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喜愛欣賞林徽因已經是多年了,從第一次看《人間四月天》到看了張清平寫的《林徽因傳》和拜讀了她的詩集,再到後來看了梁思成寫的關於建築的書籍《大拙至美》等。林徽因是我迄今最欣賞的一位女性:集才氣、集美質、集傲骨,也集熱愛與事業於一體的曠世才女。
民國時代的知識分子,心裡存留著我們這一代人難以理解的愛國精神。幼年在李莊時,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這你們怎麼辦?」徽因特別平靜的說,「中國讀書人不是有條老路嗎?咱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然後小從誡驚恐的說,「那我怎麼辦?」徽因一字一句的說:「國之不存,怎顧得了你!」在兵慌馬亂的戰爭年代裡,他們依舊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繼續做學問,為了心中的理想和愛哪怕忍受病魔、環境的惡劣和精神的折磨也在所不惜,殫精竭慮。
看完最後一集,如鯁在喉,淚在翻轉身後湧流而下。為林徽因,為梁思成,為他們對建築事業的畢生付出,為他們想極力保護中國古建築的行為。梁林二人對於中國的建築事業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
關於建築,梁思成奠基了中國的建築學,寫了《中國建築史》,他一生致力於研究和解讀了李誡的《營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躍,主意多;但構思畫圖,梁思成是高手,他畫線,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沒那本事。他們倆事業上琴瑟和鳴!他們將自己的兒子命名為「從誡」來表達對李誡的崇拜之情以及對建築事業的熱愛。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出現重大轉折。在太平洋戰場,「地毯式轟炸專家」美國的李梅將軍指揮美軍對日本本土實施了大規模轟炸。時任「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也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編制一份淪陷區的文物建築表,並在軍用地圖上標註出其位置。對於一位建築專家來說,恐怕沒有比這個更令人興奮的美差了。他同學生羅哲文不分晝夜地繪製地圖。在梁思成標記的地圖中,有一份特殊的地圖,上面劃著兩個圓圈,那便是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當梁思成將這個地圖呈遞到盟軍司令部時,盟軍的布朗森上校十分困惑,他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中國學者要保護敵國的古建築。梁思成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感情出發,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築絕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類文明的結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之一,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1953年,一股要掃掉北京古建築的思潮開始興起,梁林等專家激烈反對,林徽因強撐病體去找北京市領導:「你們拆去的是有著八百年歷史的真古董……將來,你們遲早會後悔,那個時候你們要蓋的就是假古董!」梁思成面對他鍾愛的城門和城牆被拆毀時,他說過一段著名的話:拆掉一座城樓像挖去我的一塊肉,剝去一塊城磚像剝去我的一層皮。儘管如此,對城樓、城牆和牌樓的拆除還是在隨後大規模展開。
建築大師梁思成拯救了日本建築,但卻「失守」了中國建築!!真是令人心痛!!
林徽因先生於1955年4月1日逝世,終年五十一歲。
也許是上帝對她的眷顧,讓她躲開了後來殘酷的十年。
林徽因葬於北京的八寶山的二號墓地。
梁思成先生於1972年1月9日逝世,終年七十歲。
梁思成文革中含冤去世,文革後平反,因其生前是全國人大常委,骨灰安放於黨和國家領導人專用骨灰堂,跟林徽因墓只一箭之遙。
從梁林二人可以看出那一代學人的理想和愛的風骨。
民國時代,戰亂年代,那一代是多才多藝,有著"文藝復興色彩",令人敬佩的,有著社會責任感的學者。
可嘆的是:此年代已經不復返了。
在緬懷他們,為他們嘆息的同時,我們更要反思自己的這一生該如何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