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張暢
饒平如,(1922年-2020年4月4日),他參加過抗戰,後做過編輯、美編。在老伴毛美棠去世後,饒平如每天筆耕不輟,用繪畫和文字記述他與美棠從初識到相處的時光,取名為《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2020年4月4日9時,饒平如先生在上海瑞金醫院去世,享年99歲。
「……親愛的朋友,收到你的來信,我處於完全的震驚狀態!這是我在我的電子郵箱中曾經收到過的最美的東西了!……我們將會把這些了不起的回覆當成畫作或說是藝術品來收藏的。」
寫下這些的是一位西班牙的編輯Claudia,2018年3月,西班牙版本《平如美棠》出版,當地媒體給遠在中國的作者饒平如發來一份採訪提綱,然後收到了老人用全英文手寫完成的採訪回復。
《平如美棠》中文版的責編的陰牧雲看到回復後,把這些發在了微博,她說,饒平如寫下的這些信件和中文《平如美棠》包含著同樣的東西——誠摯、坦率、溫暖,還有他的智慧——那種智慧沒有一丁點兒世故的東西,像個孩子一般迷人。
是的,用畫講述了自己與亡妻毛美棠一生的《平如美棠》,自七年前出版以來,正是因為其中的誠摯、溫暖、赤子之心和相濡以沫、矢志不渝的愛情,被幾十萬人閱讀和傳誦。
《平如美棠》是新京報書評周刊2013年度致敬好書,當時我們說,致敬它,是致敬普通人。七年過去,這個仍在繼續的故事又一次告訴我們——普通人生活中的美和愛,能超越國界和語言的藩籬,散發恆久的動人力量。
「舉行婚禮後,美棠與我在禮堂門口合影(1948年)」
故事的開始
2008年3月19日,美棠病逝,時年87歲的饒平如無以遣懷,遂將妻子的照片、書信、用畫筆畫下的生活點滴足足集了近30本畫冊,他給這些畫冊起了名字——《我倆的故事》,扉頁上是他寫的詞句:「同生死,共患難,以沫相濡,天若有情天亦老;三載隔幽冥,絕音問,愁腸寸斷,相思始覺海非深。」
這些畫作被孫女拍下傳到網上,引起了中央電視臺記者柴靜的關注。採訪過後,柴靜在博客上發表了《赤白乾淨的骨頭》,記錄了採訪的片段。柴靜問:「您已經九十歲了。難道這麼長時間,沒有把這個東西磨平了,磨淡了?」饒平如答:「磨平?怎麼講能磨平呢?愛這個世界可以是很久的,這個是永遠的事情。」
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分部,編輯陰牧雲從網上讀到了柴靜的這篇採訪手記,「內心震動不已」。編輯的直覺告訴她,這是一個「百年難遇的出版材料」:「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畫稿和文字,它完全是自然生長出來的,就像是土地裡的種子、大山裡的天然玉石。很多人創作的時候,都想著給人閱讀、傳播,想讓人知道,會考慮很多其他因素,比如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等等。可他在做這件事的時候,除了家裡的後輩,沒有想過給別的人看,是自然單純的。」她當即給上海分部的領導打電話講了這個故事,領導聽後,只說了兩個——「拿下」。
當時,老人家的故事已在網上流傳開,經過媒體的報導傳播,幾家出版社都希望爭取到出版權,在新聞事件熱度沒過去之前從速出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卻選擇了另一種方式——「慢」:「這本書講的是饒爺爺與妻子一生的悲歡離合故事,但畫作大多色彩明豔,文字淡泊寧靜,情感基調歡喜多於悲傷,是為懷念之作,所以我們也希望在書中呈現出同樣的感覺;考慮到現有材料雖然很豐富,但跟著故事線索走的話仍有空白點和結構不平衡的地方,所以此書操作宜『慢』,並由出版社做前期介入,與作者家人共同整理並補全所有素材。」
從2012年7月到次年5月,書稿在編輯與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慢慢生長,枝繁葉茂,只待開花結果。就在這時,南京書衣坊工作室的設計總監朱贏椿接連收到四封電子郵件,介紹《我倆的故事》這本尚在完成中的小書,他很快回復了:請來南京詳談。在南京書衣坊,朱贏椿建議,「平如美棠」四字既是書中人物的原名,又是極美且普通的中國人名字,這四字與內容相合,做設計時字形也兼具美感,不妨用做書名如何?大家都說好,此書的名字就這樣定了下來。
「要做這樣一本書,你是不可能不去認識作者的。見人如見字,見字如見人。」朱贏椿向陰牧雲提議。於是從南京到上海,他們一同到饒平如家中拜訪。在上海那間不大的客廳裡,一群編輯和設計者們,為一本書初次團聚,一邊吃著饒家三伯買來的小籠生煎包,一邊熱烈地聊著,敲定了書的基本形態——從千頭萬緒的故事中拎出一條愛情線;無論是開本、用紙、擁塞都是為了營造「溫暖、厚重而樸實」的整體效果;圖片不做特殊處理,讀者甚至能從插圖上看到老爺爺用鉛筆打草稿的痕跡。一本自然生長出來的書,就這樣自然地成熟,與讀者見面了。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2013年版
故事為何感人?
一本貌不驚人的《平如美棠》,經過編輯和設計師的共同努力,終於擺上了書店的書架,走入了讀者們的日常生活之中。
這是饒平如老人一生的故事,是一個本不想打仗的兵,為平息「國恨家難」身赴抗日戰場,僥倖存活的故事;是一對中國普通的夫妻在六十年裡歷盡坎坷,命運不斷被改寫,卻始終執手愛情的故事;是一個關於相守和錯過的故事,年輕時捲入時代的洪流,被迫分離,老了終得以相守,一方卻失了記憶。老病相催,美棠最終離開人世,平如卻因無力抵擋思念,一筆筆畫下、寫下他倆的故事。他將她的骨灰放在床頭,要她等他一起,入土。在他的講述下,他倆的故事一次次讓讀者落淚,讓觀眾動容。
讀者們感慨於一個個微小卻動人的細節——被日軍的槍彈壓得趴在山坡上的饒平如,仰面看到的,卻是青山之巔,藍天之上,白雲飄然而過。在安徽勞改時,他用獨輪車運土修壩,他把英語單詞和對話的字條放在草帽裡,邊推著二三百斤的土,邊在心裡默背,明知沒用,也不想讓生命這麼消磨過去。22年的勞改,美棠一人帶著孩子,生活艱澀,為補貼家用,就找臨時工的活做,背五十斤一包的水泥;美棠過世後,平如常去上海自然博物館門口坐坐,「這個臺階裡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塊是她抬的水泥」。
讀到這些片段的讀者,無不為之慨嘆,落淚。在給銷售渠道講書時,儘管早已熟稔這些故事,陰牧雲和她的同事們有時還是會忍不住淚目:「他的一生是平凡和傳奇交織在一起的,他對於人生的種種偶然性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他對於這些,太知道了,太了解了。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經歷失意的時刻,經歷過刻骨的絕望,經歷過要不要放棄的掙扎。饒爺爺也是一樣,但是他沒有放棄那些美好的事物。這不是簡單的雞湯式的故事,而是你知道,人就是這樣生活的。」
七年過去,《平如美棠》加印了十幾版,印數達20餘萬冊,被上百家媒體的報導,獲得了包括《新京報》2013年度好書、《南方都市報》2013年度裝幀設計獎、新浪中國好書榜2013年度最感動圖書、鳳凰讀書2013年度典藏書等在內的數十個書籍獎項。饒平如既感動也困惑:為什麼這麼多讀者喜愛這本「年代久遠」的書呢?他用「木偶奇遇記」來形容自己的心情:自己就是那個「天生木訥,不善交際」的小木偶,來到這世上走了一遭,和不同的人相遇相知,心滿意足。
採訪爭相而至。原本冷清的家中多了陌生人的身影,他們當中有記者,有出版商,有慕名前來的讀者。饒平如會和每個前來採訪的人合影留念,贈書籤名,然後記錄下這一切。他不在意媒體上發表了什麼,也不在意有多少人認識他,他在意的是「與人的溝通」,是「別人的理解」。
饒平如爺爺與法國瑟伊出版社社長。
儘管饒平如晚年聽力下降了,但他依然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讓每個登門的來客講他們感興趣的事。雖然嗓子沙啞了,但仍不吝嗇放聲大笑。給來訪者展示什麼物件,他會飛速跨過家裡錯層的兩級樓梯,一個轉彎就不見了。他常用孩子般的語氣對他的貓咪說:不要對大家不友好喲。生怕它抓撓大家。
饒平如一直沒學會說「不」。無論受邀參加什麼節目或活動,他都欣然答應,然後穿一身得體的衣服出場。在「一席」上,他沒有坐在主辦方事先布置好的沙發上,而是站在舞臺中間,一講就是30多分鐘,講和美棠之間的點點滴滴,講人生的美好與缺憾。發言結束後,他90度鞠躬,雙手遞交了話筒。
「Rao的故事」
2015年10月,《平如美棠》被帶進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書展前,《平如美棠》面臨著一項難題:如何將原作文字中帶有古香古色韻味的溫潤敦厚的氣息,傳達給西方的讀者呢?版權代理公司博達公司臺北部門的Annie,特邀請一對夫妻共同翻譯了這本書的英文宣傳頁,這對夫妻中先生是加拿大人,太太是華人,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也保證了英文語義的準確傳達。
在法蘭克福書展現場,義大利出版社Bompiani發來報價,他們的作者名單包括《玫瑰知名》的作者安伯託·艾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作者保羅·柯艾略等。後來又陸續收到來自西班牙、法國、荷蘭、韓國的報價。另外,美國出版方發來郵件:
「我們的生產和設計團隊擁有數十年的經驗並曾做出最美的圖書。我曾帶過一本《平如美棠》中國版的樣書給我們生產團隊的負責人安迪·修斯,他特別崇拜這本書的工藝,甚至用放大鏡去仔細查看紙張和油墨——我們將盡力使英文版同樣不凡。現在我還不想給出更多細節,但是我們很可能會採用和中國版相同的尺寸,考慮到英語市場,我們選擇首先以精裝書形式出版。另外我們考慮的是製作一本有著高生產價值的圖書——結果可能是驚人的!總之,對於出版Rao的故事的前景,我無比期待,在全球範圍內與PRH合作也將使得我們可以用英語真正推出這個故事並產生更大影響力。請讓您在中國的同事們放心,我們保證將為此書投入活力、創造力、專業知識並懷抱尊重去出版Rao的故事。」
為向各國出版社說明圖書中的人物關係,饒平如專門繪製了家族譜系說明。
就這樣,Rao和他的故事跨越了國界。法國《觀點》周刊這樣寫道:「當我們的主人公,一位生於二十世紀中國的普通人,在耄耋之年拿起他的畫筆講述一段偉大的愛情故事時,中國現代史鮮為人知的一面突然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完成這項壯舉的就是饒平如先生,在深愛的妻子離世已近十年後,他對她的愛情依然堅貞不渝,《我倆的故事》記錄了他們六十二年的愛情史詩,也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
當被邀請給法國青年寫幾句話。饒平如提起筆,在紙上寫下:
人生苦短,青春難再。莫負初衷,相敬相愛。凡事包容,凡事期待。凡事相信,凡事忍耐。白頭到老,幸福愉快。地久天長,真情永在。
《平如美棠》西班牙版
到2018年3月19日,故事的主角毛美棠已過世12年,饒平如老先生如今也已仙去。他們的故事卻有了更多的版本:義大利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荷蘭語、韓語……《平如美棠》的故事還在繼續。
而在上海的家中,饒平如生前依然會彈起90歲那年買來的鋼琴,唱著《送別》《友誼地久天長》等妻子美棠最愛的歌。在「一席」的講壇上,他吹起了口琴,曲調歡快,如春天裡的一頭小鹿,在眾人的掌聲中跳躍。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事了,親友聚會或茶餘飯後,美棠會把報紙捲成圓筒,平如則吹起口琴,一唱一和地來上一首《花好月圓》。
七年前,在老庭院中央,饒平如曾和兒子種下一棵海棠樹苗,如今已生出枝椏。這是他記住她的方式。
《平如美棠:我倆的故事》,作者:饒平如,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上海貝貝特,2017年10月
作者|張暢;
編輯|張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