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草塘是騰衝地理位置最高的行政村,海拔為2200米。距離鎮政府15公裡,距離騰衝城市區25公裡,是籠蓯山下隸屬曲石鎮一個風景優美、民風純樸的小山村,以邵、楊、張三姓為主。
秧草塘山青草綠、果樹多、樹頭菜多,花椒香;羊群多,馬群多,一直以來都是以畜牧業、種植業為主要家庭收入。畜牧業最輝煌的時候:有羊群5個、牛群2個、馬群2個,驢群1個,每個群有400—500隻牲畜,場面十分壯觀。
秧草塘山高水寒,冬天就趕著牲畜到天暖水豐的六庫放牧,日子過得紅火紅火,比周圍幾個村要富裕得多。然而,這裡是騰衝最缺水的地方之一。
後來山林、草地分到每家每戶,養殖業慢慢衰落,隨著人口的增多,缺水的現象更加嚴重,現在全社區轄8個村民小組4個自然村,有居民387戶1678人, 2004年遷往曲石鎮所在地裕陽新村142戶,後來陸續又搬去了26戶,搬到硝塘壩20餘戶。
秧草塘距離我的老家雲華不遠,雖近在咫尺,但十餘歲就離開老家外出讀書、工作的我從未去過,多少有一些遺憾,前幾天聽說騰衝的一個重點脫貧攻堅工程:秧草塘飲水工程通水了,高興之餘想去看看。
幾個朋友約好就去了,山路有點陡,彎道多,好在都是水泥路,從市區出發,一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就到了。一路上風景不錯,視野範圍內都是青的山、綠的草、香的果。森林青翠茂盛,翠綠的樹葉仿佛能擰出水來。一陣微風吹來,整片森林都在舞蹈,地面上的綠陰也跟著舞動起來,小鳥的鳴叫聲更顯山的幽靜。路邊成熟的果子很多:青梅、楊梅、李子、桃子都可以吃了,山間不時飄來花椒的香味,6月正是吃綠(嫩)花椒的最佳季節,秧草塘的花椒品質最好,很多人因為花椒慕名而來,我們伴著花椒的香味走進村子。
村委會整體搬遷新址正在建設之中,主樓已建好辦公,院子和其他附屬設施工程正在施工。老支書邵立松來接我們。老支書步伐輕快有力,性格乾脆利落,對整個社區的情況了如指掌。一問才知老支書當過8年的兵,1972年入伍,曾參加過1979年的自衛還擊戰,1980年回到家鄉,在村委會工作已有30餘年,年齡已近70,心中的崇敬油然而生!
秧草塘的地名來源於: 籠蓯山下一處相對低洼的空地,雨水從山上流下而積水形成沼澤地,久而久之積水處長出了一片秧草(燈芯草),人們就在這片秧草地圍周建房而居,後來就把村子叫做「秧草塘」一直延續到今天。
村民們在「秧草塘」這個位置打了一口吊井供村民們飲用,後來村民多了,吊井水不夠用了,就在吊井的位置開挖了一個大大的露天水井,命名邵家井,在距離不到一百米的地方又挖了一個同樣的水井,起名楊家井,一直沿用至今。
秧草塘森林覆蓋率高,生態環境好,然而騰衝特殊的地質奇觀,處於火山熔巖地帶,地表層的水滲漏比較嚴重,高海拔的秧草塘尤其嚴重,缺水在騰衝是出了名的,在秧草塘說「水比油貴」沒有絲毫誇張的成份。
每年11月到第二年插秧前的5月是秧草塘的缺水期,如果在這個時段有哪家做紅白喜事,首先考慮的事情就是在村子裡挑選一批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成立挑水隊,來保證這場事的順利進行。平時少得可憐的井水,只能按戶按人口來分配幾斤、幾桶,村民家裡一盆水洗菜後要留下來餵牛餵馬,晚上全家人洗腳只用一盆水,分年齡長幼來洗,生活中不會浪費一滴水。因為缺水,經濟並不貧困的秧草塘,外地姑娘都不願意嫁到這裡。
每屆政府都為秧草塘的缺水問題勞心勞神。八十年代搞「增百致富」項目,時任騰衝縣委書記的段實忠親自來到村裡查看飲水情況,政府補貼每家每戶修建蓄水池,30餘年過去了,現在很多人家的蓄水池還在用。
1958年,秧草塘在參加修築曲石大溝最艱險的小翹嘴工段時,棕苞園的邵應正、橫巷道的邵應普犧牲,兩人被追認為烈士,秧草塘村集體被縣委表彰為先進集體。
1979年修築廟門前水池1個,1982年修建人畜飲水池1個,2000年,政府撥款10萬元專項資金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邵立松在村裡工作的30餘年間,積極帶領村委會的全體成員為了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想盡了所有的辦法;他曾將自家的財產向村民們作保證,保證自己能帶領全村人走出缺水的困境,村民們為之動容。
有關水的記憶,村民們如訴家珍,都記在心裡了。
歷屆縣、鄉、村政府都非常重視秧草塘的人畜飲水困難,所有的人都在努力,都期盼著讓村民們早點過上有水的好日子。
2020年在騰衝市政府的支持下,騰衝市水務局、騰衝市水投公司投入資金2547萬元建設雲華、秧草塘片區人飲解困集中式供水工程,解決雲華和秧草塘社區人畜的飲水困難,從馬站鄉的百草壩架設輸水管道,經過三級加壓,將自來水送到每家每戶,5月份項目建成通水,騰衝市政府的這一舉措徹底改變了雲華、秧草塘的人畜飲水困難。
水譁譁的從粗大的水管裡流出來,村民們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老支書邵立松說:水通了,我也該退休了!是呀,超齡超期工作的邵支書也該歇歇了!
86歲的退休老幹部邵思煥,退休後一直支持村裡的公益事業,20多年來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他說: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就是水流的聲音!
來源:騰衝新聞網
文:邵桂蘭 圖:高登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