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愛不是愛,是不愛,是更愛自己。
混淆這些的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在付出,總會感覺特別累。
是的,檢驗你是否在愛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為感覺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見孩子的幸福,更不會用孩子的幸福滋養自己。
彼此滿足,彼此需要,彼此開心,讓幸福流動起來,所有的累,很快就會消失,就像不曾累過一樣。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曌星朗讀音頻
音樂:Jeff Beal-Joe's Theme+Out of Business+Slapped Around 堯十三-瞎子(貴州話)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願意滿足,彼此開心,那就是幸福的流動,多多益善呀。
我身邊的朋友和個案,他們的童年極度悽慘,差點自殺死掉。無一例外的是,他們從小到聽到大父母最常說的的話是:我們最大的錯,就是太溺愛孩子了!
而那些給了孩子很多愛和滿足,把孩子養得很好的父母,最常說的是:養育孩子,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繼續覺察成長。
動不動害怕「溺愛」孩子的父母,就好比一口枯井整天擔心自己把村子淹了。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時候鬧斷奶鬧得最兇的是婆婆。同樣的,把自己孩子養得越糟糕、越不快樂的父母,越熱衷於批評別人父母「溺愛」孩子,並且警告對方「你這樣下去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壞」。
真愛與「溺愛」的區別
「溺愛」的家長看不到孩子真實的需要,而把自己內在缺愛的小孩投射給孩子,「溺愛」行為其實是在滿足自己。
最極端的案例:有個孩子,他一吃茄子就嘔吐,而這個媽媽呢,每逢孩子「滾」回家,就特意要做營養美味的茄子給孩子,而且指責孩子說「你怎麼這麼不領情啊,我特意為你做的,我做的茄子花了好長時間呢。」
這種「溺愛」其實是父母自編自演自我感動的一場戲,孩子只是在其中扮演一個接受「愛」的道具。而真實的孩子他需要什麼,可能一直都是不被看見和不被滿足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他感受不到被愛,在他心中也很難生出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還有一種「溺愛」的家長,是因為怕麻煩怕失控,乾脆控制包辦一切,孩子無法通過獨立探索和完成事情獲得成長與成就感。
兩個人格較完整的人之間會自然形成界限。如果媽媽的自我價值感特別低,就容易把孩子當成「自我」,很難拒絕孩子,常常過度地「犧牲」自己,甚至要包辦孩子的所有決定。
然而,孩子有自我的需求,自然不會總是領情,媽媽就會有怨氣積累起來,忍不住抱怨孩子沒良心不會體諒媽媽。這樣會使得孩子將來也很難感受到他人的界限,得罪人而不自知。
「溺愛」是父母自己沒得到過的愛。沒得到過愛就容易有兩種心理:
一是,我都沒得到過,憑什麼給你?比如,自己在童年時渴求媽媽的懷抱而常被拒絕,現在就合理化成「經常抱孩子會慣壞的」。
二是,我沒得到過,所以要加倍給孩子。可是,在冷漠中長大的人,往往會誤以為控制就是愛,加倍補償的經常是無界限的控制。
總的來說,「溺愛」和愛其實沒有半毛關係!它跟對方的需要毫無相干,只是內心痛苦的自編自導自演。「溺愛」是家長自己的需求而非孩子的需要。
父母氣定神閒,
孩子歇斯底裡,
怎麼回事?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怎樣煉成的:如果父母的假自我極度脆弱,無法承受衝擊,會把各種內心衝突投射給孩子,把它說成是孩子的。
比如,覺得自己受了某人冷落,轉而對孩子說:「某某某其實討厭你,但是礙於我的面子,他不說出來。」這樣會使孩子的自我意識變得混亂。更嚴重的,媽媽在孩子精神崩潰甚至自殘的時候嘴角無法抑制地露出微笑。
這樣的家庭中,父母看上去情緒穩定寬容隱忍,孩子則經常無故暴怒崩潰,大家都說「都怪父母對孩子太寬容太『溺愛』了!才慣成這樣的。」所有人聯合起來攻擊指責孩子。孩子的自我不斷破碎無法聚合成形,終成邊緣或者精神分裂。
真正的愛,
給再多都沒問題呀
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真實需要,願意滿足,彼此開心,那就是幸福的流動,多多益善呀。這種彼此滋養的事兒,只會讓孩子成長,也讓父母成長。
如果不願意滿足孩子,清楚覺知:是我不願意滿足孩子。而不去評判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內在誠實,也就是首先對自己誠實,愛的能力會逐步提高。
養孩子的幸福在哪裡?在孩子開心的玩著食物,手舞足蹈時,你看見了他,你被他的喜悅和臨在感染,你們相視一笑,就是幸福連結的時刻。媽媽的生命,被這樣擴展和滋養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裡呀?孩子的幸福在於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時,他被媽媽看見了!媽媽感受到他的開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確認。
養孩子的辛苦在哪裡?在於孩子專注玩食物時,媽媽對孩子當下的感受視而不見。媽媽睜著眼,卻是全盲的,焦慮地活在頭腦想像的世界裡,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他怎麼沒把勺子挖出食物放進嘴裡,他今天才吃了一個蛋怎麼就不吃了,他總是這麼玩,不成規矩,會營養不良的,我該怎麼訓練糾正他的不良習慣…這樣養孩子,真是一場酷刑。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
當一個孩子的感受經常被父母看見,被父母重視,這個孩子天然的就會懂得體貼他人的感受,同時尊重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尊重規則同時溫暖流動不僵硬,情商特別高。
而總是被說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場合會控制不住的「人來瘋」,侵擾別人。
當孩子確認爸媽願意回應他、保護他,願意呵護他的感受,孩子遭受侵害才會勇敢告訴爸媽。否則很容易就被施害者嚇住了。假如,被針扎的孩子哭鬧著不想上幼兒園,父母卻只是嫌他的哭鬧煩人…
真愛,永遠不會過多呀。
--推薦閱讀--
尹建莉: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答應孩子「買買買」,是真愛?還是溺愛?
我給孩子「愛與自由」,老公說必須「嚴厲點」,我堅定做自己
我也曾是「黃莊式育兒」的共謀者和受害者
李雪,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十餘年,創辦「初心心理」;暢銷書作家,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亞馬遜與當當網有售。公眾號 | 李雪愛與自由 (ID:lixuexinlixue),新浪微博 @李雪愛與自由。
曌星。專注家庭教育和女性成長,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公眾號:做好爸爸媽媽;微信號:zhaoxing181818。
點擊「閱讀原文」,看楊奕奶奶送給孩子的健康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