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張然)南京城牆,為什麼能屹立650多年不倒;南京城牆的輪廓,為什麼不是四四方方的;城磚上的凹凸銘文,暗藏了什麼樣的「密碼」……關於南京城牆,你是不是有很多小問號?4月28日至30日,三集人文紀錄片《城·牆》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節目不僅帶大家從不同視角看南京城牆,還有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鏡解讀。
多位專家出鏡,解讀南京城牆密碼
紀錄片《城·牆》的一開始,講述了80後IT男邵世海的故事,他是業餘保護古蹟團隊「主題南京」的主要成員,線上線下為人們講解文物保護知識的同時,還計劃出一套主題為「守望金陵」的書,這套書,是為了紀念一個保護南京城牆的人——朱偰。
和邵世海一樣,650多歲的南京明城牆是不少南京人的情結所在,也是南京的文化名片。紀錄片中,邵世海和他的小夥伴們實地走訪,從一塊塊城牆磚中探索著四重城牆的奧秘。原南京市城牆管理處陳列研究部主任郭金海說:「這個牆中牆,在整個城牆上面有好多段,南京城牆在歷代城牆的基礎上,加寬、加高、加厚,來進行連接,圈成一個這麼大的城牆。所以很多地方,原來的老城牆,比如建康城,就把它砌在裡頭去了。」
南京城牆全長35.267公裡,蜿蜒曲折,不同於其他城牆的方方正正。南京大學教授賀雲翱介紹,南京的地形是複雜的,自然環境也是豐富多彩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既要實現國家都城的建設目標,同時又要尊重當地自然的稟賦。「所以就把城牆建得這麼彎曲,更多地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展現了所謂的天人合一。」
城磚上的凹凸銘文暗藏了哪些密碼?城磚靠什麼黏合起來,做到六百多年屹立不倒?在接下來的兩集紀錄片中,這些有趣的問題都能找到答案。
南京保衛戰,城牆掩護三四萬軍民突圍
南京城牆,承擔著保衛南京城的重要任務。這座龐大文物在1937年的南京保衛戰中,依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劇透」,他也參與了這部紀錄片的攝製。4月29日,現代快報記者聯繫了經盛鴻,他告訴記者,南京保衛戰時,南京有兩道防線:外圍防線在棲霞山、湯山、秣陵關、牛首山一帶,內郭防線主要以南京城牆為依託。
從1937年12月4日起,日本侵略者開始進攻外圍防線。一直到12月9日,前後打了5天,第一道防線失守,退守城牆。日軍以為中國軍民無路可退,必然投降,他們用飛機向南京城散發勸降書,要求南京軍民投降。但中國軍民堅決拒絕了,炮聲表示了對日軍的回擊。
日軍惱羞成怒,在一天之後,開始向南京以城牆為中心的第二道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其中,戰鬥最激烈的是中山門、光華門、同濟門和中華門,中國軍民與敵人鏖戰三天三夜,戰鬥到到最後。直到12月13日,南京失守。這段期間,城牆「掩護」了三四萬中國軍民從挹江門、中央門出城,由下關渡過長江,突出重圍。
「南京城牆,是南京保衛戰最重要的見證,最重要的說明,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決不投降。我們想到那些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民族英雄、愛國志士,他們就像南京的城牆一樣,高大雄偉地挺立在南京的歷史上。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經盛鴻說。
圖片為視頻截圖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