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關於美國總統川普的迷你劇《科米的規則》將於9月在美國播出,這部劇改編自前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於2018年出版的暢銷書《更高的忠誠》,揭秘了總統與情報系統之間的微妙關係,科米因「通俄門」調查與川普結怨,並被解僱。與此有所不同,歷史上,美國總統經常甩鍋情報系統,每當總統攤上事,往往稱是中情局、聯邦調查局等自作主張,而局長往往成了替罪羊。
首任中情局局長是外行
1947年7月26日,杜魯門總統籤署《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創立中情局。杜魯門挑選中情局局長的首要條件就是聽話,肯背黑鍋,其次才考慮候選人的能力。為此,他寧可說服艦長出身的海軍少將羅斯科·亨利·希倫科特出任中情局局長,也不讓有著「美國特工王」之稱的前戰略情報局局長威廉·約瑟夫·多諾萬染指新成立的中情局。杜魯門認為,多諾萬在美國情報界門徒眾多,關係網盤根錯節,很難駕馭,萬一哪天需要甩鍋,多諾萬不肯當「背鍋俠」。相比之下,希倫科特長期在海軍服役,在情報界沒有根基,很容易駕馭。就這樣,希倫科特稀裡糊塗地當上了中情局首任局長。
希倫科特能力有限,他只會讓中情局特工去做一些簡單的情報收集和整理工作,而不注重情報分析。1949年8月29日,蘇聯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美國情報人員對此一無所知,希倫科特竟然在9月發布的國家情報評估中還稱,「蘇聯造出原子彈的最早可能時間是50年代中期,最可能的日期是1953年年中」。經過多日仔細核查,美國專家才確定蘇聯已經試爆原子彈。共和黨政客得知這一消息後,紛紛抨擊杜魯門政府不僅未能預測出蘇聯何時會造出原子彈,連蘇聯試爆原子彈後竟然也沒發現。「耿直的」希倫科特在聽證會上坦言,「我們不知道他們(指蘇聯人)何時開始造原子彈的」。杜魯門原本想讓希倫科特當「背鍋俠」,但考慮到一下子沒有合適的繼任人選,就只好讓他繼續幹下去。
韓戰爆發前兩天,希倫科特在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宣稱,中情局在朝鮮半島有很好的消息來源,中情局能在南北之間發起任何行動前發出預警。可是,只過了兩天,希倫科特的保證就成了一個笑話。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杜魯門政府這才如夢初醒。接著,美國輿論一片譁然,許多報紙頭條批評杜魯門不稱職。為了洗脫自己的干係,杜魯門讓希倫科特去國會作證澄清此事。聽證會過後,一些參議員告訴《華盛頓郵報》,希倫科特對很多問題的解釋都含糊不清,這位局長還稱中情局的工作不是分析情報,而是把情報傳遞給高層決策者。杜魯門十分生氣,他決定通過撤掉希倫科特來平息爭議。10月7日希倫科特離開了中情局,由同樣對中情局事務知之甚少的陸軍中將沃爾特·比德爾·史密斯接任。希倫科特去職後回到海軍艦隊,這才是他擅長的工作。
豬灣事件替罪羊
在美國情報界歷史上,有一個人被稱為「美國頭號間諜」,他是美國歷史上任期最長、影響最大的中情局局長,然而,1961年美國反古巴行動——豬灣事件失敗後,甘迺迪總統把他當替罪羊拋了出去,這個人就是艾倫·杜勒斯。
早在二戰期間,杜勒斯就被美國戰略情報局招募,前往瑞士伯爾尼,從此開始其間諜生涯。1953年,艾森豪出任美國總統,新總統將中情局局長史密斯調到國務院,選擇杜勒斯執掌中情局,與此同時,他的哥哥約翰·福斯特·杜勒斯當上了國務卿。在艾森豪8年執政時期,作為中情局局長的杜勒斯熱衷於秘密戰,比如1953年策動伊朗政變推翻摩薩臺政府、1954年領導推翻瓜地馬拉總統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的政變。
1959年1月,古巴人民在菲德爾·卡斯楚領導下取得民族民主革命勝利,此後,美國統治集團將古巴革命政權視為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一份日期為1959年11月24日的文件顯示,杜勒斯策劃了重新奪回古巴的計劃,他試圖複製1954年在瓜地馬拉使用過的策略,先把古巴描繪成蘇聯在美洲的堡壘,然後再顛覆古巴政府。1961年4月17日,由近1500人組成的美國僱傭軍在兩名中情局特工指揮下突襲古巴,沒想到,僅僅過了72個小時,入侵行動就以失敗告終。這起事件讓美國政府大為難堪,甘迺迪總統成為全球媒體嘲諷的對象。甘迺迪不得不在美國公眾面前公開承認豬灣事件是一個絕不能再發生的錯誤,然後聲稱對該事件負全責。
一開始甘迺迪並沒有讓杜勒斯辭職,他下令展開調查,以便給公眾一個交代。甘迺迪讓前陸軍參謀長馬克斯韋爾·泰勒調查豬灣事件慘敗的原因,在收集完證人證言後,泰勒初步判定海軍作戰部長阿利·艾伯特·伯克上將和杜勒斯應對豬灣事件負責,尤其是甘迺迪總統的弟弟、司法部長羅伯特·甘迺迪也指責杜勒斯負有重大責任。這份報告於6月13日完成,報告出臺後導致中情局和參聯會對總統的不信任。中情局內部報告在豬灣事件發生6個月後才提交,杜勒斯也想找人當替罪羊,中情局的報告把主要責任推給了副局長理察·比塞爾。但是,中情局監察長萊曼·柯克派屈克經過為期6個月的秘密調查後表示,慘敗的責任應該由杜勒斯和比塞爾來承擔,而不是甘迺迪總統。屋漏偏逢連夜雨,意圖推翻戴高樂政府的「阿爾及利亞政變」又扯上了美國。多家法國媒體稱,中情局內的一些人支持這場政變。法國總統府一名官員對記者們說:「要明白,(政變)將軍們的陰謀得到了美國政府和軍隊中強硬反共分子的支持。」為了安撫法國,甘迺迪聯繫法國總統戴高樂,保證支持戴高樂政府,如果需要的話,美國還願意向法國提供軍事援助,但戴高樂拒絕了甘迺迪的提議。
碰一鼻子灰的甘迺迪遷怒於杜勒斯,豬灣事件加上「阿爾及利亞政變」,甘迺迪決定把杜勒斯當替罪羊拋出去。甘迺迪告訴杜勒斯:「在議會制政府中,我將離職,但在我們的體制下,必須是你離開了。」11月28日,甘迺迪親自來到維吉尼亞州蘭利的中情局總部授予杜勒斯一枚國家安全獎章,第二天,白宮宣布接受杜勒斯遞交的辭呈。
對總統說「不」付出了代價
1969年1月,尼克森入主白宮,他讓「政治上中立的」理察·赫爾姆斯留任中情局局長。後來當過中情局局長的斯坦斯菲爾德·特納透露,尼克森對中情局抱有敵意,質疑其效用和實用價值。赫爾姆斯也同意這一觀點,他在1988年接受採訪時說:「尼克森從來不信任任何人。」1972年是美國大選年,尼克森競選團隊為刺探民主黨競選策略和活動情況,派人潛入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結果這幾個人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6月17日,在獲悉水門醜聞後,赫爾姆斯決定讓中情局遠離這個旋渦。沒想到,尼克森為了保住自己的總統寶座,竟然想讓中情局當替罪羊,從而掩蓋白宮參與其中的事實。但是,赫爾姆斯不願意背這口「大鍋」,他果斷拒絕了尼克森總統提出的「背鍋」請求,不僅如此,他還提醒下屬:「儘量離這件事遠點,否則會被別人利用。」赫爾姆斯晚年回憶說:「如果當年按白宮指示去做,最終結局將是中情局終結。不僅我會進監獄,中情局的聲譽也會永久受損。」
1972年11月,尼克森在連任總統後決定換掉不聽話的赫爾姆斯。11月20日,赫爾姆斯來到戴維營見尼克森,尼克森通知他,新一屆政府將不再需要他了。1973年9月至1976年1月任中情局局長的威廉·科爾比後來做出了這樣的評論——赫爾姆斯為對總統說「不」付出了代價。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