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號啕大哭,父母冷眼旁觀:這樣的育兒方式要不得

2021-01-14 阿呆爸育兒
▲這是阿呆爸育兒的第296篇原創

文|多多媽

1、我認為:他們做事太草率

前些天,看到一個新聞。

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面前站著兩個大人,各自抱著自己的手臂,像看熱鬧一般,圍觀眼前的孩子又哭又鬧的。

而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孩子的父母。

兩個人既不上前扶孩子,也不著急哄孩子。這樣做法引來了網絡上很多人點讚。大不部分人都認為:

孩子當眾撒潑打滾,是在向父母示威,一定不能去哄去勸去安慰,擔心慣出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的毛病,「正確的做法」是該給孩子一點顏色看一看,你哭鬧是沒用的,我們不會妥協。

我卻覺得,這到底是太年輕啊,做事太草率。

孩子是親生的,在大庭廣眾之下已經哭的這般傷心,有什麼「深仇大恨」的,不能把孩子扶起來,給他一個擁抱,幫他擦一擦眼淚,非要在大庭廣眾之下這樣冷眼、無動於衷呢?

類似的事情,前不久也發生在我一個親戚家。

上個月,我們這個城市下了雪,親戚的兒子想出去玩雪,可媽媽認為外面太冷了,擔心兒子凍感冒,現在又是有疫情的非常時期,孩子感冒發燒都比較麻煩。

於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3歲孩子的想法。

站在陽臺上,看見樓下有小朋友玩雪,3歲的娃都急哭了。

媽媽沒有去安慰,也沒有任何的回應,就是任由孩子哭,想著自己不能妥協。

她兒子越哭越傷心,最後,哭得吐了,當天晚上大發燒。

這可嚇壞了她,帶著孩子折騰去醫院。醫生給孩子做了檢查時說了一句:

本來一個擁抱就能解決的問題,你怎麼搞得這麼嚴重,還折騰到醫院來了。

親戚還有點犟脾氣,向我吐槽這個醫生只懂看病,不懂得教育孩子。

她還說:孩子哭了,怎麼也不能立馬去哄,就是哄,也得等一會的,這個方法叫延遲滿足。

2、哭鬧的背後是什麼?

我要說這個鍋「延遲滿足」不背。

延遲滿足是一個心理學實驗,曾被很多父母追捧。

20世紀60年代,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項「棉花糖實驗」,對象是一些3-6歲之間的孩子。

規則是給孩子們一人一份棉花糖,如果孩子們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得到另外一份棉花糖作為獎勵。

如果立刻吃掉棉花糖,或者不願意等,按鈴喊研究人員,都沒有任何的獎勵。

面對眼前的棉花糖,孩子們想盡一切辦法「抗拒」棉花糖,可最後,只有20%的孩子忍住了,沒有吃掉棉花糖,得到了額外的獎勵。

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追蹤了18年後發現,那些自我延遲能力滿足能力強的孩子,他們的事業更成功。

於是,「延遲滿足」被父母們紛紛效仿,認為只要延遲滿足孩子,對孩子的未來會更好。

當孩子有了需求,要吃什麼食物,要買什麼玩具,哭了鬧了,會刻意讓孩子這些需求「飛一會」,因為心裡篤定,延遲滿足會養出更有出息的孩子。

其實,父母們是完全誤解了延遲滿足。

「棉花糖」實驗的延遲滿足,選擇權在於孩子,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延遲。

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一書中寫道:

父母的故意不滿足孩子,讓孩子處在「得不到」的恐懼中,一旦有一點好處,迫不及待地消費掉。

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哭鬧就是不聽話,不講理。

當孩子哭了,鬧了,心裡想的是,不能去安慰孩子,因為這樣會讓孩子越來越任性,讓哭鬧變成孩子要挾父母的工具。

其實,父母真的想多了,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內心的安全感還沒有完全建立,哭鬧只是一種尋求幫助的信號,並非是手段。

父母的不回應,不搭理,是「以暴制暴」,養出一個低我價值感,自卑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他們的難過和傷心,自己的父母都看不到,他們認為別人更不會在意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遭遇。

3、要回應,不要讓家成絕境

孩子因年齡受限,在完成不了一些事情,或者想要得到什麼東西時,或者生氣難過時,都會用哭鬧來表達,這是正常的情緒表達。

並非如一些父母臆想的是孩子的手段,小小年紀,心智都未成熟,沒有能力去「耍心眼」。

但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不同回應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卻很大。

首先,一定要回應。

父母的回應,不一定是安慰或者哄勸,先是不要走開。

因為孩子是哭給父母看的,我們可以蹲下來,視線和孩子平行,可以給他們擦一擦眼淚,就那樣靜靜地陪著他們,讓孩子的激動的情緒飛一下。

心理學教授武志紅說:「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尤其是孩子哭鬧時,更是需要父母的回應。抱一抱孩子,讓孩子明白你是在意他的,他的感受和情緒都被接納和理解,內心的安全感才會被建立。

其次,和孩子溝通。

有時,孩子的要求真的是不合理,父母無法做好。

可以等孩子的情緒平復了,我們再和孩子溝通剛才的事情,如實相告。

孩子可能會失落、難過,但是這些「無法滿足」是自然的,並不是父母故意和孩子作對,去延遲滿足孩子,因此也不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創傷。

再次,不要吝嗇抱孩子。

孩子哭鬧最初可能是因為願望沒有達成,繼而萌發了傷心和難過。

很多時候,孩子會主動向父母求抱,可有的父母很有「原則」,那便是——孩子什麼時候不哭了,什麼時候抱。一直哭,一直不抱。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肢體語言比語言更有力量。擁抱是最溫柔而又最有力量的方式。

說一千一萬個道理,不如抱一下孩子讓孩子更快地平復情緒,我們為什麼不去試試呢?

父母養育孩子,不用考試,只要發自內心去接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無條件地去愛孩子便可以。

孩子哭鬧的時候,也是最需要我們去愛的時候,抱一下他們,給他們擦一擦眼淚,這才是父母愛孩子正確的姿勢。

今日互動

你家孩子哭鬧撒潑,你是怎麼處理的?你覺得冷眼旁觀,任由他哭,是一個好辦法嗎?歡迎留言聊一聊

相關焦點

  • 孩子撒潑打滾,父母冷眼旁觀!90後父母育兒方式到底有多野?
    時光飛逝,當年那群被大眾稱為「垮掉的一代」已經長大成人了,不少人成為育兒大軍中的一員。當我們有了孩子後,才明白為人父母有多不容易,但是在育兒這條路上,90後父母的育兒觀總是能「另闢蹊徑」,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有覺得好有道理。或許,這就是90後身上獨特的「沙雕」氣質吧。
  • 孩子倒地大哭,年輕父母冷眼旁觀:你哭你的,我們就看看
    近日,有網友拍下了一幕:一個孩子臉朝地、賴在地上哭,而孩子的父母就站在一邊冷眼看著……孩子哭得「撕心裂肺」,年輕父母在一旁冷眼旁觀,這一幕卻讓不少人有了共鳴:這大概是育兒觀一致的人才能體會的快樂吧。一語中的,孩子哭鬧、撒潑、任性、磨人,其實都是在嘗試跟父母、跟這個世界建立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但大多數父母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我的孩子任性,不服管教,我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還是不聽,我乾脆就任他哭鬧,冷眼旁觀,等他性子撒完,自然就好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 爸爸》:好的育兒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育兒的理想結果是親子共同成長單從作品本身來看,我們其實很難真正感受到特別強烈的觸動,尤其是育兒方面。但當我們了解了印度的社會現狀以後,我們會發現,這部作品在育兒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在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論是從真實社會現象還是影視作品當中都可以明顯發現這一點。
  • 90後父母深夜讓孩子墳地罰站!採訪時炫耀:這種育兒方式你們不懂
    因為這暴露出中國式家長常見的一種教育方式:恐嚇式教育。1 恐嚇式教育暴露出中國式父母內心的欲望!恐嚇式教育,聽上去可能比較晦澀,但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前段時間菌菌看到這樣一個新聞:浙江一個9歲的男孩,被親生父親故意「扔」在火車站,原因竟然是想鍛鍊孩子內向的性格。
  • 孩子當街撒潑打滾時冷眼旁觀不理睬:這個方法過於簡單粗暴
    孩子的需求不被滿足時,便當街撒潑打滾,無理哭鬧,這時該怎麼辦呢?據說硬核父母的做法在網絡上受到一致肯定:冷眼旁觀,不予理睬,鬧夠了自然就好了,堅決不溺愛,不慣著。這種態度和方法不免過於簡單粗暴,面對父母的冷漠回應,孩子以後會不會同樣冷漠地對待這個世界呢?
  • 董卿含淚談育兒:父母的一言一行,都隱藏著孩子未來的樣子
    文/林琳育兒日記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當然,這只是一種父母希望孩子好的一種期盼,雖然說世界沒有這樣一種藥,但是有一種方法,雖然不是萬能,但是也可以很大程度的影響孩子,那就是榜樣的力量。知名主持人董卿,想必大家都知道,前一段時間還因為作為主持人大賽的點評嘉賓,被網友一致稱讚:「腹有詩書氣自華」。
  • 你認為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什麼樣的?
    寶媽提問:你認為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什麼樣的?魚媽回覆:你好,我是魚媽。你認為最好的育兒方式是什麼樣的?1.言傳身教,做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從小就會學習、模仿身邊人的一言一行、說話方式,應對方式、相處之道等等。你遇到問題說再試試看,孩子也會學著堅持,你遇到問題冷靜思考,孩子也會學著不急躁。
  • 剛滿月嬰兒遊泳窒息死亡:錯誤的育兒方式,毀滅孩子一生
    這個剛滿月的女嬰在遊泳時一直非常安靜,不哭不鬧,隨行監護的媽媽和姥姥都以為孩子對這項運動感興趣,因此,並沒有對她的異樣行為進行過多關注。直到孩子爸爸回到家,發現孩子臉色蒼白、不哭不動,才覺察異常。最後經醫院檢查,由於泳圈過緊導致嬰兒長時間大腦缺氧,孩子被救活的希望幾乎渺茫,就這樣,一個可愛的小生命就離開了人世。
  • 孩子撒潑任性父母怎麼管?90後父母育兒法:別玩我們剩下得了
    還有一群網友為寶寶進行配文,寶寶:你們這樣顯得我很尷尬。甚至還有網友紛紛拿出自己拍自己家孩子哭鬧的照片,同時發布在網上,與其他人進行分享,自己孩子尷尬又搞怪的瞬間。與之相似的還有之前一位「硬核老爸」,因為孩子在家不聽話,整天打遊戲看電視和玩平板,將寶媽氣得夠嗆,這位爸爸在出差回家之後就對孩子實行了「家法伺候」。
  • 媽媽書單|10本豆瓣高分育兒書,推薦給育兒路上困惑求解的父母們
    誰都不是與生俱來就會做父母,為人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也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成長成才,但僅有願望遠遠不夠的。育兒亦育己,為人父母,只有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在育兒路上遊刃有餘,以科學的養育法,培育出優秀的孩子。
  • 孩子越來越自卑,是父母經常犯這樣的錯誤,你是這樣的父母嗎?
    太過於追求完美要求嚴苛的父母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沒什麼什麼東西是完美的,沒有什麼人是沒有缺點的。父母對孩子要求太過嚴苛,追求完美對孩子反倒是一種傷害,會把孩子推向自卑。與其他孩子進行對比的父母現在的人們總喜歡相互比較,穿的衣服要比較,用的東西要比較,要比較美醜,要比較生活品質,甚至孩子上學以及各個方面也要比較,如果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其他的孩子,還會當著孩子的面進行諷刺,例如: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你就是個廢物。
  • 黃覺與麥子的育兒經上熱搜,網友羨慕:希望能有這樣的寶藏父母!
    節目播出後,黃覺夫婦的育兒理念迅速登上熱搜,引得無數網友羨慕,紛紛表示希望擁有這樣一對寶藏父母!多數網友認識黃覺是源於他的演員身份,他是《傾城之戀》中的範柳原,但他也是一位攝影藝術家、舞者、畫家,黃覺配得上"多才多藝"四個字。麥子是一位漂亮的專業舞者,她很文藝。二人最開始只是網友,有一搭沒一搭。
  • 孩子打人或被打,最佳解決方式是?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這時家長應該溫柔地告訴自己的寶寶,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方式,也可以拉著寶寶的手,教他怎樣才是友好的撫摸。比如用嚴肅的表情、失望的聲音來告訴寶寶,這種行為是錯誤的,然後將他帶到一邊,通常對於比較小的寶寶,這樣做就已經足夠了。
  • 孫儷微博再上熱搜,一流的父母都這樣育兒!
    在育兒方面,她更是所有家長的楷模。生活在大眾眼中的明星,為了獲得更好的公眾認知,往往極力給孩子營造一個美好的星二代形象。他們按照自己的審美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為了大家的眼前一亮;他們給孩子安排了密密麻麻的補習課,為了孩子一身才藝;他們頻繁帶孩子參加各種綜藝節目,為了孩子進入公眾視野。而這些,孫儷鄧超夫婦通通都沒有照著做。
  • 父母甩包袱式育兒輕鬆一時,葬送孩子一生,「只養不育」太不負責
    「擋箭牌」,可那些準時上下班,回家就玩手機的父母,也出現類似的「甩包袱育兒」,是讓人不能理解的。 那些孩子不去怨恨對他們下毒手的「教員」,反而將內心的悲憤和不滿,統統發洩在了父母身上,正是由於父母將他們推向「深淵」,那種被最親近的人,像「丟包袱」一樣的被遺棄感,是孩子無法自我排解的。
  • 「氣質類型」決定教養方式:讀懂孩子的氣質類型,育兒之路不跑偏
    畢竟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遺傳,使得多多從小就有禮貌、有教養,其氣質不是尋常人家的孩子能夠比得了的。每個人的氣質類型不同,家庭養育的方式也有所差異,你家的孩子是怎樣的呢?好朋友小娟家的孩子活潑開朗,在不熟的人眼裡,她是出了名的「頑皮」,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不怕身邊的孩子會無聊,他總有各種各樣的方法帶著小朋友們玩。
  • 4種父母教養方式決定孩子的性格,如果是第二類父母,孩子有福
    說起遺傳,很多人都會認為孩子的身高、長相、乃至智力受到父母的影響很大。如果說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教養方式關係很大,很多人就會產生懷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同樣的育兒問題,不同父母就會有不同的態度和反應,給孩子自然也不盡相同,也就養出了不同性格的孩子。上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鮑姆萊德研究幾千個家庭發現,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分為三大類。直到三十年後,麥克畢和馬丁在他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第四種教養方式。
  • 「浪姐」寧靜育兒方式獲網友大讚:有些「火坑」,孩子必須自己跳
    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很多家庭特別關心的大事,性格的形成就是從孩童時期慢慢培養的。所以,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也是不盡相同的。網絡上,關於她的討論非常多,其中就包括她的育兒方式和她的婚姻。她曾經在微博上表示,很多孩子天生就喜歡和大人唱反調,與其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倒不如讓孩子自己「跳火坑」,跳一次他就知道了。每個人的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長過程中磕磕絆絆是常態,跌倒了就要爬起來。
  • 中國小夥娶大18歲韓女星,今因育兒方式遭群嘲,孩子更愛保姆
    相差18歲的中韓「姐弟戀」,婚後卻吵架頻繁,育兒方式被批太糟糕夫妻倆本身年齡差距就大,加之生活背景也完全不一樣,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分歧。他們這「雞飛狗跳」的一家,遭到了不少網友的群嘲,表示再這樣下去,這段婚姻真的不會長久,孩子也很容易被「養廢」。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相信這是多數人都知道的。
  • 孩子滿3歲就要送幼兒園?育兒專家坦言:父母送錯了,娃遭罪受
    同事說他和孩子說話他也不怎麼理人,甚至經常哭著鬧著不想去幼兒園上學,看著孩子的情緒越來越不對,同事就去諮詢了育兒專家。育兒專家在詢問了具體情況後告訴同事說:「孩子之所以出現眾多問題,和過早的送進幼兒園有很大關係,建議讓孩子不要這麼早入學,最好再推遲一段時間去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