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Behold:過度保護和溺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2020-12-24 看哪Behold

什麼是溺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將一切美好的都給孩子,但是過度的愛會變成溺愛,溺愛多數人都懂得是有害的,但到底什麼才算是溺愛呢?

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艱苦經歷的影響,將自己的一切希望繫於孩子身上,視孩子為掌上明珠,產生了「絕不能讓孩子遭一點罪、受一點委屈」的心理,儘量滿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對孩子的溺愛可以說是很多父母的通病,他們無時無刻、無代價的愛造成孩子覺得什麼都是理所當然,從而變得自私自利、不珍惜愛、不會給予他人愛的個性特徵。

溺愛就是過分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從而導致孩子產生各種不良習慣。還有些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妨礙孩子獨立發展。而導致孩子變得毫無獨立性。

溺愛的類型

有許多父母很早就給孩子鋪好路,孩子只要照著行就好了,確保前面暢通無阻,其實這何不也是溺愛的一種表現,這些父母一早就已經把孩子的選擇權利給剝奪了。

1、模具型

此類父母,屬於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孩子每走一步都為孩子設定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範圍,到讀書的範圍、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2、溫室型

孩子的衣食住行無不操心,總擔心孩子吃不飽,著不暖,睡不好。每樣都為孩子做得妥妥噹噹,不用孩子動手。從來不允許孩子單獨行動,在學校附近春遊,父母也要請假奉陪。擔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每天必到校裡視察情況。只允許孩子跟些成績優秀的人玩。孩子學的,更要操心。從小時候的興趣培養,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的「智慧」,直到孩子的畢業,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人的選擇,仍在操心當中。

3、極力壓榨型

這種模式多出現在孩子的讀書過程之中。家長都希望望子成龍,盼女成鳳。從小就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為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連小學生的作業,家長都要求孩子完成兩套三套,在平時,孩子們每天都迫學習到很晚,而假期,更要上各種補習班、特長班。以使孩子沒有遊戲時間,每天也只能在學習中度過,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心智發展。

溺愛孩子的表現

父母愛孩子是理所當然的,有些時候甚至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某些方面的做法,已經是變成對孩子的溺愛,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溺愛有什麼表現吧,不要真的是不經不覺溺愛了而不自知。

1、特殊待遇、輕易滿足: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只要孩子想要的就二話不說就滿足孩子的需要。這樣的孩子會變得理所當然,不會懂得跟人分享,更不珍惜所擁有的物品。

2、生活懶散、包辦代替:允許孩子想怎樣就怎樣,生活上沒有任何規律性。寵慣孩子飯來張口,衣來張手,沒有一點自理能力。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如何能夠獨立。

3、大驚小怪、過度保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跌倒,從跌倒中爬起來的孩子會變來越來越堅強,而有些家長往往孩子跌倒了就大驚小怪,而限制孩子某些行為,過度保護。這樣的過保護會令孩子變得懦弱。

4、當面袒護:有時父母教孩子,奶奶護著:「不要太嚴,他還小呢。」這樣會導致孩子教不了,因為這樣會令他無是非觀念,時時有人護著,其後果不僅孩子性格扭曲,有時還會造成家庭不睦。

溺愛孩子的危害

愛孩子是件好事,但是過度的愛很可能會變成溺愛,溺愛屬於是家長對子女一種畸形的愛,也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愛。那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危害呢?

1、自我中心化傾向

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已把所有的愛給了孩子,孩子已得到愛的滿足,無需與同伴交往;有的父母愛子心切,當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受委屈,不分青紅皂白,馬上上前保護而不去了解原因。長期以往,所教育出來的兒童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滿足,代人缺乏真誠,極少考慮他人感受,不會明辨是非、缺乏責任感。

2、失去獨立自主能力

有調查指出,溺愛型家庭的幼兒比嚴厲型家庭和民主型家庭的幼兒更易發生感統失調。因為照顧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過分溺愛保護,總是怕孩子受傷、受欺負長期摟抱式保護,剝奪所有孩子能夠獨立自主的機會,長期下來孩子就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3、耐挫能力差

無論孩子有何要求,家長就馬上滿足孩子,這樣會令孩子覺得任何事物都是很易容就可以得到,缺乏為生活奮鬥的體驗。加上有的家長誤以為只要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花數萬元進好學校,就能成才。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耐挫能力差。一點點生活中的小事即惹動較大的波動,稍有點挫折便喪失生活的勇氣和完善發展自己的願望。

4、形成不良習慣

有些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只了孩子喜歡的都隨他去。例如:吃飯時候,孩子不吃飯,利用零食當代餐,家長也不多加阻止,總是慣著他。長期的縱容導致孩子不良習慣的形成。

5、不利學校教育的正常進行

因為溺愛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進入幼兒園後,由於不能像在家裡那樣任性和為所欲為,要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於是轉向尋求父母幫助。溺愛型家長一般很反感別人的批評,並不斷為自己的溺愛行為尋找更多的藉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師的說服教育工作很難奏效。長此以往,對寶寶的成長,性格形成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父母怎樣糾正溺愛

對孩子愛得適當,愛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長。溺愛是一種畸形愛,所以家長愛孩子應做到對孩子是關愛而不是溺愛。已經走進溺愛這誤區的爸媽們必須及時糾正過來。

1、平等對待

不要讓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為中心」的意識,不讓孩子產生特殊優越感。家長應從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裡來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長期堅持,就會使孩子養成與別人平等相處的習慣。

2、不要輕易滿足要求

當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時,不能輕易滿足。孩子撒嬌要家長買玩具,家長不能爽快答應,反而可以跟他提條件,例如一個月內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應買給他。讓孩子學會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愛

有時父母教孩子,爺爺奶奶總會護著。家長應該首先和老人溝通好,遇到孩子做錯事時,老人可以到別的房間去或者藉故出去,讓家長單獨來解決。剛開始,可能孩子會繼續哭鬧、扔東西,當發現無人理他時,孩子就會有些恐慌,哭鬧就會減弱,最後可能會主動找家長承認錯誤。

4、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長到兩三歲就有了強烈的我自己幹的要求,家長利用這機會從培養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多讓孩子嘗試自己做。

相關焦點

  • 中國式溺愛=過度保護+過度限制
    作者 | 武志紅心理學家、諮詢師,創辦廣州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著有《為何家會傷人》《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等暢銷書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wzhxlx溺愛=過度保護溺愛是過度的愛,這是我們對溺愛的慣常理解。這種理解會令人頭暈,一些父母則會感到手足無措。心理學說,孩子越小的時候,照料越少就傷害越大,但愛多了又是溺愛,溺愛一樣會造成很多惡果,那到底該怎麼辦?
  •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傷害 但父母過度的保護,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講了一則「翠鳥移巢」的寓言: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時往往把它的巢築得很高。 小鳥孵化出來以後,翠鳥非常喜愛它們,生怕它們不小心掉下來摔壞,就把鳥巢移低一些。
  • 過度保護也是一種傷害(親子教育)
    ,基督徒普遍存在一種隔離和撤退的傾向,而不是積極推動救贖對世界的影響。這樣的攻擊不僅僅針對於基督徒本人,而且包括他們的家人和子女。撒擔攻擊敬虔基督徒子女的效果並不亞於直接攻擊他們本人。這些無辜的孩子是整個教會群體的最脆弱的一環,而且一旦誘使基督徒子女加入撒但的隊伍,他們的影響力也最大。因此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撒但為父母們設置了許多的陷阱和障礙。在教育問題上,父母有很多的誤區,然而最讓人防不勝防的就是對兒女過度的保護。
  • 對孩子過度保護、溺愛和解救
    我的丈夫說我的過度保護正在把我們女兒變成一個廢人。愛孩子並確保她快樂,怎麼會有錯呢?」 理解你的孩子、你自己和情形: 託蒂·伯德是一位勵志演說家,他曾說過:「孩子有四個成長階段:抱起我,抱緊我,放下我,對我放手。」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ta「過度保護」
    媽媽用完美無缺的保護,給了女孩安全感,卻也毀掉了她。其實這不是愛,而是把自以為「為你好」的思想強加給孩子,繼而演變成一種過度的保護。有心理學家曾將過度保護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極端約束型,另一種是極端縱容型。不管哪一種「保護」,都是被曲解的愛,給孩子帶來的都是滿身的傷害。
  • 對明星的過度保護無異於傷害
    有個行人正站在人行道上看手機,背對李佳琦一行,穿著黑色西裝的保安伸手將其推開。其實當時路面很寬,李佳琦一行完全可以繞過。消息一出,網友紛紛指責李佳琦「霸屏又霸路」。對此,李佳琦及時發出道歉聲明:「當天保安人員打擾到了一位先生,這是不對的,我感到非常抱歉。 我覺得個人安保除非必要也需要適度, 我只是一個帶貨主播,希望給大家帶來歡樂而不是打攪他人生活。」
  • 保護過度也許是慢性摧殘
    我們這一代00後,被譽為是祖國的花朵,在溫室中被過度保護,一旦走出舒適圈很難適應另一個世界,因為我們看見的世界都是片面的,由於被家人們關懷,我們看到的都是社會的美好......如今的我已經走出家門,成年後的我終於可以闖蕩大學校園,闖蕩社會,但其實艱苦的生活才剛剛開始。說實話,從小我就是個那種被保護過度的孩子,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住在一起,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子,但是也並沒有因為住在農村而養出野性,養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
  •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愛,但是過度保護就是傷害啊,趕緊放手吧
    哈嘍,大家好,我是專注於育兒領域的小編~今天來跟大家談一談,過度保護型的父母,是怎樣害苦了孩子的一生?可是小編認為,其實第一個孩子的毛病並不比第二個孩子小。當然,小編知道對父母來說,孩子都是心頭愛,可是當孩子長期過著被你過度保護之下的生活,他要怎麼長出羽翼來,他又怎麼才能夠在山谷之間翱翔呢?小編的一個小學同學就是這樣一個被父母過度保護的孩子。每件小事他都希望從父母那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比如空調要開多少度?喝水要加多少勺蜂蜜?
  • 《巡迴檢察組》慈母多敗兒,對子女溺愛就是傷害
    在大型電視劇《巡迴檢察組》中,政法委書記張秀成的兒子張一葦,是一個放蕩不羈的富家公子哥,雖然張秀成以身作則,數次言傳身教的對待兒子,但是妻子鄭雙雪過度縱容和溺愛,終使張一葦犯下大錯,釀成大禍。人都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但是張秀成想要看到張一葦成才,想要嚴格要求他時,得來的全是抱怨和不解,對抗和矛盾,兒子不體諒父親的良苦用心,父親也無法理解兒子的胡鬧非為。
  • 【王者智慧】沒有原則的愛就是溺愛,對孩子更是傷害!
    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子女愛的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可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由於自私自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行事專橫無紀律,目中無人,自然無法與人和諧相處,與他人的交流也變得障礙,人際關係是一種互動和互利的交流,而被過度寵溺的孩子總以為自已是皇帝老大,不肯委屈自已,不肯為人著想,總站在不平等的角度來行事
  • 過度的愛,是一種傷害——縱觀影視劇《愛的釐米》
    原本想通過事業逃避家庭問題的徐清風和關雨晴發現,當他們想要走到一起時,不但父母是越不過去的坎,而且自己也必須做出改變。導演潘越用他質樸的鏡頭語言,安靜流暢的敘事手法向大眾展現了兩個家庭的情感糾葛;導演試圖通過這樣一個故事對現代社會存在的這一普遍現象進行曝光,向社會呼籲,愛,是需要距離和空間的,正如片名一樣,《愛的釐米》,是的,愛隔著那釐米的距離,獲得的是更多的自由,它讓愛不再是負擔,不再是傷害。
  • 被溺愛到嬌生慣養的貓咪是如何生活的?
    畢竟,寵物父母溺愛他們的毛孩兒是眾所周知的。但是溺愛什麼時候會變成過度溺愛呢?這純粹是一個主觀問題,寵物父母當然有權隨心所欲地寵愛他們的寵物。這就是弗蘭克的情況,他可能是世界上最嬌慣的貓了。弗蘭克很幸運,它身邊的人類對他寵愛有加,而且他似乎已經習慣了奢侈的生活。
  • 《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溫室花朵成為頂梁柱
    ———— 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1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處於了溫室教育。越來越多的父母對孩子的愛都十分溺愛。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部高分日劇——《受過度保護的加穗子》!
  • 最大受益者卻傷害最深!而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雖然劇情的中間經常插敘放慢了節奏,但案情的發展和新的相關人物的出現讓觀眾產生了繼續追劇的興趣。經過幾天狂追看到了26集。目前案情已經初見端倪,背後的操控者趙月娥(奚美娟飾)和許家福也浮出水面,而所有撲簌迷離的案情其實都指向一個人~徐佳桐(張佳寧飾)的父親許軍。用無數個連環殺人案掩蓋一個真相,最終是為保護許軍,所以說許軍是最大受益者。
  • 《都挺好》原著:一種錯誤的教育,「傷害」了三段婚姻!
    而當她面對抉擇伴侶這一重要話題時,也因為蘇母的影響,陷入困惑和不安。因為蘇母的錯誤教育,讓三個子女的未來都深受影響,以至於他們在自己的婚姻中,也「深受其害」。可以說,在蘇家,因為一段錯誤的教育,「傷害」了三段婚姻!
  • 馬雅舒3歲女兒被學校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會耽誤孩子的未來
    其實,她的這個擔心很多母親都是可以理解的,只不過她的做法有些過度誇張罷了。但隨著節目的播出,大家發現,馬雅舒在擔心孩子安全隱患的方面「誇張 」的事情還有很多。孩子對沙子是毫無抵抗力的,見到沙子肯定是很想玩的。遇到這種情況,一般家長肯定會遵從孩子的意願,陪孩子一起玩沙子。可是,馬雅舒去立即阻止孩子玩沙子的這種行為,惹味存在安全隱患。
  • 馬雅舒女兒被幼兒園勸退:你的過度保護,可能正在耽誤孩子的未來
    而這,不就是馬雅舒的過度溺愛導致的嗎?馬雅舒的教育方式,就連馬雅舒的老公羅伯特看了也大皺眉頭。平時裡羅伯特的育兒計劃就總被馬雅舒阻撓,兩人還經常會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起爭執。女兒被幼兒園退學,又一次導致夫妻倆大吵。
  • 62歲陳淑樺疑患痴呆,曾被媽媽過度溺愛,和男友約會也跟著一起
    62歲陳淑樺疑患痴呆,曾被媽媽過度溺愛,和男友約會也跟著一起。和很多天才人物一樣,她8歲時就已經獲得了歌唱比賽的冠軍,15歲時,就發行了第一張個人專輯。她的成名之路,源於得天獨厚的天賦和日積月累的努力。陳舒華的事業一路高歌猛進,等到24歲時,她實現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達到的高度。
  • 62歲陳淑樺疑患痴呆,曾被媽媽過度溺愛,和男友約會也跟著一起
    62歲陳淑樺疑患痴呆,曾被媽媽過度溺愛,和男友約會也跟著一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封神時代,湧現出了很多驚才絕豔的神仙級人物,比如張國榮、陳淑樺。事業原本如日中天,身體和心靈卻出現了問題。哥哥胃液倒流,聲帶被嚴重灼傷,根本無法唱歌,一貫追求完美的他,怎堪忍受如此的打擊?在跟經紀人說了一句你來接我,之後,便是天人永隔。
  • 馬雅舒女兒遭幼兒園勸退,「過度保護」的母愛,反而阻礙孩子成長
    當家長的總是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只要是孩子喜歡的,都會儘可能的滿足,但是孩子在這樣的愛護中長大,也會不自覺的養成一些壞毛病和不好的行為習慣,所以有的時候,過度保護的「愛」,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成長。馬雅舒女兒遭幼兒園勸退,「過度保護」的母愛,反而阻礙孩子成長提到馬雅舒,可能很多人都不熟悉,因為她已經不是當紅演員了,現在馬雅舒已經不活躍在娛樂圈中,和美國人結婚的她,已經有了一個可愛的混血女兒,起名叫做米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