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摔跤吧!爸爸》看印度社會

2021-01-09 體壇真郵差哥

《摔跤吧!爸爸》海報。電影原名Dangal,其實只是印地語的「摔跤比賽」(Wrestling competition)一詞

《摔跤吧!爸爸》實在是太火,以至於在我看這片之前,我就已經聽到了許多關於它的議論——很多人不如說是被打動了,尤其是在那樣一個社會背景下女性的尊嚴與奮鬥。誰說主旋律就一定是說教乏味的故事?如果你會講故事,如果這種正面的價值觀用不一樣的方式表述出來,照樣能把人感動得稀裡譁啦。

不過,雖然很多人從中看到了「女權」,但在我看來,其實整部片子從頭到尾都認可那個「好權威」——爸爸。儘管他沒有充分徵求兩個女兒的意見就把她們培養成摔跤運動員,訓練周期也從最初說的「試驗一年」變成了無限期長,並像暴君一樣不由分說地主宰著她們的生活,不顧她們苦苦哀求而剪去了她們的長髮,但是,故事最終一次次地反覆證明,「爸爸這麼做是對的」。儘管女兒們起初反抗、仇恨,覺得「哪有這樣的爸爸」,但當聽到早婚的同伴說「我倒是羨慕你們有這樣的爸爸」後,一變而為主動認同爸爸的做法。

(長女Geeta少女時代就與男選手摔跤,屢戰屢勝)

隨後,第二次危機到來:成年的長女Geeta走出爸爸的束縛,在國家運動學院學到新的技能後,否定了爸爸的權威,認為他教的技法已經過時了。甚至當爸爸抗辯時,她運用新的技能當場擊敗了他,這一大逆不道之舉在父權制的印度社會中不亞於一顆原子彈,給當場所有人以巨大的震撼。然而結果如何呢?事實再一次證明,「爸爸是對的」。Geeta追求女性化的新生活方式被證明是她精神腐化的開端而不是個人自由與解放的象徵,她學到的新技能也不能幫助她在世界上奪得好成績,最終,她仍然得靠爸爸那「老一套」來獲得勝利,三度力克強敵,站在了摔跤比賽的世界巔峰。

值得注意的是,在片末的決賽前夕,Geeta在記者招待會上沒有感謝自己的教練,而是感謝了爸爸;決賽奪金後,她也把金牌獻給爸爸,兩個女兒都在爸爸懷裡哭起來。這是一個充滿象徵的舉動:女兒意識到,她終於實現了爸爸未竟的夢想,並通過這種方式與爸爸達成了和解。在此,反抗父權的衝動失敗了,女兒的成長的連續的,以與父輩的和解告終,而非弒父式的決裂與完全獨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片中那個被刻意醜化的教練,象徵著她脫離爸爸之後的「養父」角色,但故事的敘事表明:女兒的力量最終仍離不開爸爸的支撐,順從(「聽爸爸的話,爸爸總是對的」)而非反抗,才通往最終的成功。

雖然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但正如片頭聲明的,除了父女三人的名字和一些事跡外,都是虛構的——這其實是一個童話,依賴於一個在現實中近乎不可能的奇蹟。這個奇蹟就是:爸爸居然真的成功了。試想一下,如果他失敗了,那就多半只會被視為一個禍害子女的偏執狂。就像十年前訓練女兒張慧敏每天跑馬拉松的張建民,儘管被許多專家勸告說他訓練方法不科學,但仍一意孤行地相信自己的做法,如今,女兒早已厭倦了長跑,成了一個光環褪盡的普通人。

(兩個女兒Geeta和Bibita在偶爾被發現潛質後,開始被爸爸訓練摔跤)

而在這個故事裡,這位印度摔跤手爸爸儘管也是個業餘選手,但卻不可思議地給出了比國家教練更好的訓練方式和指導意見。在最後的決賽前夕,他對女兒說「這一次沒有戰術」,唯一的要點,是要她記住,這一戰是為了擊敗那些歧視女性,認為女性只能早早嫁人、在家裁衣煮飯的社會偏見。這番話的確擲地有聲,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這裡大大改變了女兒從事摔跤的意義:從「為爸爸摔」、「為自己摔」,變成了「為所有受歧視的女性摔」——他在之前,可從沒拿最後這一點去激勵女兒們。

當然,這也可證明,在落後國家,體育遠不僅僅是體育,而是政治——女兒們是為父親、國家和受歧視的女性摔跤,不僅是為自己,就像中國體育也強調「為國爭光」,而不僅是自己玩得開心的一項運動。但之所以要指出這位爸爸在這裡的邏輯上的跳躍轉換,是為了強調這一點:他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讓女兒們不像普通女孩子們那樣嫁人,而是為了實現自己未圓的夢想,前者只是後者的附帶後果。

這麼說吧:如果爸爸生的是兩個男孩子,他會同樣如此培養他們成為摔跤手,而這就和女權扯不上關係了。不僅如此,如果女兒們沒有摔跤的運動天賦,他或許也讓她們就那麼早早嫁人了——畢竟從他最初失望的樣子來看,他顯然是重男輕女,看不出他原先為女兒設想過什麼伸張女權的人生道路。看他對待妻子的態度也可見一斑,雖然他照顧素食主義的妻子,從不讓她動手做雞肉的食物,但顯然妻子在家裡的角色是極為傳統的。

(片中媽媽在家裡的角色是十分傳統的,也根本無法違拗丈夫的任何決定)

當然,這樣的詰難很容易被人質問說「你要考慮到那樣一個社會的現實,在那樣的狀況下,爸爸這樣做是為了女兒們好」。這確實是為爸爸開脫的最有力理由。似乎無論他的出發點是「為了讓孩子替自己實現未圓的夢想」(這曾是多少中國孩子痛恨父母的原因啊),還是「為了讓女兒們避免不幸的人生,順便實現老爹的夢想」,在結果上都差不多,因為他作為成功者免於責難了。

在此可以補充的一點是:就故事中父女們在現實中所處的社會階層而言,這或許確實是她們走出貧困陷阱為數不多的上升渠道之一,某種程度上或許類似於中國底層父母拼命督促孩子讀書。很多人看片時或許奇怪,以印度社會的保守,她們何以能和近乎裸體的男性摔跤,她們的種姓和階層對此沒有約束嗎?答案是:至少是相對少的。

他們都屬於印度教種姓體系中的賈特人(Jat),這一種姓歸屬略模糊,有人認為屬於剎帝利(武士、官僚種姓),但也有很多人主張他們屬於首陀羅(第四等級的種姓),應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的僕人。賈特人在北印度人數眾多,有8200萬人,主要從事灌溉農業,社會地位較低,但又沒低到成為受政策特殊照顧的「表列種姓」 ,無法享受優惠,因而自1990年代以來就一直通過各種社會活動,想「自降身份」從政府對「落後階層」的平權配額行動中分一杯羹。前兩年在哈裡亞納邦(也就是電影中故事的發生背景)甚至為此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活動,不滿最高法院不肯讓他們「降低身份」成為「落後階層」。可以想見,他們這種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的社會地位,使得他們既不會像婆羅門那樣自顧身份,又不至於像賤民那樣受特別歧視,但又得格外依靠自己努力來爭取上升機會。

(爸爸信心十足,但實際上在印度的社會結構裡,他女兒們的選擇不多,且必須十分努力才行)

在現實中,這位摔跤爸爸Mahavir Singh Phogat甚至比電影裡描述的更為成功:他不僅僅訓練出了兩個女摔跤手,而是六個——他的四個女兒,以及親弟弟的兩個女兒。除了電影中出現的長女Geeta和次女Bibita外,三女Ritu也是國際級摔跤手,並曾在2016年大英國協摔跤錦標賽上獲得一枚金牌,四女Sangita也是摔跤手。片中那個始終支持他摔跤事業的弟弟及其兒子(電影中的敘述者)則是虛構的,因為他唯一的親弟弟早已在一次土地糾紛中喪生,兩個女兒Vinesh和Priyanka自此受這位伯父撫養,同樣走上了摔跤手的道路,其中Vinesh和他的次女Babita一樣在2014年的大英國協運動會上獲得了摔跤金牌(48公斤級和55公斤級)。因此,現實並不像電影描述的那樣戲劇化,是這位摔跤手爸爸發現女兒們能把男孩子揍扁之後,發現她們的潛力才決意將她們培養成摔跤手,而是一個不落地把她們統統往這條道路上趕。

說來諷刺的一點是,如果他生的兒子,也許根本沒機會實現這樣的夢想。印度男子摔跤的成績在國際上只能算是「平平」:在奧運會上,自1952年Khashaba Dadasaheb Jadhav奪得一塊摔跤銅牌後,直至2008年Sushil Kumar才又一次奪得摔跤銅牌(2012年再奪一銀,成為歷史上唯一一位奪得兩塊奧運個人項目獎牌的印度人)。但Sushil Kumar這種在印度算是天才選手(他為此在2009年獲頒印度運動選手的最高榮譽),也不可能在一個家族裡成群出現。

(2012年倫敦奧運會摔跤項目獎牌榜。摔跤運動最強的是前蘇聯各國、日本、美國、伊朗等,大英國協各國中只有加拿大稍強)

相比起來,女子摔跤的機會要多得多。在這位摔跤爸爸退役的1988年(同年末長女Geeta出生),而此前的1984年女子摔跤才剛剛受到國際業餘摔跤聯合會(FILA)正式承認;1989年又在瑞士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女子摔跤錦標賽(此後每年都舉辦一屆)。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又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也就是說,女兒出生之際,這位爸爸幾乎不可能不注意到,這是一個比競爭激烈的男子項目更容易出成績的新領域。

事實上,當時世界各國都注意到了這個機會。中國男子摔跤項目也不強,只有盛澤田成績略好,但女子摔跤在首次被列為奧運項目時,中國選手王旭就在72公斤級上奪金。這被證明是突破前蘇聯各國、伊朗、美國等男子摔跤的超級大國壟斷地位的一個極好契機。

(2004年雅典奧運會王旭奪金)

在《摔跤吧!爸爸》中,Geeta的最後奪金之戰是在2010年的新德裡大英國協運動會上。雖然片中拍得極富感染力,但說實話,那其實是一屆被吐槽無數、組織工作做得極差的運動會。就女子摔跤運動而言,也不能代表世界最高水準,因為大英國協各國的摔跤運動(無論男女),在世界上都擠不進前十,其中加拿大和印度甚至都已經算是好的了,Geeta的對手來自威爾斯、奈及利亞和澳大利亞,那都不算是摔跤強國。刻薄一點說,大英國協運動會代表的「世界」,那就像姚晨得知《潛伏》在朝鮮播出,對孫紅雷說「我們也成國際影星了」一樣。大英國協運動會在女子摔跤上的競爭激烈程度,還不如亞運會。

在女子摔跤這個小項上,最強的是日本。2012年奧運會上日本奪得女子自由式摔跤48公斤級、55公斤級、63公斤級三塊金牌,實力超群。其中,和Geeta同在55公斤級的吉田沙保裡號稱是「靈長類最強女子,在國際比賽中極為兇猛,曾是世錦賽13連冠(奧運會三連冠)。在2012年摔跤世錦賽上,吉田以5:0完勝Geeta,進入四強,最終奪冠,而Geeta通過復活賽,最終艱難奪得銅牌,也是她在世錦賽上獲得的唯一一塊獎牌。現實總是要殘酷得多。

(日本女子摔跤選手吉田沙保裡)

相關焦點

  • 從《摔跤吧,爸爸!》看印度社會歧視女性程度之高
    我們看這部電影不能按照中國人的思維去看。為什麼這麼說?中國與印度的社會現狀是不同的。在印度,重男輕女幾乎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大部分印度女性的社會地位是要低到馬裡亞納海溝的。從女人沒有廁所可用的《廁所英雄》、到女人不敢或不能使用衛生巾的《印度合伙人》等電影中,我們也能看出,印度很多陳舊的習俗對女性天性、身體和精神上的束縛。
  • 別再說《摔跤吧爸爸》是父權主義了 先把印度社會背景理清楚!
    《摔跤吧爸爸》這部票房與口碑齊飛的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一位懷揣世界冠軍夢的父親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摔跤選手的故事
  • 《摔跤吧!爸爸》打破規則,又一反映印度社會現狀的影片
    影片《摔跤吧!爸爸》講述了這樣一個關於夢想的故事,阿米爾汗飾演的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電影劇照本以為夢想就此破碎的辛格,卻意外發現女兒天賦異稟,看到冠軍希望的他決定培養他的兩個女兒,不像其他女孩一樣只能洗衣做飯過一生,而是按照摔跤手的標準訓練她們:換掉裙子 、剪掉了長發,讓她們練習摔跤,並贏得一個又一個冠軍
  • 《摔跤吧,爸爸》:進擊的印度電影人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印度電影,這是阿米爾·汗自《三傻大鬧寶萊塢》之後,走進中國觀眾視線的第三部影片。本片是一個為國爭光的主旋律故事,但絲毫沒有說教的味道,著眼點始終放在主角的個人成長上,又在成長過程中和周圍摩擦出許多笑點,這些笑料來自日常生活,展示著印度風俗。時長兩小時二十分鐘的電影,一路看下來歡聲笑語,阿米爾·汗對喜感的把控能力證明了他不只是「印度吳彥祖」,還是「印度周星馳」,幾個小演員也自帶萌點,搖頭晃腦這樣簡單的動作都顯得憨態可掬。
  • 摔跤吧!爸爸》到底是父權主義還是改變社會?
    首先根據我了解到《摔跤吧!
  • 《摔跤吧!爸爸》:摔跤吧!女孩兒們
    從《三傻大鬧寶萊塢》到《我的個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從未停止對世事的批判。如果《三傻大鬧寶萊塢》表達了對填鴨式教育的不滿,那麼《我的個神啊》就是對印度各式宗教辛辣的嘲諷和拷問。在豆瓣上,《三傻》的評分為9.1,《我的個神啊》評分為8.3,以卓越的姿態大大領先於國內絕大多數電影。
  • 看過《摔跤吧!爸爸》,你知道真實的印度式摔跤嗎?
    前幾年風靡一時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讓很多人對摔跤運動產生了興趣,在影片中父女在奧運會中參加的是自由式摔跤比賽,而在故事中她們從小訓練的,則是典型的印度式摔跤,那麼這二者之間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如此相似?在印度這個神秘的國家,吵架都不多見,摔跤這種強對抗的格鬥項目是什麼狀況?
  • 《摔跤吧,爸爸》:摔跤的不一定是爸爸!
    《摔跤吧,爸爸》英文名為《Dangal》,不知道為什麼翻譯成了「奔跑吧,兄弟」體,有點想吐槽。阿米爾汗主演的馬哈維亞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卻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不料命運捉弄讓他生了四個女兒,使他無法完成自己的夢想。
  • 印度摔跤手吉塔,《摔跤吧,爸爸》的原型人物,現實比電影更勵志
    相信看過《摔跤吧,爸爸》這部電影的人,對于吉塔這個名字,一定不會陌生。吉塔,是印度第一位在大英國協奧運會奪冠的女摔跤手,同時也是印度史上,第一位獲得夏季奧運會摔跤資格的女選手。吉塔的父親是馬哈維亞,很小時,吉塔就在父親的教導下學習摔跤,因為馬哈維亞有一個世界冠軍夢,儘管他拿到過全國冠軍,但他卻沒能站上世界大賽的領獎臺。為此,他只能將自己的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然而事與願違,馬哈維亞一連剩下四個女兒。女孩子學摔跤,這在當時的印度社會,非常罕見。印度重男輕女的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吉塔學摔跤,不僅僅家人不理解,去參加比賽時,也是屢屢遭受歧視。
  • 印度好片《摔跤吧!爸爸》-為什麼這麼火?
    《摔跤吧!爸爸》是由著名印度導演尼特什·提瓦瑞執導、著名演員導演阿米爾·汗領銜主演的傳記片。影片根據印度摔跤手馬哈維亞·辛格·珀尕的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了曾經的摔跤冠軍辛格培養兩個女兒成為女子摔跤冠軍,打破印度傳統的勵志故事。首先,最有影響、最有感染力的還是電影中的這位爸爸-馬哈維亞·辛格·珀尕(阿米爾·汗飾)。他曾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
  • 摔跤吧爸爸【中文字幕720P】阿米爾汗2016印度電影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女性為自己爭取命運自主權並贏得尊嚴的勵誌喜劇電影。馬哈維亞·辛格·珀尕是印度國家摔跤冠軍,卻因生活所迫放棄摔跤。他希望讓兒子可以幫他完成夢想——為印度贏得世界級金牌。不料命運捉弄讓他生了四個女兒,偶然的機會他開始培養女兒學習摔跤,過程中發生各種趣事,同時面對社會的歧視,親友的嘲笑等困境會壓垮這隊父女軍嗎?
  • 電影《摔跤吧!爸爸》改變國家女性地位,一部非常好看的印度電影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當年以史無前例的高口碑霸佔著評分榜第一名,豆瓣評分現在是9分的高分。《摔跤吧!爸爸》作為2017年在中國最受歡迎的印度電影,票房大賣超10億,如此火爆的背後實際上是人們內心深處渴望通過觀影來尋找生活的答案。其現實意義遠大於故事本身。
  • 《神秘巨星》與《摔跤吧爸爸》的比較
    進入新世紀以來,印度寶萊塢的表現非常搶眼。一方面印度有重視電影藝術和電影產業的傳統。另一方面,印度電影聚焦社會現實和棘手的社會問題。許多以印度為背景的影片如《三傻大鬧寶萊塢》、《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雄獅》等都是如此;《摔跤吧,爸爸》、《起跑線》、《神秘巨星》等影片也是如此。《摔跤吧爸爸》與《神秘巨星》先後在中國上映。
  • 電影分析《摔跤吧!爸爸》
    爸爸》將真實的勵志故事搬上了銀幕,這部女性「摔跤王」的熱血養成史以及片中嚴厲苛刻的父親形象在國內觀眾中引發了熱議。在影片中,馬哈維亞曾是印度的摔跤冠軍,因生活所迫放棄了摔跤,卻將為印度贏得世界金牌的夢想寄托在有驚人摔跤天賦的女兒吉塔和巴比塔身上。
  • 向印度國寶致敬——專訪《摔跤吧!爸爸》阿米爾·汗
    爸爸》,因此前半部分均由Bluevelvet發問,至於囊括開場寒暄與《三傻大鬧寶萊塢》的後半部分,則由我負責。但其實還準備了很多問題,不止三傻,更不止電影,可惜採訪過程臨時縮短,太遺憾。採訪提綱翻譯與校對由賈松負責,錄音整理由Bluevelvet、桃樂絲、名夏完成,全文採編則由我處理。拍攝與照片處理為陳展。原載於《看電影》APP與「看電影周刊」微信公眾號。
  • 主稿-《摔跤吧!爸爸》霸屏
    不料命運的捉弄讓他連生了四個女兒,偶然的機會他開始教授女兒摔跤,最終讓女兒實現夢想。這是一部讓人典型的「讓人又哭又笑」 的印度電影,電影中父女之間趣事多多,但也由此引發了一連串有關輿論、宗教等的社會話題事件的討論。  我們且看大家是如何評價這部電影的!  人民日報為《摔跤吧!爸爸》點讚:  顏值圈粉時代,榜樣永不過時!
  • 《摔跤吧!爸爸》:印度電影力作,新女性覺醒
    前言:《摔跤吧!爸爸》是一部2017年5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的印度勵志劇情片。這部電影充滿人文關懷,另闢蹊徑引起人們對女性意識的關注。產生了不俗的社會轟動效應,取得了傲人的票房成績。在豆瓣上獲得9.0的高分。影片獲得第62屆印度電影觀眾獎,其中囊括了最佳男演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動作等獎項。獲得了第7屆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最佳亞洲影片獎。
  • 摔跤吧爸爸原型怒了:我要成為印度第一位MMA世界冠軍
    來自印度的瑞圖·佛加(Ritu Phogat),是此前在中國大火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的真實原型人物。印度是一個女性權益被忽視的國家,《摔跤吧!爸爸》之所以能大火,正是因為影片中阿米爾·汗(Amir Khan)主演的男主人公不顧他人眼光和社會環境,親自將兩個女兒培養成為摔跤冠軍的故事感動了所有人。
  •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取得巨大成功
    這部印度語電影名叫《摔跤吧,爸爸》,在中國自五月五日上映以來,票房總額已達1.7億美元。它是在中國上映的外國電影中最賣座的非好萊塢電影。關於電影《摔跤吧,爸爸》為什麼在中國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已經有許多人寫過這方面的文章。評論家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該電影的主角和製作人是阿米爾·汗。他在印度寶萊塢電影界非常有名。他之前的兩部電影在中國也取得了很大成功。
  • 風間隼 :讓印度電影給我們上一課|摔跤吧,爸爸
    從《地球上的星星》、《三個傻瓜》、《PK》到這部《摔跤吧!爸爸》,男神在中國的好口碑那是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不過千萬別以為米叔的電影只有發展中國家的觀眾買帳,N年前我曾請一位澳大利亞影迷朋友推薦幾部心水,他給我的名單裡赫然便有《帕薩提的顏色》——還是阿米爾•汗的作品。《摔跤吧!爸爸》帶有鮮明的阿米爾•汗電影的印記,那就是純熟的商業片技巧、敏感的話題和蓬勃的正能量。