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憑什麼認為你能照顧她?你憑什麼認為你能撫養他?」
「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無條件的愛而已。」
這是電影《我是山姆》中的一段對白,該電影講述了一位智力有缺陷的父親撫養女兒的溫情故事。
智力水平只有7歲兒童水平的父親山姆能力有限,卻把所有溫柔和愛意都給了女兒。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孩子安全感。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奇葩說》辯手龐穎童年獲得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導致她成年後都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伴侶無心的一句話,也會讓龐穎懷疑自己「他是不是在嫌棄我」,幼年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延續並影響如今與伴侶的親密關係。
龐穎說,她一定要成為「別人家小孩」,她爸才會在假期對她好。
成為「別人家小孩」,就是她獲得父母之愛的條件。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被無條件愛著的人會自帶光芒。電影《奇蹟男孩》中的Auggie就是被無條件愛著的小孩。
他一出生就被確診為特雷徹·柯林斯綜合症,面部有明顯畸形。
孩子10歲前,Auggie媽媽放棄碩士學位,在家幫助Auggie自學;10歲時,媽媽做出艱難的決定,送他去學校。
與父母預想的一樣,他上學的第一天就被同學嘲笑長相。同學們說:誰跟Auggie這個怪物交朋友就會感染。
Auggie放學回家後,戴上面具遮擋面部,一句話都不肯說。
媽媽說:「你一點都不醜。」
爸爸說:「雖然你不是很喜歡它,但是我喜歡,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想看我兒子的臉。」
父母無條件的愛,讓Auggie重拾信心,不再覺得自己是怪物,而是個有點特別的小孩。
他不再懼怕那些惡意,也漸漸在學校收穫朋友,獲得其他同學尊重。
被有條件愛著的孩子,生存於「被愛要挾」的情景之下,孩子覺得自己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不會再獲得愛,就會被拋棄。
而被無條件愛著的孩子,從父母這獲得的安全感,能抵禦外界的風雨。
不明就裡的寶媽,可能會以為不點媽在鼓勵溺愛孩子,其實不然,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有著本質區別。
沒有原則且無條件的是溺愛,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而有原則!
在《奇蹟男孩》中,Auggie的媽媽雖然無條件地接納著孩子,她對孩子卻還是有原則的,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媽媽並不會無限包容他,而是會指出他的錯誤。
如何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呢?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根據「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兩個維度,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其中,權威型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而有原則的愛;溺愛型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的是放縱自由式的愛。
權威型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高反應。
溺愛型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高反應。
權威型家庭教養出的孩子人格最為健全,而溺愛型家庭教養出的孩子,童年時期容易衝動、反抗和叛逆,對成人苛刻又依賴,青春期自控力差,容易誤入歧途,沉迷網遊、吸毒等。
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其實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