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各大明星都紛紛進入直播界撕殺,在這些人中,有兩個人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位是直播界的老人,李湘,我們之前有寫過。
▲李湘直播間的特點就是美與壕,一股濃濃的貴婦風,背景就是大片的鮮花,而且每場的鮮花都不一樣,是精心搭配過的。李湘本人也是各種豪表、豪鑽、紅唇、紅指甲,熱熱烈烈花團錦簇,處處洋溢著辣妹子又辣又富的熱鬧感覺。
一位是直播界的新手,她叫秦海璐。
商業明星進入直播界我們都見怪不怪了,可是秦海璐還真是讓人驚訝,畢竟一提起她,大家想到的都是影后演技派,就在不久前的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頒獎,得到視後的也是秦海璐,獲獎作品《老酒館》。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時間點,因為上一次她以女主角的身份得到重量級大獎已經是整整二十年前。
那時,一部《榴槤飄飄》讓她在金馬獎上同時得到最佳新人和影后大獎,可謂是第一部作品就登頂巔峰,至今仍然無人打破這個紀錄。
▲《榴槤飄飄》日版海報。
二十年過去了,從影后到視後,從金馬到飛天,秦海璐也度過了事業與人生最重要的時間段。
如今,那部《榴槤飄飄》已經很少被她提及,在所有的採訪中,似乎都巧妙地避開了這個話題。因為它的尺度感和隱喻性,秦海璐似乎在有意淡化這部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
可不能否認的是,《榴槤飄飄》不僅是秦海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電影,其實也有著不可忽略的時代性。而《榴槤飄飄》之後的秦海璐,也走出了不一樣的「影后」之路……
《榴槤飄飄》上映於2000年,導演是陳果。陳果不是科班出身,從劇務、場記做起,後來拍出了一鳴驚人的《香港製造》,金馬、金像拿到手軟,才成為香港著名的文藝片導演。
▲陳果1959年在廣東出生,10歲時隨父母來港定居。陳果由劇務開始做起,之後做場記、第二副導演、助理製片、第一副導演。1993年開始做導演,第一部電影是恐怖片《大鬧廣昌隆》。四年之後,他得到劉德華的資助有了50萬港幣,還有自己在片場撿的8萬英尺廢棄膠捲,才拍出了《香港製造》,一舉成名,得了金馬獎、金像獎最佳導演獎。
▲《香港製造》講了一群底層邊緣人物的故事,陳果在街頭發現了草根青年李燦森,李燦森也因此一舉成名。
陳果拍電影喜歡講底層人的故事,身上一定要有生活的粗糲感和某種荒誕性,也喜歡用非專業演員。《香港製造》之後,他開始謀劃拍《榴槤飄飄》,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女主角,他選角等待了三個月。
那時秦海璐正在中戲讀書,因為「心無大志」,只想趕緊畢業,然後結婚、做白領,所以她從來不出去拍戲。「整天穿著軍大衣在學校裡晃蕩,沒人知道我在想啥」,這股迷迷瞪瞪的勁頭兒,倒很符合陳果的預期。
他對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普通,你不會有任何想法覺得秦海璐是一個演員」,我明白他的意思,這是說我不夠漂亮,沒有做演員的外表。
他當時本來就想找一個非職業演員,但就是擔心這種演員很難理解導演的意圖。但我外形像一個非職業演員,實際上又受過專業教育,他當然是十分中意的。
▲片尾特別說明,由非職業演員演出。
《榴槤飄飄》沒有劇本,只有一個故事大綱。在中戲旁的一家麵館裡,陳果對秦海璐講了這個故事,秦海璐幾經考慮,決定出演。
▲秦海璐一開始有一些牴觸,但是導師告訴她值得去演。
《榴槤飄飄》的女主角秦燕我們很難用「性工作者」來定義她,因為她的職業生涯只有短短的三個月而已。
當時香港剛剛回歸,秦燕手裡拿著「雙程證」,只能在香港住三個月,她想要在這三個月裡賺最多的錢,於是選擇了來錢最快的辦法。
秦海璐表演自然、不露痕跡,餘味悠長。
在香港做皮肉生意的她仿佛戴著一副面具,永遠有著麻木的表情,重複著機械的生活,除了開工就是吃飯、睡覺,背著雙肩包穿梭在旺角的大街小巷、公寓旅館,身影很倔強。
秦燕在香港的三個月是絕對孤獨的,平時就在餐廳裡等活。
回到旅店,就在旅店裡邊吃飯邊等活。
秦海璐為了揣摩角色也花了很多功夫,她曾說自己在香港的茶餐廳觀察過她們的生活狀態,知道這群人一有時間就在吃飯,因為怕等一下客人太多來不及吃。
▲開工之前墊兩口。
秦海璐悟性高,基本上貢獻出了陳果想要的感覺,沒有任何表演痕跡,仿佛她就是在這市井勾欄裡生活過的人,也恰當地表現出了內地人與香港人之間那種微妙的感覺。
有一個鏡頭,她一邊抽著煙一邊和姐妹們探討怎樣才能減少給客人洗澡的次數,因為手和腳都被泡得褪了皮。摳腳,抽菸,眼神毫無表情,就像在討論著一日三餐。
在電影的前半段,陳果用冷靜客觀的鏡頭展現著「北姑」的生活。
所謂「北姑」,是一個過渡性的時代產物。有不少港媒曾經報導,在香港回歸以前有很多外地人湧入香港,她們熱情更高、價錢更便宜,使得從事相同工作的本地人幾乎全部「下崗」。
但世易時移,二十年後,時代滄桑巨變,「北姑」已經成為遙遠的歷史名詞,反而很多香港人要來內地淘金。
《榴槤飄飄》在劇情上有一個明確的時間分界線,上一個鏡頭還是燈紅酒綠的香港,下一個鏡頭就到了寒冷陳舊的牡丹江。
秦燕在香港的三個月時間到期,最後一天她工作到了身體極限,然後拿著不菲的收入回到老家。
當秦燕回到老家時,她卸下了面具,從麻木的賺錢機器變成了一個有生活氣息的女人。
她也有家庭,父母是老式的、傳統的、要面子的家長,只覺得女兒在南方做生意賺了錢,於是大擺筵席好幾桌,還承諾可以讓秦燕帶著表妹一起去南方「闖一闖」。
她有一個丈夫,是戲校的同學,但感情不太好,回來之後就離了婚。
我們也知道了秦燕原來曾經學過8年的「國粹」,但苦於沒有用武之地。她拿著香港賺來的錢想去租個門房做服裝生意,但始終「還沒有想好」,不知道這一行能不能賺到錢。
在秦燕身上,折射出某種巨大的撕裂感。
這撕裂感來自於地域經濟的差別,車水馬龍的香港和保守落後的東北形成了強大的反差。在老家,人人嚮往「南方」,覺得只要到了「南方」就可以賺錢,只有秦燕知道南方也不是天堂。
但更多的撕裂感來自於她的內心。
只能說,秦燕從來都是一個「口不對心」的人,她始終處於迷茫之中。在香港,她是一個沒有身份感的人,在面對客人時,她滿嘴謊話;沒想到回到老家也是如此。
一方面,她可以在街頭吃著廉價小吃,另一方面,又堅持化妝品要用進口的,比如資生堂、CD;身邊的所有人都不知道秦燕的過去,她只能一直生活在虛妄之中……
香港的老鴇頻繁打電話要她再回去賺錢,秦燕最終換了手機號,決心告別這段過去。
電影的最後,秦燕重操舊業,在街頭表演了一段京劇《天女散花》,仿佛再次回到了生命的起點。
這就是《榴槤飄飄》,它沒有太明確的立意和觀點,但整部電影讓人心頭微微震動,被一種說不出的情緒包圍著,這是普通女性的普通命運,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時空之下顯得如此平常又如此讓人唏噓。
在導演的鏡頭裡,秦燕不是好人也不是壞人,秦燕的未來是什麼樣,我們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從未如此細膩而近距離地了解一個陌生人的心路歷程。
秦海璐在接受金馬獎的後臺採訪時曾經說對她們「幾分理解幾分悲憫」,也許是最恰當的註腳。
而《榴槤飄飄》也為秦海璐這位貌不驚人的影壇新人帶來了不可想像的成績。
金馬獎最佳新人、影后;金像獎最佳新人;金紫荊獎打敗了《花樣年華》裡的張曼玉,勇奪影后;在威尼斯影展上,秦海璐距離金獅影后,也僅僅差了一票。
▲那一年的金馬獎可謂是邊緣題材的大豐收,另一個大贏家是《藍宇》,關錦鵬得到最佳導演,劉燁得到影帝。
這部電影也讓陳果拿到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榴槤飄飄》同樣給秦海璐今後的職業生涯埋下了重要伏筆,她由此和一幫香港導演、演員走得很近,也成為導演們最愛的「文藝臉」。在金紫荊頒獎禮上,她得了影后,影帝是演了《阿虎》的劉德華。
所以後來她和劉德華合作多次,也被香港導演青睞。
▲《桃姐》由劉德華、葉德嫻主演,許鞍華導演。
秦海璐的《四世同堂》在香港公演時,葉德嫻、劉德華都去捧場。
《榴槤飄飄》之後,陳果開始拍攝接下來兩部描寫「性工作者」的電影,並稱為「三部曲」,第二部就是周迅主演的《香港有個好萊塢》。
這部電影同樣提名了威尼斯金獅獎,也是當年金馬、金像的大熱門,陳果得了金馬最佳導演,倒是周迅遺憾落敗,沒能拿走影后,可見時也命也。
這部電影在風格上更突出,有些驚悚有些黑色,更是十足的荒誕,講的是香港最潮溼黑暗的某個貧民窟角落裡發生的隱秘的肉體騙局。周迅在油膩膩的三個胖男人中間像是一股清泉,儘管她是個女騙子,可真是讓人恨不起來。
那時候周迅剛剛演完《蘇州河》,小有名氣,也是公認的「文藝片女神」,未經過分雕琢,靈氣十足。
片尾曲《一顆荔枝三把火》由陳果作詞、周迅演唱,曲風邪魅詭異,應該很少人聽過。
由於陳果這層關係,所以秦海璐和周迅也算是淵源頗深,神交已久。
很多年後,兩個人合作了一部大劇《紅高粱》,兩個女人都有很多戲份,很深的默契在其中流淌,可謂是棋逢對手。
金星曾經問過秦海璐,國內這些女演員誰的演技最好?秦海璐毫不猶豫地回答:周迅。
到了陳果的第三部電影,就是去年讓曾美慧孜得了金像獎影后的《三夫》。
我們可以看到《三夫》裡也有著《榴槤飄飄》的影子,兩個女人都喜歡在腰裡繫著紅繩,以及反覆出現的同樣的意象和鏡頭。
三部電影,背後是三位優秀的女演員,她們被陳果發掘時,身上都帶著迷人的氣質,演活了一個個時代夾縫裡的卑微小人物。
後來,有學者把陳果電影裡的女性形容為「移動女性」(mobile women):
「自1980年代以來中國南方的男性企業家主義製造出來的弱勢性別身分,包括移工、性工作者以及臺商和港商的二奶。」
——Carolyn Cartier, Globalizing South China (Malden: Blackwell, 2002)
想來,這也算得上是時代陣痛吧。
這就是秦海璐的起點,在《榴槤飄飄》之前,她沒有拍過電影、電視劇,甚至連一支廣告都沒有拍過,可她遇到了正值鼎盛創作時期的陳果,一舉成名。
所謂大紅靠命,說的就是這回事。
一個演員能不能紅,能不能立得住,往往就靠那最關鍵的一步。
舉個例子,陳果後來為了進軍內地,也拍了很多電影,《新娘大作戰》、《謀殺似水年華》等等,女主角統統認定了Angelababy,想為她樹立一個新的起點,往文藝片上靠一靠。可無奈這幾部沒有一部叫得響。
當年陳果也被媒體揶揄過,說他沒有守住自己的底線,選女主角的品位有所改變,陳果還發表過很不恰當的言論,意思是都怪觀眾們沒品:
「當時我們選她的時候,不好不重要,她受歡迎就行了。這個不要強調好不好了,因為觀眾有時候是麻木的。」
這導致陳果在內地的發展並不太好,而Angelababy也沒能如願轉型為實力派。
而出道即巔峰的秦海璐,似乎也沒有按照一個影后該有的樣子繼續走下去。
秦海璐出生在遼寧營口,父母常年做生意疏於照顧,她和姐姐從小相依為命。秦海璐十歲就被送到寄宿學校,還是最苦最累的戲校,主攻刀馬旦。
小時候練過功夫、體操、舞蹈、戲曲的孩子,是受過大苦的孩子。秦海璐說那時候每天清晨出晨功,然後一整天就是打飛腳、練唱段、翻跟頭,到了晚上還要吊著腿,哭累了就慢慢睡著了,「每天的日子都很絕望」。
而且爸媽長期缺席,秦海璐每個星期都在宿舍外面的大樹上畫「正」字,記下來父母到底多久沒有來看自己。
小時候的缺愛以及殘酷孤獨的生活讓秦海璐練就了很強的承受力,「基本上沒有自尊」。這有助於她的事業,因為她沒有演員的虛榮,演戲被導演罵的時候也沒啥心理波動,繼續演到導演滿意就好。
童年生活也奠定了她的人生觀,成年之後的秦海璐格外嚮往兩件事,在生活上,她期盼著早早地嫁人生子,過相夫教子的生活;
在事業上,她最想做白領、做秘書,「每天開個寶來,然後朝九晚五,在辦公室裡打打電腦。」
後來考大學也是為了考戲曲學校,結果那一年戲曲學校不招生,倒是有一個「中央戲劇學院」來招生。秦海璐覺得看校名很相似,專業應該差不多,就報考了,結果一下子陰差陽錯進入到中戲歷史上赫赫大名的「明星96班」。
班裡的其他同學都各有千秋,藏龍臥虎。
章子怡「好動,勤奮,每天排練到深夜」;袁泉「很有主見,希望在表演上融入自己的東西」;梅婷「很焦慮,覺得老師教的和自己拍電影時學到的東西不一致」;曾黎是班裡最美的大美女,「追她的男孩能站一排」……
只有秦海璐心裡一直抱著凡夫俗子的夢想,她不漂亮,也沒什麼野心,上大學的唯一目的是「有個好文憑,將來好嫁人。」
可命運就是那麼奇妙,秦海璐暈暈乎乎地在學校裡轉悠,結果很輕鬆地得到了《榴槤飄飄》,站到了影后的位置;
相比之下,她的同班同學章子怡為了爭取到《臥虎藏龍》的機會可謂是受盡百般折磨。
▲中戲96班再聚會。
但是,性格決定命運。
秦海璐得到影后,卻意外地銷聲匿跡了。她還是決定要圓自己的「白領」夢,開公司、創業、做生意,最後都以失敗告終。那時她才發現自己最擅長的還是表演。
▲啥都幹過的秦海璐。
她對自己的職業遠景也沒有太清晰的規劃,有一段時間屬於來活就接,演了很多配角,「團隊擔心我這樣做會『掉線』,可我覺得沒什麼所謂。」
慢慢地,秦海璐的「線」真的產生了變化,和章子怡堅決不演電視劇、寧缺毋濫、永遠固守超一線的原則不同,秦海璐可謂是「多棲發展」,電影、電視劇、唱片、話劇、綜藝都有涉足,也拍了很多婆婆媽媽的電視劇,口碑時好時壞。
但因為她又天生聰明,專業夠強,倒是也一直在往上爬坡,現在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實力派,很多導演都點名要她,很多戲骨也喜歡和她演對手戲。
《紅高粱》證明了她駕馭「大劇」的能力,後來《白鹿原》開拍,導演和張嘉譯幾次登門邀約,為了照顧產後的秦海璐,把她的戲份儘量地往後排,用誠意打動了她,產後五個月就出來工作。
秦海璐最欣賞的男演員就是張嘉譯,說他演技最好;張嘉譯也對秦海璐讚賞有加,在某次國劇盛典上,張嘉譯在臺上說:「秦海璐(拍戲)有著極強的爆發力,跟他演戲的男演員一定要小心,很懸,弄不好,就把你演下去了」。
秦海璐的演技毋庸置疑,這麼多年,她一直在話劇的舞臺上錘鍊專業,可塑性極強。既能演《四世同堂》裡的大赤包,又能演得了嬌媚活潑的青蛇。
金星問她,坊間都說你是戲霸,你承認嗎?秦海璐說「我承認,因為我專業夠強。」
明明對事業沒什麼野心,卻發展得很好;可一心想要有個安穩家庭的秦海璐,卻在感情上頗為坎坷。
秦海璐經歷過三段公開的戀情,第一段就狗血淋漓,對方是李湘的前夫李厚霖。
▲李湘和李厚霖。
李厚霖1999年做鑽石生意起家,有了點家底之後就忙不迭地追求女明星。在秦海璐剛得影后的那一年,李厚霖的女朋友還是歌手周彥宏。
▲周彥宏和李厚霖分手後,頻頻傳出「自殺」和「失明」的傳聞。
和周彥宏分手後,李厚霖就開始追求秦海璐。
然而,正在和秦海璐談婚論嫁的當口,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李厚霖移情李湘,並且迅速結婚。
多年後,金星在訪談中問及了這件事,秦海璐承認當時確實很受傷。
還說了一段關於「愛情」的金句:
▲現在的李厚霖已經皈依佛教……
和李厚霖分手後,秦海璐的下一個男朋友來頭也很大,就是春秋鴻文化投資公司董事長劉巖。
劉巖是做廣告起家,九十年代就在北京拍廣告片,合作的都是LV、奧迪汽車、卡地亞、麥當勞等大品牌,積攢了一定實力,和京圈的大明星們也都很熟。
▲那英、屠洪剛、井岡山、劉巖。
2005年劉巖成立「春秋鴻」,準備進軍娛樂業,籤下了秦海璐。
當時的籤約大戲叫《女人的選擇》,裡面的演員都是京圈的人,陣容也是滿強的,可金馬影后秦海璐只屈居女二,女主角是苗圃,也是讓人看不懂……
據說劉巖和秦海璐談了八年戀愛,最後無疾而終,後來有記者拍到了劉巖和別的女子行蹤甚密。
後來劉巖也一直在影視行業裡發展,他還出品過一個中英合資的大製作電影,就是豆瓣評分只有3.7分的《王朝的女人:楊貴妃》。
和劉巖分手後,又過了沒多久,秦海璐在拍攝《獨立縱隊》時和演員王新軍相戀。
▲王新軍是甘肅蘭州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本科,中國國家話劇院演員。他一直都是硬漢形象示人,演過很多大製作,比如《黃河絕戀》、《歷史的天空》、新版《三國》等等。
王新軍當時已經有家室,也有孩子,和秦海璐戀愛後還發表過聲明,說自己2009年就離了婚,秦海璐絕對不是小三。
不管怎樣,這段戀情最終修成正果,秦海璐和王新軍順利結婚,隨後生下兒子。
▲秦海璐、王新軍和秦海璐的父母。
兩個人在事業上也有合作。
對於老公,秦海璐的評價很高,人好、家庭條件好、專業好、也懂得呵護女人,總而言之,「他是個男人」。
婚後的秦海璐終於如願以償過上了平穩平淡的家庭生活,看得出來她骨子裡仍然嚮往著「男強女弱」的傳統式婚姻,她欣賞的男人是一棵樹,她能把自己給靠上,她可以很安心,她還把自己的婚姻比喻成「傍大款」,最大的成就感在於「老公掙的錢全給我」。
儘管大家都知道秦海璐的賺錢能力已經絕對比老公強很多。
好吧,人生最大的幸福在於求仁得仁,在秦海璐心裡,或許,再重量級的「影后」也比不上從小就埋藏在心底的人間煙火……
看秦海璐的故事,突然很感慨。
首先最大的感慨是太年輕就得到巨大的成就也不一定是好事。
年輕的秦海璐一定還沒有深刻體會到「影后」的分量,也一定也沒有找到心中最熱愛的那件事,要不然也不會那麼輕飄飄地就捨棄它,去做了一個打字員。
當還沒有足夠多的經歷和閱歷時,所有的嚮往與追求都是虛幻的,那來自於腦海的構想,而沒有立足於現實的支點。
就像秦海璐當了白領才發現自己喜歡演戲,當了三個月的媽媽就才發現自己那麼熱愛工作,又忙不迭地去拍戲找自信。
經歷過,才知道什麼是最珍貴、最值得追求的東西。
我想,現在的秦海璐一定深刻地懂得了當年《榴槤飄飄》的珍貴,莫說再得個影后,就算是遇到一個這麼好的劇本都已經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了。
現在秦海璐的下一部電影倒是來頭不小,張藝謀導演的《懸崖》。可目測她的戲份也不算太重,應該是男人戲中的點綴與調劑。
最深的感慨是:這個世界上,「安穩」與「傳奇」註定不能兼容。
很多成為「傳奇」的人大多都跳脫出了芸芸眾生的固有思維模式,他們不追隨大眾,不渴望世俗,他們固執地堅持自我,堅持著心中的那些怪異和不被理解,才可能有機會觸摸到成為「傳奇」的路。
▲剛剛在《三夫》中貢獻了可能是華語電影史上尺度最大表演的曾美慧孜,直言自己想拿奧斯卡。
而秦海璐,她的成名足夠傳奇,不是哪個女演員有這種幸運,拍到了一部好作品,並且能把「最佳新人」和「影后」一起拿到,迄今為止還沒有出現第二個。
可秦海璐骨子裡的世俗性讓她主動放棄了進一步成為「傳奇」的機會。她身上有種強烈的需要回歸到人間瑣碎日常生活的欲望。
在《中餐廳》裡,她諳熟人際力量博弈又充滿著姐姐的智慧和溫暖,她是一個在生活裡有過太多歷練的人,懂得照顧人,懂得表達愛,出門要發票,分得清事情的輕重緩急。
她也不是「戲痴」,心裡只有表演這麼一個舞臺,秦海璐的舞臺太多了,老公孩子是她的舞臺,父母、姐姐,甚至閨蜜劉濤都是她的舞臺,她當後媽也當得挺好,這一切都需要她釋放精力。
她把自己的生活經營得有聲有色,生活已經成為和表演一樣重要、甚至高於表演的東西。
▲秦海璐和劉濤是鐵桿好閨蜜,兩個人現在也在炙手可熱的直播界裡撲騰。
但世俗容易消蝕天賦。
我們不能說哪樣更好,但是也會暗暗地可惜,這個世界不缺一個能幹的好妻子,但充滿靈性與神韻的好演員真的不太多,能成為「傳奇」女演員的更是鳳毛麟角。
但有趣的是,這麼多年過去以後,她和過氣情敵李湘一起廝殺在時代的風口之上,共同為帶貨而努力,不由得感嘆時代弄人。
怎麼說呢,這個世界有願意成為傳奇的人,也有願意追尋世俗幸福的人,她和李湘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一類人,至少在婚姻觀人上是一類人,她們都是把婚姻把男人當做最終依靠的傳統的七零後女性。
▲李湘在老公的緋聞之後表示仍然信任老公,老公也赤膽忠心表達愛意,但最新的新聞是,老公的名字已經在各大公司的名單上被替換了,某種潛流暗湧正在發生。
人生路漫漫,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路,只要是自己選的,就沒什麼可後悔的,因為這就是求仁得仁,至於看客,管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