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一種愛叫「爸爸不喜歡吃」「媽媽不喜歡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小時候還天真的以為可能爸爸媽媽真的是不愛吃,所以自己就理所當然的都吃掉。
可是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那都是父母善意的謊言,是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真的好嗎?
小盧家孩子3歲了,平時家裡的生活也不是特別富裕,但是為了孩子,一到周六周日小盧就會給孩子改善生活,雖然吃的也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但是看著好幾種那玩意的樣子,小盧心理特別開心。
每當孩子讓自己的時候,小盧都會說:「爸爸不愛吃,您們吃吧」,小盧想把東西剩下來給孩子吃。
可是前段時間小盧聽朋友講了一個故事,從那之後小盧再也不對孩子說:「爸爸不愛吃」這樣的話啦,而且改善生活的時候,小盧和妻子都會主動分享孩子給的好吃的。
因為朋友說的就是一位家長,平時家長把好吃的都省給孩子,自己捨不得。每當孩子問自己的時候,他都會以自己不喜歡吃為理由。
家長本以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吃的開心,可是萬萬沒想到自己這樣做竟然給孩子養成了習慣,孩子不僅沒有感恩家長,反而理所應當。
有一次家長主動吃了一口好吃的,孩子竟然死活不願意,非要家長吐出來才行。最後沒辦法家長只能把自己嚼了一半的東西又給吐了出來,孩子這才罷休。
從那之後小盧再也不用這樣的方式對待孩子了,因為小盧不想像朋友口中的那位家長那樣,本來是對孩子的疼愛,卻變成的傷害。
其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的行為,家長這樣做只會讓孩子:
1.變得特別自私
家長平時如果總是用「我不喜歡吃,你吃吧」來回饋孩子,孩子在家長的培養下會變得特別的自私,因為孩子習慣了家長的這種奉獻,一旦家長有一天不讓給孩子吃,孩子就會接受不了。
家長可以讓著孩子,但是別人可沒有理由讓著,如果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家長最好不要這樣做!
2.不懂分享
家長總是用「我不喜歡吃,你吃吧」和孩子互動,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會懂的分享,因為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的就是自己不喜歡,孩子也沒有必要讓父母。
漸漸地孩子不只是和父母之間不懂分享,孩子和小朋友之間也是如此,他們會認為別人都不喜歡吃,只有自己喜歡。
3.不懂感恩
家長總是對孩子說「我不喜歡吃,你吃吧」,雖然家長是愛孩子,但是孩子卻不會感恩父母,因為父母沒有正確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父母用自己不喜歡吃來當藉口,孩子會信以為真,覺得父母就是不喜歡。
所以家長對待孩子要學會正確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而且家長平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恰當的愛孩子,而不是把自己對孩子愛變成是溺愛,因為溺愛孩子傷害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家長。
家長教育孩子是該如何做到不溺愛孩子?
1.該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不要越權
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不要總認為孩子小,於是總想替孩子去做一些事情,讓孩子只等現成。
這樣家長就會把孩子養懶養刁,如果有一天家長不做了,或是做不好孩子就會責怪家長。所以孩子小時候該孩子做的事情,家長一定不要越權,放手讓孩子去做,不管孩子做的好與不好,過程遠比結果更重要。
2.該孩子承擔的責任,家長不要包庇
有些時候家長總怕孩子受傷,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家長都會衝在孩子的前面去保護孩子。
但是家長這樣做對孩子一點好處沒有,家長要想讓孩子真正的成長就要讓孩子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家長一味的包庇,只會讓孩子退縮。
3.該對孩子放手的,家長不要過度保護
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不要過度的去保護孩子,家長可以跟隨孩子一輩子嗎?
顯然是不能的,所以家長總是過度保護孩子,想沒想過將來自己不在了,孩子又該如何生存呢?所以家長能做的就是自己健在的時候,教會孩子如何自我保護,而不是等著別人來保護。
愛分很多種,家長一定要把握好對孩子的愛,不要讓自己的愛傷害了孩子,這種愛不管是對於自己還是孩子,代價都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