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做了決定以後就不要回頭想東想西了)
最近我重讀了歐文•亞隆的《診療椅上的謊言》,這是一本小說,再讀時,我還是被深深吸引了,好故事就是有這麼強大的魅力。文章開篇,請思考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來自於這本書):
「兩個新寡的寡婦,都已結婚40年。其中一位雖承受很大的折磨,但逐漸重拾生活,並能享受寧靜時刻,有時甚至是喜悅。但另一位境遇卻糟的多:一年後,她深陷抑鬱症,不時有自殺傾向,需要持續的心理照護。我們要如何解釋結果的差異?這是個謎。
現在讓我提供一個線索:
雖然這兩個女人在許多方面很類似,但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她們婚姻狀況的不同。其中一個女人的婚姻關係充滿衝突,另一個卻是深情的、互相尊重、成長性的關係。
現在我要問的是:哪一個是沮喪的?
你猜對了嗎?那個擁有衝突婚姻關係的女人結果更糟。」
你可能會想,為什麼不是那個擁有愉悅深情40年婚姻的寡婦境遇更糟糕呢?畢竟她的損失更大,她失去了一個愛的人,失去了幸福的婚姻,而另一個女人婚姻不幸福,丈夫過世,對她不是一種解脫嗎?
這種情況可以有幾種解釋。「懊悔」或者「後悔」是關鍵。「想想寡婦內心深處的痛苦,花了40年在錯誤的男人身上。她的悲哀不是,或不只是因為她的丈夫,她也是為自己的生命哀悼。」
還有一個解釋是:「關於衝突性婚姻關係的另一點:死亡將它永遠凍結在時光中。它將永遠衝突,永遠未完成、未滿足。想想那種罪惡感!想想喪偶的寡婦說:如果我……』的時刻。」
由此,想到一個朋友和我講的一個故事。
女人曼妮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出國讀書。在28歲那年,她終於實現了自己這個夢想了,她申請成功英國的一所大學的研究生。但是她當時交往了一個男朋友,兩個人談了一年多的戀愛,男友不同意她出國讀書,並對曼妮說:如果你選擇出國讀書,我們就分手。
曼妮很愛男朋友,但是她為了出國讀書的夢想努力了這麼多久,這麼多年,她努力工作賺錢、存錢,努力學習英語,參加雅思考試,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有成真的那一天。
於是,帶著分手的傷痛,曼妮踏上了出國的旅程。
三年後,曼妮回國了,找了一份新工作,收入和發展前景都很不錯。
她重新聯繫上了前男友,了解到彼時他已經結婚生子,有一個很相愛的妻子和一個一歲的可愛女兒,過上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的生活。
隨著年齡漸長,當初單身的朋友都已陸續結婚了,家人也開始催婚了,而她經歷的兩段感情都不是很順利,她的壓力越來越大。
33歲的曼妮還是孤單一人。她開始陷入一種後悔的情緒,總覺得自己當初出國留學的選擇是個錯誤。她控制不住地想:「如果我沒有選擇出國,而是選擇和當時的男朋友結婚,我現在一定過得更幸福。」
她一遍又一遍地這樣想著,內心煎熬萬分。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的悔恨情緒越來越濃,仿佛陷入了一個黑洞中,她開始失眠、抑鬱,最後連工作都無法勝任了。
真正擊垮她的不是那個未做出的選擇本身,而是她虛擬性的思維和後悔的情緒。
(親愛的人生啊……這一題,我答錯了嗎?)
我在心理諮詢中,常常要與來訪者的各種情緒進行工作,其中就有「後悔」這一情緒。
有的人因為選擇了A對象,而不是B對象而後悔,有的人因為草率離婚而後悔,有的人因為自己在大學讀書時沒有努力學習而只是終日玩樂而悔恨,有的人因為父母離世時自己不在身邊陪伴而悔恨……
後悔的人,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如果當時我如何如何就好了。
其實這是一種假設性思維,時間沒法倒轉,我們也沒法回到過去,而且就算當初做出不一樣的選擇,現在的結果一定會比當初更好嗎?這也是值得懷疑的。
但是,陷在悔恨情緒中的人不這麼認為,他們會堅持認為當初的選擇就是個巨大的錯誤,重新選擇一定會更好,可是生活沒有月光寶盒,無法重新做出選擇,所以他們的內心衝突劇烈,生活痛苦。
我常常在諮詢中應用各種策略來幫助他們緩解自己的悔恨情緒。
1、與他們好好探討當初自己為什麼會做出那樣一個選擇,讓他們看到:那個選擇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在當時,對ta而言就是最好的選擇,或者是最適合ta的選擇,亦或者是ta必然會做出的一個選擇。
2、讓他們認清楚一點,他們的後悔情緒與自己目前糟糕的現實有關,或者與自己對自己的現狀不滿意有關。
比如是分手,還是繼續?你選擇了分手,後來你遇到了合適又有愛的真命天子,從此幸福的在一起,你會覺得自己當初的分手無比正確,如果你一直單身,又常常想起前任對你的好,事業發展又不順利,你便會認為自己當初的選擇大錯特錯。就像前文提到的曼妮,她如果回國後戀愛順利,有一個相親相愛的男友,她對於自己當初選擇分手,出國讀書的悔恨情緒就會減輕很多。
我們在糟糕的現實面前,更容易去美化和誇大另一個未做出的選擇。我們想要改變當初的選擇,是基於現在的情景,現在的一個自我認知。
如果沒有這些糟糕的現實,還是當初的情景,當初的那個自己,我們仍然會做出與當初一樣的選擇。
3、我還會嘗試讓他們明白和接納自己的有限性,生活的不完美性。
我們沒法決定一切,沒法掌控一切,生活本無常,每一件事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我們可以決定的東西有限。因為我們的有限,所以我們會做錯選擇,而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對自己好一點,接納自己的局限與不完美。
4、我還會與他們討論這個後悔情緒對於他們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比如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更多的認識自己,看清楚對於自己而言什麼是重要的,教會他們以後該如何更好地生活。
比如有一個來訪者總為自己大學四年沒有好好學習或者做一些更豐富和充實自己的事情,而把時間都花在上網看電視劇,逛街和室友聊八卦而後悔。
我讓她看到,她現在還很年輕,還有很多修正自己錯誤的機會,她的後悔情緒是在提醒她現在和未來要珍惜時光,好好充實自己,而不是繼續虛度光陰。後悔,是一個好的學習機會,她可以從中學到經驗和教訓。
我有時還會利用他們「未來的後悔」來治療他們「現在的後悔」:如果你長久地陷入後悔中,為無法改變的過去而悔恨,想像一下自己五十歲時,你會後悔自己花了太多時間用來後悔。
5、我們還會從這個後悔的情緒切入,梳理和討論ta從小到大是如何做出選擇的,ta又是如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
而這個部分會讓來訪者更深入的認識自己,看到自己的自主意識,學會更好地做出選擇。
6、我還會與他們探討「選擇」是什麼?
去年有部很火的臺劇叫《荼蘼》講的就是一個有關選擇的故事。
女主鄭如薇和男友湯有彥相戀多年,彼此之間感情十分穩定。某一日,身為企業白領的鄭如薇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升職機會,只是,得到這個機會的她要前往上海工作,這也就意味著,她和湯有彥必須開始一段充滿了未知和痛苦的異地戀情。
離開或留下,鄭如薇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她想去上海,男友為了她也爭取到了去上海的面試機會。可在他們出發之前的一周,男友的父親出了車禍,癱瘓在床,而男友是家中唯一的依靠。於是,男友留了下來。
她是選擇離開,還是留下?
女主有一項很多人都渴望擁有的神技能,每當面對人生岔路口時,她可以在planA和planB之間隨意切換。
她選擇planA,一個人去了上海。到了上海後,她發現工作也並非如自己想的那樣好,很快公司出現了危機,她有可能會丟了工作,在異鄉感到孤獨的她渴望男友的安慰,可等來的卻是男友出軌了,提出了分手。
在另外一個平行空間,鄭如薇選擇了planB,留在臺灣。她的工作出了問題,選擇留在家裡照顧男友癱瘓的父親,很快她和男友奉子成婚,但是婚姻過得很不幸福,終日為瑣事忙碌,婆婆把她當傭人使喚,連買個菠蘿包都被丈夫數落。
在planA中,女主失戀了,但遇到了另外一個男人,經歷了很多好事和壞事後,她獲得升職加薪,職場經營得風生水起。但是當她一個人吃飯時,看著隔壁桌的情侶也會渴望兩個人的陪伴。
在planB中,雖然她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在生孩子時也遭受了很多的委屈,但是有可愛的孩子,穩定的家庭,也收穫了和老公同甘共苦的幸福。
劇中,女主說過這樣一段話:「真的好想好想知道答案以後,再選擇。可惜,那只是我的痴心妄想。誰都只能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張地寫下,那唯一的選擇!」
選擇是得到與失去的共同體。選擇意味著放棄,意味著失去,你得到A,必然會失去B。每一個「是」的背後都有一個「否」。你沒法魚和熊掌兼得。我們選擇了一條路,就意味著還有另一條未選擇的路,且這條路我們再也沒有機會選擇。
張愛玲說,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粒,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
未選擇的那一個,看起來總是更好的那一個,只是因為那是我們未曾擁有和度過的人生。
其實,沒有哪一個選擇做出之後可以保證我們永遠不後悔。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是在每一次選擇面前,更多地了解自己,傾聽自己的心聲,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麼,然後做出更忠實於自己內心的選擇。而一旦做出選擇,相信這是當下做出的最好的選擇,然後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學會用心經營生活,珍惜擁有,沿著自己的選擇努力將生活過得更好,好到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即便後悔,那也不要緊,誰的人生沒點遺憾和後悔呢!《一代宗師》裡說:人生,要是無悔,該多無趣啊。
歡迎與我互動,你做過讓自己至今還在後悔的事嗎?如果能穿越回去,改變過去,你希望自己做些什麼?
圖片來自豆瓣電影《荼蘼》劇照
關於選擇,你還可以看我寫的其他文章,點擊即可閱讀:
《你的生活被選擇卡住了嗎?》
《在每一次糾結地選擇中成長》
《如果你總是選擇easy模式,你的人生……》
《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堅實的自我,在不幸的婚姻裡只能當個被選擇者》
《這世間沒有一個完美的解,但你要有一顆敢於做選擇和為選擇承擔的心》
查看我的更多文章可以點擊菜單欄中的文章目錄
新書《改變,從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開始》火熱上市
點擊閱讀原文,歡迎購買
新浪微博:meiya慢慢來
預約諮詢&約稿&商務合作請發郵件到:luohaiying86@163.com
或添加我的工作微信:18017052681(添加時請註明理由)
蘋果手機專屬讚賞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