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國這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統治階級所聚集的大城市(象北平),大都是消費城市。它們的存在和繁榮除儘量剝削工人外,完全依靠剝削鄉村。我們進入大城市後,絕不能允許這種現象繼續存在。
——《人民日報》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古都城市,有長安、洛陽、南京等等,而北京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薊國開始,任燕國、遼國、金國、元朝、明朝、清朝共計七國的首都,歷史也十分悠久,而且經過明清兩朝的建設,北京城就變得更加恢弘壯觀了。
因此,早在1941年時,就有《北京都市計劃大綱》中把北京作為中國的中心,在1945年的《北平都市計劃大綱》中,更是直接言明北平將來會是中國首都。建國時,也的確將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了。
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了,北京作為首都,今後肯定要快速發展,如何建設首都,以讓它能夠配得上「首都」二字,並且在未來幾十上百年都能夠承接後人對北京的規劃就成為了當時的重中之重。
在討論北京建設問題時,其實是在討論北京城今後定位的問題。當時主要有這麼幾個方案:
一個是以梁思成、陳佔祥二人主張的「梁陳方案」。梁思成認為,北京作為歷史古都,紫禁城等建築的規劃與修建都能算得上世界奇蹟,是世界上最宏偉、最嚴整、最科學的建築群之一。
而且梁思成還認為,即使是北京的各種城牆,也並不是簡單為了劃分空間、建設區隔,在這其中更是有更多的藝術設計和城市實用的考量,是「舉世無匹的大膽的紀念物」。因此,在規劃北京城時,梁思成甚至連一塊城牆都不願意拆。
在梁思成與陳佔祥的方案裡,他們會將北京當成一個政治文化中心,儘可能地保留所有古建築,同時以紫禁城為中心,依照中國傳統和西方建築學等等方面的知識,承襲紫禁城四方八通的格局,最終建設成一個格局嚴整、建築林立、規劃科學、歷史氣息濃重的文化的北京。
但梁思成的方案卻遭到了蘇聯專家的反對。他們認為北京不應該僅僅成為一個文化政治中心,更應該成為一個工業中心和生產中心。文首引用的《人民日報》的說法就完美詮釋了蘇聯專家的觀點:
北京作為封建王朝的首都,在幾百年裡都代表著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集中點,是靠著剝削工人、農民等等無產階級而建設起來的城市,它之所以能夠佔據政治與文化的高點,是因為它吸了無數工人和農民兄弟的血。
因此,蘇聯專家的方案認為,北京不應該僅僅成為一個以政治和文化為核心的消費城市,而是成為一個以工業和生產為主的生產城市。只有生產,才能給無數的同胞提供就業,進而激勵國內其他城市效法,最終使中國工業能力和生產能力全面提升。
最後,經過很長時間的討論和投票,我們還是採用了蘇聯專家的方案,同時融入了「梁陳方案」中的部分設計和規劃,開始建設北京了。而現在,北京已經成為了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宏偉程度在世界城市中都屈指可數。
而梁思成則是到了70年代的時候,才表露了自己對於蘇聯專家方案的看法:
「我覺得我們國家這樣大,工農業生產不靠北京這一點地方。北京應該是象華盛頓那樣環境幽靜,風景優美的純粹的行政中心,尤其應該保持它由歷史形成的在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上的氣氛。」
當然,梁思成很樂意見到北京和中國的發展,但他想起這段過往時,心中還是難免遺憾。因為蘇聯專家的方案中,在北京的一些古建築必須被拆除,而北京很大一部分的古城牆都因此消失了。
而他自己的方案卻可以將這些古建築幾乎全都保存下來,因此,如果當年我們採用的是「梁陳方案」,或許現在會出現一個更加宏偉的北京了。但說到底也只是「或許」了,現在這麼說倒是有馬後炮之嫌,畢竟我們現在的北京,也十分繁華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