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時間、17萬塊城磚信息!南京成功建立城磚「數字檔案」

2020-12-22 騰訊網

11月25日,歷時3年的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工作圓滿結束。南京城牆建於1366—1393年間,全長35.267公裡,目前保留25.091公裡,為世界現存最長的都城城牆。城磚銘文是南京城牆最具代表性的特色,在數億塊南京城牆城磚中有九成以上都帶有銘文。南京城牆磚文包含的歷史信息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城磚的燒造產地、時間、責任人或單位等眾多信息,是研究元末明初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

△2020年,《南京城牆銘文磚數位化採集與保護方法研究》一文發表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地理信息世界》上

相較於館藏的2000餘塊銘文城磚,絕大部分帶有銘文的城磚仍散落在各段城牆上,長期受自然、人為因素影響,城磚銘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與風化,許多珍貴的銘文信息正逐漸消失,亟待採集與保護。

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利用三年時間,對25公裡城牆本體的磚文信息進行採集,採集了17萬餘塊銘文城磚的照片與坐標信息!

△採集時的考古發現:戳印連珠紋「百戶張具」

△採集時的考古發現:稀有的「大」「善」刻劃紋銘文磚

△採集時的考古發現:刀形印模

如何採集城牆本體上的城磚銘文?

搜索查找銘文

通過「地毯式」搜索查找,全面摸清採集段落內銘文城磚的分布情況。在搜索查找過程中分段、分面開展,按照城牆內外兩側、雉堞、女兒牆、城牆頂面的順序進行有條不紊的查找工作。力爭做到採集區域的銘文城磚不遺漏、不重複。

空間勘測定位

對於城牆雉堞、女牆、城牆頂面等可以直接測量的銘文磚,採用全站儀、GPS測量進行定位;對於城牆本體兩側採集難度較大的城磚,則利用當前先進的傾斜攝影、GPS、三維建模等數位化技術,實現城牆本體銘文城磚的精確定位。

圖像採集與處理

根據城磚的具體位置,對於雉堞和女牆內側、城牆頂面可直接進行拍攝的銘文城磚採用高清數位相機拍攝城磚照片;對於城牆本體兩側採集難度較高的城磚,則利用航拍飛行器進行圖像採集。採集圖像按「一磚兩圖」的方式分別處理成高低兩種解析度,以適應將來的出版、展覽和錄入不同的圖像需求。

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實現了對南京城牆本體城磚銘文信息的搶救性保護,是國內首次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對城牆磚文進行數位化採集與保護的成功嘗試,經過三年採集經驗的摸索與總結,已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備的技術體系,在遺產保護方面具有重要的開拓性、創新性和示範性。磚文採集成果也是城牆數位化展示的重要內容,南京城牆博物館新館中將設立專門的「三維可視化展示平臺」進行展示,觀眾在館內便能了解城磚銘文字裡行間中蘊藏的歷史信息,感受南京城牆磚文的魅力與風採。(總臺央視記者 吳睿)

相關焦點

  • 耗時3年!25公裡南京城牆17萬塊銘文城磚信息有了永久「數字檔案庫」
    「獅子紋」肖形印磚、「金山寺」銘文磚、「合同」合文磚……這些最新發現的罕見而有趣的銘文,你在南京城牆上見過沒?記者近日從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獲悉,耗時3年的南京城牆本體磚文信息採集項目圓滿結束,順利實現了對城磚銘文的搶救性保護,讓25公裡城牆本體的17萬塊城磚信息擁有了永久「檔案庫」。
  • 上億塊城磚是用什麼黏合起來的?南京城牆的三大歷史謎團
    你知道南京城牆為什麼會有「牆中牆」的奇景嗎?你知道上億塊城牆磚是用什麼黏合起來的嗎?……攝製組冒雪拍攝明城牆。南京廣播電視臺供圖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由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和南京廣播電視臺聯合打造的人文紀錄片《城·牆》近期在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 欄目播出,以《城市》《磚銘》《家國》3集篇幅,揭開了許多關於城牆的往事和謎團。
  • 南京城牆的「秘密」,都在央視播的這部紀錄片裡了
    城牆,是南京的文化名片。由南京廣播電視臺打造的人文紀錄片《城·牆》5月1日在CCTV—10(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正式收官。紀錄片共分3集:《城市》《磚銘》《家國》。為什麼南京城牆有「牆中牆」?為什麼明城牆的輪廓那麼奇特?為什麼城牆磚上要有銘文……《城·牆》以明代南京城牆為載體和切入點,揭開了許多關於城牆的往事和謎團。
  • 湖口老祖宗600多年前製造的城牆磚,至今屹立在這裡!
    近日,有熱心市民在南京明城牆遊玩時,竟然發現一塊印刻著湖口的磚石,這是怎麼一回事?咱們老祖宗怎麼會製作一塊城牆磚,大老遠送去南京?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甘肅嘉峪關,那塊定城磚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
    時間來到明代中期,一個接近年關的普通清晨。太陽還沒爬上山,嘉峪關還在熟睡之中,而城樓上的兩個小吏卻頂著寒風,叨叨調侃,打發時間起來。乙:哥哥,你這是在嘉峪關第幾個春秋了啊?(不住的搓手取暖中)甲:開春也算第二載了。剛來的時候也和你差不多,滿身的不適應,現在習慣成自然了。乙:那是,那是。
  • 湖北一70歲老人搜集3萬餘件老磚瓦 準備建博物館
    隨後,均州城演變成丹江口市,鄖陽城演化成鄖縣,後又更名為鄖陽區。「兩座古城被淹了,但歷史沒有淹,文化還存在,磚瓦還存在。」王永國稱,均州城和鄖陽府城被淹前,部分城牆磚被扒下來,成為新建樓房的材料。後來,這些老磚瓦不再作為建築材料,逐漸被拆毀、遺棄。王永國說,這些城磚一塊幾十斤重,先輩費好大勁才做出來的,他看著心疼。
  • 南京城牆為什麼不是四四方方?紀錄片《城·牆》在央視播出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 張然)南京城牆,為什麼能屹立650多年不倒;南京城牆的輪廓,為什麼不是四四方方的;城磚上的凹凸銘文,暗藏了什麼樣的「密碼」……關於南京城牆,你是不是有很多小問號?4月28日至30日,三集人文紀錄片《城·牆》在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播出。
  • 南京發現500年明城牆遺址 暴露野外無人問津(圖)
    「這一段就是明城牆的遺址,少說有500年歷史了。」70歲的宋老漢告訴記者,他在東門鎮居住40年了,在他年輕時就聽老人說,附近有古代城牆的遺址。不過,宋老漢表示,就連他這把年紀,也未能見到城牆上哪怕一塊磚,只有城牆地基的遺址。  「上世紀70年代我剛搬過來時,附近有不少居民到城牆上扒石頭蓋房子,當時已經不見有青磚了,全是地基上的大石頭。」
  • 南京的明城牆,為什麼不「網紅」呢?
    現在國內有城牆的城市不算太多了,最典型的當屬南京和西安。不過,南京城比西安城要多一份靈氣,少一份規矩,勢隨山水。南京的明代城牆長度為33.676公裡,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蒙受過戰火的硝煙、甚至遭到拆毀,南京卻也保留下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牆體。即便這樣,南京現存的城牆長度仍大於西安。
  • 初冬,我徒步在南京小桃園段城牆,感受歷史的韻味
    據史料記載,定淮門有一座門券,高約8米,寬約6米,城門外側有一層石質拱券,其上是城磚拱券。明洪武七年(1374年),秦淮河發生水患,馬鞍門易名為定淮門,以求秦淮安定。據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定淮門門券及南側城牆陸續遭到拆除。因此這裡只剩地名,不見城門了。
  • 物業檔案的建立與管理
    物業管理公司行政管理檔案的收集範圍包括:公司的設立、變更申請、審批、登記以及終止,勞動工資、人事、法律事務、教育、培訓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2)收集時間。 有關的文件一旦實施完畢,應及時收集,一般不應超過1年時間。
  • 留住南京記憶,百年老廠檔案揭秘雲錦工藝精華
    南京市檔案館史料開發利用處副處長王偉告訴記者,1997年中興源和同屬輕紡集團的幾個廠合併,老廠區的一些東西也搬到了河西應天大街的一個紗廠裡,由託管中心專門處理善後事宜。 「2009年,我參與了中興源的檔案接收工作,中興源絲織廠的檔案近3000卷,而且大多保存完整,有文書檔案、科技檔案、實物檔案和聲像檔案,對我們揭示雲錦工藝有非常大的幫助。」
  • 全國首個海員證電子檔案相片網絡採集自動傳輸成功
    1000時,全國首個海員證電子檔案相片正式在廣州海事局政務大廳自動採集傳輸成功,標誌著廣東省全面啟用海員證電子檔案相片網絡採集自動傳輸系統。據了解,海員證照片採集從過去船員到照相館拍攝照片,把內含電子照片的光碟帶給海事前臺工作人員進行照片信息採集,到現在讓船員電子照片自己跑進海事信息網絡,讓廣大船員朋友不僅節省時間,還便利許多,這僅僅是廣東海事局海事信息化建設一個縮影。
  • ——我市檔案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掠影 - 寧波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2019年寧波市數字檔案館被批准為「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近日,鄞州區數字檔案館通過「全國示範數字檔案館」系統測試,我市國家級數字檔案館已達10個,居全省乃至全國前列。    中心建立後,原保管在各部門的社保檔案由人社檔案中心集中管理,鄞州參保人員查詢醫保、養老、就業等社保檔案無需多個地方奔跑,只需向人社檔案中心申請即可。    目前,中心館藏有業務檔案49757卷,文書檔案7651件、會計檔案8936卷,失業職工人事檔案5.2萬件,流動人員人事檔案13.6萬件。
  • 陳慧: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過程中的隱性知識分類
    其概念的提出源於檔案資源觀,馮惠玲[2]認為檔案是承載集體記憶的具有獨特價值的信息資源,並提出數字檔案資源為檔案資源觀提供了新元素和新視角,主張將數字檔案資源納入檔案資源範疇;安小米等[3]曾對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進行深度研究,並基於廣義的國家檔案資源觀提出數字檔案資源整合與服務的主要目的是優化與創新資源整合服務方式,實現資源服務能力的提升。
  • 建成101年,被國務院點名,這處神秘建築火了
    漫步在南京大學的校園,得以窺見金陵城的四時光景。而不論何時何季,南大人總會一眼望向在校園裡佇立百年的北大樓。它同南大一起跨越世紀,是南大學子眼中拍照必去的"打卡地"。今天,小編要帶領大家探尋南大"網紅"建築——北大樓。
  • 聚焦丨《中國品牌檔案》紀錄片:鑫遠·太湖健康城——健康中國的...
    關注民生,欄目組說:  今年我們聚焦健康  根據全國老齡辦數據,2020年全國60歲老年人口將達2.48億,老齡化水平為17%。我國面臨未富先老的局面,人口老齡化必使大健康產業受到更多關注。黨的十八大指出,黨中央把人民身體健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指出:到2030年,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達到16萬億。  究竟怎麼樣的模式才能被稱為健康中國樣本呢?《中國品牌檔案》欄目組一直在尋覓。走過了全國很多城市,這樣那樣的健康城,總感覺有些雷同,缺少靈魂。  鑫遠·太湖健康城的新型生活形態社區,完 美切合了欄目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