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特例——社區小店的逆襲

2021-02-08 青島創客

 


隋廣發怎麼也沒想到,才開業四個月,他的店就成了淮安路上最火的店。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隋廣發的「煥然超市」和另一家蘇寧小店,成為周邊幾百米內唯二還在營業的社區百貨店。

 

25平方米,日均流水超6000元,算算日坪效達到240元。隋廣發開玩笑說,感覺自己甚至有了碾壓盒馬鮮生這種「新零售巨頭」的勢頭。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大型綜合商業體幾乎全部停業,快遞外賣也因為人員短缺和社區封閉而業務萎縮。在這種大背景下,社區小店成為「疫情經濟」的一個特例,記者採訪發現,幾乎所有的社區小店都實現了「逆襲」——營業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了不小的增長。



生鮮訂單漲了三倍

 

記者在隋廣發的店裡呆了20分鐘裡,就來了十餘波客人,年輕人通常採購一堆零食飲料,付款近百元;老年人則會一頭扎在蔬菜水果區,最後大包小包也得付上幾十塊;也有顧客會匆匆買走一包白砂糖或是一盒煙。

 

原本隋廣發的店只賣食品百貨和水果,賣蔬菜是從大年初三開始的。他和妻子特意撤了一個貨架,在進店門前面騰出來一個四四方方的空地,如今一筐挨一筐擺了二十多種菜和七八種水果,從屋裡一直延伸到屋外。


(淮安路上的煥然超市)


很多小店的經營者和隋廣發一樣,不管自己原來賣不賣生鮮,但在疫情期間,因為社區顧客的需求,都會主打生鮮產品。


作為李滄區惠水路上一家蘇寧小店的店長,修暾暾給記者說了一個粗略的統計:店鋪的生鮮訂單量比過去的3倍還要多。

 

每周二、四、六生鮮產品到貨的日子,也是店鋪最忙的時候,修暾暾和另一個同事通常會忙一整天。記者看到,店內一個冷藏櫃內已騰出了將近大半個柜子來存放消費者訂購的各種蔬菜、水果。油菜、圓蔥、白菜、橘子、草莓、檸檬……地上的儲存箱內,還放著無需冷藏的地瓜等,時不時有消費著前來取貨。

 

據修暾暾介紹,蘇寧小店從1月底起,就在基礎需求上再加30%的生鮮額外配貨,保證充足供應,同時冷鏈增加作業班次,蔬菜水果蓋棉被保質保量配送到門店。


(開在李滄區惠水路上的蘇寧小店)


蘇寧小店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防疫期間蘇寧小店訂單量同比增長419.62%,其中「線上下單,到店自提」的蘇寧菜場訂單量更是暴增超650%。

 

不過,對於社區小店來說,即使現在生意火爆,便利店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店主們並不會因此「暴富」。

 

隋廣發掰著指頭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一般便利店裡日用雜品、零食飲料等利潤高些,大概40%左右,但家庭日化、香菸、紙類等毛利率僅是個位數,蔬菜看上去利潤大,但損耗也大,算下來利潤不到20%。

 

「正常情況下,月營收大概9萬,拋去成本、房租和電費,每個月的利潤大概1萬2左右。現在流水能翻了一倍,不過成本也都相應的上去了。」隋廣發說。



凌晨三點就要去進貨

 

修暾暾所在的蘇寧小店,最大的優勢是不用擔心貸源供應。

 

得益於蘇寧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不僅是生鮮,修暾暾的店鋪各種貨品一直供應充足。「今天就剛到貨40袋大米,這樣的備貨數量幾乎是過去的10倍。」她說。「我們也告訴客人,現在這些供應都很充足,沒有必要大量囤貨。」


(蘇寧小店裡的蔬菜水果擺在貨架上)

 

不過對於以家庭為單位經營的社區小店來說,沒有強大的供應鏈支持,尋找貸源、物流配送是他們保證經營的頭等大事。

 

位於西海岸新區漳江路的久然生鮮,蔬菜水果也是店裡出貨量最大的品類。雖然是加盟店,有專門的供貨渠道,但店主徐東升從大年初三一開門,也不斷尋找蔬菜的供貨商。

 

大年初五這天,在確認了膠州的貨源之後,他為微信群裡的顧客們團購了大白菜和土豆。但因為疫情形勢日漸嚴峻,網格化管制嚴格落地,原本聯繫好的土豆貨源因為封村無法按時到貨。

 

徐東升反覆跟基地溝通,最後確定了由基地採摘送出村子,在主路接貨的方式運回。正月十三的凌晨,徐東升跑了四個小時夜路,拉回來了這批團購的土豆。

 

雖然小店的生意在疫情期間沒受影響,但徐東升坦言勞累程度直線上升,「採購配送節奏都很緊湊,時間上不像以前那麼寬裕。很多地方高速封路影響物流,南方水果運不過來,貨品更新很慢。」 

 

顯然,生意更好的社區小店,店主們也付出了更多。

 

「這就是糙漢子活兒。」在隋廣發的店裡,老闆娘告訴記者,老隋除了睡覺的4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凌晨2:30,他就開始輾轉反側,因為怕 「睡過頭」;3:00準時出門,開著小箱貨出發去蔬菜批發市場,再晚就搶不到新鮮菜了。近三十種果蔬需要挨個比對價格,挑選購買、打包裝車,通常在市場一待就是五、六個小時。

 

「夜裡太冷,耳朵都生了凍瘡。」妻子說起來,眼裡滿是心疼。記者仔細觀察,隋廣發的兩隻耳朵已經腫得呈紫紅,眼睛嚴重充血,即使戴著口罩也難掩他的疲態。因為客流不斷,從早上7點開門到晚上9點關門,他都得和妻子一起盯在店裡。

 

顧客常喚他「老隋」,但其實他還不滿50歲,白髮卻已經參半。「人過中年,還有必要這麼拼嗎?」隋廣發和妻子曾想過中斷蔬菜業務,但最後還是打消了念頭,「咱幹得事雖然普通,但卻是老百姓最離不了的,疫情期間,我們必須得做好這件普通的小事。」

 


每天都要盯緊微信群

 

從2019年下半年,一大批平臺的倒下,把社區團購的市場讓給了社區小店。在疫情期間,社區團購的微信群,更進化成店主與顧客交易的最主要平臺。

 

「好的親,你的訂貨碼發給我。你老公出門後跟我說一聲,我把你訂的地瓜從我們這邊門遞給他。」修暾暾給一位顧客發了條語音微信,算是又接了一個「快遞」單。幾分鐘一條微信後,她提著一袋地瓜出了門,一路小跑來到旁邊封閉了的小區大門旁,隔著鐵門,將菜送到了顧客手上。

 

「今天到貨了雞蛋、牛奶,前兩天預定的圓蔥、油菜也已到貨,可以來取了。」類似這樣的微信信息,修暾暾每個工作日到崗完成消殺工作後,都會第一時間在群裡發送,確保最新信息第一時間傳遞給顧客。

 

像這樣的微信群,修暾暾所在的店鋪有兩個,一個500人已滿,另一個已經200多人。其中不少是最近新加入的。「昨天就有14個人新進群。」她告訴記者。


(前往社區小店取貨的消費者)

 

疫情初期,最先受益的是各大生鮮平臺。春節期間,京東生鮮全平臺銷售額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470%;美團買菜在北京地區的日訂單量達到了節前單量的2-3倍;除夕至初四,每日優鮮平臺實收交易額較2019年同期增長321%;大年三十,叮咚買菜的訂單量同比上月增長超300%。

 

但因為受限於物流配送,線上的生鮮配送體驗並不好。「我之前上網上搶了幾次蔬菜和水果,有一次還是用來準備早飯的。下單的時候平臺承諾第二天上午9點前就能送達,結果10點半還沒送到。」

 

王馨的無奈也是諸多線上用戶的無奈,電話也投訴了,商家也誠懇道歉了,但訂的東西還是下午才送來。王馨發現,還不如在社區小店的團購群裡下單,雖然樣數少點,但一般第二天都能準點到貨。

 

在久然生鮮的微信群裡,徐東升把顧客一直稱為「鄰居」。除了接待到店的客人,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盯著微信群,不時要在微信上接單,在群裡及時更新到貨情況、回復鄰居們的問題,還要安排附近的上門配送。

 

當然,在微信群裡徐東升不僅賣東西,還要承擔起售後服務。因為貨源跟不上,水果又屬於易腐食物。最近,鄰居們時常反饋壞果率比往日有所增加,徐東升都照價發紅包,或者上門補上。

 

一次,一個鄰居因為送給朋友的葡萄禮盒壞果太多,面子上過不去,在群裡對徐東升多有指責。在徐東升還沒顧上回復的時候,一會兒功夫,十幾位鄰居主動出來現身說法,勸解他「老闆太忙了,閒下來肯定會給你解決」。

 

最終,徐東升給那位買葡萄的鄰居退了款。看到群裡那麼多鄰居站出來挺他,徐東升說:「鄰居們很信任我,讓我很感動。在社區賣貨,靠的就是相互的信任,幹社區小店不容易,特殊時期物流不暢通導致的大量貨品滯留容易產生質量問題,經營起來就更不容易了。相信疫情過去,貨品流動起來,一切很快就會好了。」

 

(應被採訪者要求,文中隋廣發、王馨均為化名)

 

本文作者:王冰潔 孫欣 楊光



點擊下方小程序,一鍵提報企業融資需求,獲取島城最新金融產品信息!

http://tool.dailyqd.com/jqt/index.html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超市:到家標配碰撞社區風口
    截至2020年6月30日,在阿里新零售解決方案助力下,拉動門店同店銷售額5.7%增長,公司淨利潤同比上升16.8%,並為高鑫零售帶來近5000萬用戶,活躍用戶接近1300萬。 2.拼團「翻紅」 疫情讓社區團購再次站在了風口。在不少網際網路巨頭攜重金入場之際,超市企業同樣不甘示弱。各大品牌超市也開始不斷探索社區消費的新方式。
  • 10平米小店月均流水15萬:「靠譜女團長」成社區紅人
    乘著社區團購的東風,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也實現了逆襲,平均每個月營業額都能達到15萬元左右,讓姚雪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優質低價點讚不斷 靠譜平臺讓團長更安心 「萬事開頭難!」
  • 陳文成:疫情下,我在社區當志願者
    小區防疫的「守門人」因為太太懷孕的關係,今年春節是臺青陳文成第一次沒回臺灣彰化老家過年,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發打亂了他原有的計劃,也令他多了一份新的職責——社區一線防控志願者。陳文成所在的社區位於北京市海澱區同澤園西裡,這裡沒有出現確診病歷,但是封閉化管理較為嚴格。了解到自己所在的小區正在招募社區疫情防控志願者,陳文成萌生了報名的念頭。「小區是防控第一線,是重中之重。我就和太太商量想報名參加社區志願者。一開始還擔心她會不同意,因為剛懷孕,可能會擔心受感染等等之類的,當跟她溝通完之後,她竟然蠻支持的。
  • 尋甄記(11):小店的逆襲—一家6平方的小店,如何盈利50萬/年?
    案例1:縣城小店,6平方,年營業額90幾萬,毛利70多萬,成本10幾萬,只賣殼膜線充耳,純利50多萬/年;這算不算驚喜?早在多年前傑哥就發現,在每個區域市場,大店旁邊,總會有一家配件小店,賺到手的錢比旁邊的大店還多;小店的逆襲,是怎樣的狀況呢?
  • 大潤發mini全國首店開業,小店業態引入社區拼團
    新京報訊(記者 張曉榮)大潤發布局的mini社區生鮮超市小潤發落地。7月15日,全國首家小潤發在南通開業,聚焦社區居民一日三餐需求。大潤發創新事業部總經理袁彬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正在籌備南通的其他小潤發門店,以便更好打磨並驗證這一模式。
  • 大店開完開小店,盒馬6家小店能開啟線下零售新面貌嗎?
    阿里財報一出你就知道,疫情並非對所有線下行業都是打擊。阿里Q2 財報中,漲勢最為強勁的,居然是以線下門店為主要依託的盒馬鮮生。在 2020 年 6 月二季度,盒馬鮮生GMV的線上滲透率持續超過60%。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自營盒馬鮮生門店數量為 214 家,主要位於一、二線城市。
  • 瞬時社區—疫情視角下的社區彈性設計 l 2020LA先鋒獎獲獎作品
    瞬時社區—疫情視角下的社區彈性設計 l 2020LA先鋒獎獲獎作品
  • 央視走訪8城小店拍下這部紀錄片,煙火氣透出人情味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國內8000多萬戶註冊小店,帶動就業約2億人的中國餐飲行業被迫按下「暫停鍵」。 2020年初原本是餐飲業旺季的街道空無一人,虧損、倒閉、前途未卜,餐飲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 上海小店故事|最酷社區咖啡館
    今年3月時疫情剛剛有所鬆動,我偶然間看到店溡三的菜單,「老闆娘最愛」是一款椰青+咖啡,「花頭精最多的上海姑娘」是在咖啡裡加了白花。見慣了各種手衝、美式、澳白之後,這些小創意讓人耳目一新,讓人迫不及待想要嘗試。
  • 今日疫情匯總:日本政府將特例允許奧運選手入境,英國被香港列為高...
    日本政府將特例允許奧運選手入境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政府23日在首相官邸召開了探討新冠疫情對策的協調會議會上確認,對目前原則上拒絕入境的國家和地區的選手,若提供出境本國和入境日本時的陰性報告,並遵守防疫措施,將特例允許入境。 擔任會議主席的官房副長官杉田和博稱"必須兼顧貫徹防疫對策和訓練等順利備戰",還表示"運動員是賽事的主角,將使他們能夠在安心安全的環境下發揮出最好的表現"。包括4日舉行的首次在內,經過共5次會議,力爭年內出示中期報告。
  • 青秀區津頭街道金洲社區開展抗擊疫情無償獻血活動
    4月20日上午,為弘揚「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南寧市青秀區津頭街道金洲社區組織開展「抗擊疫情,為愛逆襲」——用愛心為生命加油主題無償獻血活動。廣西人才市場、深圳萬順叫車雲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南寧分公司、廣西婦女聯合會等轄區單位共57人參加活動。
  • 支付寶:小店經濟數位化轉型需過「三道坎」
    作為穩就業穩經濟的主力,全國超過1億家餐廳、水果店、便利店等小店,他們的復工復產之路走的是否順暢?3月27日,支付寶通過對於小店經濟的持續監測發現,利用數位化工具最先復工、甚至從未停工的社區商圈回暖最好,小店復工率最高的十大社區中,廣州的社區佔到4個。復工率最高的十大街區中,政府主抓防疫復工的步行街,佔到6個。
  • 社區團購下的夫妻店變形記
    去年開始,她做起了社區團購的團長,這是很多街邊小店老闆、寶媽的新身份,他們是平臺與用戶之間的連接者:用戶通過線上平臺下單,再去線下門店找這些團長提貨。從去年開始的美家買菜到十薈團、食享會、興盛優選,再到今年殺出的多多買菜、美團優選、橙心優選,王丹都試了一輪。
  • 中商惠民:用科技點燃「小店經濟」創新火種
    資料圖片據了解,中商惠民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最早復工復產的企業之一,今年2月3日就全面復工了。在疫情影響下,傳統批發市場模式因人流高度聚集,很難滿足防控需要和消費需求,而中商惠民線上線下相結合以及集中配送的方式解決了這一難題。
  • 驅散「新冠」疫情 點亮人間煙火 2020中國小店經濟發展大會精彩紛呈
    會上,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監事長左凌雲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小店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不少小店面臨生存困難和危機。小店是中小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重要服務對象,積極為「小店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協會責無旁貸;舉辦「小店經濟」活動,呼籲各方關注小店經濟,協會更是義不容辭。
  • 武漢「解封」滿一周,她的小店卻已開了2個月
    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一大批逆行者為武漢的人民無私付出,在金湖家園小區被居民親切稱為「黃姐姐」的蘇寧小店店長黃楚楚就是其中一個。為了周邊社區居民的生活必需品供給,她的門店已率先復工近倆月。疫情期間,蔬菜從基地邁著幾十公裡的路程運到小區後,便由黃楚楚負責整理和分發給裡面的幾百號鄰裡街坊。
  • 小店經濟亮了:菜鳥驛站「救活」餃子館
    開菜鳥驛站自救  春節之後,疫情「兇猛」。2月中旬老李回西安時,小區還封著。他提前聯繫好社區,待在家自我隔離。  老李說,餃子館不能開門,經濟壓力有點大:飯店每月成本3萬,還有店裡都是老員工,跟了有12年的、9年的,「好賴也得給人基本工資。」  從窗戶往外,他看到街上只有快遞沒停。
  • 幫小店月賺10萬,京東進軍社區團購,店長們放心了
    「看,京東要下更大力氣做社區團購了,我們的底氣也更足了!」。&nbsp&nbsp&nbsp&nbsp店主當「團長」月入2萬,小店生意也火了&nbsp&nbsp&nbsp&nbsp31歲的小雅已經開了5年肉鋪,一個四五十平米的小店需要她和丈夫、父母四人整天忙活。
  • 疫情下的曼德拉月 中國企業為當地社區送溫暖
    今年是南非前總統、反種族隔離鬥士曼德拉誕辰102周年,與以往舉行大規模慶祝活動不同,在疫情日益嚴峻的情況下, 當地民眾用「慈善」方式,向社區困難群眾發放食物,以此來紀念南非已故前總統曼德拉。Hompie Keponpie是北開普省德阿鎮一所多元文化學校,已有50多年的歷史。學校由50名3-6歲以上的學生、3名教師和幾名教輔人員組成。在南非全國封鎖期間,一些家長無力支付學費,急需援助。
  • 多部門印發《通知》促進小店經濟發展——暖暖煙火氣 最撫百姓心
    數據的背後,反映了人們正紛紛將目光投向曾經不起眼的小店,胡昕就是其中一員。他在杭州河東路上開了一家飯館,店面不算寬敞,卻關係著一家老小的生計。今年靠著大眾點評的推薦,這家小店著實「火」了一把。趕上用餐高峰,10多平方米的小店裡,食客們需要兩兩拼桌。  「我原本的工作受到疫情影響,乾脆決定自謀職業,就和家人商量盤下了這個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