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天結束,人們開始趕回自己家中的時候,《深夜食堂》老闆的一天,才剛剛開始,這部根據第39屆日本漫畫家協會獎大賞獲獎漫畫改編的連載短劇,在22日凌晨結束了第三季的播出。
什麼是深夜食堂?
《深夜食堂》被譽為最具治療系的深夜劇集代表作,以一間食堂小店為場景,食堂開業時間是每天深夜12點至清晨7點,故事的男主角是一個臉上帶著隱隱刀疤的神秘男老闆,菜單簡單到只有——豬肉套餐和幾種酒水,且酒水還是限量供應。但這個小食堂的人氣卻很旺,因為老闆可以用有限的食材為每位顧客做出特殊的食物,比如:紅色煎香腸、醬油炒飯、拉麵、土豆沙拉、雞蛋三明治。《深夜食堂》每一集都會分享一道充滿回憶和情感的簡單美食,而每個故事主角的身份也都各異:有想成名的女歌手、有AV男主角、有黑社會的老大,不一樣的身份背後卻都有著同樣感人的溫暖故事。
深夜食堂的魅力?
國外對食物有種說法叫「comfort food」,即治癒系美食,失戀或者心情不好時,最適合用食物來填滿心的空虛,而胃往往比心更忠誠。日本演技派大叔小林薰在《深夜食堂》扮演食堂「老闆」,是該劇靈魂人物。老闆是個普通的中年男人,看起來不苟言笑,但他在每一集中都能說出含有哲理的話,給前來「深夜食堂」的食客們以鼓勵。
因此「深夜食堂」最大的魅力在於,老闆與食客之間的交流,如第三季中,通過在深夜裡炸香的肉餅,牽出兩段愛情故事:曾經紅極一時的女歌手,重回食堂,品味丈夫生前喜歡的炸肉餅,因為丈夫離世,她決定放棄自己的歌唱生涯。同時,美食評論家來到食堂,他得癌症的妻子唯一的願望就是再聽一次女歌手唱歌。最終,老闆用「請以後為自己唱歌吧」的鼓勵,將受傷的人們湊齊,用美食與歌聲撫慰他們的胃和心靈。
深夜食堂有多火?
《深夜食堂》改編自日本人氣漫畫,日本知名漫畫家安倍夜郎創作的作品,漫畫版曾於2007年獲得「第55回小學館漫畫賞」及「第39回漫畫家協會大賞」,改編後該劇被稱為「最有人情味的日劇」,集合了小林薰、松重豐、小田切讓等實力派演員。
2009年《深夜食堂》在日本電視臺深夜時段播出後引發很大反響,食物和人情的結合也讓這部劇在中國擁有不少粉絲。該劇由國內視頻網站在今年5月30日獨家引進,第三季在2014年10月19日同步開播,截至最近的第三季第九集,站內累計播放量近8000萬,每集均有270萬以上的播放量。
翻譯最愛「貓飯」
作為《深夜食堂》漫畫中文版翻譯陳穎,她最愛的則是「貓飯」一集,因為這一集裡主人公從籍籍無名到大紅大紫歌手的人生,跟陳穎選擇專業翻譯道路的艱辛經歷很相似,「劇裡的女孩在沒成名的時候總是一個人去唱卡拉OK,而我則是一個人翻譯和寫作,有好長一段時間工作上總是被拒絕」。
陳穎表示,《深夜食堂》雖然被稱為溫暖治癒系神作,其實主題很悲傷,「因為很多故事都在講生命無常。但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會一直留存在記憶裡,給人希望和溫暖。人與人的相遇很難得,應該珍惜。」
■ 人物
《深夜食堂》中的角色幾乎都是小人物,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感不強,卻有著各自的喜怒哀樂,這些平凡人的故事,正是該劇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就像他們吃的那些美食,簡單尋常,卻值得回味。
流浪者(小田切讓飾)
流浪者總是坐在角落裡,默默地吃花生,從來不和店裡的人說話。他曾在賭場工作,準備向女友求婚的那晚被抓,出獄後變成了流浪漢。某天,他在深夜食堂碰到了前來送外賣的前女友,才知道昔日愛人早已嫁給他人。他想和她重歸於好,但最終,前女友選擇了留在丈夫身邊。
阿龍(松重豐飾)
阿龍第一次到店裡,點了一份煎章魚香腸,他不愛說話,直到某次黑社會人士被抓,大家才知道他是黑社會老大。後來,常客們知道了他愛吃煎香腸,是因為高中時候喜歡的女生久美總是給他做這道菜。他得知久美得了癌症後,帶著煎香腸去看多年不見的久美,解開了心結。
小壽壽(綾田俊樹飾)
常客之一,經營著一家小酒吧。他不愛異性,總是打扮得花枝招展,也從來不介意別人對他評頭論足。因為和阿龍分食一份煎香腸,他就愛上了阿龍,但他從來不求對方回應。
瑪麗琳(安藤玉惠飾)
瑪麗琳是一位脫衣舞女,總和不同的男人戀愛,她喜歡每個男友愛吃的食物,但她和母親關係不好,一次母親找藉口到東京來看她,還到她跳舞的地方看她表演。在母親的撮合下,瑪麗琳找到了真愛。
■ 接檔劇
趙文瑄出演「孤獨美食家」
電視劇版的熱播,使得《深夜食堂》將於2015年1月31日在日本推出電影版,除了脫衣舞娘、同志酒吧媽媽桑、黑道大哥、茶泡飯三姐妹等原班熟客持續光顧外,更有由小田切讓、多部未華子等優秀演員飾演的全新角色加入。延續原作中對當代日本人生活的描述之餘,還會加入針對福島核災與相關救援行動所提出的不同視角與反思。
暫時不能看到電影版的國內觀眾,可以在國內視頻網站接下來的深夜檔中看到,與《深夜食堂》並稱日本兩朵「深夜報社」治癒心靈神劇的《孤獨的美食家》,這是由漫畫家久住昌之創作的著名漫畫,土豆翻拍,中國版由趙文瑄出演伍郎一角,通過主人公一個人品嘗美食的故事來講述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