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顯悲哀的是,你我的不喜歡如同這篇評論一樣無力,戳破了華麗的外衣又如何,看到了冰冷的利益內核又如何,在強大的媒介面前人們依舊毫無反擊之力,如同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寫:「電視只有一種聲音——娛樂的聲音……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為娛樂業的舞臺。」「好聲音」沒了,還會有酷聲音、炫聲音……它們披著不一樣的外衣講述著相同的故事,它們似乎走到了發展的末路,但它們依舊狂歌不止。」
◎林灼
「好聲音」又來了,經歷了第一季的萬人空巷,第二季的毀譽參半之後,這檔曾被譽為「拯救中國樂壇」、「改變中國電視」的綜藝節目終於還是在走到第三季時盡顯疲態,難逃續貂之勢。作為普通觀眾,誠然期待它繼續奉獻高水準的音樂與先進的電視運營方式,可它卻只是用這三季的失敗與偉大,為很多年後的《當代中國電視史》奉獻了絕佳的經驗和教訓。
滿懷期待打開電視,硬著頭皮看完三期,耳畔灌滿夢想與哭訴,記不住任何一個聲音,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竟然是楊坤指出「他是這首歌的創作者和演唱者」時,汪峰那試圖掩飾卻傲嬌滿溢的曼妙坐姿。「好聲音」第三季播到此時,如果還有一個理由去激起觀看欲望,似乎只能是抱著研究者的態度分析大眾心理、運作模式和營銷機制。
在最核心的導師選配上,第三季一開局就輸了。與節目製作公司燦星關係密切的那英毫無懸念地繼續領銜,同一檔期開鳥巢演唱會的音帝汪峰擅長搖滾、正能量輸出和上頭條,草根界代表楊坤用於挑戰底線和話題製造,頂替羅大佑的齊秦為你召喚起那份純純的青澀情懷。看似天衣無縫的搭配在實際節目中卻單調乏味,你能深深體會四人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設定的辛苦,也能輕易猜到他們的下一句臺詞:「你的夢想是……」「你知道第一季的冠軍梁博我的學生……」「我的演唱會今年就在鳥巢……」「你的爸爸媽媽一定很愛聽我的歌……」有些開始懷念劉歡和哈林,至少一個字字珠璣,一個鬼馬不斷,即使沒有驚豔的學員,看他們彼此衝突鬧騰,也還算是一齣戲。
學員的表現更乏善可陳。從第一季開始,便有不少媒體詬病《中國好聲音》是「中國好故事」,學員們一個接一個在臺上「聲淚俱下」地講述自己的成長奮鬥史,哭哭啼啼地吶喊著:「我就是就是就是要唱歌!」於是從第二季開始,好聲音開始明顯的「去故事化」,但節目似乎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方式來填補故事留下的空白。到了第三季,出場的每個人都被濃重的標籤化,完美的白領美女、淘寶店小老闆、韓國苦情訓練生、低調埋名紅三代、90後單純女孩、新疆小夥……每個人的生命被簡單地概括提純,包裝成最容易傳播和記憶的標籤,攪拌著他們的歌聲片段鋪滿社交網站的各個入口。是,他們無法決定你怎麼看,但至少得保證你看得見。
更致命的是「回爐歌手」這一群體帶來的負效應。好聲音第一季爆紅之後,節目組不再用費勁心力到各地去挖掘潛伏於民間的好聲音們,樂評人梁歡一語道破:「第一季沒有職業歌手,第二季就別指望了,都來了。」於是我們看見了熟悉的姚貝娜、金潤吉,第三季也不示弱,毛澤少、鄭俊樹、羅景文……只需稍費功夫簡要搜索一下,便能輕易找到他們曾經在《快樂男聲》、《花兒朵朵》等幾乎所有叫得上名字的歌唱選秀類節目中揮灑著如出一轍的夢想與淚水。
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你曾經是誰和在生活裡是誰並不重要,本就是個憑歌聲證明一切的舞臺,然而掩蓋與否認,躲閃與支吾,將自己打造成與生活中反差極大的純樸形象顯然觸犯了觀眾們的信任底線,本來火辣撩人的硬要穿著花裙子拗出娃娃音,本來身經百戰的被塑造成不諳世事以博取同情與憐惜,如此這般的差距,被翻出所謂黑歷史後怎能讓觀眾沒有強烈的被欺騙感。
一檔以「音樂」為核心的節目裡,看不見音樂的血與肉,取而代之的是對好奇心、同情心、窺視欲等人類基礎性能的大肆博取與利用,誠意何在?
明白了這些,再來看《中國好聲音》,你無時無刻不會感受到策劃的做作與演繹的難受。你看到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你以為自己在為精彩叫好,在為懸念揪心,在為中國音樂又有希望了而熱血沸騰,其實只是在旁觀一出腳本完整、演技拙劣的大戲。中國音樂市場不會因為幾個歌手的出現而改變,改變的是你會為吳莫愁演唱會、李代沫代言品牌和加多寶奉獻更多的銷售。
電視市場的激烈競爭亦沒有給「好聲音」留一條後路,這兩年來,《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中國夢之聲》等歌唱類選秀節目層出不窮,觀眾們的口味被吊得越來越高,製造驚喜變得越來越難,在演唱技巧、嘉賓陣容、環節設置、故事演繹、衝突營造甚至道具水準等方面比「好聲音」更為極致的節目讓它曾經的核心競爭力銳減。如此背景下,再推續集,竟然在以上幾點上不進則退,《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收視率的高位也只能說明中國大多數觀眾在商業認知上的單純與精神生活的匱乏。
三年前的一紙「限娛令」將《超級女聲》等第一代音樂選秀類節目打入「冷宮」,將一批為博取收視率招數低級、質量堪憂的節目進行了可謂有力的「清洗」。此後不久,以《中國好聲音》為首的選秀2.0版本橫空出世,他們將夢想、正能量、勵志、公益、教育等一系列積極元素灌注其中,捲土重來,他們打造出新一代音樂明星並藉此獲利。是的,不過是舊瓶新酒,如果有更好的綜藝節目,你一定不會看它,可是,有嗎?
仍需強調的是,這一切本沒有對錯,《中國好聲音》從未自稱其能改變中國樂壇和音樂市場,它的初衷也不過是運作一種新型商業模式並從中獲利。本來,小孩子才分真假,商業社會裡從來只有利益。
略顯悲哀的是,你我的不喜歡如同這篇評論一樣無力,戳破了華麗的外衣又如何,看到了冰冷的利益內核又如何,在強大的媒介面前人們依舊毫無反擊之力,如同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所寫:「電視只有一種聲音——娛樂的聲音……電視正把我們的文化轉變為娛樂業的舞臺。」「好聲音」沒了,還會有酷聲音、炫聲音……它們披著不一樣的外衣講述著相同的故事,它們似乎走到了發展的末路,但它們依舊狂歌不止。
北青藝評,北青報出品。雲集最具深度最犀利的文藝評論,提供最新最炫的文藝資訊。熱愛藝術與生活的你此時不來更待何時?
微信號:bqyiping
本原創文章版權歸北青藝評所有,如有轉載需求請聯繫bqwypl@sina.com,轉載需註明出處與本公號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