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摔跤吧!爸爸》:好的育兒方式,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

2020-11-08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016年,一部印度電影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它的名字叫做《摔跤吧!爸爸》。

作為血統純正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依然是圍繞家庭關係進行展開講述。憑藉優秀的內容以及強烈的教育色彩,這部電影從眾多作品當中脫穎而出,票房輕鬆突破五億,豆瓣評分高達9.0.


《摔跤吧!爸爸》將父愛、男女平等、兒童教育等要素糅合到一起,以一個感人的兒童成長故事引發觀眾的深思。

由阿爾米汗飾演的辛格曾是印度的全國摔跤冠軍,於他而言,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生下一個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再度創造輝煌。

然而天意弄人,在試遍各種生兒偏方以後,辛格依然沒能如願,反倒是生下了四個女兒。正當他深感絕望之際,大女兒與二女兒的一番舉動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與鬥志。

一天,辛格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竟然將幾個男孩子揍得鼻青臉腫,而自己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這一舉動讓辛格看到女兒的天賦,他當即決定,將兩個女兒培養成為摔跤冠軍。


辛格與妻子約定,按照標準摔跤手的培訓對兩個女兒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從那一天起,兩個女兒告別了裙子,剪去了頭髮,每天都在父親的嚴厲要求下進行刻苦的訓練。

儘管訓練過程出現了不少波折,但兩個女兒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並且贏下了國際比賽的冠軍。

育兒的理想結果是親子共同成長

單從作品本身來看,我們其實很難真正感受到特別強烈的觸動,尤其是育兒方面。但當我們了解了印度的社會現狀以後,我們會發現,這部作品在育兒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

在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論是從真實社會現象還是影視作品當中都可以明顯發現這一點。印度女性在很小的年紀就會出嫁,此後的人生就是服侍丈夫、照顧孩子,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在這部電影當中,辛格卻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在發現女兒的摔跤天賦以後,他毅然決定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進行摔跤訓練,最終奪得了冠軍徹底改寫了孩子的命運。


不顧社會的冷眼相待、勇於打破傳統觀念,辛格的這番舉動,正是他在育兒方面作出的改變與成長。女兒奪冠的消息讓大量印度女性因此受到鼓舞,紛紛邁出改寫人生的腳步,這也恰恰證明了辛格的選擇是正確的。

反觀兩個女兒,她們起初其實並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但後來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咬牙堅持訓練。從不理解到配合父親,這恰是女兒的成長。

由此可見,育兒並不只是孩子一人的成長與進步,父母能否全身心投入其中並且藉此實現自我提升同樣重要。畢竟很多家長也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如果不能跟孩子一同成長,那麼在培養孩子時很可能會多走一些彎路。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親子共同成長呢?

親子共同成長的方式

1、以朋友身份相處

要想實現親子共同成長,那麼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身份上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進行相處。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擁有更多的交流與溝通,進而發現彼此之間現存的一些問題並採取有效方式進行更正。

2、與孩子一同努力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依據孩子現目前的成長階段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目標。這種做法雖然能夠為孩子尋找一個前進的方向,但由於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很可能無法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而作出牴觸行為。


為此,父母不妨讓孩子也為自己定一個目標,例如改掉某項陋習、培養某種技能等。這樣一來,親子雙方就可以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結伴同行,相互鼓勵"。

3、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現如今,大多數父母迫於生活壓力只選擇生育一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特別是女兒。父母要明白,吃苦是成長過程中無可規避的一環,一時的保護只會讓孩子的抗挫能力越來越薄弱。


為此,父母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磨礪。一方面,適時放手是父母逐步培養起對子女信任的開端。另一方面,在獨自面對艱難困苦的過程中,孩子的能力與心態將得到更好的鍛鍊,這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我們就從育兒的角度來解析《摔跤吧爸爸》,深入了解內在動力對於孩子的重要影響!一、不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而是找到啟蒙的契機!在印度普遍童婚,女性地位低下,接受教育程度低這個大環境中;卻讓堅韌嚴厲的父親將女兒的命運親自改寫。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今天我們就從育兒的角度來解析《摔跤吧爸爸》,深入了解內在動力對於孩子的重要影響!一、不會將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而是找到啟蒙的契機!在印度普遍童婚,女性地位低下,接受教育程度低這個大環境中;卻讓堅韌嚴厲的父親將女兒的命運親自改寫。在準確發現女兒的摔跤潛能後,父親才決定給孩子學習摔跤練習;在明白父親的良苦用心,女兒們就開始了自動自覺的練習。
  • 寧夏首創「共同育兒假」:好爸爸是孩子美好人生的劇透
    近日,寧夏自治區立法,在子女0-3歲期間,夫妻雙方每年可各自享受10天育兒假。這是我國首例關於育兒假的法律規定,對新晉爸媽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在孩子剛出生的最重要3年裡,有父母更多陪伴,對孩子的成長也極為有利。在西方發達國家,育兒假並不少見,如德國,孩子出生後,爸爸媽媽可以各休3年育兒假,加起來最長可以休6年,可以分開休,也可以兩人同時休。
  • 《摔跤吧!爸爸》:面對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構建親子關係?
    《摔跤吧,爸爸》以印度冠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將二個女兒訓練成摔跤世界冠軍的故事為原型。更為嚴重的是,據本人觀察,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想法(包括我自己),比如說,父母沒有考上清華北大,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學習成績突出考上比較好的大學;小時候沒學什麼特長,拼命的帶孩子學習音樂、美術、體育等各種特長;年輕時沒有考慮好就結婚,所以替孩子找對象把關等等。更更可怕的是,許多家長的想法是潛意識的執念,自己沒有感覺,卻執著的在生活中實踐,沒有任何反思和察覺。
  • 深度解讀|《摔跤吧!爸爸》中的「成長型思維」,4步實現逆襲人生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作品,根據印度著名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柏尕的真實故事改編。一個來自印度小村莊的普通女孩,在父親正確的培養下成功贏得來自世界的歡呼,印度國歌奏響的那一刻不僅成就了印度史上的輝煌,還點燃了印度女孩從事摔跤運動的星星之火。大家共同見證了吉塔和巴比塔的努力付出,但是最後的獎牌好像更應該頒給爸爸,是他的一再堅持,讓女兒們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 《摔跤吧!爸爸》: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是給他面對世界的勇氣
    」在大多數的人印象中,父愛是默默無聲的,養育孩子就更多成了母親的責任。如此,很多父親雖然在努力賺錢養家,在情感上卻跟家人疏遠,這讓妻子和孩子有越來越多的不滿,父親就逐漸成了一個被家庭邊緣化的身份。最近國內上映的印度電影《摔跤吧!
  • 要戰鬥,就用會被記得的方式:《摔跤吧!爸爸》
    要戰鬥,就用會被記得的方式:《摔跤吧!爸爸》(「孩子的爸,沒有女孩玩摔跤。我擔心以後全村的男生都不敢娶她們。」「等我女兒擁有自己的運動事業,就不會是男人挑她們,而是她們挑男人。」儘管擁有擅長摔跤的基因,她們卻看不出自己的可能性,只想跟其他同齡女孩一樣玩樂。直到某次翹掉練習,參加親戚女兒的婚禮,小新娘淚眼汪汪,訴說未滿14歲就被嫁給不認識的人有多恐懼,以及認為自己不被父母真心喜愛,「你們爸爸可能很兇,可是至少他真心把你們當自己的孩子」。吉塔與巴碧塔才恍然大悟,原來打扮漂亮、做家事、最後糊裡糊塗當上新娘,不是她們要的未來。
  • 《摔跤吧!爸爸》:為什麼我們欣賞這樣的「虎爸傳奇」?
    看完《摔跤吧!爸爸》,我就認定了這是我的年度最佳。雖然一想今年才過到了5月份啊,但是又怎樣,這就是我的年度最佳!看到是阿米爾·汗的作品,以為又是「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的寶萊塢風格,沒想到完全沒有。全程有笑點、有淚點、有緊張到不能自已也有揪心的憤憤不平,好吧,我簡直太入戲了。
  • 《摔跤吧,爸爸》:打破父慈子謙傳統模式,父親與孩子相互成就
    這位父親不是一位好父親,整部電影都是男權,強權的影子,大概對女兒的愛也不是真正的父愛。這是一部有關愛,教育,理想,親情,男女平等的宏大主題的教育片。《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在印度被罵慘了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後卻收穫滿滿的好評,印度電影天才演員阿米爾·汗主演。
  • 爸爸和媽媽育兒觀念不一致,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教育好孩子,才是夫妻的共同目標文 | 軒軒媽從2006年開始,總導演張同道帶領團隊,跟蹤記錄十幾位「00後」孩子的成長故事,沒想到,這一拍就是十年。所有的孩子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萌萌,她是片中唯一一個面臨二胎問題的孩子。妹妹出生後,爸爸媽媽很自然地把更多的關注和陪伴給了妹妹,正處於青春叛逆期的萌萌,和父母越來越疏遠。
  • 現實版《摔跤吧爸爸》!冠軍父親帶3個孩子習武,網友紛紛點讚
    很多父母的興趣愛好對孩子有著不小的影響,有人說這是基因,有人說這是耳濡目染傳下來的。有的家長會從小培養孩子,孩子長大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現實版《摔跤吧爸爸老爸帶3個孩子習武,孩子精神飽滿英姿颯爽大家應該聽說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摔跤手爸爸年輕時與冠軍擦肩而過,勵志培養女兒成為摔跤冠軍,從女兒五六歲起,不顧一切反對教女兒摔跤,最終女兒成為了世界冠軍。而在中國,有一個家庭堪稱現實版的《摔跤吧爸爸》!江蘇徐州的一位老爸帶著3個孩子習武的視頻上傳到了網上,視頻中孩子個個精神飽滿英姿颯爽。
  • 讓孩子的成長更完整,請爸爸們出大招吧!~
    男人們通常語言表達能力弱一些,聽著孩子媽說的頭頭是道,爸爸們雖然嘴上也許表示不屑,但心裡或許暗想:她學那麼多育兒知識,大概她說的確實有道理吧。這樣想著,下次爸爸帶孩子就會比較謹慎、縮手縮腳,或者乾脆把機會都讓給孩子媽了——萬一自己不懂,帶得不好呢!其實,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改變這樣的想法——只有唯一正確的育兒方式。
  • 現實版《摔跤吧爸爸》!冠軍父親帶3個孩子習武,網友紛紛點讚
    很多父母的興趣愛好對孩子有著不小的影響,有人說這是基因,有人說這是耳濡目染傳下來的。有的家長會從小培養孩子,孩子長大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01現實版《摔跤吧爸爸》!老爸帶3個孩子習武,孩子精神飽滿英姿颯爽大家應該聽說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摔跤手爸爸年輕時與冠軍擦肩而過,勵志培養女兒成為摔跤冠軍,從女兒五六歲起,不顧一切反對教女兒摔跤,最終女兒成為了世界冠軍。而在中國,有一個家庭堪稱現實版的《摔跤吧爸爸》!江蘇徐州的一位老爸帶著3個孩子習武的視頻上傳到了網上,視頻中孩子個個精神飽滿英姿颯爽。
  • 《摔跤吧!爸爸》:最深沉的父愛,是讓孩子未來有選擇的權利
    《摔跤吧!爸爸》是印度2017年的電影黑馬,一經上映,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獲得了2017年第62屆印度電影觀眾獎,第7屆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 一、《摔跤吧!爸爸》:父親發現了女兒身上的天賦,但女兒並不理解電影一開始,男主馬哈維亞看著電視上印度摔跤比賽失利的新聞感嘆:「要是咱們選手上場,肯定能拿金牌。既沒資金,又沒器材,怎麼可能能拿到器材呢?」 馬哈維亞曾經是印度摔跤比賽的全國冠軍,他希望為國家拿到一個世界冠軍的金牌。
  • 從《摔跤吧!爸爸》看女性意識的覺醒和成長,女人的確不比男人差
    爸爸》為例,結合影片題材從女性主義視角解讀影片中的女性意識覺醒和成長,深入挖掘出其刻畫的女性形象及其現實意義。01素材選擇與突破:印度女權的歧視抗爭與價值實現想要創造出一部好的電影,素材選擇是首要。電影《摔跤吧!
  • 《摔跤吧,爸爸》-吉塔和巴比塔在屈服和抗議中成長的世界冠軍
    《摔跤吧,爸爸》中爸爸馬哈維亞·辛格·珀尕對兩個女兒「殘忍」的訓練,讓她們從屈服到抗議中成長。成為一個世界冠軍,實現了爸爸多年一來的夢想。每天早餐天不亮兩個女兒就在爸爸的監督下開始完成摔跤的各項訓練。這在當時是和社會風俗相違背的,爸爸對媽媽的一句「以後不要給她們做家務了,她們兩個女兒是天生的摔跤手」。
  • 《以家人之名》揭開育兒真相:沒有不會帶孩子的爸爸,只有懶爸爸
    爸爸帶娃的概念已經得到了認可和普及,而越來越多的爸爸開始育兒。 想要「爸氣」十足,通過不斷地學習、磨合,每一位爸爸都有成為好爸爸的潛力。 首先,不能當隱形爸爸。 爸爸要意識到自己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是獨一無二的。 想讓孩子好好地活在明日風捲雲湧的社會中,那麼今天爸爸們就必須先好好的活在育兒的水深火熱中。
  • 《摔跤吧,爸爸》: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你有沒有「逼」他們成長
    《摔跤吧,爸爸》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這部電影貓眼的評分9.8,歷史第一。豆瓣的評分目前是9.2,最高時竟然達到了9.7。IMDB上更有一萬多人給出了9.2的高分!刷新了阿米爾·汗經典之作《三傻大鬧寶萊塢》的紀錄!
  • 孩子撒潑打滾,父母冷眼旁觀!90後父母育兒方式到底有多野?
    時光飛逝,當年那群被大眾稱為「垮掉的一代」已經長大成人了,不少人成為育兒大軍中的一員。當我們有了孩子後,才明白為人父母有多不容易,但是在育兒這條路上,90後父母的育兒觀總是能「另闢蹊徑」,讓人捧腹大笑的同時有覺得好有道理。或許,這就是90後身上獨特的「沙雕」氣質吧。
  • 從《摔跤吧!爸爸》看印度社會
    如果你會講故事,如果這種正面的價值觀用不一樣的方式表述出來,照樣能把人感動得稀裡譁啦。不過,雖然很多人從中看到了「女權」,但在我看來,其實整部片子從頭到尾都認可那個「好權威」——爸爸。Geeta追求女性化的新生活方式被證明是她精神腐化的開端而不是個人自由與解放的象徵,她學到的新技能也不能幫助她在世界上奪得好成績,最終,她仍然得靠爸爸那「老一套」來獲得勝利,三度力克強敵,站在了摔跤比賽的世界巔峰。值得注意的是,在片末的決賽前夕,Geeta在記者招待會上沒有感謝自己的教練,而是感謝了爸爸;決賽奪金後,她也把金牌獻給爸爸,兩個女兒都在爸爸懷裡哭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