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有一句名言:
「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
足見父親在孩子成長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如果說母親給予孩子更多的是溫情,父親則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盞燈,指引著孩子前行的方向。
但是孩子攤上這三種爸爸,可不是什麼好事。
1/
壞榜樣爸爸
晨媽前天就看到一則#兩名小學生打鬧引發爸爸約架#的新聞,也算是開了眼界了。
事情倒也簡單,兩個淘氣的男孩上三年級了,在學校裡有了些爭執。
做早操時,一個男孩踢了另一個的屁股;一個呢,不服氣,在對方倒水時給他絆倒了。
本來孩子之間的矛盾雖說如火如荼,倒也還好控制。
沒成想,兩個男孩的爸爸倒是在家長微信群裡「開戰」了。
(滑動查看完整聊天記錄,來源見水印)
這一吵架不要緊,兩個爸爸反而掏出一副「誰不來約架誰就慫」的架勢,真就開打了。
其中一個被另外一個用U型鎖敲破了頭,就這麼進了醫院。
你們這爹當的,可真讓人鬧心。
就像一名網友的評論:「媽媽太可憐了,既要照顧小的還要管好大的不要胡鬧。」
父親的格局,決定了孩子的高度。
不去積極化解孩子之間的矛盾,反而讓矛盾升級成了打架鬥毆的社會事件。
這是作為父親的榜樣嗎?怎麼能做出這種壞樣子給孩子看?
俗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
很難說兩個孩子的矛盾身上,沒有父親的影子。
打架一時爽,「以暴制暴」「不守法」這樣的錯誤概念也將種在孩子幼小的內心裡。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大部分處理問題的方式,都是從大人身上學習而來。
誰能預知,這樣的不良種子,以後會開出怎樣的花朵?玫瑰,或是罌粟?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有3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簡直就是爸爸的翻版;有50%的大學生認為,爸爸的形象和興趣對自己的影響很大;有6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之所以優秀,爸爸的榜樣作用有很大的影響。
身為人父,更應當做好言傳身教的榜樣。
做一個好的榜樣,比你揮拳的樣子更有力量。
2/
「強權」爸爸
是的,父權是一種力量。
有的爸爸用好父權,指引孩子、激勵孩子、鼓舞孩子;
有的爸爸依仗父權,控制孩子、打壓孩子、桎梏孩子。
就比如,在孩子的房間裡裝監控這件事。
依靠攝像頭,隨時隨地看孩子在做什麼,有沒有違背自己的意志。
有位爸爸在女兒房間裡裝上了監控,媽媽阻攔「這是侵犯隱私」,這位爸爸大言不慚地說出:「她在16歲之前沒有隱私權!」
何至於此!
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成了家長在櫥窗裡放著的擺件,圍欄裡圍著的牲畜!
這樣的「強權爸爸」,令人窒息,令人生畏。
我是你爸爸,你跟我有隱私?我是你爸爸,你必須聽我的;我是你爸爸,打你怎麼了!
因為「我是你爸爸」,所以可以扼住你的咽喉,左右你的選擇,決定你的一切。
在這種教養下長大的孩子,註定有一個桎梏的童年。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在童年,什麼樣的環境,就會給孩子染上什麼樣人生底色。
「強權」爸爸給予孩子的,是打著父愛名義的巧取豪奪、意識霸凌和不辨是非。
又如何能指望孩子長大之後,能有廣闊的心胸和不受束縛的未來呢?
他的意志,早就在搖籃裡枯萎了啊。
3/
隱形爸爸
《窮爸爸,富爸爸》裡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世間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親子關係。
而我們的現狀又是如何呢?
——媽,我餓了!飯好沒?——媽,我襪子呢?——爸,我媽呢?
在家中,爸爸仿佛是一個隱形人,孩子的一應大小事務媽媽全部包攬。
晨媽直言,這樣的家庭,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一項研究也顯示,即使是尚處於朦朧狀態的嬰兒,他也會因為缺乏父愛而出現焦躁不安、食慾減退、抑鬱易怒等症狀。
很多爸爸覺得:我在外工作,賺錢養家,怎麼可能都顧得上?
可是,工作可以沒有你,「父親」這個職業,沒有人能取代你。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永遠回不去了。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品質和前程。
如果男孩的養育缺乏了父親,他身上總會缺乏一些陽剛之氣,因為他缺失了模仿對象;而女孩則更為特殊,父親作為她人生當中相處的第一個男性,他的缺位直接讓女孩的這項技能難以習得。對於家庭而言,父親的缺失也勢必會造成家庭的不幸。
甚至孩子長大之後,也同樣會複製同樣的家庭模式,因為他對如何經營良好的家庭關係沒有任何概念。
母愛是家,父愛是家門口那條通向世界的路。
請爸爸們都從「隱形」當中現身吧,別在孩子的成長當中缺位,變成孩子一生當中的缺憾。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有這麼一句話: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願每個爸爸都能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真正負擔起作為父親的教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