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面——中國古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2020-12-22 上遊新聞

中國古代成熟的城防設施體系,有三個子系統。一是城牆防禦系統,二是城門防禦系統,三是護城河防禦系統。我們今天先說一說由牆體、城牆四角的角樓、馬面、敵樓、女兒牆、垛口共同構成城牆防禦 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馬面無疑是整個系統中最精彩的篇章。

一、 牆體——城防中的基礎工程

(一)由純土牆到內土外包牆。城池一般建在地勢比較平整的地方,築造城牆的材料主要是黃土。早期城池的城牆,主要是用土夯築(或版築)而成的土城牆。為保證質量,在管理上實行責任制,誰修誰負責;在技術上,多用粘土做材料,逐層夯築,夯築時土質必須保持一定的溼度,這樣有利與土壤的凝結。陝西、山西、河北等地的土質好,建造的城牆非常堅固。開封、商丘城牆土都是就地取材的黃河衝積沙土,鬆散缺乏粘性,乾燥無法凝結,遇水極易垮塌;在土城牆的質量檢驗方面,採取向土城牆上射箭,箭落合格,箭留為不合格。

儘管土城牆有雨水衝刷和浸泡的致命弱點,至今在全國還有不少百年、千年的土城牆遺存。

鄭州3500前的商代都城土城牆

為了解決土城牆的防水問題,東晉時期出現了用磚包砌的城牆。磚石包封,使城牆的防水和防攻擊功能大大增強。到了唐、宋時期,一些較大的城池都用磚包砌城牆。明、清時期,用整齊的條石、塊石和大城磚包砌城牆已較普遍。明代城池的城牆,重要部位砌磚用糯米石灰漿膠結,城門起拱處用桐油拌合石灰膠結,非常堅固。

坐落在西安市皇城東路上的一段土城牆,距今已經有600多年歷史。

受財力和城池重要性的影響,土牆體包封又分全包封和半包封。西安、南京、平遙城牆都是全包封。這也是這些城牆保存下來的重要因素。為解決牆頂排水,又保持外牆面光滑,外牆面不作任何排水設施,不給攻城者攀爬有可趁之物,牆頂平面外高內低,排水槽都修在內牆面上 ,只允許頂上的積水向內排。

全包封的西安城牆和內側城牆上的排水槽

開封明清城牆採用的是半包封,外牆面為厚約70釐米的包磚,內牆面和牆頂平面,則用七分白石灰和三分土摻和後夯築。

開封城牆外面用城磚包封

用灰七土三修復的開封城牆內側牆面

開封城牆斷面。頂部為厚約30釐米灰七土三夯土保護層

(二)城牆的規格。城牆的橫截面為不規則的梯形,其規格因朝代、城市地位和經濟條件而定。在明清兩代, 有南京、北京、鳳陽(明中都)三處城周超過25千米的巨型城,有杭州、蘇州、廣州、太原、福州、西安、濟南、成都、開封、廬州(今合肥)等城周在12-25千米之間的大型城, 也有大量府、州的城池,大多為城周在5-12千米之間的中型城;城周在超過2-5千米之間小型城,多為縣城的城池。

城牆的高度是首要保證的。重要城池城牆一般都在12米以上,如西安城牆高12米,南京和大同城牆都是14米;位於平原的城池,城牆厚度比較均與,南京城牆因受山水影響,底寬和頂寬在不同地段,差別很大。

二、角樓——防禦與裝點完美的結合

角樓是建在城牆轉角處平臺上的防禦性建築,一般有兩層、三層。由於此處視野開闊,主要承擔瞭望觀察功能,同時也是城牆建築美的亮點。

西安城牆角樓

美輪美奐的北京故宮城牆角樓

平遙古城的角樓

皇城相府的角樓之一

皇城相府角樓之二

三、馬面——城牆防禦體系中的傑作

(一)什麼是馬面?馬面就是凸出城牆牆體外的部分,因外觀類似馬臉而得名。馬面又稱敵臺、墩臺、牆臺、城牆垛子等。馬面上面各建有一座木樓,稱望樓,或叫「團樓」。團樓是馬面的附屬設施,可以用來藏兵和儲藏武器,雨雪天氣可以為兵士防雨。兵士可以在團樓裡值守,一遇敵情,可以隨時投入戰鬥。

西安明城牆上的馬面

(二)馬面的作用。而從軍事設防角度來看,在城池攻防戰中,牆根處往往是射殺敵人的視野死角。修建馬面,增加了城牆上面的面積,可以有更多的戰士在城牆上投入戰鬥;可使城牆根的敵人暴露無遺,可以有效的監視策應、側射和夾擊登城敵人;從城牆結構而言,馬面加大了牆身的剛度;從建築美學角度,馬面也增加了城牆的造型美和節奏感,使城牆造型更加雄偉壯麗。

大同城牆上的馬面

(三)馬面的規格。馬面的規格大小受城牆的高度、厚度制約,隨城牆的規格變化而變化,以總體協調美觀為主要設計依據。

(四)馬面的數量和間距。馬面的數量受城牆周長和馬面的間距制約。宋陳規《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

馬面之間的距離,取決於當時的弓箭射程,馬面上方相向下射,保證城上殺傷力的全覆蓋,是決定馬面間距的首要因素。如西安明城牆周長13740米,有98座馬面,間距120米左右;周長6163米的平遙古城建有馬面72座,間距只有40~60米。

平遙古城上的馬面,間距小,比較密集

(五)馬面在城牆上的應用。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最早在城牆上構築馬面的是燕下都的宮殿區,以後有漢魏洛陽金墉城北壁的"墩臺"。現存最早的馬面實物,見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的"史前中國第一大城"石峁遺址內。 馬面的修建雖然好處很多,但畢竟要增加不少投資,小城池一般不修馬面,但重要的城池,為提高防禦能力,往往是不計成本的。到了北宋時期,馬面才被普遍運用到城牆建設中。

(六)為什麼現在開封城牆的馬面,形狀不像馬面。馬面看上去都是橫窄豎寬,狀如馬臉,而現在開封城牆的馬面看上去卻一點也不像馬臉,而是橫寬豎窄。這是由於黃河水患,沙土淤積深度達六、七米深的結果。開封城牆上的馬面,可以說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

一半已淤埋在地下的開封明清城牆馬面

(七)為什麼南京明城城沒有修建馬面。

與北方平原城池大多為正方或長方型不同,南京明城牆由於受山地和水系的影響,因山水之勢而建,呈極不規則圖形,很少有長距離的直牆,大多凸凹有致。凸出部分就起到馬面的作用,既解決了射擊死角問題,也降低了建設成本。這說明古人在設計建築城牆時並非因循守舊,囿於傳統定製,而是因地制宜,南京城牆也成為中國古城牆寶庫裡的佼佼者。

曲曲彎彎的南京明城牆

四、女牆——接受最猛烈的挑戰,犧牲自己,庇護別人

城牆上面內外兩沿建的小牆統稱女牆。女牆是相對於下面的主城牆而言,宋《營造法式》上講:「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

建在城牆外沿呈凹凸形的女牆叫垛牆、雉堞。垛牆是戰時將士護身的屏障,垛牆上的垛口用來瞭望敵情、射擊敵人 。垛牆中部下端留有一個高寬九寸外方內圓的懸眼,也可以作瞭望、射擊之用。

城牆上的垛口

明清時期女牆上的火銃射擊孔

建在城牆內沿的女牆又叫宇牆,比垛牆矮,大約一米左右高,主要防止人員跌落。

大同城牆上,左側的外女牆叫垛牆,右側的內女牆叫宇牆

在城牆防禦子系統裡,各部分都有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我最鍾情的是城牆上的馬面,她極實用,使防禦變成了進攻,使被動變成了主動;她又極美,使冷冰冰的城牆,有了動感,有了生命。我鍾情馬面,更欽佩創造馬面的古人。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馬面是什麼?它為什麼要建在城牆上
    它是城牆整個防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士兵們站在城牆上,首要的目標就是要清楚緊貼城牆的敵軍,避免出現防守漏洞。由此,為了對城牆下的敵人形成交叉火力,快速殲滅抵近城牆的敵人,就有了弩臺、馬面等加強防守死角的設計。
  • 這座古城牆被譽為是北方長城的「範本」,它的馬面至今保存完好
    台州府城牆始建於東晉,唐代擴建,北宋重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被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讚譽為北京八達嶺等多處長城的「師範」和「藍本」。
  • 探訪中國五大古城牆——江西贛州古城牆
    江西贛州不僅因山水秀麗聞名於世,更由於這座古老城市,因完好保存了自宋代沿襲至今的三千多米古城牆而名聞遐邇。現存的贛州古城牆,從西津門起,沿貢江至東河大橋頭(原百勝門),全長3664米。而且護城河、牆垛、城樓、警鋪、馬面、炮城等設施齊全,整個城池共有西津門、鎮南門、百勝門、建春門、湧金門5座城門,其中前3座城門還有二重或三重甕城。清朝鹹豐年間,為了防止太平軍攻城,又在贛州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口興建了東門、小南門、大南門、西津門、八鏡臺5座炮城。贛州因城池非常堅固,又有江水相助,易守難攻,有「鐵城贛州」之稱。太平軍兩次攻城,中央蘇區時期紅軍六次攻城,都沒有攻破。
  • 古代中國城市防守靠的是城牆,而西方靠的是城堡,二者有何差異?
    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稜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為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下一步進化是圓形角樓和馬面的出現,通過圓形彌補馬面本身防護弱的問題。福建的圓形土樓建築就是這個特點的體現,這個沒有出現在中國的大型防禦體系中。再往後是稜堡防禦體系,用突出牆體的三角形來替代馬面。就是說,把馬面建成尖的,可以和城牆實現無死角的互相掩護,中國在明末遼東出現過類似的軍事建築。
  • 江西有座宋代古城牆 比西安城牆好玩多了 晚上城下夜市頗具特色
    尤其是國內孤品的宋代古城牆,全長約3.6公裡,高7米左右,垛牆、馬面、城門、炮城等都保存完好,以其高低逶迤之勢與秀麗江水形成美妙反差。我國許多城市都擁有古城牆遺址,修繕後開發成旅遊景區供人參觀,比如西安、開封,南京等,估計很多人都上去過。
  • 宋的城池防禦有多牢固?構造周密讓蒙古人吃盡苦頭
    南宋城牆最外層的防禦設置,是護城河。馬面牆不僅有加厚城牆的作用,而且當敵軍到達兩堵馬面之間時,我軍可以對敵進行三面圍攻。單單城牆堅固還遠遠不夠,宋人在城牆上還部署了各種防禦工事,供守城士兵藏身,射擊之用。最基礎的工事就是女兒牆。女兒牆又稱為牆垛,是一段突起的矮牆,在城牆上排列整齊,每6尺就有一個。當敵人用弓弩攻擊時,守城士兵,以此為掩體。
  • 馬面裙的前世今生:你真的了解馬面裙嗎?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宋代江休復在《江鄰幾雜誌》中記錄的一種旋裙,是宋代女子為方便騎驢而設計的「開胯之裙」,可以說是馬面裙的雛形了。明朝時期馬面裙已經在舉國上下流行起來,不過馬面裙的質地、裝飾和色彩都有著嚴格的區別。
  • 南京城牆的三大歷史謎團
    原南京市城牆管理處陳列研究部主任郭金海介紹:「以前扒開一點廢物以及舊材料的時候,我們發現一些黏合劑,就是一些石灰團團,很軟。儘管600多年了,但是我們抓上去的時候還是軟乎乎的。在維修的時候,我還撿了不少,但是時間一長,一個禮拜一放就全沒了,全部風化了。」  明朝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記載,中國古代建築中,已經普遍使用石灰、糯米汁、楊桃藤漿作為黏合材料。
  • 位於關中平原中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現在還保存有多少古城牆?
    西安目前是陝西省的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特大城市、中國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目前西安市的總面積約為1.07萬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為1020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為761萬人。西安古城牆在冷兵器時代,人類的城市在防禦敵人進攻方面,一方面會依託天然的屏障,比如高山、峽谷、河流等自然障礙,另一方面也會修建堅固的城牆來抵禦敵人的攻擊,而這些高大的城牆也會保留下來,成為歷史的印記,比如我國的古都北京、西安和南京等城市都保留有部分古城牆。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反觀,現在西安的城牆知名度,遠甚於南京。有人說,西安的城牆是文化,而南京城牆則是文物。南京明城牆規格遠高於西安,這裡是帝都配置,歷時28年,而西安城牆才用了4年建成,無論高度還是規模,兩者似乎不是一個級別的。朱元璋當時修建南京的城牆,親自監工,根據南京的山脈、水系的走向築城,足足用了3.5億塊城磚。
  • 【這裡是陝西】西安市: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周長13.74公裡,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城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古代建築設施,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築,也是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牆一角新中國成立以來,陝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先後對西安古城牆進行了大規模修繕,建成了環城公園,修復了朝陽門、含光門、玉祥門等城牆缺口,實施了西安城牆火車站連接工程,治理了護城河,整治了順城巷周邊環境,重點對南門區域進行了綜合提升改造
  • 南京城牆的「秘密」,都在央視播的這部紀錄片裡了
    02為什麼城牆輪廓像朱元璋的臉?中國北方城牆大部分方方正正、中規中矩。但從空中俯瞰南京城牆,形狀卻相當奇特。有人說像三角形,有人說像棕子、像寶葫蘆、像宮扇,還有人認為它的城門布局暗合天象中的南鬥和北鬥星。
  • 浙江省低調的古鎮,有一座千年古城牆,名為半朵梅花之城
    只是,在有名氣、遊人眾多的嘉峪關、烏鎮等古鎮中,梅城顯得更加靜謐,給人一種隱世感。一提到梅城,就不得不提到那千百年來的州府歷史,這裡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嚴州府」。梅城古鎮正南有一座雄偉壯觀的古城牆,位於梅城和新安江之間,據了解,這座城牆建於睦州十八年,是一座因戰亂而建的城牆,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座城牆在修建後還經過了幾個朝代,使它具有極好的防禦功能,而且作為歷史的見證,這座城牆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 廊坊十大網紅打卡地——文安古城牆等您來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十大網紅打卡地之一的文安古城牆。點擊播放 GIF 0.0M十大網紅打卡地之一打卡地名稱:文安古城牆地點:文安縣崇文街文安古城牆,已有1500年的歷史,是中國北方現存比較完整的古城牆之一。
  • 平遙城牆,教你如何防禦外敵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在古時候作戰的時候,城牆的建築大多是為了保護駐地,平遙古城的城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城牆其實是經過經過了十多次的修補才是我們今天才看到的,但是仍然是保存著那個時代獨有的風格特色,相對於現在他已經是可以作為一個建築楷模了,一個活資糧,供著我們後代去參考。
  • 看過萬裡長城,彌補沒有看過城牆的遺憾,來西安古城牆你就明白
    事實上,我們在尋找古代遺址時,總是通過現有的古蹟感受古代文明的存在,感受中國古人的文化和智慧。從奴隸制到封建王朝,城牆比長城的歷史悠久,歷史上有權勢的各霸主為了保衛自己的領土,城牆從原來的泥牆延續到後來的石砌、磚牆等。到目前為止,國內想知道真正城牆遺蹟的地方不多。其中西安是代表性的地方。
  • 百年前壯觀的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堅決反對拆掉,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餘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這樣提及過:「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北京古城牆的命運便是如此,被零零散散地拆解,再難窺見全貌,僅剩的一點珍貴會昭昭這什麼?城牆活在了人們的記憶裡北京古城牆元朝開始修建,明代完工。
  • 他曾主張拆除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林徽因極力反對,此瑰寶還是遭殃
    他曾主張拆除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林徽因極力反對,此瑰寶還是遭殃。 北京有不少的古建築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珍寶,絕不能被無情的炮火摧毀,尤其是北京的古城牆。
  • 直擊北京古城牆被拆前:太雄偉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北京古城牆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歷經7個世紀,有數百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古城牆的去留成了一個大問題。郭沫若主張將古城牆拆掉,他的觀點是該建築物產自封建時期,帶著濃重的封建氣息,並且當初修建古城牆是為了防禦,此時該功能已經消失,因此它理應被拆掉。
  • 讓我們在河清古城牆下開啟一段"百年之旅"
    讓我們在河清古城牆下開啟一段"百年之旅" 2020-12-23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