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溺愛=過度保護+過度限制

2021-03-04 發現紐西蘭

| 海外 | 旅行 | 生活 | 美學 |

投稿請微信聯繫 gokiwi_phil


作者 | 武志紅

心理學家、諮詢師,創辦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著有《為何家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等暢銷書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wzhxlx

溺愛=過度保護+過度限制。這種雙重絞殺的極致,就是,孩子,最好你一動都不動,我讓你動時你才動,我希望你怎麼動你就怎麼動。去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如果說,孩子是天使,那麼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護者。

我太愛你,所以傷害了你。

這樣的邏輯常常可以聽到,仿佛是,愛是一個極度危險的東西,常常導致傷害,並且越愛越容易導致傷害。

然而,這個世界上真正的道理是很簡單的,其中最簡單的道理之一是,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


溺愛是過度的愛,這是我們對溺愛的慣常理解。

這種理解會令人頭暈,一些父母則會感到手足無措。心理學說,孩子越小的時候,照料越少就傷害越大,但愛多了又是溺愛,溺愛一樣會造成很多惡果,那到底該怎麼辦?

原來,我也以為,溺愛是過度的愛,但深入了解了一些溺愛的案例後,我對這個說法產生了懷疑。

溺愛中長大的人容易有一個連環反應:


1、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門;


2、躲在家中後,他們的脾氣很大,很容易對著父母發脾氣,嚴重的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


最著名的溺愛的例子是劉德華的狂熱追星族楊麗娟,但楊麗娟的行為也並不算最瘋狂。最瘋狂的故事可以在新浪網的社會新聞中屢屢看到,而且常是一個模式: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成了不孝子,常常對父母進行索取,如果不答應就拳腳相加,最後不是他將父母打死,就是他被父母或親人打死。

最受寵愛的孩子反而與父母成為生死敵人,這種故事強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經,於是這種孩子常被譴責為「狼心狗肺」。

然而,「狼心狗肺」中的恨意是什麼時候種下的呢?僅僅是長大時受挫折後產生的嗎?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實是自己的問題


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看一個例子:

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拿一個10米外的玩具,大人懂了他的意圖,於是急走幾步,將這個玩具拿給了孩子。

當一個大人這樣做時,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感受?

如果只是偶然發生,孩子產生的可能是開心,但如果這種事情總發生,孩子的心中勢必會產生憤怒。

因為,相比拿到這個球的目的,孩子更重要的需要是要獨立完成這個過程。在跌跌撞撞地走向這個球的過程中,他的手、腳和身體會產生一系列的感覺和體驗,他會感覺到,是他在努力,是他在運動,是他在感受……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成長的過程,順利地拿到了球,他會喜悅,他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長,切實地體會到自己身體和心靈的力量。

有時,這個過程中他會摔跤,甚至會跌傷,從而產生受挫感,但畢竟,最後他還是獨立完成了這個自我探索的過程,這會讓他產生一種信念:儘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還是靠自己實現了目標。

假若一個孩子這樣長大,他就會形成高挫折商,等離開家進入學校或進入社會後,一旦遇到挫折,他不會有嚴重的受挫感,因為他相信自己最終會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然而,假若是大人幫他拿到了10米外的球,也許他會開心,但他同時也會有這樣一些感受產生:大人很強大,而我很弱小;有了問題,自動會有人幫我解決;我很有憤怒,因為我的探索之路被打斷了。

小孩子會經常說「我來……我來……」,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飯,他渴望自己穿衣服,他渴望自己喝水,他還渴望幫媽媽打掃衛生……

懂得真愛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習慣於溺愛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願意讓孩子添亂,於是不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而是幫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較苦,他們對此很不甘心,於是有了孩子後,就拼命照顧孩子,發誓不讓孩子吃苦。看起來,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這是一種投射,是父母將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孩子身上。這樣一來,他們對孩子的真實的成長需要就容易視而不見。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強調「我來……我來……」,他們仍然會拒絕讓孩子獨立選擇,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看起來,他們成了孩子實現欲望的工具,但其實,他們是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替代者。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麼,但他們會有感覺,他們會感覺到,父母其實看不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是將父母自己的一些東西強加到了他們身上。所以,就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父母越溺愛孩子,孩子越覺得窒息。


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又恨父母


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在家中,他們習慣了別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頤指氣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會願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相反,什麼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然而,他童年的經歷告訴他,他是弱小的,他做不了什麼,要做什麼,他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學習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戀愛嗎?更不可以!

於是,這個孩子會產生深深的受挫感。受挫感的產生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種種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儘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實現他的願望,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則習慣以為,他可以靠別人實現他的願望。在家以外,這自然是不可能的。於是,一個習慣了溺愛的孩子會無法在學校和社會上靠自己去實現他的願望,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實實地無法實現他的目標。


這時,他會渴望逃回家中,畢竟在這裡,還有人樂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個大孩子的願望和一個嬰幼兒的願望是不一樣的,父母已無法替他實現了。幫一個16個月的蹣跚學步的孩子拿一個10米外的球,對於父母而言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但幫一個16歲的孩子交友、學習甚至談戀愛,卻是父母很難做到的事情,而幫一個26歲甚至36歲的大孩子實現真正的價值感,則成了任何一個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

這時,這個大孩子的世界就會崩潰。

一旦崩潰後,他容易對父母產生很大的怨恨。不過,這個怨恨其實不是現在才產生的,而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累積了,當父母非要餵他吃飯時,當父母非替他穿衣時,當父母以安全的理由而非限制他的活動時……這種怨恨早已經產生了。

並且,他們的怨恨,如果從根本上而言,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現在經不起挫折,沒法融入學校和社會等家以外的環境,這種苦果的確是父母的嚴重溺愛種下的。

一個20歲的女孩小妍,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而退學。回到家後,她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有時還動手打她的父母。每次這樣做了以後,她會非常自責,會痛哭流涕地請求父母的原諒,發誓再也不這樣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過不了多久又會對父母發脾氣並動手。

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溺愛中長大的她潛意識深處知道,她現在經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過度的溺愛。她折磨父母,其實是在表達這樣的意思:你們為什麼現在不能幫我解決困難了?

以前,她習慣了有困難找父母,她越小的時候,父母能幫她解決困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那時的挑戰的難度不大,但她越大,她遇到的挑戰就越大,父母能幫她解決的可能性就越小。

溺愛和挫折教育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溺愛是對孩子傷害很大的撫養方式,但長期以來,我們一直都美化溺愛的傾向,集中表現就是將溺愛當作過度的愛。這樣的說法,還是將父母的做法擺在了道德正確的位置上,而有的父母也會以此為自己辯解:我知道溺愛不好,但我實在太愛孩子了。

其實,真愛是不存在「過度」這一說的。如果是真愛,那麼父母不管給孩子多少,孩子都不會出問題,相反,真愛越多,孩子的成長就越健康。

那麼,什麼是真愛?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並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


譬如,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10米外的球時,他的真實需要不僅是要拿到那個球,還必須要自己完成。這時的真愛不是替孩子拿到那個球,而是陪伴著、守護著孩子,看著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並在他出現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的危險。

再如,當一個孩子明確地對你說「我來……我來……」的時候,他的真實需要就是這種自主行動的願望。耐心地滿足孩子的這種願望,之後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亂局面,這便是真愛,並且這的確比幫孩子解決問題要難多了。


我們常將「做什麼」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麼」才是愛。太多的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幹預孩子行為的衝動,因為太多的幹預是不必要的。


如果說,孩子是天使,那麼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護者。


並且,父母還要切記一點:一個孩子在16個月時獨立探索時化解一個挫折時所產生的難度,遠勝於他16歲、26歲或36歲時化解一個挫折時的難度。16個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時的痛苦,遠輕於一個26歲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談戀愛時遇到挫折所產生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個幼小的孩子的受挫折的權利。


不過,我想強調一點: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麼他們自動會培養出高挫折商,並不需要額外的「挫折教育」

我很討厭「挫折教育」的邏輯:家裡,我們忍不住溺愛你,讓你成了溫室中的花朵;家外,我們要給你強加一些挫折,讓你經得起風雨。

這樣的做法,難受的全是孩子,在家裡是強加的溺愛,在家外則是強加的傷害,而家長們則不過是在為所欲為。


紐西蘭的小學教育就是如此任性

引發家庭關係痛苦的原因:中國人普遍缺乏界限感

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

沒有教材的紐西蘭小學如何教學?值得一看!

回復以下關鍵詞收看更多實用信息

籤證 | 交規 | 入境 | 奧克蘭 | 皇后鎮 | 羅託魯瓦 | 南島 | 北島 | 國家公園 | 高爾夫 | 入境卡 | 駕照 | 交通

發現紐西蘭

| 紐西蘭第一微信公號 |

相關焦點

  • 看哪|Behold: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什麼是溺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溺愛多數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溺愛呢?對孩子的溺愛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覺得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從而變得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徵。溺愛就是過分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從而導致孩子產生各種不良習慣。還有些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妨礙孩子獨立發展。而導致孩子變得毫無獨立性。
  • 對孩子過度保護、溺愛和解救
    我的丈夫說我的過度保護正在把我們女兒變成一個廢人。愛孩子並確保她快樂,怎麼會有錯呢?」 理解你的孩子、你自己和情形: 託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過:「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
  • 保護過度也許是慢性摧殘
    我們這一代00後,被譽為是祖國的花朵,在溫室中被過度保護,一旦走出舒適圈很難適應另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看見的世界都是片面的,由於被家人們關懷,我們看到的都是社會的美好......說實話,從小我就是個那種被保護過度的孩子,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起,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子,但是也並沒有因為住在農村而養出野性,養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從小奶奶就規定我不許離開大人身邊,每當和老一輩的去農村的小賣部玩的時候,你們可能感受不到我看著朋友們玩著躲貓貓,但自己又不能參與的時候我心中的鬱悶心情。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ta「過度保護」
    媽媽用完美無缺的保護,給了女孩安全感,卻也毀掉了她。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把自以為「為你好」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繼而演變成一種過度的保護。有心理學家曾將過度保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極端約束型,另一種是極端縱容型。不管哪一種「保護」,都是被曲解的愛,給孩子帶來的都是滿身的傷害。
  • 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這些阻礙
    有些父母會過度溺愛孩子,替孩子做好所有事情,並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這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在環境稍微發生變化時就難以適應,將來面對更大的危險時,不知如何規避風險、缺少防備心,輕信他人
  •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但父母過度的保護,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講了一則「翠鳥移巢」的寓言: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時往往把它的巢築得很高。 小鳥孵化出來以後,翠鳥非常喜愛它們,生怕它們不小心掉下來摔壞,就把鳥巢移低一些。
  • 家長們都該注意:「父母過度保護孩子,帶來的後果能有多可怕。」
    很多家長對於愛的理解是,愛一個孩子就給他最好的,中國式的教育下的父母也常出現為孩子包辦一切的情況。「你只要把成績提上去,家裡的家務活不需要管」「衣服,媽媽幫你洗好晾乾放在衣櫃裡了哈」這樣類似的話語常常掛在嘴上。殊不知,溺愛對於孩子有害無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磨練自己。因此怎麼去愛孩子,怎麼把握對愛的程度也成為了父母之間亙古不變的話題。
  • 馬雅舒女兒遭幼兒園勸退,「過度保護」的母愛,反而阻礙孩子成長
    當家長的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只要是孩子喜歡的,都會儘可能的滿足,但是孩子在這樣的愛護中長大,也會不自覺的養成一些壞毛病和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有的時候,過度保護的「愛」,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其實,孩子到了要上幼兒園的年紀,應該學會基本的自理能力,最起碼要學會自己吃飯,可是米雅卻因為馬雅舒的過度保護阻礙了這種能力,沒法像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成長。
  • 《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溫室花朵成為頂梁柱
    ———— 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1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處於了溫室教育。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十分溺愛。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高分日劇——《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
  • 對明星的過度保護無異於傷害
    他的及時道歉當即被網友接受,一方面是因為他勇於認錯,態度誠懇,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事件的主因,主辦方對明星的保護明顯過度。無獨有偶。日前葛優在參加新片宣傳時遭遇同樣尷尬。護送他進場的工作人員頻頻作出「伸手護主」的誇張動作,葛優看不下去:「不用這麼攔著,沒有人。」
  • 從「公主」到「女王」的歷程 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上)
    你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女孩她像菟絲花一樣不能獨自存活,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下就算是長大了也什麼都不會,還是依靠著父母這樣的人是未來的啃老族,是被大家所討厭的這就是加穗子,但又不是加穗子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
  • 日劇推薦|被過度保護的加穗子
    該劇講述了一直被父母精心養育的加穗子在與一個生長環境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青年相遇後墜入愛河,跳出父母的過度保護,實現自我成長的故事。希妹飾演傻白甜加穗子,她被家裡過度保護了,在自己難過的時候就委屈想哭,說話都帶著哭腔。激動的時候一口氣全說完,說得喘不上氣,同時她善良又天真,單純可愛,吃完東西就睡,所有的情感全部寫在臉上不懂得掩飾。
  • 父母最大的惡,是過度保護孩子
    過度保護,就是這樣一種危險的愛。 心理學博士張智豐指出:「從小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其挫折承受能力更差。」小巍的低抗挫能力,就是被過度保護給「保護」出來的。瑪麗越是過度保護女兒,越是讓孩子變得逆反,去突破禁忌的心理就更強烈。 實際上,當孩子逐漸成長,有了掙脫父母控制的意識,這個時候父母還是不懂得放手,依然故我,以保護的名義過度控制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就可能進一步激化。
  • 17歲男孩不服管教殺害親母,現已抓獲,過度溺愛等於「親手殺害」
    因為溺愛他,所以有求必應,導致他根本不懂父母的心思做法,不能理解父母為其所做的一切,認為自己是唯一的,內心無比狂傲,是法律為無物,最後釀成如此悲劇。在歷史上因溺愛帶來的家庭悲劇不計其數,往往都會是得不償失,如同驕兵必敗。
  • 為何我們會陷入過度保護孩子的陷阱?
    不正是家長對於孩子過度的保護嗎!如果孩子經常在自然中奔跑,和大自然有親密的接觸,孩子的肌膚又怎麼會嬌嫩到如此程度呢?這並不是個例,而是作為家長的我們無心中就會去保護孩子!而且是過度保護!有一個體育老師曾和我說過這樣的一件事:有個母親和他說她不想自己的女兒參加學校足球隊的訓練了,因為孩子曬的太黑了,而且容易受傷。
  •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正在耽誤孩子的未來
    而這,不就是馬雅舒的過度溺愛導致的嗎?馬雅舒的教育方式,就連馬雅舒的老公羅伯特看了也大皺眉頭。平時裡羅伯特的育兒計劃就總被馬雅舒阻撓,兩人還經常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起爭執。女兒被幼兒園退學,又一次導致夫妻倆大吵。
  • 家長過度保護孩子行為,實際上是在一步一步毀掉他!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是想要保護孩子的,不想要孩子受到傷害,但是結果卻是,很多時候,一些小小的挫折都會擊垮孩子。 但是現在卻有很多父母過度的去理解了這句話,認為孩子要一直吃苦才能有出息,於是很多家長對孩子就實施著過度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原本以為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通過挫折激發受教育者的潛能。 很多家長認為,挫折教育就讓要讓孩子不如意,而這些家長使用的中國式挫折教育只是一直讓孩子吃苦,受挫折,打壓孩子的積極性和動力。
  •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愛,但是過度保護就是傷害啊,趕緊放手吧
    哈嘍,大家好,我是專注於育兒領域的小編~今天來跟大家談一談,過度保護型的父母,是怎樣害苦了孩子的一生?當然,小編知道對父母來說,孩子都是心頭愛,可是當孩子長期過著被你過度保護之下的生活,他要怎麼長出羽翼來,他又怎麼才能夠在山谷之間翱翔呢?小編的一個小學同學就是這樣一個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每件小事他都希望從父母那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比如空調要開多少度?喝水要加多少勺蜂蜜?鞋子要買哪一雙才比較適合?種種小事,都要過問父母才行。
  •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傷害(親子教育)
    在教育問題上,父母有很多的誤區,然而最讓人防不勝防的就是對兒女過度的保護。首先,從情感和理智兩方面來說,保護孩子是為人父母者的天然本性,也是他們的應盡之責;再者,作為孩子信仰的監護人,父母也覺得有義務保護孩子脫離一切罪惡的環境,以保守他們的信仰純潔。然而,問題的根本總讓人不那麼容易察覺。越是看起來正確無比的事情,就越不容易發現其中潛藏的危機。
  • 馬雅舒3歲女兒被學校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會耽誤孩子的未來
    其實,她的這個擔心很多母親都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她的做法有些過度誇張罷了。但隨著節目的播出,大家發現,馬雅舒在擔心孩子安全隱患的方面「誇張 」的事情還有很多。孩子對沙子是毫無抵抗力的,見到沙子肯定是很想玩的。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家長肯定會遵從孩子的意願,陪孩子一起玩沙子。可是,馬雅舒去立即阻止孩子玩沙子的這種行為,惹味存在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