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oling_2013 | by.羅玲
- 文:羅玲 - 圖:網絡 - 編:叮噹 -
Q:我們都知道爸爸帶孩子很重要,爸爸們也是這麼想的,但是,為什麼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呢?
或許有這麼一種情況:爸爸帶孩子玩一會,就會被媽媽各種指導。有時在事後,多數是在現場。媽媽會有理有據地指出,他做的哪裡不合適、為什麼不合適、應該怎樣做。男人們通常語言表達能力弱一些,聽著孩子媽說的頭頭是道,爸爸們雖然嘴上也許表示不屑,但心裡或許暗想:她學那麼多育兒知識,大概她說的確實有道理吧。這樣想著,下次爸爸帶孩子就會比較謹慎、縮手縮腳,或者乾脆把機會都讓給孩子媽了——萬一自己不懂,帶得不好呢!
其實,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都要改變這樣的想法——只有唯一正確的育兒方式。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多位家庭成員以及家人以外的人員共同給他提供支持。孩子需要和這些人有不同方式的互動,得到不同類型的參照和樣板。
他需要這樣一個育兒團隊,給他豐富多樣的資源與能量。所以,育兒有總的規律,家人對孩子的養育有一致的大方向、有達成共識的底線,在這個框架之內,沒有唯一、絕對正確的做法。每個家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給孩子的成長以不同的幫助。大家所做的合在一起,才構成了支持孩子健康成長這個大拼圖的全部!
這其中,爸爸那種男性特有的養育方式不可或缺。很多爸爸們不積極參與帶孩子,真的是因為他們完全不清楚自己有多麼重要!
男性大腦的特點決定了,爸爸們帶孩子時,更多強調邏輯思維、批判性思考等等。他們往往會幫助孩子看到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因果關係,會啟發孩子提出質疑、獨立思考。有研究發現,爸爸帶得多的孩子,數學比較好,或許就是因為即便爸爸沒有刻意去培養,他的思維特點也自然會讓他無意中就幫孩子發展了數學思維。
爸爸們通常在空間概念、動手操作、探索自然、運動、科學等等方面也會有優勢。他們可能更有遊戲力,和孩子在一起時有更多打鬧玩樂。他們更重視各方面知識的拓展,而媽媽們或許更關注童話、故事。
總之,男女大腦的差異決定了,爸爸和媽媽不同的教養方式,總是互為補充。
爸爸們通常比較重視技能和能力的培養。他們對事情有「解決問題導向」,凡事都比較看重如何解決、如何提高,重視孩子行為的具體表現和結果,而不是很關注過程中孩子的感受。他們更強調規則、秩序、紀律,努力幫孩子去發展未來生存所需的各種能力。他們關注長遠的成長,而似乎不太在乎眼下孩子是否舒適滿意。
爸爸們會很看重競爭,希望孩子在各種競賽中有出色表現。比如,小學學校開運動會,媽媽會對孩子不報項目比較接納——反正我和你爸也都不是運動健將。爸爸卻不這麼想,他會要求孩子努力爭取參賽,跑最後一名也沒關係,關鍵是你要勇於拼搏,有鬥志。那麼,這兩種態度,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內,都是對的。媽媽的態度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安心。爸爸的態度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推動。有時,爸爸的這種推動,如果能從關愛、正面的角度去做,也真的會幫孩子超越自己,實現突破。
現在很多媽媽都抱怨,孩子爸對孩子是「有條件的愛」。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爸爸帶孩子的特點是:他們更重視權威,要求孩子聽從自己。「你先要聽我的,按我說的做,除非你能用實際能力證明你可以做好。」比如,同事舉個例子:家裡買來新積木,媽媽和孩子玩時,就是打下手,鼓勵孩子自己發揮。換爸爸和孩子玩,他可就不那麼低調了,一會就變成他是主力,孩子在一旁看著了。媽媽批評:「這到底是誰在玩啊?!」這在媽媽們看來,是在忽略孩子的感受,是在壓制、限制孩子發展主動性。
其實,類似情況裡,爸爸們也不只是玩心大發,他們只是天然地覺得,自己是榜樣,要做給孩子看。他們希望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教孩子如何玩,他們把一切都當做技能的學習,要像師傅帶徒弟一樣示範、傳授技藝。過去,在人類發展的漫長歲月裡,恰是這種方式保證了很多生存技能可以得到傳承。在環境艱難的情況下,傳承比讓他獨自摸索更有效率、更安全。所以爸爸的這種強勢姿態也是基因所決定的。
即便是在玩遊戲這樣的事情裡,爸爸的這種強勢的方式,也不都是壞事。這的確可以給孩子提供可供模仿的樣本。媽媽們會感到,和爸爸在一起時,孩子的「氣場」變小了,變得比較被動、弱小。又或者,爸爸的強勢,時常會和幼兒對自己能力高估的特點,形成衝突,弄得孩子不開心發脾氣。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方式也是在客觀上,讓孩子學會向別人學習、有機會看到別人做事的方式。孩子們既喜歡自主,也喜歡被大人引領和帶動。所以,只要孩子也樂於接受、享受和爸爸一起遊戲,就沒有大問題。當孩子不喜歡、感到被壓抑時,他通常也會想辦法表達出來,這時家長能做些相應的調整,就可以。
另外,爸爸們喜歡用自己的態度對孩子的行為給直接反饋——你要做得夠好才能贏得我的讚賞。他們在訓練、教育孩子時,可能會故意拉開情感距離,表現得比較專制、強硬、冰冷。
現在很多媽媽都學習很多,都比較在意給孩子空間和自主,總是在鼓勵讚賞孩子,讓他可以有更大空間去表現自我。這樣,媽媽們就會對爸爸的方式很難接受,會覺得這是有條件的愛。
我想,當孩子還是小幼兒時,爸爸們的確需要多學習,多了解小幼兒的生理心理特點,不要對孩子有太多超出他能力範圍的要求。這時,孩子的各種表現都是出於本能,他的大腦發育有限,爸爸的很多要求,比如不哭,不是孩子足夠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以後隨著孩子長大,只要爸爸平時對孩子總的態度是關愛和支持的,具體教養做法也是在界限之內(比如不打孩子、不羞辱孩子),那麼,他的這種教養風格也是應該被媽媽們理解並接納的。媽媽不要覺得孩子多麼脆弱,要相信孩子有足夠的適應力,可以明白爸爸也是以他的方式在愛自己。
我們現在都在強調無條件的愛,但我理解,這是比較深層的概念。每個孩子,在他年幼時,都不免要依父母的態度來學習和調整自己的行為。每個人,終其一生,在內心深處都是渴望讓父母自豪與滿意的。這些,無論我們如何認為,都是事實。我們隨著成長,自我發展起來,內在評判系統清晰明確了,逐漸開始能做到為自己而不是被父母的態度所綁架。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否認,父母的態度的激勵,是孩子努力做好的一大動力來源。家長不必因為害怕是「有條件的愛」,而故意削弱自己的影響力。我覺得,只要我們內心有對孩子的接納,那麼,平時日常中,爸爸的這種嚴格與要求,是能夠推動孩子成長的。孩子們也不會就因此而認為爸爸的愛是有條件的愛。
如果這種要求完全缺失,完全都是媽媽的接納呵護,都是「我能理解你,你努力了就可以,具體做怎樣都沒關係」,那麼,孩子可能會更多停留在各種能力的舒適區,錯過一些應有的發展機會。
我們常說,媽媽是大地,爸爸是天空,就是體現了父母不同角色的不同特點。媽媽有更多的接納、包容,爸爸更多提供高的標準,激勵孩子努力去夠到。兩者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支持孩子的成長。
有時我想,過去比較傳統專制的教養方式,或許正是父權社會背景下的產物,是過於以男性特點為主的教養方式。現在社會進步了,我們對傳統的方式有很多反思和修正,同時,我們也要提醒自己,不要矯枉過正。
要能夠客觀地看待教養中父母各自的特點,能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讓父母兩人都協作發揮作用,而不是只強調媽媽的作用。
現在所有人都在呼籲,要爸爸多參與教養。但同時,或許某些流行的育兒觀念,卻又是只強調了母性的一面,所提供的具體操作建議,都是讓爸爸們感到不對勁、與他們由天性而來的想法相悖的。這種導向的結果,仍然是爸爸們無形中被邊緣化,然後被指責,然後男人被指責後,又會因自尊而為自己辯護,變得更加不參與……
所以,要想真正鼓勵爸爸們多參與,應該讓家長們重新看到爸爸的作用。我想起常常在網上看到國外「熊爸爸」帶孩子的各種搞笑畫面,他們是怎樣不精細地對待孩子的。我常感慨,我們的很多孩子,缺的恰恰是這樣的體驗。媽媽姥姥奶奶們的細緻照料與呵護,與孩子爸的粗心、不精細,以及他們的嚴格和高要求,所有這些,於孩子成長都是有益元素。
希望看了這篇文章,媽媽們能多給孩子爸一些尊重與空間;爸爸們要看到自己的重要性,同時也要理解媽媽的接納是孩子成長的沃土,並非溺愛——如果離開了媽媽的這種接納包容,只有爸爸的嚴格和要求,孩子就會長成心理失衡甚至不健康的「成功者」。
更希望爸爸們在摩拳擦掌要有所作為的同時,能多學習兒童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多考慮孩子的年齡段和能力水平,多講究方法,用孩子樂於接受的方式,讓孩子在親子關係融洽的大前提下成長,而不是簡單粗暴有勇無謀。
願孩子們長大後,回想起來,不僅明白了父親獨特的愛,更能記得無數個和爸爸在一起的溫馨畫面!
愛無比強大,有力量穿透漫長的歲月,在若干年後仍然閃閃發光、喚出眼裡的晶瑩淚珠。或許在人生盡頭,我們會發現,對孩子成長的參與,才是我們此生最值得付出、投入的事情。而一切,就發生在現在!願我們好好把握,少留遺憾!
《媽媽加油日誌(第二輯)》
正在熱銷
想入手的親們趕緊點擊「閱讀原文」,訂購吧~~
加媽媽加油站微信號:15698849418,歡迎前來諮詢
我的新書已經加印,感謝粉絲的耐心等待和熱心支持,希望我的書能夠繼續對大家有所幫助。
——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