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已晚,星落滿身,他以樸素之語盡寫大地浪漫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瀅瑩 文學報

2013年開始,作家傅菲客居福建浦城縣的榮華山腳下。「深山多古木多闊葉木,多山泉。」短短的這句話,蘊藏了六年的足跡與情感。他走過這座山中每一個野谷,爬過每一道山梁,溜達每一個荒灘,大自然每一天所發生的變化,在他眼裡都是一次革命。這革命小到蟲豸緩緩爬行,大到曠野一聲驚雷,在有心人眼裡,都是美。在自然中生活的傅菲漸漸形成了屬於自己的山地美學,踐行著一種人與自然的同頻共振。在以榮華山為主題敘述對象的大自然文學寫作中,他也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

近期,這組寫作以散文集《深山已晚》的面貌問世。作為一個對自然界敏感的人,他說,自己想做一個孜孜不倦的大自然布道者,並努力去實踐,因為「萬物在自然中,皆平等,和諧為至美」。

生態文學新觀察

記者:生態文學中似乎天然地包含著一種疾呼的姿態,這也許和我們當下面對的實際生存境遇有關係。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所熟悉的是警鐘式、為所面臨的危機奔走呼喊的生態文學。而今,生態文學場域中的作品和寫作理念愈加豐富,在你的觀察中,這背後是否有某種普遍性的發展和變遷?

傅菲:我把「警鐘式、為所面臨的危機奔走呼喊的生態文學」理解為是一種「充滿焦慮的生態文學」,表現出作家的時代責任、道義和良知。作家徐剛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上個世紀後期,他寫出了《伐木者,醒來!》《中國風沙線》《長江傳》等系列報告文學,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甚至推動了個別地方立法,以保護生態環境。「生態」是一個空間環境概念,它具有「脆弱」「豐富」「輪替」等屬性,由此衍生的文學形態,也更加豐富。我們對生態的認知越深切,表達的主題也越豐富。在我的理解中,「生態」不僅僅是具象的、客觀的、可敘事的空間環境概念,更是一種與人休戚相關的高級文明。

電影《哪啊哪啊神去村》裡的伐木人

記者:如此說來,對生態文明的關注,也是人類文明發展帶來的必然趨勢。

傅菲: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世界上絕大多數發達國家因進入了工業時代,普遍爆發了生態危機,關注生態的學者、作家,也因此普遍充滿了焦慮感,深思和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與文化」的關係,以文學的方式,構建了自然哲學,以引領大眾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自新世紀以來,尤其這十年,我國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使得生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肩負記錄時代使命的作家,不可能缺席。可以說,生態文學出現豐富性的書寫、普遍性的發展,是時代要求下的必然。

記者:但在我們目見的許多生態文學作品中,使命意識(或某種焦慮)和審美意識往往呈現一種博弈的狀態,並使用著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這使得若在同一作品中嘗試既審美又體現使命,切換時有生硬感且帶有說教意味。你如何看待生態文學中的這兩種意識及相互關係?

傅菲:「使用著兩種不同的話語體系」總結得非常到位。在我閱讀當下生態文學時,深有同感。「使命」是責任,「審美」是學養。寫生態文學的作家,都具有強烈的使命意識,有使命,才會「發問」「追索」。在同一文本,出現「雙手互搏」,還是作家本身出現了問題。我認為,作家與敘述對象,沒有建立「它者即我」的情感交融關係,有認知但缺乏情感之水的浸潤,以至概念化呈現,「觀念」扼殺了審美,這是其一;作家認識「生態文學」這個文學樣式,還比較淺顯,缺乏前瞻性、高位意識,把所表達的思想,僅僅作為一種「觀念輸出」,成了說教,這是其二。

「觀念」扼殺了審美,這是其一;作家把所表達的思想,僅僅作為一種「觀念輸出」,成了說教,這是其二。

——傅菲

記者:所以,生態文學的重心是生態,但根基依舊在文學上。

傅菲:審美,是藝術的第一要素。寫任何領域的文學作品,高品質的審美,是必須與要義。使命意識不能代替、也無法代替審美意識,甚至掩蓋不了審美意識。有很好的審美意識,但缺乏使命意識,作品會很虛弱,沒辦法切入人心。胡冬林是我非常敬重的生態文學作家,他的名篇《拍濺》《狐狸的微笑》,既有強烈的使命感,又有詩意盎然的審美。葦岸的散文集《大地上的事情》,更是如此。

在縱覽世界生態文學經典作品時,我發現,寫出經典作品的作家,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博物學家。甚至大部分經典作家,除了作家、博物學家身份之外,還有其他重要身份,如俄羅斯作家普利什文是民俗學家、英國作家理察·梅比是電視製片人和主持人、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是思想家、約翰·繆爾是冰川地質學家、德富蘆花是美育家,等等。他們淵博的專業知識、野外長期的實踐,和深厚的文學學養,造就了他們美輪美奐的篇章。

在國內,胡冬林是動物行為學家、野外生活家,葦岸是生態觀察家。所以,他們的生態文學作品,富有生機。當下,我們寫生態文學的作家(包括我自己),專業學養不夠,野外實踐時間不充分,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

胡冬林《狐狸的微笑》

記者:也有評論家認為,這種生硬感其實是對生態文學在理念上的誤解所造成。如《瓦爾登湖》和《寂靜的春天》都屬於生態文學的範疇,卻擁有不同的氣息和意味,所喚起的感情也大相逕庭。如果說生態文學自有其內在的一致性,那麼這種一致性落腳在何處?

傅菲:生態文學是在自然文明孕育下的一種文學樣式,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發展而發展、衍變。

美國是生態文學非常豐盛的國家,出現了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亨利·戴維·梭羅、約翰·巴勒斯、約翰·繆爾、奧爾多·利奧波德、蕾切爾·卡森等裡程碑式作家。

《瓦爾登湖》是美國生態文學的開山之作之一,梭羅寫《瓦爾登湖》,所表現的是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反思人「從何處來,我是誰,我去往哪裡」,反思資本經濟吞噬下的個體。徐遲先生在《譯本序》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恬靜的書,智慧的書。蕾切爾·卡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也是一本豐碑式的生態文學作品,作品中反思的是人類該如何自處、如何與自然相處。生態文學內在的一致性,或者說生態文學的核心,在於:人與自然如何構建科學的、和諧的倫理,重塑生命的價值,反思我們的日常生活,審視自己的內心。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1962

記者:落到寫作實際,在相關討論中,人的主體性應該如何安放經常引發不同意見。有人認為,生態文學所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人理所當然佔據主體地位;也有人認為,既然旨在重新發現自然,人應當自覺出於「視覺工具」的位置。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傅菲:「人理所當然佔據主體地位」這個觀點,出自於萬物歸人類所用的實利主義。我不贊同。在大自然中,人只是物種之一。在時間的比例尺下,一個人與一隻螞蟻、一棵樹、一隻鳥,沒有什麼區別。「人應當自覺出於『視覺工具』的位置」這個觀點,把人的智慧看得有些低。我認為,生態文學既然旨在給大眾自然啟蒙、再度認識自然、確認萬物的尊嚴、塑造萬物的生命價值、呈現自然天籟之美、梳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人與自然的倫理、疊高自然文明,並藉此引導我們的生命走向。

記者:在談及生命走向,想到你的新作扉頁上的簡介中,有一句定義為「自然倫理探究者」,如何理解?

傅菲:我理解的自然倫理,可以簡單地概括:敬畏時間,尊重自然界發生的任何事情,尊重萬物,人與萬物平等共處,與自然共生共榮。在我散文集《深山已晚》的後記《在林中遇見約翰·巴勒斯》,作了比較全面的闡述。我以雙腳、雙眼,和一顆敏感的心,去「探究」。即,儘可能去野外觀察,感受大自然的恩賜,思考生命的價值,閱讀大量博物學書籍。

因為有了多年的野外觀察,才有了散文集《深山已晚》,及鳥類系列、荒野系列散文作品。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4月版

記者:之所以讀你的作品經常想到梭羅的《瓦爾登湖》,是因為其中的一種有種相通的疏離感:與人群遠,與自然近。在閱讀中作品中數次談到孤獨,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從自然整體性的角度來觀察,人類的孤獨是一種狹義的孤獨,或者說是一種同物種間理解與關聯的孤獨,當背景板是自然萬物時,孤獨二字也何其渺小?

傅菲:「與人群遠,與自然近。」這句話,讓我動容。這六年的生活,我就是這樣一天天過的。我深深體悟:沒有哪一種植物、動物是醜陋的,大自然在任何時候,都是俊美的,無需任何裝飾;任何氣候和氣象,都無比壯麗,只有人才會猥瑣。

自然之中,人孤獨,但不寂寞。孤獨是生命的一種可貴積澱,與自然萬物對話的一種狀態。自然界由孤獨之物組成,由渺小之物匯集。人只是其中之一。人的孤獨,是與自然的一種內心呼應。

記者:連帶所想到的,是關於獨處的樂趣。對大多數寫作者來說,獨處的樂趣在於思考和與個人精神纏鬥,但在你的筆下,獨處的樂趣卻是另一個方向的延展:在精神和思考層面完全放空,坦率地去感受自然。對於寫作者而言,這种放空若是有「悟」,得到的是什麼?

傅菲:放下自己,可得萬物。當然,這個「得」是享受、參與,而不是佔有。一個人,和自己玩,玩出無比的興致,是因為對生命抱有熱愛,活得從容自若。當我長期觀察一種植物或者動物,我最大的「悟」:其實自己沒自己想像的那麼重要,身外的東西沒有恆久的價值。

記者:進一步而言,生活儘可能地貼近自然,寫作者的感悟才格外鮮明和深入;同時,似乎只有對自然萬物敏感而敏銳的寫作者,才能真正接收到自然的動人心魄之處。對你而言,這其中是否存在

一種因果關係?

傅菲:「接收到自然的動人心魄之處。」這句話說得特別好。這是一個內心非常豐盈的狀態,淌著滾燙的愛的汁液。我擁抱世間萬物,世間萬物也擁抱我。我也因此螺旋式漸進。

記者:歸根結底,生態文學近年來的繁茂生長,同時來自於一種文化層面的反思和醒悟,比如更寬泛、而不是緊張逼仄地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相較於短期成效,更傾向於重視過去向將來的走向等。想到你在作品中曾提到,看草木一天天的變化,看不夠。對作家而言,這樣的書寫是否也是一種「無盡之美」的寫作?

傅菲:我更多的是從哲學和文明兩個層面,來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之美無窮無盡,永不止歇。「我們走向哪裡」,既是千古迷思,也是現實的心靈問題。在《深山已晚》的腰封上,有一句話「獻給熱愛孤獨的人,獻給迷失喧囂的人」。我希望我們內心的困厄,在自然中得到紓解,我們不要在人生的大海上迷失。在審美上,我根植於東方古典:寧靜、祥和、絢美、質樸。在寫作的過程中,我始終遵循「有情、有趣、有思、有異、有美、有靈」的美學,講述奇妙又平凡的大自然世界。

我懷有這個願望:以最樸素的語言寫出萬物的卑微之美。

稿件責編:李凌俊

新媒體編輯:鄭周明

配圖:攝圖網、劇照、歷史資料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深山已晚,星落滿身,他以樸素之語盡寫大地浪漫 | 訪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作家傅菲——以質樸之語寫萬物之美
    願所有閱讀到《深山已晚》的人,能從大自然中得到寬慰,找回真實的自己。  對話傅菲  ◎中國環境報:在寫作《深山已晚》之前,您的作品以鄉村題材為主,但像本書這樣風格的文字卻不多。請問是什麼促使您發生了這樣的改變?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武陵春》宋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2、日晚倦梳頭:按照古代的女性習慣,一起床的第一件事應該就是梳妝打扮。而詩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無心梳頭,因為無人觀賞自己的容貌。  翻譯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天色已晚還懶於梳頭。風物依舊是原樣,但人已經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 朗誦:《星落秋風五丈原》全譯(一)
    日本早稻田大學中文專業松浦友久教授的《詩歌三國志》(新潮社,1998年版)一書,對《星落秋風五丈原》全詩作了詳細解說。我在日本留學的2003年翻譯了《星落秋風五丈原》全詩,與加藤阿幸教授合作完成了《詩歌三國志》一書的翻譯。該著於2005年由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
  • 山河表裡、星落凝成糖……完美世界手握多少爆款潛力股
    在此次完美世界春交會推介項目中,既包括有處於拍攝製作階段的《月上重火》《溫暖的味道》,也有已進行首輪發行的《最美的鄉村》《不婚女王》《義無反顧》《暴風眼》《怪你過分美麗》等劇。而其中處於前期籌備階段的很多都是大家重點關注的劇目,例如包括《舍我棋誰》《昔有琉璃瓦》《山河表裡》《千嶼千尋》《溫暖的甜蜜的》《星落凝成糖》等等。
  • 鄺慧詩歌:寫盡了詩書女子的典雅與婀娜
    顧盼生輝間勾勒的情愫醉染了誰的流年蘭花指輕拂秀髮的一瞬明媚了誰的心扉舉手投足 一顰一笑又渲染了誰的季節一襲旗袍寫盡了詩書女子的典雅與驕傲一步一妖嬈註定你將成為我眼中的傳奇有一種美麗在油紙傘的低語中綻放有一種風韻清麗如一闕花間的詩詞走遍歲月的滄桑閱盡紅塵的榮辱
  • 「蜜糖三部曲」收官之作《星落凝成糖》啟動,誰是你心中的主角?
    近日,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星落凝成糖》宣布啟動,完美影視劉寧工作室已與原著作者一度君華籤約了小說版權,並首度發布概念海報。海報風格清新夢幻,引發眾多網友關注。該劇雖然目前還剛剛啟動,處於籌備期,但作為《香蜜沉沉燼如霜》和《冰糖燉雪梨》之後「蜜糖三部曲」收官之作,再加上由原班人馬再度集結打造,這些信息足以引起觀眾的期待。而近期即將開播的《冰糖燉雪梨》,也同樣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 大地之淚
    對了,他比陶公多做的事中,肯定包括烘焙麵包。  作家坐在澄靜的湖邊,沉入思考:「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的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他相信,在他生活的國家裡,「一個人只需要幾副工具,一把刀、一柄斧子、一把鏟子、一輛手推車,就可以自由地生活。
  • 北京有一深山古村,民宅樸素,鳥鳴雞犬相聞,卻始終無人問津?
    北京最原始最樸素的一面是一個古村落,今天說的是北京的一個深山古村,楊家屯村。楊家屯村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鎮,位於齋堂鎮東南三裡山西北麓,地理面積10590畝,耕地近565畝,建築面積18畝,村裡有高山峽谷,周圍是黃山。群山將被灌木和雜草覆蓋。楊樹、柳樹、榆樹等樹木散落在山谷中。
  • 《香蜜》《冰糖》原班幕後人馬打造《星落凝成糖》
    新京報訊(記者 張赫)由完美世界影視出品,改編自同名人氣小說的電視劇《星落凝成糖》宣布啟動。據悉,該劇將由《香蜜沉沉燼如霜》和《冰糖燉雪梨》原班人馬再度集結打造,將在優酷全網獨播。
  • 網傳楊紫、鄧論再度合作新劇《星落凝成糖》,你期待嗎?
    >有報導稱《香蜜沉沉燼如霜》的姐妹篇《星落凝成糖《星落凝成糖光看名字都可以想到唯美的畫面,浪漫的愛情。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是一對雙生姐妹花,同樣的才貌雙全,卻不同命運,姐姐金尊玉貴,是族人的希望,被許配神族為天妃,妹妹卻因生來不詳,成了全族的恥辱。自小便看盡世態炎涼的妹妹性格狠辣涼薄,無情無義,卻對姐姐真心以待。誰知一場烏龍,成親當日上錯了花轎,妹妹代替姐姐嫁到了神族,成為了全族人的滅頂之災,更牽扯出一場震驚四界的陰謀。
  • 《星落凝成糖》新劇照,楊紫鄧倫cp十足,香蜜女孩們:好期待!
    《星落凝成糖》新劇照,楊紫鄧倫cp十足,香蜜女孩們:好期待!兩年前,楊紫與鄧倫主演的《香蜜沉沉燼如霜》可謂是圈粉無數,該劇扣人心弦,精彩的劇情,加上楊紫與鄧倫,以及男二號羅雲熙的傾情演繹,三人之間的愛恨糾葛以及虐戀。至今仍然讓觀眾們沉浸其中,心情一直不能平復,躺在其中,無法自拔。
  • 《星落凝成糖》海報很熟悉,一紫一白,網傳是《香蜜2》?
    正是由於這部戲,鄧倫開始爆紅,並讓更多的人知道他這個人。但是在《香蜜沉沉燼如霜》播完之後,網友都在期待第二部的到來,但是遲遲沒有等到消息。 儘管《香蜜沉沉燼如霜》的第二部分沒有消息,但我看到了一個好消息,那就是《香蜜沉沉燼如霜》的原始團隊打造了一部新劇《星落凝成糖》。這是一部童話浪漫小說,也很精彩。
  • 白居易很樸素的一首詩,寫冬至夜思念家人,寫盡了遊子漂泊的心酸
    這首詩通過冬至夜作者在邯鄲驛站的所思所想,表達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和家鄉的懷念,其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國古代遊子漂泊在外的心酸之情。中國古代的冬至這一天,往往象徵著全家團圓。等到夜晚,家人們都會圍坐一桌,歡度佳節。
  • 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鹿 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後人亦稱王維為詩佛,此稱謂不僅是言王維詩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維的宗教傾向,更表達了後人對王維在唐朝詩壇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維不僅是公認的詩佛,也是文人畫的南山之宗(錢鍾書稱他為「盛唐畫壇第一把交椅」),並且精通音律,善書法,篆的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
  • 《冰糖》團隊新劇《星落凝成糖》收官「三部曲」
    1905電影網訊在4月26日正式拉開帷幕的第26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0春交會)上,劉寧工作室陸續公布了《冰糖》收官後的未來項目計劃,包括三部劇集:《捨我其誰》以現代方式演繹傳統國粹——圍棋;《山河表裡》用獨特的世界觀展現一個奇幻的異世界;《星落凝成糖
  • 為你讀詩|第100天:野戍荒煙斷,深山古木平
    楚予微茫荊楚大地,予以文化暗夜微茫,如希望點點關注第100天:陳子昂《晚次樂鄉縣》主播:秋雨荷塘次句以「孤徵」承「日暮」,日暮時還在趕路,本已夠悽苦的了,何況又是獨自一人,更是倍覺悽涼。以下各聯層層剝進,用淡筆寫出極濃的鄉愁。第三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二句,把異鄉孤徵的感覺寫得更具體。三句中的「舊國」,即首句中的「故鄉」。故鄉看不到了,眼前所見河流、平原無不是陌生的景象,因而行之若迷。四句中的「邊城」,意為邊遠之城。樂鄉縣在先秦時屬楚,對中原說來是邊遠之地。
  • 《冰糖燉雪梨》還未亮相,《星落凝成糖》又要撒糖了!《香蜜》原班...
    3月10日,出品方完美世界影視劉寧工作室宣布,與人氣小說《星落凝成糖》的原著作者「一度君華」,進行了小說版權的籤約。這也標誌著「蜜糖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星落凝成糖》正式啟動。《星落凝成糖》原著小說《星落凝成糖》的原著小說目前在「掌閱」平臺仍處於更新狀態,但其付費粉絲已達5.6萬,評論突破了10萬人次。
  •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李清照《臨江仙》詞序云:「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世人都愛「庭院深深深幾許」一句,疊用三個「深」字,道盡多少悽涼。
  • 蜜糖三部曲之《星落凝成糖》也要影視化了,都在討論誰演星落夫婦
    蜜糖三部曲指的是《香蜜沉沉燼如霜》、《冰糖燉雪梨》、《星落凝成糖》。這三部劇的名字都有些奇怪,但是都帶著甜蜜的糖,所以被稱作蜜糖三部曲,最後一部《星落凝成糖》也是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 婚神星落十二個宮位的完整版描述
    婚神星落在第一宮的定義再商榷:網絡上婚神星一宮的解釋來自於Bob Marks,他強調婚神星一宮的人會把婚姻當成自己生命的重心,這個還可以成立。至於婚神星一宮的人就像新生兒一樣,會有天真無邪的特質,就有點離譜。 Demetra George指出婚神星一宮的人需要婚姻伴侶的支持力量,來活出自己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