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娛樂訊 (文/HXL)關於孫燕姿,你是否有一腔寬容和溺愛。
「只要她還在唱就好la」...
這句話,落在孫燕姿身上,一遍一遍應驗。總有那麼一兩個歌手,是我們說這句話的對象,比如王菲...比如...此時按照堆排比的習慣,我應該還要再寫幾個「比如」的,但很遺憾,我頓了頓筆,想不出。當我想寫他人時,我竟發現自己有一堆反駁自己的理由。你懂得。
這似乎也印證了當年的某條報導,記者讓王菲選自己的接班人,王菲頓了頓說,孫燕姿吧。
孫燕姿嗎?當我們還沒有來得及討論孫燕姿是否成為了王菲的接班人時,孫燕姿已然攻上了很多人的心裡。無需多言多少的感情在songs of Yanzi Sun中萌芽開始開花結果,或者枯死凋零墜落,有個能陪伴左右的,就夠了。
聽眾要求的多嗎?好像不多,不多嗎?似乎又很多。
「能有幾個能做到孫燕姿a」...
的確,孫燕姿的每張作品,都能穩定保持在良好線以上。即便口碑銷量雙滑鐵盧的《完美的一天》,也並沒有成為孫燕姿歌路上的槽點。
只是實事求是,《是時候》是唯一讓我失望的作品,但它仍保持了大眾的良好接受度。只是於個人而言,時隔四年的一張回歸大作,在音樂性上,只有略帶World Music色彩的《世說心語》讓我眼前一亮。
用一張太想收復版圖的商業之作回歸,是聰明的商人,而非優秀的音樂人。在印象中,近些年值得稱道的音樂回歸之作,非林憶蓮《蓋亞》莫屬。
《蓋亞》的金曲封后不禁又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朋友問我的一個問題:「你從樂評人的角度出發,分析一下燕姿還能金曲封后嗎?」
彼時《克卜勒》單曲剛派臺,我頓了頓,說應該不太可能了。現在《克卜勒》全碟上架,我依然持同樣的觀點。
我的感覺,金曲獎封王封后大致五種情況:你新人實在太出色(楊);你老人取得大突破(蔡);你一直優秀,我推你下把你扶正;你輝煌時我沒給,你沒落了我補你一個(周);你就是創作NB我拿你沒轍(蔡)。
少了的那個括號,屬於燕姿。而《克卜勒》離上述哪一個,似乎都有點遠。但這仍然不否認《克卜勒》是一張優秀的專輯,至少,它比《是時候》段位高得多。
「她得不得獎又怎樣,只要他還在唱歌」。也許你沒意識到,你對燕姿的無私寬容,實際上是對自己的溺愛。
「其實我只是不想告別那段回憶ba」...
這點私心,其實誰都有。戀愛過,留下的一張電影票,一紙開放單據,甚至一團好幾年前,粘過對方眼淚的破紙巾,都有人留著,成為所謂的「相愛的證據」。
但當你發現,這個證據成為一首歌,一首來自燕姿的歌時,你捨不得丟棄,只能溺愛。
好多人說《克卜勒》平淡的像杯水,沒有爆點。可我覺得,這恰好是沒有了《咕嘰咕嘰》的《逆光》,沒有了《空口言》的《是時候》,喜歡的人把它們當做一顆糖,遺憾的是,加了糖的水再也變不回來。
但孫燕姿變回來了,至少,音樂是。「克卜勒」的專輯概念是費了心的,一眼看出的摩斯碼,至少蘊含著須深入研究的小秘密。專輯的大部分作品,找回了從前的感覺,但不是通過舊的編曲和模式化的路子。「不用老路」但仍可以做回自己,這點尤其難能可貴。
「又像生了個孩子一樣」,孫燕姿在《克卜勒》的發布會上如是說。聽了那麼多年,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孫燕姿,可能見的人太多了,沒什麼特殊感覺。除了當天灰濛濛的霾和熱乎乎的會場,其次,就剩下「一閃一閃亮晶晶」的Repeat Tune了。
但這個孩子,沒有加入那個孩子的基因。怕的是,孫燕姿也不能免俗加入一首燕子版「搖籃曲」,很慶幸,孫燕姿沒有,她似乎在有意保留自己音樂境界的純淨度。這種純淨,從《錯覺》,從《銀泰》,從《雨還是不停地落下》都可以聽得到。像白開水一樣的《克卜勒》,似乎蘊含著極其純淨的無限大。
我似乎也不能「免俗」地寬容孫燕姿,雖然我實事求是道出我對她音樂的不滿意,就像《天使的指紋》臨尾了她那句讓人出戲的「看花開無聲」,好多人都不會無視,相反,好多人也在用檢視蔡依林的放大鏡,來檢查孫燕姿。
但我懂,好多人就像孩子一樣,不管十幾歲,二十幾歲,甚至三十幾歲,都不可以聽到一句孫燕姿的「壞話」。因為對孫燕姿的寬容,不過是對自己的溺愛,溺愛那個在燕姿歌裡的自己,溺愛那段回憶,溺愛那首相愛的證據。
你,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