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遭幼兒園勸退:父母注意,過度保護不是愛而是「礙」!
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婭·克萊爾博士說過非常好的一句話,在文首送給正在看這篇文章的父母: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聚集的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愛娃之心,為人父母皆有之;但是要把握好力度,一味的保護,不僅會對孩子的生活照成影響,甚至會讓孩子形成性格上的缺陷。
在前段時間綜藝 《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正是中國無數家長版的「加強版」縮影:
1.為了保護孩子,不讓他磕碰到,馬雅舒把家裡所有的家具都搬空,一家人只好圍坐在地上吃飯。
2.跟孩子一起去逛市場時,孩子對市場上的海鮮,蔬菜充滿好奇,只是輕輕的一摸,馬雅舒便立馬條件反射一樣進行制止,原因是擔心孩子染上細菌。
3.甚至連孩子靠近下門口,她都會尖叫著「不行不行」,怕孩子出去遇到危險或門不小心夾到孩子。
這樣全方位360度無死角的保護措施,換來的是:快4歲的米婭還在用尿不溼、上廁所、穿褲子、吃飯這些生活自理能力幾乎為0,進而接到幼兒園被勸退學的通知。
這些像不像平時生活中對孩子過度保護的你,可要明白這些行為不是對他們的愛而是對他們的「礙」。
二: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的危害
1.家裡「小霸王」,外面如「小兔」
一些孩子,因為被家裡照顧得很周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這種情況下成長出來的孩子,一旦進入獨立的環境中,可能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不具備。
且從小的生活環境造就的性格,常常在家裡就耀武揚威,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是一旦獨立上學,沒有爸爸媽媽對待自己的百依百順,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表現出不合群、軟弱的特點。
2.安於舒適區,拒絕迎接挑戰
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常常有一顆玻璃心,願意生活在爸爸媽媽為他們營造出的「童話世界裡」,想著生活順風順水,但一旦有挑戰和挫折出現,孩子往往會表現的很消極,對待挑戰持害怕、恐懼、逃避的態度。但爸爸媽媽們都知道,人生哪裡會一帆風順,生活中學業上成績下降、演講緊張,這都是一個個挑戰,如若消極對待一味的尋求家長的精神守護,那孩子的未來的人生會很難走下去。
3.人際關係相處經驗為0
在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往往在人際關係領域能力較差;在家裡,爸爸媽媽為他們安排好一切,一旦到了外面,缺乏自己的思考與獨立意識,所以對待一件事情,會無從下手;長此以往,孩子不愛交流,流露出自卑、緊張的情緒,從而導致人際交際能力差的表現。
4.加重父母生活與精神上的負擔
眾所周知,孩子如父母的心頭肉,過度保護下的孩子出去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困擾著孩子也折磨著父母,在生活中難免會為孩子經常解決問題,擔憂各種情況,孩子應對能力較差,從而使父母精神上時刻緊繃一根弦,對生活工作心理都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
三:「五大補救方法」父母收藏起來
1.父母自己先「放心」下來
要想改變別人,先要改變自己。孩子本如一張白紙,今天孩子的日常表現是父母一筆一划勾勒出來的。所以客觀的先與自己進行一番交談,認識到自己的過度保護最終會害了孩子的,應該給孩子一定的獨立能力與表現空間,著手計劃補救方法。
2.與孩子進行一場交談
在過度保護中的孩子,對家人都會比較任性態度頑皮。家長在補救時,要用平時沒有的一種冷靜、心平氣和的與孩子進行一場交談。告訴孩子,每個人都需要獨立,獨立的第一步是要做好自己的小事情,自己穿衣、吃飯、繫鞋帶、睡覺;爸爸媽媽這麼忙,每天都很累,寶寶要理解爸爸媽媽;軟硬兼施,讓孩子意識到他該有的責任與義務。
3.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寶爸寶媽試著從孩子感興趣的一方面下手,可通過親子遊戲來引導孩子。言傳身教,從事物中挖掘一些帶有正確價值觀的內容,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4.引導孩子融入人群與社會
寶爸寶媽可以帶孩子去一些同齡人多的場合,讓孩子慢慢融入他們的圈子;邀請他們來家裡玩,一起學習遊戲等;當孩子有了新朋友後會變得活潑開朗,與朋友一起做些有趣的事情。
凡事過猶不及,嘗試著放手,會發現孩子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嬌弱。關於過度保護式育兒,父母們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下方留言討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