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撒潑打滾要糖吃:比起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無條件愛著父母

2020-12-21 心海一隅

【1】

剛看到一則非常暖心的視頻,江西吉安的一對父子倆,爸爸嘴裡含著棒棒糖坐在地上,寶寶走過來拿走了爸爸的棒棒糖。

爸爸立馬躺倒開始撒潑打滾,寶寶愣了一下,趕緊把棒棒糖塞回爸爸嘴裡,等爸爸坐起身來後,寶寶還特意拍了拍爸爸的胸口表示安慰。

網友們都評論說寶寶太可愛了,想起之前看到日本一檔綜藝節目,安排爸爸帶著兒子去買喜歡的玩具,結果爸爸覺得價格太貴了。

不想買的爸爸立馬躺在地上開始撒潑,兒子想去拉爸爸起身,爸爸卻繼續打著滾,兒子只好說:「那就算了,不買了。」

看的出來,兒子雖然很想買玩具,但是相比不讓爸爸難過,他寧願選擇放棄玩具,跟把棒棒糖還給爸爸的寶寶一樣,他們更願意看到爸爸開心。

可是當孩子撒潑打滾的時候,大部分父母怎麼做的呢?前一段時間一位媽媽帶著2歲多的兒子乘坐高鐵,臨下車的時候,兒子不停地哭鬧。

這媽媽居然直接把兒子扔下獨自下了車,等冷靜下來才想起報警求助,折騰警察聯繫下一站的派出所,才把兒子安全找回來。

這得是多不愛孩子的媽媽才能幹得出來的事情呀!其實比起很多有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才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的。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無條件的愛,這一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就愛你原本的模樣,不需要擔心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而使那一份愛少了一點點。

父母原本應該無條件地愛孩子,但是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卻容易生氣暴怒,甚至打罵孩子,根本比不上孩子愛父母的多。

【2】

即使被打,孩子還是最愛媽媽。

「媽媽被拘留了,想媽媽,哪怕她打我,我也願意待在她身邊,要不然我就沒有媽媽了。」這是陝西西安7歲男孩天天對記者說的一句話。

天天被送到醫院的時候,全身多處軟組織陳舊性損傷,胸前部有一個15釐米的劃傷。用菜刀劃,用電線抽,這都是天天媽媽打他的手段。

即使被媽媽如此毆打,天天都沒有怨恨媽媽,新聞爆出很多人質問這媽媽怎麼下得去手?後來天天媽媽接受採訪時說:「我打他肯定是有原因的。」

原來天天媽是未婚生子,她一個人靠著兩千多的工資養活天天,天天很調皮,在學校用鉛筆戳別人眼睛,用盆砸別人的頭。

媽媽給天天錢去買東西,結果他拿回來一沓錢說是自己撿的,這樣欺負同學還偷錢撒謊的行為,讓媽媽再也控制不住怒火,狠狠地打了天天好幾次。

天天這樣頑劣跟父愛缺失有關係,跟媽媽教導不當更是脫不了關係,當媽媽抽打孩子的時候,心中對孩子的愛早就蕩然無存了。

跟媽媽有條件的愛相比,即使天天被打到渾身是傷,還是想要跟在媽媽身邊,因為在他小小的世界裡,媽媽就是他最愛的人呀!

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說,父子間相愛,本出於天性,而要講究利害,就失去了家庭的溫暖。

父母是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原本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愛孩子,不能因為孩子犯錯了,或者表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收回對孩子的愛。

這樣帶有附加條件的愛,只會讓孩子的心暗自受傷,可是孩子還是會無條件地愛父母,單純可愛的孩子,真的不應該只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

【3】

愛父母是孩子心甘情願的事情。

孩子乖巧懂事,考試滿分的時候,父母愛孩子那是不用說,可是當孩子成績不好,表現不乖的時候,父母總會提出各種要求讓孩子順從。

誠然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但是教育要基於愛才能讓孩子更容易接受,而父母即使做得不對,孩子還是會心甘情願地愛父母。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在北京左安浦園小區7樓,媽媽拖拽著女兒要一起跳樓,女兒哭著喊著說:「媽媽我不要!媽媽我不想死!」

母女倆抱著一起哭,女兒一直勸說媽媽不要死,可是媽媽不為所動,最後女兒哭著說:「媽媽,你別拽我,我自己跳!」

因為丈夫出軌不願意回家,身為妻子受不了就拽著女兒輕生,媽媽的做法肯定是不對的,但是女兒在這樣危急的時刻,還是願意陪著媽媽一起。

女兒對媽媽的愛可謂超越生死,而媽媽卻想要以女兒的命要挾爸爸回心轉意,到底是父母愛孩子,還是孩子更愛父母,在這一刻顯得分外真切。

有句俗話說,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話糙理不糙,孩子是天然愛父母的,無論父母長得什麼樣,做了什麼事情,孩子都不會嫌棄父母。

即使父母做得不對,孩子還是願意包容父母,竭盡所能地幫助父母,因為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就是天,天一定不能塌了。

有人說,無條件的愛,就是當我們愛一個人,我們愛的是這個人的本來樣子。

無論何種情境或無論對方是否讓自己失望的情況下,都願意選擇去愛對方,這樣無條件的愛,真的只有孩子愛父母才能做得到了。

【4】

父母要對得起孩子這份無條件的愛。

父母跟孩子之間基於天然的血緣關係而建立,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父母一般能做到無條件地愛孩子,只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開始對孩子提出條件來。

而孩子卻不會因為長大而減少對父母的愛,即使父母做錯了,他們也願意等待父母改正,父母想要對得起孩子的這份無條件的愛,應該這樣做:

首先,父母不做錯事情。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老師,就是父親和母親。

為人父母就是要做孩子成長的示範者和引領者,父母要儘量不做錯事情,無論是遵守法律法規等基本準則,還是不逾越社會道德規範等做人要求。

要知道你每一次闖紅燈的樣子,都會讓孩子的內心經歷掙扎,因為他愛你願意包容你,但是你做錯了事他又期待你能改正。

不讓孩子在又愛又恨中撕扯,讓孩子擁有更純淨的成長環境,父母就需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做錯事情就是基本的條件。

其次,父母不傷害孩子。

當父母最難做到的,就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還能愛孩子,但是即使真的很難,也要確保不能傷害孩子,尤其是打罵。

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可以設置「冷靜角」讓孩子反思,可以減少看動畫片和玩玩具時間,還可以控制孩子的零花錢。

最傷害孩子的就是父母一句句諷刺挖苦和一次次的巴掌拳頭,要知道這些傷害都會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久久難以癒合。

當父母真的能夠在無條件愛孩子的前提下,冷靜客觀地教育孩子,才會對得起孩子當初在天上選擇父母的那份愛。

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庇護所,如果父母都不能給孩子遮風擋雨的話,怎麼能奢求孩子始終如一地愛父母呢?

相關焦點

  • 孩子撒潑打滾,父母冷眼旁觀!90後父母育兒方式到底有多野?
    當我們有了孩子後,才明白為人父母有多不容易,但是在育兒這條路上,90後父母的育兒觀總是能「另闢蹊徑」,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有覺得好有道理。或許,這就是90後身上獨特的「沙雕」氣質吧。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當90後有了孩子後,他們的育兒方式有多硬核呢?
  • 無條件養育:無條件接納與愛,是為人父母的終生修行
    如果孩子們的行為影響到自己,令自己處於尷尬境地,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們,原諒他們,接納他們嗎?我想大部分的父母應該很難做到這點——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無條件地愛著孩子。其實看了這段文字,我也是覺得自己對孩子正給予有條件的愛,這樣的愛是建立在一定的條件之上,是孩子要達到我們期待中的某種程度或是要求,才會把我們的愛釋放出來,否則我們會吝嗇自己的愛,甚至會覺得孩子不配擁有我們「無私」的愛!
  • 「孩子,我不會在你哭的時候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
    也就是說,當孩子情緒出現失控,甚至撒潑打滾的時候,如果引導得當,或許也是一個好的教育機會。那麼面對孩子的哭鬧,有什麼好辦法呢?1、以不變應萬變《爸爸去哪兒》中,嗯哼因為要上交玩具而哭鬧不止,甚至任性耍賴。
  • 14歲李嫣近照曝光自信爆棚:父母無條件的愛,是孩子自信的底氣
    心理學家說,一個自身價值被肯定的孩子,心裡會非常踏實,才有能量面對全世界。而這種自信,就是來源於父母。讓孩子自信,父母首先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所有缺點和問題,然後用正面的方式喚醒孩子的內在驅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內心的愛,他們建立起最牢固的安全感,父母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孩子的智商,情商,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充足的陪伴,讓孩子內心溫暖,精神富足。
  • 《童年不缺愛》:被愛的孩子是幸運,會愛的父母是奇蹟
    但實際上無條件愛著奧吉的父母才是最大的奇蹟。正如知乎網友花不見桃說的:「奧吉並不是wonder,不是奇蹟。他是lucky,是幸運。他的父母才是奇蹟,是奇蹟暖暖。」畢竟在這個世界上,身殘志堅的孩子多,但無條件愛孩子、包容孩子的父母少。
  • 「我不會在你哭時抱起你」,聰明的父母,從不被孩子的情緒挾持
    想起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過的一句話:「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確實是。等孩子情緒平復下來,確認父母是愛他的,他才會放開心扉聽得進勸,我們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得償所願。2、學會跟孩子「討價還價」閨蜜的女兒跟我的女兒同歲,卻從不會撒潑打滾。我忍不住向閨蜜取經。
  • 孩子的愛才是無條件的
    我們常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最無條件的。但真的是這樣嗎?當你辛苦做好的健康輔食被孩子掀翻在地的時候當早教班的其他小朋友手指分化很好,而你的孩子食指和中指還打不開的時候當孩子因為你吃了一口他的小蛋糕而大發雷霆,說「我不愛你啦!」
  • 無條件愛你的,只有你的父母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紀的時候都希望找一個人來愛自己,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往往忽視了那個最愛我們的人,其實他一直陪伴在我們的身邊,而且這麼多年來一直不離不棄,最重要的是他對我們的愛一直是無條件的。其實他們就是我們的父母,從小到大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一直都是他們有的時候我們會忘記了他們的存在,那是因為我們早就習慣了他們在我們的身邊。所以說有人會覺得好像沒有人來愛自己,但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觀念,因為我們的父母一直都在我們的身邊,世界上能夠無條件對我們好的,也只有他們。
  •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父母必看)
    他說:「苦,每天要做好多作業啊。」 我說:「這世上很多人都很苦的,比如那個在案板下學習的小女孩,比如做銷售的爸爸,做保安的叔叔,清潔阿姨,擠地鐵的上班族,發傳單的推銷員. 他們都很苦的,沒有誰比誰過得容易,只是有人扛了下去,有人扛不下去。 可人生,總得需要自己成全的。」
  • 「爸爸不愛吃給你吧」,父母無私的愛,到頭來帶給孩子的卻是傷害
    天下有一種愛叫「爸爸不喜歡吃」「媽媽不喜歡吃」。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小時候還天真的以為可能爸爸媽媽真的是不愛吃,所以自己就理所當然的都吃掉。可是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原來那都是父母善意的謊言,是父母對孩子的無私的愛。但是父母對孩子的這種愛真的好嗎?
  • 孩子號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育兒方式要不得
    大不部分人都認為:孩子當眾撒潑打滾,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勸去安慰,擔心慣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該給孩子一點顏色看一看,你哭鬧是沒用的,我們不會妥協。我卻覺得,這到底是太年輕啊,做事太草率。
  • 這三種父母,最容易把孩子養成仇人,你對孩子愛的方式正確嗎?
    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那種由愛生恨,又愛又恨,愛恨交加的「仇人」,實際上要比血海深仇的那種仇更加讓人誅心。其實,要說這更誅心的是,這個既讓人愛不起而又恨不得的人,Ta可能是我們身邊的父母。為什麼說有些父母哪怕傾盡了幾乎所有的愛,而卻把孩子愛成了仇人呢?
  • 電影《我是山姆》:愛孩子,很多聰明父母比不上只有七歲智商的他
    文/學乃身之寶很多父母都知道,愛孩子應該無條件,但他們給予孩子愛時,往往都是有條件的。比如很常見的「你只有學習成績好,我才能滿足你的需求或願望,我才會愛你」,而這樣的愛,不是真正的愛,它是一種交換。這種交換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會帶來負面影響。父母要讓孩子知道,他們愛的是你這個人,和成績好壞無關。當然,這並不代表,孩子可以放任自己,因為無條件地愛和無條件地滿足是不同的。
  • 女孩被親媽虐死前,還說要抱抱:孩子無條件愛你時,請溫柔相待!
    因為媽媽之前時常叮囑她,糖吃多了,會頭疼的。  她這才明白,女兒畫的不是別人,正是她心愛的媽媽。  在你看不見的地方,孩子正在偷偷努力愛著你。  下雨天,一個男孩子坐在車上等待媽媽。  害怕媽媽的坐墊被淋溼。  於是他的小臉蛋就成了保護坐墊的小雨傘。  可能低頭不舒服,他仰起頭來休息一下。  可看到坐墊被淋溼,他又趕緊用小手去擦拭。
  • 無條件愛孩子和溺愛,究竟有什麼區別
    「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無條件的愛而已。」這是電影《我是山姆》中的一段對白,該電影講述了一位智力有缺陷的父親撫養女兒的溫情故事。智力水平只有7歲兒童水平的父親山姆能力有限,卻把所有溫柔和愛意都給了女兒。無條件的愛,可以給孩子安全感。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 孩子在路邊撒潑打滾,90後父母冷眼旁觀: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當你的孩子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的時候,作為父母你會怎麼辦?有的父母捨不得讓孩子哭鬧,就會乖乖地答應孩子所有的要求;有的父母會覺得丟面子而大聲的呵斥孩子,還會說出「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也有的父母就靜靜地看著孩子,不論那個小人是怎樣折騰......
  • 李玫瑾:「低層次父母」才跟孩子講大道理,高智商的父母都這樣做
    每當孩子撒潑打滾,胡攪蠻纏的時候,父母的腦海中裡都會出現這樣的一個念頭:我怎麼生出這麼個祖宗?因為要顧及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克制自己不打孩子,壓著心裡的火跟孩子講道理,但是孩子才不管你生不生氣,就是跟你對著幹,到最後,孩子的毛病沒有改,還把你氣得不行。
  • 「你乖我才愛你」?父母對孩子「有條件」的愛,其實是「傷害」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曾說過,對孩子們只是愛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無條件地去愛。並且指出,要去愛他們本身,而不是愛他們所做的事。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表達對子女的愛時,總是會出現一些附加條件。當孩子淘氣的時候,父母往往會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愛你了,不要你了"。
  • 孩子撒潑打滾,年輕父母教育觀,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現在時代變化非常快,很多90後成為父母了,變成父母才明白父母帶娃有多不容易,真頭疼,當然有時候也非常快樂。當90後第一回當爸爸看到孩子出現撒潑打滾、無理取鬧情況下,一下子就想起自己的小時候,心中暗道,如果這時候心軟滿足孩子的要求,將來就會一發不可收拾,當然想法不同,還時候孩子非常氣人,有的時候也可愛真是又愛又恨。
  • 致父母:你永遠不知道你的孩子有多愛你
    從孩子呱呱墜地起,一場陪伴就開始了倒計時。人總是矛盾的,擁有的時候不懂得珍惜,失去過後才開始後悔,總以為只有愛情是這樣,沒想到做了父母才知道,原來親情也是這樣。總覺得父母還年輕,自己可以有無所顧慮,等到父母生病臥床後才後悔自己沒有多陪伴父母;孩子小時候纏著我們,我們總覺得煩覺得累;但等到孩子長大去遠方求學工作,才發現時光如梭,曾經的小人兒早已長大,漸行漸遠。我們都知道,父母是愛孩子,這種無私純樸,不求回報的愛感染了許多人。我們以為自己愛孩子如生命,卻不知道,孩子愛我們更無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