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先生曾在《文化苦旅》中這樣提及過:「千般荒涼,以此為夢。萬裡蹀躞,以此為歸」。北京古城牆的命運便是如此,被零零散散地拆解,再難窺見全貌,僅剩的一點珍貴會昭昭這什麼?
城牆活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北京古城牆元朝開始修建,明代完工。歲月悠悠,它歷經整整七個世紀,抵禦了數不清的外敵入侵,見證了數個朝代的興亡榮衰。
冷兵器時代,城牆似乎是安定人心的一劑良藥,城牆內的人安居樂業,隨心所欲的生活,城牆外的人飽受風霜侵襲,喃喃心中似有不甘。牆內的人不想出去,牆外的人也想進來。
1406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並開始建造都城,一座座宮殿和城垣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不久為了更好地搭建皇宮和更完善的防禦工事,又將北京的南城牆南移了數百米。
依據史書記載,古城牆呈現「凸」字形,城牆周長24公裡,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從上空來看,無論是「凸」還是古城牆的造型,都應該是對稱的。但是古城牆卻獨獨缺了一處西北角。「城方如印」,古代以中心對稱為大氣之美,為何建造城牆之時卻漏了一處?
我國知名的地理學家侯仁之教授,在悉心研究史書之後曾給出一個可信度較高的解釋,當初城牆原本是按照圖紙上的矩形打造的,工匠們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絞盡腦汁像將著兩處的對角線交匯在故宮的金鑾殿處,以期表示皇帝是正統,所居的金鑾殿也正是上天冥冥安排。
但是由於自然和氣候原因的不可逆性,西北處的直角屢屢坍塌,所以只能另闢蹊徑,選取斜角。這便最終偏離了金鑾殿,也便是今天看起來不對稱的原因。為了躲避殺身之禍,所留下的缺憾美確實是比中心對稱要讓人記憶深刻的多。
如今的古城牆我們只能從泛黃的老照片中依稀找尋出當年壯觀的風貌,而與古城牆有下一段緣分的梁思成曾這樣感慨古長城:「世界現存最完整最偉大之中古都市。全部為一整個設計,對稱均齊,氣魄之大舉世無匹。」沉澱了悠悠光陰的古長城,離我們漸漸遠去了。
城牆已成「過去」
不可否認,城牆於我們成千上萬的人眼中,不過是一片鏡花水月,全貌已是可望而不可即。僅剩的片段在我們心中或許也再難掀起幾分波瀾。
身處海晏河清之下,我們自是也無法理解城牆曾經是數以萬計人民生存的希望,我們也無法理解城牆背後所記載的榮辱悲歡,一段段破碎斑駁的光陰。城牆已經成為過去,可是文化始終是城牆梗在我們咽喉的一根刺。
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只剩了東南角樓,曾是重要的軍事防禦建築,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它位於東城牆和南城牆相結合處的方形臺座上,樓沿城臺外緣轉角建起,平面呈曲尺形,四面磚垣,灰綠剪邊,綠琉璃列脊飾獸頭。精緻之處自是不必多說, 或許用「鬼斧神工」才能最貼合這一壯景。
或許沒有人知道,1900年八國聯軍來犯,這東南角樓也曾淪為他們手下的玩物。那些人登城後在牆上刻下他們的名字,對於他們來說是又踏破一片土地的榮耀,值得紀念;但是對我們是何等殘酷的懲罰,對城牆是何等的屈辱?
它守護了城內的生靈數百年,可是熱兵器層出不窮的攻擊讓它開始疲憊,它知道自己已是負隅頑抗,守不住這裡,只能用自己的身軀記載下這曾經的一幕幕,數以百計讓它傷痕累累的炮彈,還有那些人張狂肆意的笑容。
西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簷、歇山、山崖為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面闊七間,進深三間;而甕城呈現正方形,四角皆為直角,極具特色。想必從高處遠眺,景象也會十分壯觀。
長城被拆,梁思成痛哭失聲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人們為它所付出的代價也何其殘酷,為了新時代的文明發展,似乎放棄古代文明是最好的選擇。
新中國成立之初,梁思成對於北京這座古都的設想似就與旁人格格不入。他想著古城牆的壯觀,念著它曾經承載著的歷史,一心想要留存著來之不易的風貌。可是他連番的設想都被打破了。百廢待興,各處繼續發展,國家沒有什麼閒錢能夠支撐梁思成所搭建的幻想。
新時代新氣象,而城牆已恰恰是舊時代的象徵,他們盼望著工業化,盼望著豐衣足食,盼望著擺脫纏繞在身上的貧困的枷鎖。
於是他們提出的北京構造藍圖,完完全全的遵循了兩個出發點,一是北京作為國家的首都,自然要成為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而這些夢想的實現,需要農業大國跨進工業大國的行列。二是首都一定要興盛繁華,所以這座城市必須承載百萬的人口。
這座本來只有一百多萬的人口迅速增長到了四百多萬,新的問題出現了,交通擁擠,人們居無定所,原本寬裕的地方如今擠得水洩不通。於是他們把手伸向了屹立百年的老城牆,多次的商議,終於板上釘釘,釘死了城牆拆毀的命運。
政治和文化的較量中,文化敗得一塌塗地。年過花甲的梁思成受到了冷落,只有他聽得見老城牆一次又一次地嘆息,他們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或許真的是黃昏了。
閣樓的拆除,梁思成抗爭不成,只能痛哭失聲。面對著永定門城樓的拆除,飽受肺病折磨的林徽因仍然據理力爭,「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時你們再蓋的就是假古董!」可是僅憑他們二人之力終究還是沒能阻止得了。
城牆一寸寸地變短,梁思成知道,北京的明天或許不會再有城牆了。如今也恰恰應證了他的話,曾經的古城牆如何輝煌壯麗,我們都無緣再見。
那一片城牆承載的回憶和文化,是國之幸。儘管城牆如今已不復當年壯麗,但是一點一滴仍然在留存在人們心底最柔軟的位置,昭昭著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