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就應該被富養,最好的東西先讓他們用,在錢上也盡力滿足孩子。但是他們沒意識到,這樣會對孩子造成非常多的不利影響,當今有一種育兒方式,會把孩子搞得一團糟,阻礙他們個人特質的發展,這種育兒方式正大行其道,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當今很多父母關注每件小事,掌控每個細節,沒有充分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種理所當然,但如果走上另一個極端也會有很多壞處,比如家長認為孩子自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事情,除非父母隨時保護加以糾正。關注每件小事,掌控每個細節,比如:引導他們讀好大學,找好工作。
當我們這樣養育孩子,讓我們的孩子過一種清單式的生活。
清單式的生活就是:我們確保他們的安全、健康、吃好、喝好。然後期望他們進入好學校,並且是好學校的好班集,在好學校好班級中還要取得好成績,並且不只是成績,還有分數,不止成績和分數,還要榮譽和獎項。要參加運動活動,還要有領導力,我們告訴孩子不要只是參加社團還要創造社團,因為大學喜歡這樣的學生,還要參加社區服務,我是說要讓大學看到你會關心他人。這些都是為了期望中的完美。我們期望我們的孩子能做到完美,而我們自己卻從沒做到過。因為有這麼多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得和每一個老師溝通,和校長教練推薦人溝通,搞得像是孩子的管家,像私人管家,像秘書。然後對我們寶貴的孩子,我們要花心思去督促,哄騙、暗示,幫忙,嘮叨,甚至討價還價,確保他們不會搞砸。
那麼在清單式童年中長大的孩子是怎樣的呢?首先他們沒有自由玩耍的時間,整個下午都沒有空閒,因為我們認為任何事都要充實起來。就如同每項作業、每個測驗、每個活動。對於我們為他們的規劃好的未來都是成敗攸關的,我們不讓他們做家務,甚至不讓他們有充足的睡眠,只要他們能把清單上的事做好。
在清單式童年裡,我們嘴上希望他們開心,但當他們放學回家,我們經常第一時間詢問他們的卻是作業和成績,他們從我們臉上看到的價值卻是成績單上的A。和他們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就像威斯敏斯特寵物展上的訓狗員一樣表揚他們。哄他們跳的再高一點,再遠一點。日復一日,等上了高中,他們不會問我們「對哪些課程,哪些活動感興趣」,他們只會去問輔導員「我要怎麼做才能進入好大學。」如果拿了幾個B,甚至是可怕的c,他們會狂躁的給朋友發簡訊,有誰考這個分數進了好大學嗎?
我們的孩子無論高中畢業時結果怎麼樣都會壓得喘不過氣、心理脆弱、筋疲力盡,他們比實際年齡更老成,盼望著大人告訴他們你已經做得夠多了,小時候這麼努力已經足夠了。他們現在卻是在高峰的焦慮和沮喪中慢慢枯萎。有的孩子會想這樣的人生最後究竟有沒有意義?我們做父母的當然認為這都有意義。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就像如果他們進不去我們期望的這幾所好大學或者找不到好工作,他們就沒有未來,或者只是我們認為,可以在朋友面前炫耀,或者只是貼在車屁股上的未來,就是這樣。
但如果你看看這件事情的後果,如果你有勇氣看的話你會發現,這不止讓孩子認為他們的價值來自於成績和分數,更是在他們正在成長的意識裡。我們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號,「嘿,孩子沒有我你什麼都幹不成。」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自我能效是人類心智的重要準則。遠比通過父母讚美建立起的自尊更重要。自我能效是一個人看到自己的行動,能導致結果而建立的,而不是父母代替他們做出行動,是他們自己的行動能導致結果。簡而言之,如果孩子們要發展自我能效,他們必須這麼做。就需要更多的為他們自己的人生做更多思考、規劃、決定、行動、期望、應對、試驗、犯錯、夢想以及體驗。
那如果現在每個孩子都很努力都很積極,都不需要對他們的人生有幹涉和關心,我們應該退後任其發展嗎?
當然不是。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把成績,分數,榮譽和獎勵看作他們童年的奮鬥目標,當我們帶孩子去追求理想中的大學。找到理想的工作,這種對於成功的定義太過愜意,即使我們可以通過過度幫助來讓他們獲得一些短期的成功,比如幫他們做作業而拿到好成績,在我們的幫助下,他們可能會有一個更漂亮的童年履歷,我要說的是,這些會讓他們在自我認知上付出長期的代價。我們應該更少關注他們應該申請或進入具體哪一所名牌大學,而更多關心他們的習慣、心態,技能、身心健康。有了這些他們才能在哪裡都成功。
我要說的是孩子需要我們少關注一些成績和分數,而將重點放在打造一個能幫助他們成為成功奠基的童年上。比如愛,家務。這是有理由的,史上歷史最長的人類研究。被稱作哈佛格蘭特研究這項研究發現專業上的成功,也就是我們期望孩子達到的,取決於小時候做的雜活。越早開始越好,這種挽起袖子開幹的心態,這種心態代表著可能有些不想做的工作,總要有人去完成它,這個人也可能就是我,這種心態代表著我會盡力去改善整件事情,這就是讓你在工作中佔得先機的方法。
在清單式童年中,我們不讓孩子做家裡的雜活,當他們長大進入職場,還在等待一個清單,但這個清單並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他們缺乏意志和動力,不能挽起袖子開幹,不能環顧四周並思考我該怎樣才能幫助同事們,我該怎樣才能提前預見到老闆可能的需求。
哈佛格蘭特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人生的幸福來自於愛,不是對工作的愛,而是對人的愛。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夥伴,我們的朋友,我們的家庭,所以我們要教養孩子如何去愛,要愛別人,他們首先要愛自己,想要他們愛自己,我們就要給予他們無條件的愛。放下對成績和分數的痴迷,當我們親愛的孩子放學回家,或者我們下班回家,我們要關掉電子設備,把手機放到一旁,看著他們的眼睛,讓他們看到我們臉上洋溢的喜悅,就像第一次看到我們出生的孩子,然後我們應該說:「你今天過得怎麼樣?」,「今天有什麼高興的事情嗎?」然後你的孩子會說,午飯很棒,你可能想要聽到的是數學考試不是午飯,但你還是得表揚出對午飯的興趣,你應該說今天的午飯哪裡比較棒,他們需要知道他們本身對我們很重要,而不是他們的學習成績。你不需要為了人生的幸福和成功,而非得去那些最有名的學校,幸福和成功的人們也會來自於公立學校。來自於沒人聽過的學院,來自於社區大學,來自於附近的學校甚至被退學。如果我們眼光放開一些,願意看一些別的大學,拋開我們的偏見。我們會接受並擁抱這個事實,並且意識到我們的孩子考不上頂尖大學並不是什麼世界末日。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不在嚴格的清單約束下長大,等他們進入大學,不管什麼大學都是他們自主決定的,是他們自身渴望的,想要在那裡有一番作為。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的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