到了適婚年齡,正好有兩家人來提親。東家的男子長得醜但家裡富裕,西家的男子長得英俊但家裡貧窮。父母就問姑娘你想嫁給哪一個,姑娘卻說:「最好兩個都嫁。」父母大吃一驚:「這是為什麼?」姑娘說:「我想在東家吃飯,到西家去睡覺。」
這種兩頭婚,在我看來就是這樣,看起來很美,也是因為想得很美,但因為預先存了太多的私念在裡頭,使得雙方更像是「搭夥」,現在各打各的小算盤,將來就容易各走各的陽關道。剛結婚就先踏上兩條船,又何談「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缺少了關係和羈絆的婚姻,又該拿什麼來維繫?
也許,你還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