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走訪8城小店拍下這部紀錄片,煙火氣透出人情味

2020-11-18 騰訊網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國內8000多萬戶註冊小店,帶動就業約2億人的中國餐飲行業被迫按下「暫停鍵」。

2020年初原本是餐飲業旺季的街道空無一人,虧損、倒閉、前途未卜,餐飲人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挫。根據國家統計局6月15日發布的數據,2020年1月至5月,全國餐飲收入11346億元,同比下降36.5%。

直到今年5月,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各行業逐步復工復產,在這場「寒冬」中倖存下的餐飲人們逐步進入復甦階段。

然而他們迎來的不僅是門店重新開張這麼簡單。外賣員頻繁出入門店、入駐第三方平臺獲取更多訂單、開啟團餐配送業務等等,新零售成為餐企自救的一大熱門入口。他們看起來仍和原來一樣每日忙碌招呼著各家小店的客人,實際上一場行業後疫情時代的數字革命正在拉開序幕。

美食與人情,重現煙火氣

安靜了數月的大街小巷慢慢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對於疫情防控期間長達數月居家隔離無法外出的人們來說,熟悉的「煙火氣」終於回來了,這種感覺既興奮又恍如隔世,是年初疫情下的我們未曾敢想的情景。

鴨油用來炒底料、煮砂鍋,再配上一個酥香鴨油燒餅,是南京人從小到大的享受,也是他們疫情隔離期間最懷念的那一口。南京人黃愛忠和妻子在94年下崗開了「黑皮砂鍋店」,十幾年如一日,來來往往的食客都成了老朋友。

疫情之後為了滿足醫療工作者與上班族的需求,黃愛忠的店鋪也開始白天營業。老顧客依然像往常一樣往返於店中,同時他們也迎來了一些新生意。那段時間他們按規定每晚6點歇業,人流間隔一米,主要做外賣也搞到家團購服務,最多一天能賣到4、500份。

疫情嚴控聚餐人數,顯然對視火鍋如命的重慶人來說是一種考驗。而伴隨炎夏迎來的餐飲業復甦,也讓重慶人們找回了熟悉的爽感。

劉健的「四桌火鍋」已經開了5年,店雖小,但在他心中這依舊是個「正館」。每晚凌晨1、2點是劉健去市場備貨的時間,他說這個時候火車剛開進城,所有食材都是一手新鮮貨,小到海椒、花椒,劉健都有一套挑選標準。疫情的衝擊顯然讓劉健更加看重小店的食材安全和口味,畢竟在重慶幾萬家火鍋中找到生機,質量和品質是根本。

疫情時代的餐飲生意雖然表面看上去和從前沒什麼兩樣,但數位化轉型和重塑整個線下生態的迫切需求正從細微處滲透進這些傳統小店中,他們的改變也正影響著未來的網際網路格局。

長沙娟娟餐館的老闆徐玉成說,今年4月1日重新開業的時候她心裡有些忐忑,那時候吃飯的人不多。魯哥飯店的周雪琴也回憶,剛開工時他們只能做一些盒飯。但隨著在當地對餐飲的免稅福利政策下發,以及社區可無償貸款,這些家常小館的生意慢慢有了往日的生機。

年初疫情的陰霾籠罩著整個餐飲業,但這些天南海北的小店老闆依舊積極自救度過難關。他們的故事被記錄在由央視新聞聯合WiFi萬能鑰匙出品的美食紀錄片《小店看中國》裡。

這檔短小精悍的紀錄片拍攝了南京、長沙、重慶等8個城市的美食餐飲小館,不僅細數了各地特色美食喚起我們味蕾的回憶,也展現了疫情過後這些生意人在各類政策扶持下重新擁抱新生活的熱情與韌性,餐飲業正迎來後疫情時代的新機遇。

餐飲業的新零售「革命」

疫情凸顯了新零售業的發展方向,行業巨頭率先在線上線下同步發展供應鏈能力。美團加速研發無人「微倉」,優化門第揀貨流程;京東物流大範圍上線分揀機器人;盒馬鮮生聯合雲海餚、西貝等32家企業,募集了2000餘名跨行業的「共享員工」上崗;叮咚買菜組建安全、供應和配送三類「戰鬥小組」。

餐飲行業也無一例外正在經歷這場新零售「革命」。新冠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它在帶來風險的同時,也成為餐飲業數位化轉型的東風,它使得線上線下融合趨勢加快,數位化轉型加速的同時驅動餐飲市場轉型升級。

根據IMedia發布《2020疫情期間中國餐飲外賣市場商戶專題研究報告》,疫情發生後,以線上作為主要戰場的餐飲商家佔78.0%,較疫情發生前增加了63.1個百分點。

對於大型餐飲企業來說,社群營銷與社交深度結合成為一些線下商戶獲取流量的重要手段,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直播、短視頻、APP、小程序等渠道開展營銷將在疫情之後將成為常規操作。有的則通過新技術應用和新場景打造,實現自助服務、無接觸外帶和配送,適應消費新需求。還有的則通過發展線上新零售業務,製作外賣半成品等新模式產品,探索疫情常態化下的餐飲破局之路。

而對於體量較小的個體餐飲商戶來講,從紀錄片《小店看中國》中我們能看到復工初期他們也都依靠外賣、團購維持現金流。然而光靠外賣這種低利潤方式顯然不能一直填補缺口,供貨商貨款、員工工資、房屋租金等諸多壓力依然是現實難題,從長遠來看,線下的上座率、客流量、服務資源的智能化調配也同樣需要保證。

為此美團啟動七項商戶幫扶舉措,針對商戶出現的短期資金周轉難等實際問題,美團迅速啟動應急協同機制,成立聯合工作專項小組,聯合多家銀行開通專項貸款綠色通道。餓了麼用「開工十件套」掀起這外賣復工潮,佣金減免、多平臺同步直播、復工企業訂餐等計劃讓商家們抱團取暖,共同渡過危機。

WiFi萬能鑰匙的「同舟計劃」,也是網際網路公司為餐飲企業提供扶持的計劃之一。「同舟計劃」將在南京、重慶、鄭州、杭州、成都、長沙、東莞、西安八個城市率先啟動,重點扶持餐飲美食、酒店旅遊、休閒娛樂、教育培訓、商場零售等不同場景商戶。由央視新聞聯合WiFi萬能鑰匙出品的《小店看中國》則走訪了這八個地方加入該計劃的商戶,見證了他們小店的轉型與升級。

作為全球領先的免費上網平臺,WiFi萬能鑰匙將投入10億流量資源,通過App內的「本地頻道」幫助商戶打通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渠道,促進客流和訂單轉化。目前,南京鴨得堡老鴨粉絲湯、重慶臨江門老火鍋、鄭州阿五黃河大鯉魚等當地知名餐飲商戶已經加入該計劃。

餐飲新零售基於全渠道構成,是未來的大趨勢,無論是大商戶還是小門店,他們都需要一個轉型的機會和平臺,將數位技術直接賦予到各類門店之中,對服務業的供應鏈進行數字產品化改造,提高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真正實現業務整個鏈路的數位化、在線化和智能化。

就像《小店看中國》裡的小店老闆所說,「開店容易顧店難」。WiFi萬能鑰匙的「同舟計劃」或將為他們轉型期的得力助手,在用戶與廣大小微商戶之間架起橋梁,以此助力各地小店經濟的發展。

參考資料:

《2020中國餐飲業年度報告》發布 1-7月我國餐飲收入1.8萬億元-新華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6709612417614600&wfr=spider&for=pc

《小店看中國》

https://tz.createwf.com/#/?source=kaiping

相關焦點

  • 騰訊視頻紀錄片美食之旅 釋放「了不起的煙火氣」
    朱樂賢向嘉賓分享了騰訊視頻對未來美食紀錄片的布局與規劃,並共同觀看了最新上線的《向著宵夜的方向》。隨著紀錄片受眾的下沉與年輕化,關注平凡個體、獨特生活體驗的內容更受觀眾的喜愛。在此背景下,騰訊視頻美食紀錄片將「煙火氣」作為2021年的內容關鍵詞。溝通會上,活動主題「了不起的煙火氣」在與會嘉賓之間,形成共鳴並帶來了諸多個性化的解讀。
  • 央視新聞聯合WiFi萬能鑰匙出品美食紀錄片《小店看中國》
    (原標題:央視新聞聯合WiFi萬能鑰匙出品美食紀錄片《小店看中國》)
  • 前央視戰地記者拍的美食紀錄片,才是真硬核
    後來我才發現他竟然是一位擁有超多粉絲的up主,而且他出品的這部美食紀錄片雖然名氣不大,但看過的人好評度卻極高《小城夜食記》拍攝了10個城市,都是中國的二三四線小城,獨特的拍攝手法和講解,不僅讓人口水直咽,還看到了真正不加修飾的民間煙火氣。看完直接就被餅叔所圈粉,阿球把這個新發現的「寶藏」安利給你們,希望你們在艱難的生活中也能添增多些快樂。
  • 周口新媒體人眼中城市的人情味和煙火氣
    用兩個詞來概括的話,人情味和煙火氣。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一群可愛的周口人,在默默行動,一次轉發,一次點讚,一次愛心的行動,都在為周口這座城市增添了難得的人情味。 身邊的美食——人間煙火氣,最扶凡人心。 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走進它最深的巷子,愛一座城市,一定是吃遍當地的特色小吃。而往往一座城市的老味道都藏在一些不知名的犄角旮旯。
  • 紀錄片《城·牆》在央視播出
    4月28日至30日,三集人文紀錄片《城·牆》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節目不僅帶大家從不同視角看南京城牆,還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鏡解讀。多位專家出鏡,解讀南京城牆密碼紀錄片《城·牆》的一開始,講述了80後IT男邵世海的故事,他是業餘保護古蹟團隊「主題南京」的主要成員,線上線下為人們講解文物保護知識的同時,還計劃出一套主題為「守望金陵」的書,這套書,是為了紀念一個保護南京城牆的人——朱偰。
  • 北京大柵欄楊梅竹斜街的小店不僅有人氣,更滿載煙火氣
    北京市西城區商務局的負責人說,小店經濟越繁榮,城市活躍度和煙火氣也更加濃厚。在西城區有近萬家小店,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小店給一個個街區帶來了煙火氣,創造了就業的崗位,是一個個重要的有機體。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京城全圖》中,就標註了楊梅竹斜街,只不過那時候叫「楊媒斜街」,胡同裡的平房院落都有數不清的故事。
  • 2020年度金鳴獎揭曉 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紀錄片獲評「最佳移動...
    第六屆移動網際網路營銷峰會暨金鳴獎頒獎典禮近日在上海舉行,由央視新聞和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的8集美食紀錄片《小店看中國》獲評「最佳移動營銷案例」。此次獲得「最佳移動營銷案例」的《小店看中國》紀錄片,以中國美食為切入點,在介紹南京、鄭州、重慶、成都、長沙、西安、東莞、杭州等8個城市地方風味的同時,也記錄了疫情下,小店店主努力改善困境、積極擁抱生活的熱情,折射出了國內小店經營者堅韌向上的精神。
  • 接地氣、暖人心,網絡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傳播效果好
    猶如親朋故友間的一句親切問候,《好久不見,武漢》從片名開始便無不透露著濃濃的煙火氣和人情味既不迴避疫情的影響,也不過度煽情或拔高,該片將宏大主題落地於武漢街頭的實地走訪和抗疫親歷者的深度交談,反映了武漢日漸恢復常態的城市生活和當地人民堅強樂觀的生活態度,向世界展示疫後武漢的真實樣貌。
  • 小紅書瞿芳:煙火氣和人情味是商業向上的動力
    煙火氣和人情味是2020年小紅書的兩個關鍵詞。瞿芳認為,在所有商業向上的背後,一定是生活向上。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程璐編輯|李薇頭圖來源|中企圖庫如果要對2020年小紅書發生的變化做個總結,小紅書創始人瞿芳會選擇兩個詞——煙火氣和人情味。
  • 點燃人間煙火,央視新聞與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小店看中國》
    8月25日,由央視新聞和WiFi萬能鑰匙聯合出品的8集美食紀錄片《小店看中國》在央視新聞客戶端
  • 豆瓣9.2,這部不加濾鏡、沒有特效的中國美食紀錄片,記錄了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35年前,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中國,用鏡頭記錄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而讓人難忘的不止那一道道傳奇佳餚、把烹飪當成藝術的廚子、追求人間美味的食客……還有與我們漸遠的煙火氣。在中國菜市場裡還沒有隨處可見的塑膠袋,也不流行點外賣的年代,雖然人們的生活談不上多富裕,甚至有點窮,卻是中國菜最好的時代。
  • 《親愛的,你在哪裡》每個角色都有人情味和煙火氣
    開始的時候看到劇中一些角色的所作所為很是生氣,覺得這些人怎麼個個都這樣,後來冷靜下來想了想氣人歸氣人,這些角色倒是挺現實的,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充滿著人情味和煙火氣。爺爺很多人說爺爺太窩囊,不像警察,但我覺得爺爺的人設才是活生生的人,具有人情味和煙火氣
  • 央視紀錄片《過臺灣》開播:看見真實的臺灣
    央視紀錄頻道也將在同一天的晚間19:00—20:00黃金時段播出《過臺灣》 。《過臺灣》全片共14集,拍攝於2009年,歷時8年完成,全部主創人員都來自福建,他們曾四度赴臺,走訪島內20個縣市,採訪了兩岸200多位專家學者,同時還從荷蘭、美國、法國和日本等國家的博物館收集到大量珍貴資料,力求形成一部「
  • 日本導演拍的南京抗疫紀錄片又火了!
    他走訪了專門隔離從國外回南京人員的酒店、大型超市以及中國最大的傳染病專門醫院。在鏡頭下,讓我們看到了身處一線的南京防疫人員,工作是如何進行的。比如隔離酒店充滿人情味的送餐方式。而鏡頭下南京這家專門安排隔離人員的酒店裡,工作人員會給每個房間門口擺一張椅子或桌子。送餐時,盒飯就會被放在門口的椅子(桌子)上。隔離環境雖然簡單,但人情味,就在這一桌一椅中。
  • 杭州那些上紀錄片爆紅的路邊小店 如今怎樣了
    杭州那些上紀錄片爆紅的路邊小店 如今怎樣了 原標題: 因為,在8月集中播出的片子中,陸續出現了不少杭州街頭小店的身影——總在排隊的「方老大」麵館、24小時營業的「凡老頭」砂鍋米線、深夜包子鋪「小紅帽」、路邊網紅紹興菜館「笑點皇」……  事實上,在杭州,有不少這樣的傳奇小店,因為堅守初心,被吃貨們發現、走紅、上了電視,有些甚至因為一部紀錄片,改變了生存狀態。
  • 這部充滿食慾的紀錄片,告訴你早餐應該吃什麼
    藏在煙火氣中的小確幸這部紀錄片播出後,獲得一致好評,豆瓣評分高達8.0分。每一集講述的都是藏在大街小巷中的早餐攤子。看似簡簡單單忙忙碌碌,每天都重複著同一件事,但是從取材到烹飪,都需要一定技術含量的手法。
  • 35年前,日本拍了部中國美食紀錄片,豆瓣9.2,紀錄下80年代最具煙火氣的生活
    35年前,一幫饞嘴的日本人來到了中國,用鏡頭記錄下中國人餐桌上的美食,而讓人難忘的不止那一道道傳奇佳餚、把烹飪當成藝術的廚子、追求人間美味的食客……還有與我們漸遠的煙火氣。在中國菜市場裡還沒有隨處可見的塑膠袋,也不流行點外賣的年代,雖然人們的生活談不上多富裕,甚至有點窮,卻是中國菜最好的時代。
  • 小紅書年度城市榜單出爐 武漢滿溢"煙火氣與人情味"
    小紅書年度城市榜單出爐 武漢滿溢"煙火氣與人情味"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3日 17:36 來源:中新網湖北 比如一個月三十天不重樣的「過早」,煙火氣中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堅韌。  除了各式的小吃,在武漢美食相關筆記裡,武漢網友尤其熱衷於鴨脖,「自製周黑鴨」、「自製絕味鴨脖」等這類筆記均收穫的幾萬的點讚與收藏。  武漢的年輕人也用自己的打卡和分享展示著武漢不為人所熟知的一面。
  • 這部BBC的紀錄片,讓人懷念那些倒閉的街角小店
    這些不起眼的小店,就像生活裡的各種毛細血管,也曾給人說不出的安全感。BBC在今年新出了一個紀錄片,講的也是街角小店的故事。《時光倒流》(Back in Time for...)是BBC早在2015年3月就開始製作的系列紀錄片,每期都涵蓋一個懷舊主題。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