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儷,演慘了《玉觀音》中的安心,演哭了《安家》中的房似錦,演靈了《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周瑩,演紅了《羋月傳》中的羋月,演絕了《甄嬛傳》中的甄嬛,是熒幕中名副其實的大女主。
戲外的孫儷,更是一邊御夫有術,一邊兒女雙全,家庭美滿,事業有成,簡直人生贏家,讓人人豔羨。
只是誰會想到,如今她所有的光鮮不過是踏著曾經黑暗的底色,通過一步步的自我療愈,才踩出如今耀眼的花。
12歲,對於孫儷而言,是前半生重要的分水嶺。
12歲前的她,還是上海弄堂裡一個有媽愛有爸疼的尋常小孩,雖然這愛有點吵鬧;12歲後的她,卻成了父母離異的單親小孩,帶著內心傷痛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的底色一下子變得暗淡無光。
如果不是往後有一顆通透的心,也許孫儷還只是弄堂裡那個普通的孫麗,而不是如今大眾眼中閃閃發光的娘娘。
童年對於孫儷而言是聒噪的,因為父母的吵鬧聲不絕於耳。
只是這種吵吵鬧鬧終於在她12歲的一天靜止了,那天孫儷媽媽從法院只帶回來了這樣一句話:「儷儷,法院只判了2000塊錢的撫養費,我們接下來的日子該怎麼過?」
從此,孫儷打心底裡狠狠地恨著父親,並發誓一定要讓媽媽過上好生活。
成名後的孫儷,終究是兌現了自己的承諾,讓母親衣食無憂。可是後來通過不同渠道,孫儷也知道了那個一直被她記恨著的父親,生活過得十分拮据,下崗後就靠經營一家小小的雜貨店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
孫儷當時看到父親這般窮困潦倒,心裡既解恨又擔心,但鄧超勸說她畢竟是親生父親,別較勁。
當孫儷試探性地問媽媽是否還恨父親,沒想到得到媽媽平靜的回答:「不恨,再怎麼樣,畢竟他給了我你這樣一個女兒,看著你,就不恨他了。」
聽到媽媽答案的那刻,孫儷知道自己再也沒有繼續記恨父親的餘地了,是時候要把這潛藏十幾年的傷痛放下,重新輕裝上陣。她知道餘生其實很短,這樣無論對自己、對母親還是父親,都是最好的結果。
餘生不長,就沒必要再製造遺憾。
後來,孫儷不僅安頓好了父親,還供同父異母的妹妹上學,帶她出道,彼此相處融洽。曾經勢不兩立的兩個小家,孫儷用通達作媒,成功牽手兩家,融為一個大家。
我們覺得做人好苦,因為悲傷難過總來得比快樂多;我們覺得做人好難,因為拿起了太多,放下得太少,所以放下心頭堆積的悲傷難過就成為了我們的人生難題。
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有這樣一句話: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的放下,遺憾的是我們從來都來不及好好道別。
其實我們要放下的只是曾經的絕望、傷心的陰暗面,而一如既往的希望和嚮往從未言棄,只有放下該放下的,我們才能繼續向陽而生。
孫儷雖然5歲開始學跳舞,11歲就到國外表演,15歲考進文工團,合作過的導演們都贊她很有天份,但作為演員,孫儷始終不是科班出身的。她如今在表演事業上取得的成功,一定程度上還要感謝童年那段原生家庭的經歷。
這麼多年孫儷飾演的角色無一是「傻白甜」,因為這不是她生活的本色。自從父母離婚後,孫儷就跟媽媽在外面生活,從小就要察言觀色,最苦的時候甚至連塊肉都吃不上。
她不是不想「傻白甜」,而是沒資格「傻白甜」。
正是這些不幸的經歷,讓她提早遍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嘗過了人生百態的滋味,所以後來無論是初演坎坷複雜的安心,還是出演跌宕起伏的周瑩、波瀾起伏的甄嬛、一生傳奇的羋月,孫儷的演技都扛得起、立得住。
用孫儷自己的解釋就是:「可能是從6/7歲到22歲之間,我經歷了很多別人沒有經歷的事情,整個就把你的人生改變了。經過的時候你覺得很痛苦,但是現在回頭看看,我覺得真的很感謝,我的那種敏感、表演方式,那種現場裡的情感和想像力也都是那個時候賦予的。」
誰都總會有痛苦難過的兩三事,因為人生的基調就是甜酸苦辣。有的甜可能唾手可得,但有的甜,必須苦盡甘來,所以,有的人可能被此嚇到,就此止步,而有的人依然能邁開腳步,勇敢地咽下所有的苦,再大步跨過去。
孫儷就是屬於跨得過的後者,懷著衷心去感謝生活給予的磨難和經歷,從曾經的悲痛汲取養分填補專業的留白,正如劇本的那句話: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所謂「難過」,一旦放下了,再難也終究會跨過,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就在於你是否肯抬腳跨過。
當初父親與母親離婚,只留下撫養費兩千塊錢就瀟灑走人,母親抱著孫儷痛哭,孫儷一下子就傻眼了。雖然孫儷那瞬間也十分難過,但她還是跟媽媽說:「別哭,反正以後我也不會結婚的,我們就兩個人過吧。」
只是揚言不婚的孫儷卻在拍攝《幸福像花兒一樣》的時候,遇上了鄧超這個意外,那個讓她的揚言不攻自破的男人。最終兩人修成正果,步入幸福的婚姻,還擁有了一個善解人意的兒子等等和一個機靈可愛的女兒小花妹妹。
後來孫儷說:「人生不需要做過多人生規劃,他來了就來了,很多時候真的人生計劃是沒有用的,所有計劃都是紙上談兵。」
那也是,當幸福來敲門,你還不奔跑上前擁抱,豈不是白白浪費了這美好的相遇?
好友俞白眉形容:鄧超就像「孫悟空」,上天遁地,永遠鬼馬;孫儷則是「唐僧」,縱然洪水滔天,內心永遠平靜。
但我想,這一物降一物,大概就是嫁給愛情的模樣。
孫儷曾經跟一個很要好的中醫聊天,他告訴孫儷世界上有四種人,一種是光明走向光明,一種是光明走向黑暗,一種是黑暗走向黑暗,還有一種是黑暗走向光明。
其實黑暗走向光明非常不容易,孫儷卻堅信,自己正是從黑暗走向光明的那種人。
雖然因為父母輩失敗的婚姻,孫儷曾經一度陷入了自我否定的黑暗中,時常有不安彷徨,但是她的目光並沒有一直往回顧盼,所以當幸福在她面前招手的時候,她抬頭就看到了愛的微光。
正如王爾德所說:即使深處陰溝,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
當我們用篤定的目光投向前方,所有希望的來路都會被照亮,你會發現原來該來的已在路上,而那些陰暗已在漸行漸遠,你的生活正慢慢走向光亮。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但孫儷偏偏活成了例外。
懂得放下童年滋長的芥蒂,懂得跨過童年帶來的悲苦,懂得堅定地往前張望幸福的影子,不幸只是屬於曾經,不必犧牲一輩子的幸福去償還,通透如她,難怪戲裡戲外都活成了大女主。
孫儷,明明拿著一手爛牌,硬是把它打成了清一色,了不起的本事。
文| 特特
趁著記憶鮮活,不如筆耕深輟,用來溫暖你我。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