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條件愛孩子和溺愛,究竟有什麼區別

2021-03-03 親子育兒精選

「你憑什麼認為你能照顧她?你憑什麼認為你能撫養他?」

「孩子最需要的只是無條件的愛而已。」

這是電影《我是山姆》中的一段對白,該電影講述了一位智力有缺陷的父親撫養女兒的溫情故事。

智力水平只有7歲兒童水平的父親山姆能力有限,卻把所有溫柔和愛意都給了女兒。

無條件的愛,可以給孩子安全感。

什麼是有條件的愛?

《奇葩說》辯手龐穎童年獲得的愛是有條件的愛,導致她成年後都一直都缺乏安全感,伴侶無心的一句話,也會讓龐穎懷疑自己「他是不是在嫌棄我」,幼年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延續並影響如今與伴侶的親密關係。

龐穎說,她一定要成為「別人家小孩」,她爸才會在假期對她好。

成為「別人家小孩」,就是她獲得父母之愛的條件。

什麼是無條件的愛?

被無條件愛著的人會自帶光芒。電影《奇蹟男孩》中的Auggie就是被無條件愛著的小孩。

他一出生就被確診為特雷徹·柯林斯綜合症,面部有明顯畸形。

孩子10歲前,Auggie媽媽放棄碩士學位,在家幫助Auggie自學;10歲時,媽媽做出艱難的決定,送他去學校。

與父母預想的一樣,他上學的第一天就被同學嘲笑長相。同學們說:誰跟Auggie這個怪物交朋友就會感染。

Auggie放學回家後,戴上面具遮擋面部,一句話都不肯說。

媽媽說:「你一點都不醜。」

爸爸說:「雖然你不是很喜歡它,但是我喜歡,這是我兒子的臉,我想看我兒子的臉。」

父母無條件的愛,讓Auggie重拾信心,不再覺得自己是怪物,而是個有點特別的小孩。

他不再懼怕那些惡意,也漸漸在學校收穫朋友,獲得其他同學尊重。

被有條件愛著的孩子,生存於「被愛要挾」的情景之下,孩子覺得自己一旦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不會再獲得愛,就會被拋棄。

而被無條件愛著的孩子,從父母這獲得的安全感,能抵禦外界的風雨。

不明就裡的寶媽,可能會以為不點媽在鼓勵溺愛孩子,其實不然,無條件的愛和溺愛有著本質區別。

沒有原則且無條件的是溺愛,我們給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而有原則!

在《奇蹟男孩》中,Auggie的媽媽雖然無條件地接納著孩子,她對孩子卻還是有原則的,當孩子做錯事情時,媽媽並不會無限包容他,而是會指出他的錯誤。

如何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呢?

美國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根據「情感聯繫」和「行為控制」兩個維度,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四種類型,權威型、獨裁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其中,權威型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而有原則的愛;溺愛型教養方式給予孩子的是放縱自由式的愛。

權威型家庭主要的特點是:高要求,高反應。

溺愛型家庭主要的特點是:低要求,高反應。

權威型家庭教養出的孩子人格最為健全,而溺愛型家庭教養出的孩子,童年時期容易衝動、反抗和叛逆,對成人苛刻又依賴,青春期自控力差,容易誤入歧途,沉迷網遊、吸毒等。

區別無條件的愛和溺愛,其實很簡單。

相關焦點

  • 愛和溺愛是兩件相反的事
    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是「反愛」的,所以也是反教育規律的,會阻礙兒童正常潛能的發展,剝奪了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了很多生活能力,這就是為什麼被「溺愛」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比如沒主見、窩裡橫、沒有同理心等。愛則是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
  • 孩子的愛才是無條件的
    我們常說我們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最無條件的。但真的是這樣嗎?當你辛苦做好的健康輔食被孩子掀翻在地的時候當早教班的其他小朋友手指分化很好,而你的孩子食指和中指還打不開的時候當孩子因為你吃了一口他的小蛋糕而大發雷霆,說「我不愛你啦!」
  • 【王者智慧】沒有原則的愛就是溺愛,對孩子更是傷害!
    愛孩子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是父母一生的事業,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多都是無私的溺愛無條件的寬容,要怎麼做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長,這是當今家長都在探討的課題,可是溺愛孩子成為了現今社會的普遍現象,尤其隔代教育更為嚴重,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頂在頭上怕摔了,造就了孩子任性、自私、目無他人、更別說孝順父母了,溺愛成為了孩子的第一大殺手。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從小到聽到大父母最常說的的話是:我們最大的錯,就是太溺愛孩子了! 而那些給了孩子很多愛和滿足,把孩子養得很好的父母,最常說的是:養育孩子,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繼續覺察成長。動不動害怕「溺愛」孩子的父母,就好比一口枯井整天擔心自己把村子淹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時候鬧斷奶鬧得最兇的是婆婆。
  • 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
    先寫溺愛,是因為溺愛型父母會最先覺得冤枉。溺愛型父母覺得,我都這麼愛孩子了,好吃好喝的都給他,他想要什麼我都盡力去滿足,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我怎麼就不愛孩子了?我不光物質滿足他,我精神也滿足他啊,我隨時關注他的情緒變化,不高興了馬上哄著,我都不知道還能怎麼再對孩子更好了。可是結果呢?結果往往是:孩子不懂感恩、囂張跋扈、不守規則、很難融入社會。
  • 武志紅又放狠話: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最大謊言
    我不能說父母不愛我,只是他們的確不太懂得如何去愛,並且永遠害怕多給我一分愛,就會多害我一分。所有無條件的愛,統統被他們稱為溺愛。為了說服自己,他們人為給愛設置了門檻和條件。比如我考了100分,就帶我去吃頓好吃的。他們以這種交換的方式,去說服自己:沒有溺愛我,就不會害了我。
  • 幼兒園已開學,父母請不要再這樣溺愛孩子!
    ——當今做父母的大多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有沒有溺愛。我們都想做一個好家長,想養出一個獨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長對孩子的溺愛,讓孩子越來越無理取鬧,成為別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無條件的,但是愛得過度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
  • 《孩子永遠"慣不壞",關鍵你要這樣帶》:帶你分清愛和溺愛,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被慣壞!
    陪伴讓愛成長智慧開啟未來不用擔心,愛和溺愛完全不是一回事兒!
  • 愛一個人,別說什麼「無條件愛你」,那是自欺欺人!
    但是現在我不這麼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無條件的愛,所有的愛情都是有條件的,都是有目的的。既然你讓愛情開始了,光憑你想和對方戀愛這一點,就已經是一個「條件」了,更不要說你想和對方結婚了。不過,很多人還是不敢不願接受這個現實,依舊自欺欺人裝作無條件去愛一個人,比如下面這個讀者。東林老師:我女朋友前幾天跟我分手了,我很痛苦,感覺我這兩年以來的付出都白費了。
  • 「無條件的愛存在嗎」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 Stephen Kendrick, The Love Dare生活中,總能聽到許多人談論「無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總是被奉為「真愛」,甚至是最至高無上的「愛」。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問題是,在穿越重生種田總裁等小黃文的世界之外的這個現實世界裡,」無條件的愛「真的存在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當我們談無條件的愛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 尹建莉: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裡?
    很多家長對此深信不疑,但其實這正是我們被迷惑的表現——愛和溺愛並不是一件事情程度上的深淺,而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 尹建莉從愛和溺愛的本質說起,分享了她養育一個自由、自覺的孩子的方法。「溺愛」不是「太多的愛」,是「太多的、打著愛的旗號的控制和包辦」。溺愛是怎麼產生的呢?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無條件接受孩子,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她說道"當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遭遇到困難的時候,情感引導是一種獨特/有效和溫柔的解決方案。"所以在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證明,她在這本書中得出結論,提出了非常著名的教育方法——情感引導式教育。"情感引導式教育"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1. 什麼是"情感引導式教育"?
  • 爸爸撒潑打滾要糖吃:比起父母愛孩子,孩子才是無條件愛著父母
    其實比起很多有條件愛孩子的父母來說,孩子才是無條件地愛著父母的。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無條件的愛,這一種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就愛你原本的模樣,不需要擔心因為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而使那一份愛少了一點點。父母是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人,原本就應該毫無保留地愛孩子,不能因為孩子犯錯了,或者表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就收回對孩子的愛。這樣帶有附加條件的愛,只會讓孩子的心暗自受傷,可是孩子還是會無條件地愛父母,單純可愛的孩子,真的不應該只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
  • 「愛要無條件有原則」「國民奶爸」謝宏為唐山寶媽解答育兒困惑
    活動現場除了年輕的爸媽外,還有陪著兒媳一起取經的時尚婆婆......可見生兒育兒是每個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健康成長牽動著全家人的心。"寶寶出生以後是自己睡嬰兒床好,還是和父母一起睡大床好?""傳統做月子和產後修復有什麼不同?""母乳餵養期間需要添加配方奶粉混合餵養嗎?"
  • 無條件養育:無條件接納與愛,是為人父母的終生修行
    「當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矚目的事情時,你會格外高興,但不要弄得你的「愛」會以此為軸心。如果你能正確保持這種平衡,孩子長大後就不容易感覺只有在成功時自己才有價值,他們有能力失敗,卻不會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而隨著孩子年齡的不斷增大,我們做父母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高,而孩子對我們的要求始終只有一個——來自爸爸媽媽的愛,更多的時候,我們父母對子女的愛是遠不如孩子對我們的愛,這令我們深感慚愧。不過也有父母會說,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行為,不應該好好教育一番嗎?做了惡劣的事情難道也不進行批評和懲罰嗎?甚至有些會害怕,如果總是無條件愛著孩子,是不是過於寵溺孩子了?
  • 被打罵的孩子和被嬌生慣養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鄰居有個奶奶,只要孩子一哭,馬上就會變著花樣哄孩子,時間一長,孩子竟然能夠以哭來威脅大人了。對於幼兒時期的孩子,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呈現出這兩種的方式,一種是打罵,另一種則是嬌生慣養。殊不知,打罵孩子和嬌生慣養孩子都不是理想的教育方式。這兩種方式雖然表現不同,但卻實質上這兩種教育都會對孩子產生危害。那麼,這兩種教育方式下的孩子會是什麼的呢?
  • 我愛你,無條件,有原則
    媽媽和老師對孩子的愛從來都是無條件的那麼為什麼要那麼說呢?大叔猜想那是在某種特定情形之下的「善意的威脅」大多數孩子會選擇屈從於這樣的「條件」用「聽話」換回「愛」和「喜歡」「如果……,就不喜歡你了」是中國媽媽和老師的常用句式這個看上去沒毛病的句式在大叔看來還是有一些副作用的最大的副作用就是
  • 三流的父母溺愛孩子,二流父母縱容孩子,而一流父母都在做什麼?
    但畢竟是親戚,也不好再多說些什麼。 然後呢?這孩子終於幹了件「大事」!一天,他在商場裡用可樂澆了一臺鋼琴裡的「愛馬仕」,價值68萬的佩卓夫三角……,這回可沒人念及他是個孩子了,更講不了人情了,琴行老闆直接報警,最後判定他們賠償折舊價20萬。 因此,為人父母,我們要明白,過度的愛將是毀掉孩子人生的催化劑。
  • 想要讓一段愛作廢,只要無條件地去愛就好了
    然後得出結論:愛是經不起考驗的,最後再理所當然地認為:我果然不配被愛。無條件的愛,並不是你要什麼就給什麼,情侶間值得贊成的「無條件」愛是不管平淡還是濃烈,都一如既往的信任和走下去的決心,而不是我要什麼,你就得給什麼,你給不了就是不夠愛我。每對情侶都要明白無條件的愛中,要帶有底線和條件,而不是完全的「無條件」去愛。
  • 那些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溺愛,真的會毀了孩子。 1、溺愛,讓孩子失去自理能力。 前不久,網上有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