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寶,很多新手爸媽在對待孩子的方面總是小心翼翼,十分小心。經常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擔心磕了碰了。很多家長對於愛的理解是,愛一個孩子就給他最好的,中國式的教育下的父母也常出現為孩子包辦一切的情況。「你只要把成績提上去,家裡的家務活不需要管」「衣服,媽媽幫你洗好晾乾放在衣櫃裡了哈」這樣類似的話語常常掛在嘴上。殊不知,溺愛對於孩子有害無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磨練自己。因此怎麼去愛孩子,怎麼把握對愛的程度也成為了父母之間亙古不變的話題。
很多家長很難分辨自己的行為是否也造成了溺愛孩子。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溺愛的表現常有這幾種:
1、孩子在家裡獨佔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父母總是把最好的吃穿用度先放到孩子的面前,供孩子挑剔,選擇。甚至在每次孩子提出想吃什麼東西,想買什麼玩具,不顧現實的狀況,力竭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容易讓孩子造成缺乏感激之心,很難學會體諒他人。如果家長次次都把事情攬在自己身上,沒有讓孩子了解到家長付出了多少,孩子很難珍惜現在所擁有的東西。
2、家長為孩子包辦代替一切
很多家長在家裡從不要求孩子做家務,可能有些家長自己白天忙活著工作,晚上回來還要忙家裡的家務,而孩子在玩手機,看電視。雖然我們能夠理解家長心疼孩子的心理,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少了作為家庭成員所該為家庭承擔的責任和付出,孩子很難學會獨立和擔當。
3、害怕孩子哭鬧,一昧遷就孩子
很多新手媽媽在聽到孩子的哭鬧聲時,會第一時間安撫孩子,這個時候孩子提出的很多無理要求媽媽們都盲目應下,長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自己只要哭了,要求就能夠被滿足。孩子一旦養成這種唯我獨尊的意識,很難與同齡人和平相處,以小公主、小王子的心態去與外人相處,常常認為自己的任何要求都該被滿足。
4、生怕孩子磕著碰著,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
出於對孩子的愛護之心,不管孩子在做什麼事,在所有媽媽、爺爺奶奶的眼裡,仿佛危險都被放大了,有一種危險,叫做家長認為你很危險。原本在「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孩子們眼中,嘗試新事物有著很濃厚的興趣。當孩子嘗試各種事物,實際也是在自我學習。這個時候家長的這種過度保護,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的天賦。
總而言之,家長在滿足孩子要求上,要適度。同時,作為家長,也應該向孩子提出日常的一些要求。不要讓孩子放縱自己,變得懶散,懦弱。
溺愛是一副限制孩子成長的枷鎖,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把握好愛護孩子的尺度,讓孩子有自由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