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2016年,一部印度電影在世界各地引起強烈反響,它的名字叫做《摔跤吧!爸爸》。
作為血統純正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依然是圍繞家庭關係進行展開講述。憑藉優秀的內容以及強烈的教育色彩,這部電影從眾多作品當中脫穎而出,票房輕鬆突破五億,豆瓣評分高達9.0.
《摔跤吧!爸爸》將父愛、男女平等、兒童教育等要素糅合到一起,以一個感人的兒童成長故事引發觀眾的深思。
由阿爾米汗飾演的辛格曾是印度的全國摔跤冠軍,於他而言,畢生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生下一個兒子來繼承自己的事業,再度創造輝煌。
然而天意弄人,在試遍各種生兒偏方以後,辛格依然沒能如願,反倒是生下了四個女兒。正當他深感絕望之際,大女兒與二女兒的一番舉動讓他重新燃起了希望與鬥志。
一天,辛格發現自己的兩個女兒竟然將幾個男孩子揍得鼻青臉腫,而自己卻絲毫沒有受到損傷。這一舉動讓辛格看到女兒的天賦,他當即決定,將兩個女兒培養成為摔跤冠軍。
辛格與妻子約定,按照標準摔跤手的培訓對兩個女兒進行為期一年的訓練。從那一天起,兩個女兒告別了裙子,剪去了頭髮,每天都在父親的嚴厲要求下進行刻苦的訓練。
儘管訓練過程出現了不少波折,但兩個女兒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並且贏下了國際比賽的冠軍。
單從作品本身來看,我們其實很難真正感受到特別強烈的觸動,尤其是育兒方面。但當我們了解了印度的社會現狀以後,我們會發現,這部作品在育兒方面也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
在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是非常低下的。不論是從真實社會現象還是影視作品當中都可以明顯發現這一點。印度女性在很小的年紀就會出嫁,此後的人生就是服侍丈夫、照顧孩子,完全沒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而在這部電影當中,辛格卻打破了這種傳統觀念。在發現女兒的摔跤天賦以後,他毅然決定讓孩子跟在自己身邊進行摔跤訓練,最終奪得了冠軍徹底改寫了孩子的命運。
不顧社會的冷眼相待、勇於打破傳統觀念,辛格的這番舉動,正是他在育兒方面作出的改變與成長。女兒奪冠的消息讓大量印度女性因此受到鼓舞,紛紛邁出改寫人生的腳步,這也恰恰證明了辛格的選擇是正確的。
反觀兩個女兒,她們起初其實並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但後來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咬牙堅持訓練。從不理解到配合父親,這恰是女兒的成長。
由此可見,育兒並不只是孩子一人的成長與進步,父母能否全身心投入其中並且藉此實現自我提升同樣重要。畢竟很多家長也是初為人父、初為人母,如果不能跟孩子一同成長,那麼在培養孩子時很可能會多走一些彎路。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親子共同成長呢?
1、以朋友身份相處
要想實現親子共同成長,那麼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身份上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跟孩子進行相處。因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擁有更多的交流與溝通,進而發現彼此之間現存的一些問題並採取有效方式進行更正。
2、與孩子一同努力
很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依據孩子現目前的成長階段為他們制定相應的目標。這種做法雖然能夠為孩子尋找一個前進的方向,但由於他們的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所以很可能無法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而作出牴觸行為。
為此,父母不妨讓孩子也為自己定一個目標,例如改掉某項陋習、培養某種技能等。這樣一來,親子雙方就可以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結伴同行,相互鼓勵"。
3、要捨得讓孩子吃苦
現如今,大多數父母迫於生活壓力只選擇生育一個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捨不得讓孩子吃苦,特別是女兒。父母要明白,吃苦是成長過程中無可規避的一環,一時的保護只會讓孩子的抗挫能力越來越薄弱。
為此,父母應該適度放手,讓孩子獨自面對生活的磨礪。一方面,適時放手是父母逐步培養起對子女信任的開端。另一方面,在獨自面對艱難困苦的過程中,孩子的能力與心態將得到更好的鍛鍊,這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是鯨魚奶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