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廣發怎麼也沒想到,才開業四個月,他的店就成了淮安路上最火的店。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隋廣發的「煥然超市」和另一家蘇寧小店,成為周邊幾百米內唯二還在營業的社區百貨店。
25平方米,日均流水超6000元,算算日坪效達到240元。隋廣發開玩笑說,感覺自己甚至有了碾壓盒馬鮮生這種「新零售巨頭」的勢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大型綜合商業體幾乎全部停業,快遞外賣也因為人員短缺和社區封閉而業務萎縮。在這種大背景下,社區小店成為「疫情經濟」的一個特例,記者採訪發現,幾乎所有的社區小店都實現了「逆襲」——營業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了不小的增長。
生鮮訂單漲了三倍
記者在隋廣發的店裡呆了20分鐘裡,就來了十餘波客人,年輕人通常採購一堆零食飲料,付款近百元;老年人則會一頭扎在蔬菜水果區,最後大包小包也得付上幾十塊;也有顧客會匆匆買走一包白砂糖或是一盒煙。
原本隋廣發的店只賣食品百貨和水果,賣蔬菜是從大年初三開始的。他和妻子特意撤了一個貨架,在進店門前面騰出來一個四四方方的空地,如今一筐挨一筐擺了二十多種菜和七八種水果,從屋裡一直延伸到屋外。
(淮安路上的煥然超市)
很多小店的經營者和隋廣發一樣,不管自己原來賣不賣生鮮,但在疫情期間,因為社區顧客的需求,都會主打生鮮產品。
作為李滄區惠水路上一家蘇寧小店的店長,修暾暾給記者說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店鋪的生鮮訂單量比過去的3倍還要多。
每周二、四、六生鮮產品到貨的日子,也是店鋪最忙的時候,修暾暾和另一個同事通常會忙一整天。記者看到,店內一個冷藏櫃內已騰出了將近大半個柜子來存放消費者訂購的各種蔬菜、水果。油菜、圓蔥、白菜、橘子、草莓、檸檬……地上的儲存箱內,還放著無需冷藏的地瓜等,時不時有消費著前來取貨。
據修暾暾介紹,蘇寧小店從1月底起,就在基礎需求上再加30%的生鮮額外配貨,保證充足供應,同時冷鏈增加作業班次,蔬菜水果蓋棉被保質保量配送到門店。
(開在李滄區惠水路上的蘇寧小店)
蘇寧小店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防疫期間蘇寧小店訂單量同比增長419.62%,其中「線上下單,到店自提」的蘇寧菜場訂單量更是暴增超650%。
不過,對於社區小店來說,即使現在生意火爆,便利店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店主們並不會因此「暴富」。
隋廣發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般便利店裡日用雜品、零食飲料等利潤高些,大概40%左右,但家庭日化、香菸、紙類等毛利率僅是個位數,蔬菜看上去利潤大,但損耗也大,算下來利潤不到20%。
「正常情況下,月營收大概9萬,拋去成本、房租和電費,每個月的利潤大概1萬2左右。現在流水能翻了一倍,不過成本也都相應的上去了。」隋廣發說。
凌晨三點就要去進貨
修暾暾所在的蘇寧小店,最大的優勢是不用擔心貸源供應。
得益於蘇寧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不僅是生鮮,修暾暾的店鋪各種貨品一直供應充足。「今天就剛到貨40袋大米,這樣的備貨數量幾乎是過去的10倍。」她說。「我們也告訴客人,現在這些供應都很充足,沒有必要大量囤貨。」
(蘇寧小店裡的蔬菜水果擺在貨架上)
不過對於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的社區小店來說,沒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持,尋找貸源、物流配送是他們保證經營的頭等大事。
位於西海岸新區漳江路的久然生鮮,蔬菜水果也是店裡出貨量最大的品類。雖然是加盟店,有專門的供貨渠道,但店主徐東升從大年初三一開門,也不斷尋找蔬菜的供貨商。
大年初五這天,在確認了膠州的貨源之後,他為微信群裡的顧客們團購了大白菜和土豆。但因為疫情形勢日漸嚴峻,網格化管制嚴格落地,原本聯繫好的土豆貨源因為封村無法按時到貨。
徐東升反覆跟基地溝通,最後確定了由基地採摘送出村子,在主路接貨的方式運回。正月十三的凌晨,徐東升跑了四個小時夜路,拉回來了這批團購的土豆。
雖然小店的生意在疫情期間沒受影響,但徐東升坦言勞累程度直線上升,「採購配送節奏都很緊湊,時間上不像以前那麼寬裕。很多地方高速封路影響物流,南方水果運不過來,貨品更新很慢。」
顯然,生意更好的社區小店,店主們也付出了更多。
「這就是糙漢子活兒。」在隋廣發的店裡,老闆娘告訴記者,老隋除了睡覺的4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凌晨2:30,他就開始輾轉反側,因為怕 「睡過頭」;3:00準時出門,開著小箱貨出發去蔬菜批發市場,再晚就搶不到新鮮菜了。近三十種果蔬需要挨個比對價格,挑選購買、打包裝車,通常在市場一待就是五、六個小時。
「夜裡太冷,耳朵都生了凍瘡。」妻子說起來,眼裡滿是心疼。記者仔細觀察,隋廣發的兩隻耳朵已經腫得呈紫紅,眼睛嚴重充血,即使戴著口罩也難掩他的疲態。因為客流不斷,從早上7點開門到晚上9點關門,他都得和妻子一起盯在店裡。
顧客常喚他「老隋」,但其實他還不滿50歲,白髮卻已經參半。「人過中年,還有必要這麼拼嗎?」隋廣發和妻子曾想過中斷蔬菜業務,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咱幹得事雖然普通,但卻是老百姓最離不了的,疫情期間,我們必須得做好這件普通的小事。」
每天都要盯緊微信群
從2019年下半年,一大批平臺的倒下,把社區團購的市場讓給了社區小店。在疫情期間,社區團購的微信群,更進化成店主與顧客交易的最主要平臺。
「好的親,你的訂貨碼發給我。你老公出門後跟我說一聲,我把你訂的地瓜從我們這邊門遞給他。」修暾暾給一位顧客發了條語音微信,算是又接了一個「快遞」單。幾分鐘一條微信後,她提著一袋地瓜出了門,一路小跑來到旁邊封閉了的小區大門旁,隔著鐵門,將菜送到了顧客手上。
「今天到貨了雞蛋、牛奶,前兩天預定的圓蔥、油菜也已到貨,可以來取了。」類似這樣的微信信息,修暾暾每個工作日到崗完成消殺工作後,都會第一時間在群裡發送,確保最新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顧客。
像這樣的微信群,修暾暾所在的店鋪有兩個,一個500人已滿,另一個已經200多人。其中不少是最近新加入的。「昨天就有14個人新進群。」她告訴記者。
(前往社區小店取貨的消費者)
疫情初期,最先受益的是各大生鮮平臺。春節期間,京東生鮮全平臺銷售額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470%;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節前單量的2-3倍;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321%;大年三十,叮咚買菜的訂單量同比上月增長超300%。
但因為受限於物流配送,線上的生鮮配送體驗並不好。「我之前上網上搶了幾次蔬菜和水果,有一次還是用來準備早飯的。下單的時候平臺承諾第二天上午9點前就能送達,結果10點半還沒送到。」
王馨的無奈也是諸多線上用戶的無奈,電話也投訴了,商家也誠懇道歉了,但訂的東西還是下午才送來。王馨發現,還不如在社區小店的團購群裡下單,雖然樣數少點,但一般第二天都能準點到貨。
在久然生鮮的微信群裡,徐東升把顧客一直稱為「鄰居」。除了接待到店的客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盯著微信群,不時要在微信上接單,在群裡及時更新到貨情況、回復鄰居們的問題,還要安排附近的上門配送。
當然,在微信群裡徐東升不僅賣東西,還要承擔起售後服務。因為貨源跟不上,水果又屬於易腐食物。最近,鄰居們時常反饋壞果率比往日有所增加,徐東升都照價發紅包,或者上門補上。
一次,一個鄰居因為送給朋友的葡萄禮盒壞果太多,面子上過不去,在群裡對徐東升多有指責。在徐東升還沒顧上回復的時候,一會兒功夫,十幾位鄰居主動出來現身說法,勸解他「老闆太忙了,閒下來肯定會給你解決」。
最終,徐東升給那位買葡萄的鄰居退了款。看到群裡那麼多鄰居站出來挺他,徐東升說:「鄰居們很信任我,讓我很感動。在社區賣貨,靠的就是相互的信任,幹社區小店不容易,特殊時期物流不暢通導致的大量貨品滯留容易產生質量問題,經營起來就更不容易了。相信疫情過去,貨品流動起來,一切很快就會好了。」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隋廣發、王馨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王冰潔 孫欣 楊光
點擊下方小程序,一鍵提報企業融資需求,獲取島城最新金融產品信息!
http://tool.dailyqd.com/jq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