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因為本文的大部分內容之前曾在平臺發布過(後撤回),為避免被系統判定成「搬運抄襲」,這次修改後重新發布就不標註「原創」了,但文章確實是本人原創,特此說明。】
影院復工後一波大片來襲,如果說有什麼電影是非去影院看不可的,這部《極速車王》必是其中之一。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曾執導《致命ID》《金剛狼3》等佳作,兩位男主角是中國觀眾都很熟悉的「謀男郎」——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
哦,說錯了,應該是「蝙蝠俠」和「蝙蝠俠」的好基友,好像還是哪裡不對。
光是這兩位男主角,加上熱血又激情的賽車題材,就足夠吸引眼球了,但《極速車王》的精彩遠遠不止於此。
《極速車王》的原英文片名直譯過來應該叫做「福特大戰法拉利」。它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賽場傳奇,而故事的結尾又充滿唏噓和遺憾。
在一般印象中,福特汽車品牌代表著規矩、傳統、模式化、大眾化,和激情奔放追求極致的賽車差了十萬八千裡。
而在1966年,福特公司打造出的新款賽車福特GT40,奇蹟般地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了賽車界的霸主法拉利,並且在之後三年蟬聯冠軍,成為唯一一輛拿下勒芒賽冠軍的美國製造汽車。
而這一切的開始,竟是因為福特和法拉利兩家老闆的私人恩怨。
上世紀60年代,亨利·福特二世掌管下的福特公司面臨著業績下滑等問題,革新迫在眉睫。時任副總裁的李·艾柯卡提出通過收購瀕臨破產的法拉利,讓福特進軍賽車界。
然而收購卻以失敗告終。
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在籤約的前一刻,因為不願放棄賽車部門的決定權,最終拒絕籤約,甚至羞辱了福特二世一番。
《極速車王》中的恩佐·法拉利
《極速車王》中的福特二世
這舉動徹底惹怒了福特二世,他一咬牙一跺腳,要求公司打造出福特自有的勒芒賽車,並在勒芒賽上奪冠。
福特找到了唯一贏過勒芒賽的美國人卡羅爾·謝爾比,為福特設計新款賽車。
此時的謝爾比早就因為心臟問題退出賽車界,轉而當起了汽車設計師。
他找到好友賽車手肯·邁爾斯共同研製,在日以繼夜的反覆測試中不斷發現問題改進缺陷,最終設計出性能更加完美的福特GT40。
1966年的勒芒賽上,邁爾斯在一開始因為車門問題落後的情況下,不斷刷新最快圈速記錄,超過法拉利的頭號車手成為第一,而法拉利的賽車相繼因事故退賽。
這樣一來,比賽的前三名都被福特車隊收入囊中,邁爾斯更是遠超隊友遙遙領先。
然而,就在最後時刻,福特高層為實現「三輛福特賽車同時衝過終點線」的歷史性「面子工程」,竟然要求邁爾斯減速。
最終三車同時過線,可邁爾斯卻因為發車時的初始位置靠前而錯失冠軍。
肯·邁爾斯原本可以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連續贏得賽百靈、戴通納和勒芒三項賽事的人,這一成就時至今日都沒有任何人能夠達到。
更令人唏噓遺憾的是,就在勒芒比賽結束僅兩個月後,邁爾斯在加州沙漠中測試賽車時發生事故不幸身亡。
賽車本身就是挑戰速度極限的刺激運動,觀眾熱愛賽車電影,多半是衝著又燃又爽的飆車戲去的。
能不能帶來沉浸式賽車體驗,讓觀眾們腎上腺素飆升,是一部賽車電影獲得成功的必備要素。
《極速車王》中的大部分飆車鏡頭都是採用實景拍攝,一場戲就有25個專業賽車手協助,讓飆車戲更有真實感。
為了營造驚險刺激的飆車效果,用來配合拍攝翻車鏡頭的道具車,就足足砸碎了幾十臺。
《極速車王》全片大概有1000多個特效鏡頭,這個數量並不算多,還不到《速度與激情》的十分之一。
而且,很多特效鏡頭並沒有「用在刀刃上」,不是用來製作賽車場面,而是製作觀眾看臺場景,以及加強賽道延伸部分的效果。
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在採訪中直言:「拍攝勒芒大賽絕對是最困難與最具挑戰的。看過電影你就會了解,超級多的鏡頭,超級多的細節,超級多事前的詳細計劃。」
整個勒芒賽的過程看起來一氣呵成,其實是在五六個不同的地方進行拍攝的。
最後再通過剪輯,在電影中呈現出來像是同一個賽道的效果。剪輯渾然一體,完全看不出痕跡。
同時,現場收音加上後期聲效製作的立體式聲音效果,更令觀眾身臨其境,賽車引擎的陣陣轟鳴聲仿佛就在耳邊。
《極速車王》曾入圍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並最終獲得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技術類大獎。
賽車電影本質上依然是電影,如果只一味追求比賽場景的驚險刺激而忽略了整體的故事敘述,那還不如專門去看比賽現場直播,何必看電影?
《極速車王》能成功的關鍵,還是因為它能夠將故事講得引人入勝,牢牢抓住觀眾的心。
跟很多同類型電影比起來,《極速車王》的文戲篇幅相當之多,多到甚至令人懷疑它是不是真的屬於「賽車電影」。
細算下來,在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中,算得上正式比賽的飆車戲只有三場。第一場是邁爾斯參加柳泉賽,第二場是戴通納耐力賽,第三場就是最重頭的勒芒賽了。
而影片對於推動性情節全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有福特公司和法拉利的收購談判,詳述了整件事情的起因。有邁爾斯面臨破產的無奈,為加入車隊埋下伏筆。
有福特高層各種阻撓邁爾斯參賽,即便是在勒芒賽期間,也不忘花費筆墨去描繪謝爾比車隊和福特高層的對抗。
在情感戲的鋪陳上更是絲毫不吝嗇篇幅。
謝爾比和老友邁爾斯剛一見面就被扔扳手,在爭吵打架中體現出深厚友情。
邁爾斯和妻子莫莉伉儷情深,在邁爾斯因無法參賽而獨自落寞時她會體貼地給予安慰。
邁爾斯和兒子的父子親情更是佔據了許多感人戲份。
電影中非常寧靜溫馨的一幕,就是傍晚時分,邁爾斯帶著兒子彼得坐在賽道上聊天的場景。
背景是昏黃漸變成深藍的夜空,遙遠而模糊的燈光暈染在地平線上,這樣富有詩意的場景似乎更適合出現在文藝片中。
可能有人會疑惑,文戲這麼多不會顯得冗長拖沓讓人沒耐心看下去嗎?
完全不會。
因為豐富細膩的情感戲和緊張刺激的賽車戲搭配得非常巧妙,文戲穿插在幾場賽事之間,整體節奏張弛有度,不至於產生視覺疲勞。
而且劇情邏輯清晰,情節發展順理成章。
最為重要的是,邁爾斯意外身亡的悲劇性結局,恰恰將所有積蓄的情感在最後一刻集中爆發,渲染了更濃重的悲劇色彩,令人久久難以釋懷。
尤其是影片結尾,在邁爾斯不幸離世的六個月後,謝爾比來到邁爾斯家門口,想要歸還邁爾斯曾經扔給他的扳手。
但他遠遠地站著,不敢上前跟莫莉打招呼,強忍住悲傷,把邁爾斯的扳手還給他的兒子彼得。等到彼得走遠後,謝爾比獨自一人坐在車裡時,終於控制不住淚流滿面。
現實中的肯·邁爾斯和卡羅爾·謝爾比
「當我們失去邁爾斯時,我傷透了心,我必須為他做點什麼,我不想他被人遺忘,永遠不想。」——卡羅爾·謝爾比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