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50年後自有對錯」,看如今贗品城牆:廉價、無歷史厚重感

2020-12-25 騰訊網

曾有這樣一句話:所有曾經都是歲月予人間最美的恩賜,古老的都城同樣如此。而今走入北京城,巍峨佇立在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古老空曠又充滿煙火味的天壇公園、寂靜荒涼的圓明園遺址……

一座座昔日舊庭院、一磚一瓦盡訴歷史風煙。可誰又知,原本的北京並非如此,原本的北京可以更具歷史韻味?

去過法國巴黎的人,會驚訝深藏在巴黎地下的"千年古城",幽深危險的下水道,沒有臭味燻天的垃圾和腐爛物。

只有一個又一個交錯縱橫,仿佛蜘蛛網一樣的博物館,向來客展示屬於城市的故事;會羨慕它的浪漫迷人,羅浮宮、凡爾賽宮、凱旋門和巴黎聖母院……

一座一座陳列在城市不同角落的古舊建築,好像時光鑰匙,為人們開啟過去現在的時空之門。

而北京,早已無法再窺見昔日模樣,失去了古都色彩。為什麼北京城會變成如此?故事要從1949年的12月說起。

01,梁陳方案:北京應保持它的風格和規劃

那一年,當時的北京市長主持了一場有關城市規劃的會議,出席會議者除卻北京各個部門的領導,也有來自蘇聯的專家。

大家針對如何規劃首都這件事紛紛展開討論,蘇聯的專家說,應該在天安門廣場的兩側建設起新中國首都的行政中心,因為作為一國首都,北京不能只有文化、科學和藝術,也應該擁有工業。

他的話讓梁思成非常詫異,作為曾經接受過相關教育的人,梁思成認為這位蘇聯專家的規劃明顯不符合設計理念。

要知道,那個時候北京原住民就有130餘萬,加上未來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以及他們的家眷,總人口數可能會達到將近200萬,舊城可用面積只有52平方公裡。

若是按照這位專家的設想,屆時要麼舊城擁擠不堪,要麼有幾十萬人每天需要從城外輾轉到城內上班,耗費大量時間在往返路上。

於是和梁思成同樣驚訝的,剛剛走出校園不久的陳佔祥直白提出了反對意見,梁思成見有人與自己持相同想法,立刻加入戰局,和陳佔祥一起和那位蘇聯專家針鋒相對爭執起來。

當然,他們的爭論在短時間內並無一個明確結果。會議結束後,惺惺相惜陳梁二人當即組成一個小組,全力以赴展開一場抉擇千年古都命運的工作。

他們反覆商議爭論,試圖找到一個相對完善的方案。梁思成認為,應當為北京重新找一個市中心,這樣就能把舊北京完整保護起來。他看好的選址是曾經作為日本人"居民留地"的五棵松。

陳佔祥卻覺得新城不能太遠,只需在老新兩城間找一個銜接即可,像是復興門外、月壇和公主墳一帶就不錯,讓西長安街成為二者紐帶,再把釣魚臺和玉淵潭等建設成公園、綠地。

如此一來,新的行政中心東可連舊城,西有生活、商業等區域,南面與豐臺鐵路等交匯,形成城市新中軸線,方便市民出入。梁思成沒有多加反駁,仔細想想,贊同了陳佔祥的設想。

1950年2月,兩人完成《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域位置的建議》,即後來所說的"梁陳方案"。

案確定行政中心的位置,明確指出蘇聯專家所言弊端,如果按照此人設想,在長安街兩側建立行政大樓,那麼肯定會引起交通不便、擁擠現象,背棄保留北京外貌的原則,並讓政府工作人員陷入吵雜聲中,影響工作和健康。

此後,梁思成自費將這份方案印刷一百來份,分別遞交中央政府和北京各機關部門。

1950年4月,他又寫了一封信件上交周總理,希望總理可以抽空審閱自己的建議,並再三強調北京行政中心確立非常關鍵。

於梁思成和陳佔祥來說,他們最希望的就是能夠保留北京城舊貌,讓北京擁有它獨特的風格和規劃。

同時能夠為北京城找到一個平衡發展的方向,讓它可以儘量保證居民居住與上班地點相對統一,減少上班路途和交通堵塞等問題。

然而可惜的是,梁思成與陳佔祥提出的方案明顯沒有考慮到當時國內現狀,導致他們無奈收穫失望。

02,郭梁之爭:歷史會證明對錯

1950年4月20日,以朱趙雪等人為首,發出了一份針對梁陳二人方案的反對意見,他們支持蘇聯專家意見,贊同以舊城為基礎建設行政中心。兩者展開激烈爭論,誰也不能說服誰。

同年10月,病重的梁思成再一次寫信給當時的北京領導彭真等人,希望他們能儘早確立城市規劃方案。

不料現實卻如冷水直接澆在他的腦頂,彭真直白戳破他的設想,告訴他"北京城的建設應以為生產服務、為勞動人民服務、為中央服務為宗旨。"

果然,沒多長時間蘇聯專家的方案獲得上級領導認可,於1953年6月正式成立規劃小組,展開舊城擴建工作。

想要擴建舊城,最重要的一項是拆除圍困舊城的老城牆,此工作開始的時間遠遠早於規劃小組成立的時間,即1952年9月,從西便門開始,那座舊城的城牆一點點消失。

對此,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感到無比心痛和遺憾,他們企圖說服上級、阻止他們的決定,可結果並不理想。

惱怒哀傷的梁思成直白說出狠話:"五十年以後,歷史會證明我是對的,你們是錯的。"

為什麼一定要拆除北京老城牆?這個問題的答案在郭沫若的建議中能找到。他說,古城牆於當下的北京並沒有任何用處,它不能讓百姓吃飽,同時阻礙了工業發展。

拆除舊城牆,不僅代表新中國拋卻舊文化,展望新未來,也推動了現代化都市的建設。因此,拆除城牆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此言論一下子戳中了領導人的心,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們認為改建舊城,只需要保留一部分即可,讓後代能看看曾經模樣,至於城牆、城樓等妨礙生活、交通的建築則完全沒有留存的必要。

梁思成、林徽因無法改變大家的想法,只能暗自嘆息、憂傷舊建築和舊文化的人為消失。

03,歷史遺憾:昔日帝都終不見

其實,站在首都未來發展狀況的角度來說,郭沫若的意見並不是全部錯誤的。

理由是,現代化建設展開以後,北京勢必會湧入大量人口,如果按照梁思成的設想,保留舊城牆和舊城建築,那麼佔地面積本就不大的內城肯定無法容納眾多勞動力,同樣容易出現交通擁堵等問題。

可站在文物保護的角度上,郭沫若提出的內容卻錯在留下了歷史遺憾。除卻最開始拆除的西便門,還有1953年拆除的朝陽門、阜成門,1954年拆除的地安門。

1956和1957年拆除的永定門,1959年拆除的中華門和1965年以後陸續拆除的內城城牆等等,都是現在的我們再也無法見到實物的老建築。

影像拍攝再完美,總歸虛擬,比不上親眼所見更加直觀和震撼,不是嗎?

更別說,緬懷失去的事物是人類共性,2002年左右崇文門遺址公園開始建造的消息傳出,曾在附近居住過的市民紛紛為建設工隊送去自己家中保存的昔日舊城磚,希望能讓這座復原的城樓保留幾分過去的影子。

"仿造的就是贗品",哪怕拿出再多曾經的建築材料,將建築建造得再像過去那一座,它也不會是人們記憶中的存在了。

就好像某一位網友所言,小時候不懂事,把"龍票"隨意撕毀,長大以後才驀然明白,年少不知事的自己究竟損壞了怎樣價值連城的寶貝,可懊惱、後悔又有什麼用?失去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再回來。

如今,站在"贗品城牆根"的人們,瘋狂吐槽它的廉價,批評它沒有歷史的厚重感,說它的存在反而損傷了屬於老北京的歷史韻味,卻忘記了曾經的人們是怎樣嫌棄老城牆的圍困和礙事,執意要把它們剔除北京城的堅決。

這並不是什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無奈,因為人們明明已經擁有了"可以兼得"的方案。

只能說,文物保護確實非常重要,因為歲月給予世人的饋贈,是不可複製的禮物,是失去即訣別的對象。

現在再回想昔日梁思成那句"五十年後自有對錯"的惱怒話語,不由讓人感到深深嘆息。

倘若梁思成、林徽因二人能穿越時間桎梏來到當下,站在復原城牆根,仰頭看那些重新仿造建造的建築,是不是一樣會生出濃濃諷刺?

假使"梁陳方案"能實施,現在的北京城又會是如何壯觀模樣?中國人不會再去羨慕巴黎老城的古韻,因為在我們自己家中就有更具歷史韻味的千年古都。

可嘆,歷史從不允許"假如"存在,我們亦永遠無法得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是如我們自己所想。

所以,我們理解過去深受舊時代壓迫的人們渴望掙脫束縛、重獲新生期許的同時,也必須謹記一個道理:不要等到失去,再去懷念當初,對文物的保護、對任何有關人生的抉擇皆該如此,因為失去的,就會永遠湮滅人間,永遠不可尋回。

遺憾與緬懷,恰因"失去"而生。

文/羽昕

相關焦點

  • 百年前壯觀的北京古城牆:梁思成堅決反對拆掉,如今再也看不到了
    或許沒有人知道,1900年八國聯軍來犯,這東南角樓也曾淪為他們手下的玩物。那些人登城後在牆上刻下他們的名字,對於他們來說是又踏破一片土地的榮耀,值得紀念;但是對我們是何等殘酷的懲罰,對城牆是何等的屈辱?
  • 百年前北京古城牆:實在太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1949年,全國終於獲得解放,在舉國歡騰之時,梁思成等人卻立即迎來了新的工作——規劃北京城的建設。1949年12月,北京城的城市規劃會議就召開了。
  • 北京老城牆被拆,梁思成夫婦憤怒道:幾十年後有人會後悔的!
    1953年要建設新北京,開始拆除北京的老城牆,作為建築學佳的梁思成夫婦為了保護舊城牆四處奔走,遺憾的是沒有人聽他們的,梁思成只能氣氛的說:幾十年後會有人後悔的。就這樣推土機呼嘯而過,就這樣地安門被夷為平地,廣安門不復存在,舊城牆就這樣轟然倒塌了,梁思成更是撫摸著殘破的城牆痛哭失聲,就像自己的心頭肉被挖了一塊一樣,惋惜地說:剝去外城的城磚好比剝去我一層皮。而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染生了嚴重的肺病,看到此景也痛心疾首地說道:你們現在都忙著拆真古董,以後你們後悔了就只能蓋假古董了!
  • 他曾主張拆除北京古城牆,梁思成林徽因極力反對,此瑰寶還是遭殃
    清末時期,崛起了不少重要人物,其中梁啓超等人便是為了「公車上書」做了突出的貢獻,而梁啓超的兒子梁思成,更是為中國的歷史古建築奉獻了一生,因此他名流千古,被稱為歷史上清末時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之所以能得到這樣響亮的稱號,不僅與他的才學知識有關,更和他所作的奉獻離不開關係。
  • 直擊北京古城牆被拆前:太雄偉壯觀了,難怪被拆時梁思成痛哭流涕
    「斑駁」是歷史所留下的痕跡,痕跡是歷史存在與的證明。北京古城牆始創於元代,建成於明代,沿用於清代至民國,歷經7個世紀,有數百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古城牆的去留成了一個大問題。
  • 梁思成懇求林洙去拍一下老城牆 當時林洙拒絕了現在卻萬般悔恨
    梁思成懇求林洙去拍一下老城牆 當時林洙拒絕了現在卻萬般悔恨 說起梁思成,也許很多人會聯繫到林徽因和林洙這兩位女人。林徽因是梁思成一生的摯愛,林洙是梁思成愛的延續。林徽因我想大家多少有點了解,今天就談談林洙跟梁思成的故事。
  • 林徽因死前想見梁思成,遭拒後成終身遺憾,她到底想和梁思成說什麼?
    手無縛雞之力的林徽因不能真正的上戰場保衛自己的國家,但她卻有殉國之心。這一點幾乎便超過了當時八成的文人。 在此之後的十五年內,林徽因和梁思成走了15個省、194個縣城,親自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也正是這段時間的操勞
  • 梁思成手繪能力有多強?看這8張手繪圖,每張都讓人讚嘆不已
    國內的 CDA技術則是在國外 CAD平臺技術的基礎上進行二次開發,但是在計算機還沒有出現或普及的時候,設計師們就自然而然地用手繪出來,也因此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手稿,具有歷史價值。出生於1901年,辛亥革命後隨父母從日本回國,1920年代,梁思成先後在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和哈佛大學攻讀建築史,每日作畫也很少,因此也有過迷茫之感,寫信給父親梁啓超說,自己將來只會做一名畫匠,這樣就背離了當初的理想。梁啓超回信說:「覺得自己的才幹與理想不符,又覺得這幾年專做呆板功夫,生怕會成為畫匠。
  • 回憶:我是怎樣拆掉北京城牆的
    新京報:之前我是看一些書裡說,毛主席希望從天安門上望下去,下面是一片煙囪。孔慶普:下令拆的是劉少奇。1950 年定規劃的時候,梁思成提了一個意見,把政府部門集中在西郊新市區。那麼,老區怎麼辦呢?老區跟外邊得有聯繫,聯繫就得修路,修路還得拆,那城牆頂就得拆豁子。後來拆了豁子,城牆都亂了。
  • 林徽因死前想見梁思成,卻遭拒成終身遺憾,她到底想和梁思成說什麼?
    手無縛雞之力的林徽因不能真正的上戰場保衛自己的國家,但她卻有殉國之心。這一點幾乎便超過了當時八成的文人。 在此之後的十五年內,林徽因和梁思成走了15個省、194個縣城,親自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也正是這段時間的操勞,讓林徽因的肺病癒加嚴重。 1940年時,林徽因隨中央研究院一起到了李莊,李莊的條件自然是算不得好的,低矮的茅草房就連遮風擋雨的基本需求完成的都很困難,所以林徽因在此病情急劇加重,甚至連續幾周都發著40°的高燒。
  • 林徽因與梁思成對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具有重大貢獻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事的中國總領事館舉行婚禮。婚後梁思成對林徽因呵護有加,夫妻二人滿腔熱情的投身於他們所喜愛的建築事業,林徽因既有詩人的豐富情感與想像力,也有科學家的務實專研精神,林徽因與梁思成夫婦對山西古建築做了大量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並用手稿記錄下來,出版成冊為後人留下了巧奪天工的畫卷。
  • 人物 梁思成,胸中真正有一個大海的男人
    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感情,可以在很多地方看出來,一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有自己曾經深愛而又終於未能相守終生的人,即便幾十年的風雨過後,依然在你心中一角深深埋藏。 梁思成究竟因為什麼使林徽因最終許下終身?林徽因自己沒有回答,她說,會用一生來回答這個問題。她選擇的梁思成,我說,是一個超越了好男人的選擇。 梁思成身上的光芒,其實要到十幾年後才會閃爍出來。 婚姻這種事,最終做決定的時候,考慮得往往反而不是太複雜。尤其是女性一方,更不肯多靠理性來下工夫。
  • 當年「梁陳方案」若被採納,不拆除北京古城牆,如今會發展成啥樣
    我們進入大城市後,絕不能允許這種現象繼續存在。 ——《人民日報》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古都城市,有長安、洛陽、南京等等,而北京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國開始,任燕國、遼國、金國、元朝、明朝、清朝共計七國的首都,歷史也十分悠久,而且經過明清兩朝的建設,北京城就變得更加恢弘壯觀了。
  • 品味經典 | 紀錄片《梁思成林徽因》觀後感——優秀作品賞析
    觀《梁思成林徽因》有感喜愛欣賞林徽因已經是多年了,從第一次看《人間四月天》到看了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和拜讀了她的詩集,再到後來看了梁思成寫的關於建築的書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賞的一位女性:集才氣、集美質、集傲骨,也集熱愛與事業於一體的曠世才女。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裡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難以理解的愛國精神。
  • 《梁思成與林徽因》我就是梁林二人「粉絲」!
    1⃣將中國建築之重任擔在己肩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餘——梁思成《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1944年梁林在父輩的引導下,選擇各自喜愛的方向出國學習。在收到《營造法式》後,反觀自己在國外的學習,深知我國建築史研究差距甚遠,毅然決然回國,擔負起重任,憑著他對於建築的熱愛和愛國之情。
  • 《梁思成與林徽因》紀錄片全8集,一段永遠被銘記的中國建築歷史……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還是學生的費正清和他的新婚妻子費慰梅,在北平結識了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梁思成、林徽因。當時誰也沒有想到,他們之間的友誼,竟會持續如此長久……這間書房裡小心翼翼的珍藏把我們帶入到中國一對著名知識分子夫婦傳奇的人生故事中。梁思成、林徽因這對學者伉儷,在離開人世許多年後,他們的名字漸漸進入公眾的視線。
  • 紀錄片《梁思成與林徽因》合集
    離開創辦的東北大學建築系後,梁思成加盟了專門研究中國建築的私人研究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他要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築歷史。中國的古代木建築是罕有的珍奇瑰寶。當時的日本學者,在對中國建築進行了悉心研究之後宣稱,要看唐代木構建築只能去日本。營造學社第一次古建考察,即發現了遼代木構建築薊縣獨樂寺。梁思成興奮異常。茫茫中國大地上,到底還有沒有唐構建築?如果有,它在哪裡?
  • 林徽因,與梁思成是假恩愛?她女學生的晚年回憶錄,被挖出答案!
    所幸,後經治療,梁思成大命無恙,只留下了跛足小殘疾。最近幾年,尤其是林徽因兒子梁從誡先生2010年作古後,林奶奶折騰得更加歡樂了。有人說,民國文化名人後妻中,有兩大奇葩,前有廖靜文,後有林洙,委實是刻薄中不失真實。
  • 林徽因去世後,梁思成娶了小27歲的女子,梁思成的女兒卻這樣回應
    梁思成和林徽因,這是近代中國最有名的一對才子佳人。從無數的記載來看,兩人的結婚正應了那句話,郎才女貌,門第相當,堪稱是天作之合。在《林徽因傳》中對兩人的感情有這樣的描述,「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終生痴迷的古建築來比喻他倆的組合,那麼,梁思成就是堅實的基礎和梁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那靈動的飛簷,精緻的雕刻,鏤空的門窗和美麗的闌額。他們是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191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初次見面。
  • 梁思成一生守護的建築,被李嘉誠用200億毀了?
    在外學習期間,林徽因與梁思成之間情感漸生,梁思成在美國費城賓州大學建築系進行相關學習並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後又去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史,專注於研究中國古代建築。 北京是一個有著三千年的歷史的古都,其中的古建築數不勝數,那些承載著豐厚底蘊的建築,像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